趙國輝
(卓尼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甘肅 甘南 747600)
為了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fā)展理念,使當?shù)剞r產品真正成為“特中優(yōu)”商品走向市場,卓尼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化學農藥和化肥不進縣、促進農業(yè)提質增效項目,在卓尼縣各類農作物上推廣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逐步禁止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控制農業(yè)面源污染,確保卓尼縣的中藏藥材、蔬菜等農產品達到優(yōu)質、安全、綠色、有機標準,切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xiàn)農產品優(yōu)質優(yōu)價、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目標。
通過在青稞田間開展施用化肥、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復合微生物肥料對比試驗,對青稞出苗率、有效穗及產量、外觀品質等方面進行數(shù)據對比分析[1]。
試驗田面積為0.2 hm2,位于喀爾欽鎮(zhèn)大族村,地勢平坦,土地平整,肥力均勻,常年種植的作物為油菜、青稞、豌豆,能代表卓尼縣農作物種植的一般水平,符合試驗要求,具有代表性。
試驗期限為1 年(2021 年1—12 月)。
1)肥料。商品有機肥(甘肅綠能農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氮磷鉀質量分數(shù)≥5%,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45%)、生物有機肥(有效活菌數(shù)≥2 億個/g,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40%)、復合微生物肥料(氮磷鉀質量分數(shù)≥20%,有效活菌數(shù)≥2 億個/g,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20%)、磷酸二銨(氮磷鉀質量分數(shù)≥64%、氮質量分數(shù)≥18%、磷質量分數(shù)≥46%)。2)供試品種。甘青4 號。
采用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設有機肥梯度試驗處理3 個、生物有機肥、復合微生物肥料、常規(guī)施肥、磷酸二銨(大化肥)以及不施肥(空白對照)各1 個,共8 個處理。處理1:不施肥;處理2:一次性施用3 600 kg/hm2有機肥(不追肥);處理4:一次性施用6 000 kg/hm2有機肥(不追肥);處理5:一次性施用2 250 kg/hm2生物有機肥(不追肥);處理6:一次性施用1 800 kg/hm2復合微生物肥料(不追肥);處理7:一次性施用磷酸二銨375 kg/hm2、有機肥900 kg/hm2;處理8:一次性施用大化肥、三元復合肥750 kg/hm2。試驗設3 次重復,共24 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約30 m2(長×寬為13 m×2.3 m),試驗田占地面積0.2 hm2。
2.1.1 出苗期對比
表1 為不同肥料不同用量措施下對青稞出苗率的影響。處理1 的平均出苗率為94.3%;處理2 的平均出苗率為93.0%;處理3 的平均出苗率為93.6%;處理4 的平均出苗率為95.3%;處理5 的平均出苗率為92.0%;處理6 的平均出苗率為94.6%;處理7 的平均出苗率為94.0%;處理8 的平均出苗率為94.6%;綜合平均出苗率為93.9%。每個處理的出苗率差距不明顯,出苗比較整齊,因此可知,青稞出苗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不大,如果其他因素都適合青稞出苗時,無論有機肥還是化肥對出苗率影響很小[2]。
表1 不同施肥措施下出苗率統(tǒng)計
2.1.2 青稞分蘗量
表2 為不同肥料不同用量措施下對青稞分蘗量的影響。處理7 平均分蘗量最多,4.7 株,其次是處理5,4.6 株,次之是處理4、處理8,都是4.3 株,處理1和2 的分蘗量最少,3.0 株。由此可知,肥料對青稞分蘗影響較大,在一定條件下,養(yǎng)分越足分蘗量越多。從分蘗量的情況來看,化肥、生物有機肥、化肥+有機肥的作用要強于單獨使用有機肥。
表2 不同施肥措施下分蘗量統(tǒng)計
2.1.3 有效穗
由表3 可以看出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有效穗,處理2 平均有效穗最高,為404 株,處理5 平均有效穗最低,為304 株,從總體情況看:平均有效穗之間差異較顯著,最高與最低之間差100 株。處理1(空白)與其他處理相比較,有效穗較少,可以看出,有機肥及化肥施用量的變化對青稞有效穗的影響較大。
表3 不同施肥措施下平均有效穗統(tǒng)計
由表4 可以看出每個小區(qū)的千粒重都有所不同,但從每個處理的平均千粒重來比較,處理4、處理6和處理8 水平最高,為0.052 kg,其次是處理7、處理3、處理2,處理1 最低,為0.046 kg,也就是說在化肥的作用下,千粒重最高;化肥與有機肥同時作用下,雖然沒有純化肥作用下的千粒重高,但是高于施有機肥以及不施肥,由此可知化肥對于青稞千粒重作用要比有機肥的作用明顯[3]。
表4 不同施肥措施下千粒重統(tǒng)計
不同施肥措施下青稞的產量見表5,理論產量最高是處理7 的C 小區(qū),產量6 465 kg/hm2,最低是處理1 的B 小區(qū),產量1 800 kg/hm2。從每個處理的平均理論產量來看,處理7 最高,4 710.0 kg/hm2,依次為處理8:4 609.5 kg/hm2;處理2:4 480.5 kg/hm2;處理4 和處理6 一樣,3 940.5 kg/hm2;處理3:3 454.5 kg/hm2;處理5:2 509.5 kg/hm2;處理1 最低:2 334.0 kg/hm2。綜合上述情況可知,處理7 和處理8 理論產量平均水平較高,處理2 次之,處理1 最低,在施用化肥措施下,青稞的產量要高于施用純有機肥措施下的產量,即化肥對青稞產量的影響高于有機肥。
表5 不同施肥措施下產量統(tǒng)計
每個處理的出苗率差距不明顯,出苗比較整齊,因此青稞出苗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不大,其他因素都適合青稞出苗時,肥料種類對出苗率影響很小。肥料對于青稞分蘗影響較大,在一定條件下,養(yǎng)分越足,分蘗數(shù)越多;從以上的情況來看,化肥、生物有機肥、化肥+有機肥的作用強于單獨使用有機肥。通過對比,有機肥及化肥施用量的變化對青稞有效穗的影響較大。在化肥的作用下,千粒重最高;化肥與有機肥同時作用下,雖然沒有純化肥作用下的千粒重高,但比施有機肥措以及不施肥的千粒重高,由此可知,化肥對于青稞千粒重作用要比有機肥的作用明顯。處理7和處理8 理論產量平均水平較高,處理2 次之,處理1 最低。在施用化肥措施下,青稞產量高于施用純有機肥的產量,即化肥對青稞產量的影響大于有機肥的影響。有機肥對土壤環(huán)境質量的改善強于化肥。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下,經過試驗前期和施肥后期土壤檢測分析對比,施用有機肥的試驗區(qū)土壤中5 種重金屬元素(Cd、Hg、As、Pb、Cr)的含量要低于施用化肥試驗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