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村,坐落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zhèn),背倚玉皇山,中有石龍山,左有鳳凰嶺,右有香山河,前有千頃田。整個村落占地1800畝,家家翠竹環(huán)繞、戶戶泉水潺潺,宛如陶淵明筆下的桃源盛景,令人心醉神迷。
在元明時期,它的名字叫做泉上莊,由于山環(huán)水繞,曾吸引無數(shù)傳奇人物駐足。遷居而來的高氏家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匯聚成古村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支流;而后乾隆皇帝親臨此地,并改泉上莊為竹泉村;再后來,才華橫溢的鄭板橋也來到這里,留下一段段令人津津樂道的趣聞軼事。
竹泉村的得名,和乾隆皇帝有關(guān)。
1751年四月,乾隆開啟了第一次下江南的旅程,路過山東沂州時,駐留于臨沂城西的皇營村。沂州知府知道乾隆鐘情于品水論茶,為博龍顏一悅,他精心選派得力之人,奔赴沂州各地,搜羅優(yōu)質(zhì)泉水以供乾隆品鑒。
在當時的沂州,泉上莊因地下水豐富、泉水四處噴涌而聞名。其中有一處泉,名叫龍泉,水質(zhì)清冽甘甜,長期飲用龍泉水的村民,大多身強體健,延年益壽。知府聽聞此泉盛名,特意命人取來呈貢給皇帝。乾隆飲后只覺甘美異常,于是詢問泉水來源。知府不敢怠慢,將泉上莊的傳說一一道來。
據(jù)說此地以前遭遇大旱,幸得龍王三太子下凡,以神力開鑿出這眼龍泉,解救了一方百姓。然而,三太子也因此觸犯天條,被玉皇大帝貶為石龍。為紀念龍王三太子,村里修建了一座石龍廟,終年香火不斷。知府解釋說,正因為這泉水源自龍脈,有龍氣庇佑,所以分外甘洌。乾隆聽了哈哈大笑。
次日,乾隆身著文士服,輕車簡從來到泉上莊,還沒見到龍泉,先被村莊世外桃源般的靜謐之景吸引。只見翠竹搖曳,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宛如一幅與世隔絕的田園畫卷,乾隆連連稱贊。
得知村后的大山名為玉皇山,大山西側(cè)的小山稱鏟子山,村中的石嶺叫石龍山,乾隆心中不由一震,暗想此地或與“真龍?zhí)熳印庇嘘P(guān),難道真的藏有龍脈?但他表面不動聲色,僅對身旁的村民笑道:“這泉名‘龍泉’太過俗氣,村名‘泉上莊’也顯土氣。此地翠竹成林,清泉涌流不息,村民繞泉而居,所以泉名莫若‘竹泉’二字更有韻味,村名改為‘竹泉村’最為雅致。”言罷,他索來筆墨紙張,揮毫寫下“竹泉”二字。略作停頓后,又口吟一聯(lián):“花竹有和氣,風泉無俗情?!?/p>
后來,泉上莊的百姓才知道竟是皇帝私訪,無不驚喜交加,心懷敬畏。他們恭敬地將乾隆的題字刻碑,豎立泉邊。從此,村名改為“竹泉村”,而乾隆走過的那條正對泉池東西方向的道路,則被稱作“皇爺路”。
泉依山而出,竹因泉而生。泉水得了乾隆皇帝的青眼,而那片翠竹則吸引了鄭板橋。要知道,鄭板橋被譽為“揚州八怪”的原因,離不開他對竹子的癡迷。
據(jù)說,鄭板橋曾兩次來到竹泉村。第一次是在乾隆巡視山東時,鄭板橋作為書畫史,肩負重任,需要籌備和布置皇帝登泰山的相關(guān)事宜。當他途經(jīng)竹泉村時,雖被眼前的翠竹清泉、古樸村舍吸引,但公務(wù)纏身,只能匆匆而過,未能停留欣賞。
第二次際遇發(fā)生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鄭板橋已然辭官解甲,踏上了返回揚州老家的路途。當再次路過竹泉村,入眼之處,竹林郁郁蔥蔥,修直挺拔,青翠欲滴的竹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發(fā)出沙沙聲響,似在訴說著古老故事,間或有點點松柏、梧桐、刺槐、香椿、花椒點綴其中,與翠竹相映成趣,共同編織出一幅豐富多彩、層次分明的自然畫卷。這正是鄭板橋心中勾勒的理想之境!于是決定在此歇息幾日。
村里的高氏族人久聞鄭板橋大名,對其才華欽佩有加,得知他在此停留,便熱情相邀。鄭板橋有感于村民的熱情和竹泉村的獨特韻味,欣然應(yīng)高氏族人之請,并揮毫題寫“竹泉村”三字,以此留念。
清澈見底的泉水,潺潺流淌于村莊的每個角落。清脆的流水聲宛如悠揚的樂曲,回蕩在空氣中;涓涓細流如同溫柔的絲線,與竹林眷戀相依,不舍離去,似有著千絲萬縷的深情厚誼。在水流寬闊之處,水面平靜如鏡,澄澈明亮,將天空的湛藍與竹林的翠綠完美地倒映其中。行走其間,塵世的喧囂與煩惱瞬間被隔絕在外,心中只余這一方寧靜與美好,讓人恍若置身仙境。
翻開《沂水縣志》,在道光七年大事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高名衡,崇禎辛未年間(公元1631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巡按河南,緊接著又升任為巡撫。辛巳年冬,李自成率闖寇八十萬圍汴城,攻二十夜,炮火在城墻上轟出數(shù)百洞,東城十五里磚石俱飛。高名衡連夜派人修城,天曙即修完,賊駭而撤。隨后,壬午年夏,闖賊復來,決黃河灌城,僅八日,洪水與城樓齊平。高名衡護周王北渡逃亡,不久尋病,上報朝廷,授少司馬官銜,賜歸養(yǎng)病。后來,沂水城被攻破,高名衡攜妻張氏同日殉節(jié),以死明志。
三百余年過去,曾經(jīng)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已被短短百余字平靜概括。但竹泉村的高氏族人始終記得那場壯烈的家園保衛(wèi)戰(zhàn),并口口相傳。奇怪的是,在流傳的故事里,大家竟不約而同隱去了高名衡與妻子張氏以身殉國的悲壯之舉,更愿意將故事的結(jié)局定格在夫婦二人在泉上莊搭建茅舍、種植紅梅,于這方天地暫避塵世紛擾。
這種現(xiàn)象或許是出于“為尊者諱”的心理。先祖雖有滿腔熱血、滿腹經(jīng)綸,卻無法在大廈將傾之時力挽狂瀾,讓人痛惜不已。于是,高氏族人選擇讓高名衡在后輩的記憶中,以隱居終老的形象長存,其中蘊含的是對先祖深深的祝福,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遠離戰(zhàn)亂與痛苦,得享安寧。
無論如何,高名衡確實曾在竹泉村隱居過一段時間。在他殉國后,堂弟高名寔選擇遷徙至此,效仿他搭建茅舍,種植紅梅,過起隱居生活,成為遷居竹泉村的高氏始祖。
竹泉村雖以“竹”為名,但村中原本的竹子并沒有后來鄭板橋所見的那般風姿卓越,改變就源于高氏族人,這也是一段高氏與竹共生共榮的佳話。
據(jù)高氏族人講述,高氏初至竹泉村落戶時,村中雖有竹子,卻長得低矮纖細,主要被當?shù)匕傩沼糜谠茠咧恪U劶按颂?,不得不提到高淑曾。他于雍正五年考中進士,出任六安知府,要知道六安盛產(chǎn)竹子,品種優(yōu)良耐寒。在一個春雨綿綿的日子,細密的雨絲輕輕灑落竹林,沙沙作響的聲音穿過雨幕,驚擾了正在窗邊辦公的高淑曾。他抬眼望向窗外,只見竹子高大挺拔,宛如衛(wèi)士般屹立。那一瞬,他驀然想起祖居的竹泉村,想起自幼便耳熟能詳?shù)南容吂适拢闹懈锌f千,喃喃自語道:“此竹高大凜然,竹枝堅韌挺拔,竹葉常綠不凋,此乃君子之竹??!”正是這番觸動,讓他不遠千里帶著六安竹的竹鞭回到竹泉村,栽種在族長的院子里。
竹泉村背山向陽,水位淺,非常適宜六安竹生長,很快便繁衍起來。高氏族人認為這是人丁興旺的標志,于是分家立戶栽植竹子,盼望家族繁衍旺盛。隨著時間的推移,竹泉村漸漸竹林茂密,最粗壯的竹子胸徑可達7厘米,高度超過10米,屬實為盛景。發(fā)展到今天,竹泉村擁有毛竹、斑竹、紅哺雞竹、烏哺雞竹、金鑲玉竹等多種特色竹種,村內(nèi)竹林處處可見,翠影婆娑,宛如一片翠綠的海洋,成為中國北方罕見的竹海景觀。
竹泉村在史書、縣志和族譜中均留下了豐富的記載。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在竹泉村的發(fā)展歷程中,高氏家族無疑扮演了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他們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如同堅韌的竹子般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在明清兩朝,高氏一族更是人才輩出,先后涌現(xiàn)出7名進士,七品以上官員更是多達88人,其中知州以上的高官就有32人之多。這些數(shù)字,是高氏家族興盛繁榮的有力證明。
如今,嘉慶年間所立的高氏始祖碑,仍完好地保留在高名寔墓前。它那斑駁的碑身,仿佛在低吟著往昔的輝煌,向每一個前來瞻仰的人,訴說著高氏家族那些激昂動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早已成為竹泉村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編輯 鄧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