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昀,鄭學立,陳秀娟,林 峰,朱朝輝
(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111)
在福州市素有“三日不見青,兩眼冒金星”的說法,這里的“青”是指綠葉菜。葉菜類蔬菜產(chǎn)量決定了城市蔬菜供應(yīng)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該城市居民生活質(zhì)量[1]。2021 年,福州市葉菜類蔬菜播種面積約3.1 萬hm2,約占全市蔬菜總播種面積的21%;葉菜類蔬菜年產(chǎn)量約84 萬t,約占全市蔬菜總產(chǎn)量的20%。2021 年蔬菜產(chǎn)值152.8 萬元,占全市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的58.7%。
菜薹(Brassicarapavar.chinensis‘Parachinensis’)屬于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的變種[2],花莖和薹葉為主要食用器官,富含膳食纖維、抗壞血酸、鉀等物質(zhì),有利于人體健康[3-5]。菜薹起源于我國南部,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菜薹對溫度和光照要求不嚴格,種子發(fā)芽和幼苗生長適溫為25~30 ℃,葉片生長和菜薹形成適溫為15~20 ℃,水分要求充足,不耐旱;對土壤適應(yīng)性強,喜有機質(zhì)豐富、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壤土或沙壤土。由于菜薹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近年來種植范圍不斷擴大,我國多地均有引種栽培。
供試20 種不同品種、熟性的菜薹種子均購自市場,以南方品種為主,還有部分北方品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體品種見表1。
表1 菜薹品種及來源
2021—2022 年在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露天栽培,春季試驗于3 月中旬穴盤播種(以下稱春播);秋、冬季試驗于10 月中旬穴盤播種(以下稱秋播)。每孔2 粒種子,播種完成后澆透水,使用遮陽網(wǎng)覆蓋。
待菜薹出苗50%以上時,揭去遮陽網(wǎng),每日觀察幼苗生長狀況,適時補水保濕,避免幼苗徒長或萎蔫。待幼苗長至1 葉1 心時間苗,保留每穴1 苗,長至3 葉1 心時移栽定植于大田。每個品種定植100 株,定植株行距為18 cm×30 cm。正常水肥管理,注意除草防蟲。
適時采收,以薹長至與最高的葉片尖端同高,花蕾初開,即“齊口開”時收獲[6]。收獲一般在早晨無露水后進行,用小刀在莖基部伸長處切斷,去除纖維化部分。
1.3.1 生物學指標
播種后30 d 觀察葉薹緊實度、主薹形狀、花薹顏色、葉色、葉型、有無蠟粉、花色[7]。
1.3.2 植株形態(tài)及經(jīng)濟指標
當菜心長至“齊花口”時,測定最大薹葉長、葉寬、株高、薹生葉數(shù)、主薹高、主薹徑粗、單薹重,計算生育期。
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17.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20 個菜薹品種的葉形多為長卵形和橢圓形,薹上無蠟粉,只有6 號、14 號和18 號葉形較特殊。薹生葉色多為油綠色和淺綠色,除2 號、6 號、10 號和17 號外,其余品種的葉色為綠色。另外,7 號、11 號和18 號的花色為淺黃色,其余品種花色為黃色。
由表2 可看出,春播從3 月中旬播種到開始采收,整個生育期40~53 d,其中,生育期較短的品種是3 號、16 號,均為45 d,而生育期較長的品種是9 號、20 號,均為53 d,生育期差異不明顯。春播時薹葉最大的是20 號,葉長×葉寬為35.00 cm×18.00 cm,最小的是2 號,葉長×葉寬為20.00 cm×5.50 cm。3 號、6 號植株最高,分別是55.00、53.00 cm,2 號植株最矮,為16.00 cm。葉數(shù)最多的是9 號和20 號,為15 片,葉數(shù)最少的是6 號,僅7 片。在主薹長度方面,6 號、7 號和15 號的主薹長度較長且差異較小,分別為35.50、35.00、36.00 cm,主薹長度較短的是4 號,僅15.00 cm;主薹莖粗差異也較明顯,最粗的是9 號和20 號,莖粗3.00 cm,較細的是15 號和18 號,莖粗只有1.40 cm。在耐熱方面,4 號和18 號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耐熱。在產(chǎn)量方面,20 號的產(chǎn)量較高,單薹重110 g,折合產(chǎn)量為2 000 kg/hm2;12 號產(chǎn)量次之。
表2 春播試驗菜薹品種性狀調(diào)查
由表3 可看出,秋播從10 月中旬播種到開始采收,整個生育期38~45 d,其中,生育期較短的品種是3 號、4 號、16 號、18 號,均為38 d,生育期較長的品種是9 號、20 號,均為45 d,生育期差異較明顯。秋播時最大薹葉的是11 號,葉長×葉寬為29.00 cm×19.00 cm,最小的是2 號,葉長×葉寬為19.50 cm×5.50 cm。株高最高的是3 號、6 號,分別是54.00、51.50 cm,2 號植株最矮,為18.00 cm。葉數(shù)最多的是9 號和20 號,為14 片,葉數(shù)最少的是6 號,僅7 片。主薹長度方面,6 號、7 號和15 號的主薹較長且差異較小,分別為35.00、35.00、36.50 cm,主薹最短的是4 號,僅14.50 cm;各主薹莖粗差異也較明顯,最粗的是9 號和20 號,莖粗均為3.00 cm,4 號最細,為1.20 cm。產(chǎn)量方面,20 號的產(chǎn)量最高,單薹重108.50 g,折合產(chǎn)量2 000 kg/hm2;9 號產(chǎn)量次之。
表3 秋播試驗菜薹品種性狀調(diào)查
綜合比較表2 和表3 的數(shù)據(jù)可知,不同品種在最大薹葉葉長、葉寬、主薹高、主薹莖粗上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表現(xiàn)為春播品質(zhì)優(yōu)于秋播,但各品種生育期相較于秋播較長。除了2 號、5 號的株高在秋播時較高外,其余品種為春播時更高,其中6 號、20 號的差異最明顯。葉數(shù)方面,9 號品種在2 個播期差異明顯,其他品種的差異較小。主薹長方面,15 號在秋播時表現(xiàn)更好。產(chǎn)量方面,20 號在春播和秋播中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單薹重,9 號和15 號秋播的單薹重高于春播。
菜薹品種選擇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菜薹的栽培季節(jié)、茬口選擇、不同地區(qū)市場消費觀念的差異等。
栽培季節(jié)及茬口不同對菜薹品種、不同熟性提出了要求:早熟品種對溫度反應(yīng)較為敏感,生長快,耐熱性強;中熟品種對溫度要求與早熟品種相同,生育稍慢些;晚熟品種對溫度要求較嚴格,持續(xù)時間較長,生育較慢。
曾小丹和鐘興師[8]研究表明,雖然早熟品種生長勢相對不強,但采薹次數(shù)明顯高于晚熟品種。不同的市場要求選擇不同的品種,生產(chǎn)者在栽培時,要確定自己所面向的銷售市場,了解不同銷售市場顧客的消費觀念[9-10]。
通過2021—2022 年的春播和秋播試驗發(fā)現(xiàn),夏香白菜苔F1表現(xiàn)優(yōu)于其他品種,耐熱性較好,折合產(chǎn)量為2 000 kg/hm2。參試品種的產(chǎn)量表現(xiàn)春播優(yōu)于秋播,大部分品種采收1 次,能夠采收2~3 次的很少;折合產(chǎn)量較低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原因是試驗階段栽培密度偏低。部分品種春播和秋播在主薹高、葉片數(shù)、株高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大部分品種在春播時的最大薹葉葉長、葉寬、主薹高、主薹莖粗均優(yōu)于秋播,秋播時的生育期更短,其中,夏香白菜苔F1在春播和秋播中的綜合表現(xiàn)均優(yōu)于其他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