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賢
摘? 要:語文教學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文本為載體的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然而單純依靠課堂教學顯然不足,還需要課外閱讀作為補充。農村學校學生閱讀量小,教師欠缺指導學生閱讀的能力。文章從教學實踐出發(fā),針對此問題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指導策略,即從閱讀教學輻射到課外閱讀,利用課外閱讀回歸到課堂教學,從而實現(xiàn)課內、課外閱讀相結合。
關鍵詞:語文閱讀;農村中小學;閱讀策略
語文教學中識字是基礎,閱讀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學生口語交際、寫作能力、語文實踐、文學欣賞等語文素養(yǎng),都是在閱讀中培養(yǎng)和提升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7-9年級學生背誦詩文80篇,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年閱讀2-3部名著,建構整本書閱讀經驗;每年寫作不少于14次,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完成不少于500字寫作等。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寫作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基礎之上。閱讀是讀者和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和心靈碰撞的過程。只有學生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自己思想和見解,從而形成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表達。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學生語文閱讀面窄,閱讀書目過少,缺乏閱讀環(huán)境,教師為了提高成績單純增加背誦內容,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興趣。且家長不支持孩子閱讀,學生玩手機、打游戲浪費了過多課余時間等,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和閱讀素養(yǎng)提高?;诖爽F(xiàn)狀,本研究總結了以下課內課外閱讀策略。
一、以單篇閱讀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能力
單篇閱讀是指除課本篇目之外的單個文本素材閱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材進行單篇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文本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單篇閱讀技巧。剛開始閱讀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單篇閱讀,包括如何做閱讀筆記,如何理解文本內容,如何掌握作者表達的觀點和情感,如何布局等,逐漸在閱讀中讓學生增強成就感,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在閱讀中嘗試寫作。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兩大抓手,也是當下語文考試重點,內容多、分值大,而且試卷中出現(xiàn)的閱讀篇目很少是課堂教學內容,因此,教會學生基本閱讀方法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的方法,讓他們在教學中學會自己閱讀,之后運用這些方法再進行課外閱讀。首先,教師要學會示范,以教材文本為范例,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素材的結構段落、思想、用詞、準確的理解和表達等;其次,在完成教材篇目教學的同時,可以推薦相關素材進行閱讀訓練,鼓勵學生嘗試用教師示范過的方法進行解讀,提升學生文本分析能力;最后,從考試角度分析如何快速捕捉信息,提煉中心,把握主旨,達到高效、準確解題的目的。
二、以群文閱讀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閱讀是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的核心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基礎。在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中,閱讀分為三個層次: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表達?;诖耍Z文教學中提倡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是一種新的語文閱讀方式,指多篇或者同結構、同主題內涵的文章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閱讀多篇類似文章,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表達方式、主要內容和思想,達到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語文學習本身就是點滴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師切不可照本宣科、拘泥于課本素材,一定要讓學生欣賞課外的浩瀚書海。不僅如此,還要指導學生群文閱讀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他們分析比較、總結歸納、快速閱讀、化繁為簡的基本能力。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三單元為例,《次北固山下》《觀滄?!贰洞骸愤@幾篇詩歌和文章都描寫的自然美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將寫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文章進行整合對比,加深學生對描寫四季不同寫法的理解,從而領略不同文章的美妙。如《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蘊含自然理趣;《觀滄?!芬载S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春》一文中表現(xiàn)出了春雨的細密、綿長。教師還可以拓展夏丏尊的《白馬湖之冬》這篇散文,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必須給予學生群文閱讀指導,比如“從哪些方向對文本進行比較?文本都是寫季節(jié)的,寫法上有什么異同、側重點是什么?”只有學生得到閱讀的清晰指令后,才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達到預期目的。
群文閱讀,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對比學習,學的過程就是思維發(fā)散提升的過程。學習方法是快速瀏覽文本、迅速找到文章中最有價值的信息,理解之后再進行比較分析,這是一個腦力活動的過程,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比較至關重要。教師將群文閱讀方法運用到閱讀教學中,結合課內、課外閱讀,便能達到快速提高學生閱讀量,促進其發(fā)散思維,提升閱讀能力的效果。
三、以整本閱讀為突破,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試問,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不教他們讀整本的書,那習慣怎么養(yǎng)得成?”從這句話語里,可以明顯感知到葉圣陶先生對整本閱讀的重視和對現(xiàn)狀的擔憂?,F(xiàn)實中很多教師將完整的素材肢解得七零八碎,將語文教學停留在字詞、劃分結構、總結思想、積累好詞好句的低層次上。這些內容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文本,具體要用哪些閱讀方法,以便學生快速、準確了解整本素材的大致意義。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二單元為例,該單元主要以傳記和回憶性散文為主,單元目標是了解回憶性散文和傳記的特點,從中學習人物描寫手法,提高文學藝術鑒賞能力。教師除了推薦學生閱讀《居里夫人傳》之外,還可以推薦《愛因斯坦傳記》讓學生進行整本閱讀?!稅垡蛩固箓饔洝废蜃x者披露了愛因斯坦令人驚異的個性、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和成功歷程中的挫折,展示了這位偉大科學家不屈服、叛逆的天性以及好奇心、激情和超然于世的生活態(tài)度。學生通過閱讀不僅可以了解愛因斯坦成長、成功的經歷,還可以感受“上帝關上一扇門,一定打開另一扇窗”的道理,相信只要不放棄、不斷堅持,總會“天生我材必有用”。
整本閱讀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如在閱讀過程中如何使用批注、如何實現(xiàn)精讀和略讀、如何有效整理分析、如何概括歸納等。讓學生在整本閱讀中填補知識空白,擴展視野,激發(fā)閱讀興趣,感悟文字的精美,從而陶冶情操、提升修養(yǎng)。
四、以教材文本為依托,推薦課外相關素材
語文知識相對比較零散,學習主要靠日積月累,單靠教材文本顯然不夠。以教材文本為中心,輻射課外素材必不可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本素材,實施拓展閱讀對語文學習非常重要。課外閱讀內容和課堂教學密切相關,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掌握,還可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這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以一個孩子和親人的視角,回憶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了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由于魯迅先生距離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遠,學生接觸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比較少,所以在理解課文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著力打開學生的視野,推薦學生閱讀魯迅的作品《〈吶喊〉自序》片段。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先生為什么會選擇棄醫(yī)從文,選擇通過文字討伐當時一些人麻木、冷酷、愚蒙的現(xiàn)狀,從而了解和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思想,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再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六單元《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以及他熱愛祖國、為了祖國的民主富強奮斗不息的優(yōu)秀品質。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太陽吟》《死水》《靜夜》,讓學生感受作者偉大的精神追求,觸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五、借助名著導讀模塊,精選課外名著閱讀
名著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時間篩選的典范之作,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巨大的藝術魅力。如果青少年時期接受過名著的熏陶,就可以有效培養(yǎng)閱讀興趣、啟迪心靈、陶冶情操、提升人文修養(yǎng)??v觀人教版和部編版的名著推薦書目,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推薦書目基本上基于本冊課文篇目,教材范文是經過專家學者仔細推敲、適合此年齡階段學生閱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但是僅靠這些名著閱讀,顯然達不到拓寬學生視野、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編者的意圖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借助名著導讀模塊,適當為學生再精選、推薦一些名著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參考閱讀。
在長期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閱讀課標必讀名著之外,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還可以選擇推薦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名著閱讀書目。如七年級推薦:《毛澤東傳》《林肯傳》《草房子》《紅與黑》《莫泊桑短篇小說選》《射雕英雄傳》《堂吉訶德》《文化苦旅》《中外巨人傳——司馬遷》《巴黎圣母院》《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共11冊;八年級推薦:《拿破侖傳》《菜根譚》《居里夫人傳》《狼圖騰》《麥田里的守望者》《史鐵生自選集》《圍城》《周國平散文集》《梵高傳》《人生》《畢淑敏散文精選》共11冊;九年級推薦:《老人與海》《蒙田隨筆全集》《明朝那些事兒》《莫言作品精選》共4冊。當然這些名著只是為學生推薦閱讀,并不是要求所有學生必讀。在實際中,教師可以利用午讀和閱讀課組織學生一起閱讀,讓他們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目和精彩的片段,也可以通過讀書會、競賽等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六、開展練筆,實現(xiàn)以讀促寫
初中語文教材涉及的文體大致有散文、記敘文、詩歌、文言文、議論文、說明文這六種。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jù)不同文體進行閱讀,同時開展寫作訓練。教材選取的各類文本素材,不僅語言優(yōu)美,情感表達和寫作上都可以稱作佳作和經典,若教師運用好這些范文,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如果再進行寫作訓練,便會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文本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記敘文閱讀和寫作接觸比較多,但是對說明文、議論文、詩歌的練習較少,這部分需要進行強化閱讀和寫作訓練。
例如,《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類說明文,作者采用分類說明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按邏輯順序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在結構上,全文運用了總—分—總的關系,體現(xiàn)了科普類文章準確性的內容及形象生動的描繪特點,同時展現(xiàn)了作者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寫作風格。學習課文后,教師要求學生搜集整理關于天氣的諺語,同時選擇其中一個進行簡單練筆。例如“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讓學生借助網絡查閱資料進行寫作。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單憑教材文本學習,若不能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就需要再進行拓展閱讀教學。如果在閱讀過程中能適時增加寫作的訓練,就會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目的。當然,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學生有興趣、不過分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雙飛”,真正起到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作用。
七、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考試方式的不斷改變,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語文閱讀教學只有將課內、課外相結合,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廣泛有效的閱讀,在閱讀的同時開展必要的寫作,讓讀寫相得益彰,才能讓農村學生在課內有所得,在課外有所獲,真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朱蓉. 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學高年級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D]. 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2.
[3]高淑敏.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生課外閱讀策略研究[D]. 延安:延安大學,2019.
(責任編輯:淳? 潔)
*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五項管理背景下農村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研究”(課題編號:GS[2022]GHBZ1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