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露兮?楊文月?丁晨
摘 要|課程思政是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和專家訪談法等,針對龍舟運動的特點和價值,深入挖掘龍舟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篩選凝練出龍舟課程思政元素指標體系,以豐富高校龍舟課程教學設計育人效果;結果表示:確立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專業(yè)素養(yǎng)、個人發(fā)展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組成龍舟課程思政元素指標體系。在教學目標中,從知識、技能、身體健康、情感和社會適應五個方面對龍舟課程育人效果提出了要求,將龍舟思政元素充分落到實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思政內容為核心豐富原有教學內容;運用探究學習、情境學習和體驗學習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將課程貫穿;并從教師評價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課程成績評定為依托,增加思政育人效果評價和反饋,完善了課程評價體系;基于此,構建社會學習理論指導下龍舟課程思政學練賽一體化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練習情景、比賽氛圍的培養(yǎng)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社會學習理論;龍舟課程;教學設計;實踐路徑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教育是國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想政治課作為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各大綱領文件也在不斷強調思想政治的作用,無疑是釋放出教育改革要發(fā)揮思政課“群舞中領舞”作用的重要信號。然而當前我國高校部分體育課堂存在“只授業(yè),不傳道”現(xiàn)象,專業(yè)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各自為營,“課程思政”并未嵌入課程[1],體育課程“思政”存在著缺位現(xiàn)象[2]。龍舟作為體育課程中一項具有體育和文化雙重屬性,在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上具有得天獨厚的育人優(yōu)勢。因此,更應加強落實龍舟課程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幫助學生在龍舟課程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研究將以華中科技大學公共體育龍舟課程為例,以高校龍舟課程為切入點,將社會學習理論作為理論支撐,把“立德樹人”育人總目標融入課程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技能教學與思政教育雙向育人。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于1952年在前人的理論框架上融合了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其強調的個體自身在行為產(chǎn)生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其中觀察學習還與大學生榜樣教育的理論契合,可以為課程思政提供理論指導。學者高申春認為“社會學習理論”實質上就是一種“行為論”。認知、行為與環(huán)境因素之間既有相互作用,又各自獨立,此理論對于解釋人的行為有著較強的能力[3]。學者賴昌貴認為社會學習理論使我們對控制、調節(jié)人們行為的因素有了全面的理解,但是它過于注重環(huán)境因素對于行為的影響,忽視了對個體差異的影響[4]。學者張慧玲則認為個體的行為、環(huán)境與認知密不可分,因此“三元交互決定論”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學者們對社會學習理論的研究內容集中在闡述觀察學習的過程、三元交互決定理論和自我效能理論三個方面,肯定了班杜拉運用實驗的方法,論證和揭示社會學習的過程;肯定了交互理論中人在環(huán)境面前的主體地位;論證了榜樣示范以及大眾媒體在個體社會學習過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于解釋人的社會行為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1 龍舟課程“思政元素”的指標體系構建
1.1 挖掘龍舟課程“思政元素”的依據(jù)
第一,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元素是有明確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政治屬性的教育元素,其核心指向是“理想信念”,基調主線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5]。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將其高度凝練概括為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愛國是個人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敬業(yè)是對職業(yè)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亦是職業(yè)道德的集中體現(xiàn);誠信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友善是個人行為處事的風格,也是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6];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應作為龍舟課程思政元素的重點。
第二,傳承中華體育精神。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7],它突破了體育自身的含義,被賦予了對中華民族歷史和國家的認同感,是中華人民邁向民族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龍舟競渡因其特有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完美詮釋了中華體育精神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因此,將中華體育精神進行系統(tǒng)梳理,可以成為挖掘龍舟課程思政元素的重要內容。
第三,契合大、中、小學德育總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學校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教育活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以“立德”“育人”為最終目標的教學設計,不僅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出發(fā)點,更是對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和整理的核心。2017年,在深入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基礎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對大中小學德育總目標進行了修訂,包含4條一級德育目標,16條二級德育目標。雖然德育目標并不等同于思政元素,但圍繞德育目標挖掘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道德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因此,大、中、小學德育總目標可以成為挖掘龍舟課程思政元素的重要內容。
第四,遵循高層部署決策的政策要求。首先,高校體育課程是指大學生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yǎng)目的。2002年,教育部出臺文件《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提供依據(jù)指導,也對大學生在體育課程方面培養(yǎng)目標提出方向與要求。其次,教育部于2020年出臺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在我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總體思路?!毒V要》中指出:體育類課程首先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信念,激發(fā)學生自覺參與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8]。因此,黨的高層決策部署作為龍舟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根本指南。
第五,基于龍舟運動基本特征。龍舟運動具有以下三點特征:一是龍舟的運動健身價值。龍舟項目是一項集速度、力量、靈敏、協(xié)調和耐力于一身的綜合性團隊合作運動項目。通過龍舟課程的學習與練習,不僅使學生掌握水上運動的基礎知識、技能技術和競賽規(guī)則,還能提高學生的增強身體素質、調節(jié)身體機能水平并改善身體的不良形態(tài)[9]。二是龍舟的文化教育價值。龍舟運動蘊含的奮勇爭先、頑強拼搏精神正是當代大學生所需要涵養(yǎng)的品質。首先,通過開展龍舟運動緬懷先賢的愛國事跡,深化學生對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其次,通過開展龍舟運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大局意識等精神品質。三是龍舟的精神文明價值。龍舟運動富有家國情懷、民族認同、同舟共濟的精神文明內核,是闡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利載體。通過龍舟課程學習,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中華體育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于保護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
1.2 完善龍舟課程“思政元素”指標體系
在結合文獻閱讀、專家訪談的基礎上,建立了龍舟課程思政元素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分別是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專業(yè)素養(yǎng)、個人發(fā)展。根據(jù)凝練的龍舟課程思政元素一級指標體系,在遵循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相關依據(jù)中,從龍舟課程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遵循系統(tǒng)性、科學性原則,最終確立了16個龍舟課程思政二級元素指標,具體如下(表1)所示。
2 龍舟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指的是依據(jù)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標準,依據(jù)課程教學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征,對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有序安排,具體包括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四個部分。它是按照課程本身的教學規(guī)律,實現(xiàn)教師所授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思想引領能力有機融合的途徑,也是有效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依據(jù)。
2.1 完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在教學大綱設計中,目標起著導向作用。在2002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對于高校體育課程提出了五種目標,分別是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龍舟課程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組成部分,目標設計不僅需遵循體育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還需要結合龍舟運動自身的項目特點。因此,基于知識、技能、身體健康、情感和社會適應五個方面進行龍舟課程目標設計。
第一,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知識目標。在龍舟課程培育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將“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價值訴求融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使自己的價值理念從自我的精神追求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擔當民族復興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信念,成為有道德、有學識、有能力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集體的家國意識。
第二,加強文化自信鞏固技能目標,掌握良好的專項技能和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本領是加強技能目標的基礎。在龍舟課程中對學生進行龍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引導學生傳承和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帶領學生探究龍舟歷史,引導學生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認識觀、歷史傳承觀和歷史學習觀;在龍舟課程學習中,培育學生對中華民族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文化自信。
第三,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實現(xiàn)身體健康目標。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科學鍛煉的能力,提高學生身體機能,形成正確的身體姿態(tài),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龍舟不僅是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還是一項水上項目。學習龍舟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水上知識,增強學生關于傳統(tǒng)運動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機體能力掌握一項新的運動技能;通過競賽理論知識的講解和一系賽事的實踐,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拼搏奮進,敢于超越,同舟共濟,友好團結,尊重對手,團隊合作,遵守規(guī)則的體育精神。
第四,個人發(fā)展推動情感與社會適應目標發(fā)展。通過龍舟課程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強健的身體,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及積極的生活心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責任擔當意識;在日常課堂教學、小組練習以及比賽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交流意識;對基礎知識、技能技術的掌握和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
2.2 深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要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等供給課程思政內容,并以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文化自信、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促進個人發(fā)展為要求對學生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法制教育等。因此,本研究在原有龍舟課程知識與技能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豐富了身體健康、情感、社會適應目標相關的教學內容,并將思政元素融入龍舟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知識目標導向下,通過龍舟運動的起源與發(fā)展歷程、龍舟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社會價值、龍舟運動的競賽規(guī)則與裁判規(guī)則、龍舟運動的教學訓練方法為主要知識點。結合龍舟的歷史文化背景,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的尊重感、民族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結合龍舟運動的競賽規(guī)則等,培養(yǎng)學生的公平意識、規(guī)則意識;結合訓練方法等,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的目標。
技能目標導向下,通過龍舟運動劃手的劃槳動作技術、龍舟運動鼓手的擊鼓動作技術、龍舟運動舵手的掌舵動作技術、龍舟競賽組織與執(zhí)裁技術登,達到此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和善于思考的能力;通過對不同角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角色意識,奉獻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通過對競賽組織與執(zhí)裁技術的學習,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
健康目標導向下,從龍舟運動的生理學基礎與解剖學特點、龍舟運動的身體素質鍛煉方法中完成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不斷鉆研的探索精神;通過學習身體鍛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以及對于身體形態(tài)有正確的、健康的審美意識的語氣目標。
情感目標導向下,以屈原文化、荊楚龍舟文化、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民俗文化等,增強學生對龍舟運動項目和龍舟文化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家國情懷,堅定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社會適應目標導向下,通過交叉組隊開展龍舟競賽,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比賽奮勇拼搏的意識和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還要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受挫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輸贏觀;通過龍舟比賽于相關實踐活動的組織和擔任不同的角色,培養(yǎng)學生在集體中的責任擔當、團結協(xié)作意識,將龍舟運動中的合作精神、競爭精神等各種能力和意識遷移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幫助學生形成人際交往和溝通合作能力。
2.3 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是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核心[10],需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實現(xiàn)學生對龍舟運動“愿學”“樂學”“會學”的目的。因此,龍舟教師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之上,可以結合以下三個方面來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方法。
第一,以啟發(fā)與討論相結合的探究學習。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極為重要,原因在于問題是實踐的起點,也是創(chuàng)新的關鍵。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具有針對性、層次性、思辨性、拓展性的問題,就龍舟運動歷史故事、龍舟運動員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比賽戰(zhàn)術等問題,指引學生自主搜索資料,獨立進行思考,提煉困惑點并向老師詢問,提升學生對于探究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以數(shù)字化媒介為載體的情境學習。教師可以利用數(shù)字媒介等來打造高速、高清、高新、高效的教學形態(tài)。在龍舟劃槳技術動作的學習中,借助多媒體、信息網(wǎng)絡技術等,采用快放、慢放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入水、拉槳、回槳等不同技術的運動軌跡和動作要點,加深學生對于龍舟技術動作的整體認識與感受。與此同時,還可以將高校體育場所的宣傳欄、LED、多媒體大屏等媒介作為育人陣地,通過播放校龍舟隊比賽視頻,張貼龍舟運動員海報以及“同舟共濟”“為校爭光”等口號標語橫幅,將龍舟文化、龍舟精神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和實際行動,以實現(xiàn)育人之效。
第三,以角色扮演為主的體驗學習。在龍舟比賽中,教師創(chuàng)設多種角色的情境,保證每名學生都有角色,扮演運動者(劃手、鼓手、舵手)、裁判者、組織者等角色,并按照龍舟比賽的儀式和流程有序進行,使得每人有職責、每人有收獲。賽前要求各隊員要有口號助威儀式,互相擊掌鼓勵,在比賽時還要向觀眾和裁判員禮貌示意,通過這樣的體育禮儀,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道德。賽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同舟共濟、奮勇拼搏的龍舟精神。賽后引導學生總結比賽過程,客觀看待比賽結果,認可并尊重競爭對手,培養(yǎng)學生接受挫折、堅持不懈、勤于思考的能力。此外,不僅可以通過執(zhí)裁者的執(zhí)裁經(jīng)歷對學生公正執(zhí)法的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還能利用組織者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對學生臨場應變能力與組織協(xié)調的能力培養(yǎng)。
2.4 優(yōu)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
教學考核評價是體育課程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本研究以教師評價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以往考察學生知識和技能綜合測評為主的評價,優(yōu)化為以“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為原則,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相結合的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評價。在教學評價的課程成績評定結構、平時表現(xiàn)模塊中,增加對思政效果的評價和反饋??紤]到學生的認知、觀念、情感、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需采用多樣化、動態(tài)化的評價方式,聚焦“知、情、意、行”,以評促學,在技能學習的同時,將思政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效果評價主要通過行為觀察、問卷調查(課后反饋)以及與學生口頭交談三種方式進行,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程度,也是教學實施思政育人效果的反饋,不僅有利于教師聚焦思政“實施過程”與“實施成效”,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教學設計,還有助于學生反思自我和督促自身不斷進步,以此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的定位與導向(見圖1)。
3 “社會學習理論”指導的龍舟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教育部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皩W”為“練”所用,“練”為學目標,“賽”為“練”手段,“學”為“賽”基礎。“學”“練”“賽”三者之間既互相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是教學活動的共同體。因此,基于社會學習理論的觀察學習、三元交互、自我效能三大框架,對龍舟課程“課內學習、課外鍛煉、比賽交流”一體化教學實踐路徑進行探索(見圖2)。
3.1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供學習模范,提升學的效果
“學”即教師向學生傳播知識或學生自學的過程,教師按照一學期的課程安排,設計本堂課的主要內容,結合需要達到的效果,以語言、圖片、視頻或示范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基礎的知識。在“課內學習”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自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首先,教師在課前布置個人或小組任務,通過搜索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有一個預先的認識,并總結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在課上對學生的困惑進行梳理解答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其次,創(chuàng)設榜樣環(huán)境,引導學生向榜樣靠齊。不同的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且圖像和實體在引起學生注意方面更加生動有力,契合“身教勝于言教”的原則。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班級群向學生發(fā)送學校龍舟隊員的榜樣事跡,還可以邀請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或專業(yè)龍舟隊員進行現(xiàn)場動作示范,引導學生模仿優(yōu)秀榜樣的行為。此外,在觀察學習的注意階段,側重示范與講解有機結合。班杜拉認為:在觀察學習時,通過對榜樣示范的觀察、模仿更有利于習得和形成榜樣具有相似特征的行為。因此,在動作保持階段,教師要采取形式多樣的指導方法,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穩(wěn)定的學習環(huán)境;在行為復現(xiàn)階段,教師可以樹立貼合學生個人特點的榜樣人物,并正確指導學生“復制”榜樣的良好行為;在動機階段,教師可以合理地使用強化原理,對學生實施恰當?shù)莫剳痛胧瑥亩岣邔W生的自我道德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的能力。
3.2 創(chuàng)設練習情境,提高自我效能,深化練的意識
“練”是鞏固已學知識的過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并學會運用,盡可能還要做到舉一反三,但是每節(jié)課的知識都是學生們剛接觸到的,他們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練習才能真正掌握。首先,在“課外鍛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課外鍛煉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練習意識,教師可以針對鍛煉的內容和形式做出要求,例如,在選擇鍛煉內容時,應該有所側重,可以安排龍舟運動的重難點練習;在選擇練習形式時,結合思政元素與要求,設計大任務或小任務,要求學生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完成練習。通過三個依托保障練習,依托課后作業(yè)的布置要求學生對課堂內容及時復習,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依托校園跑步打卡、技能輔導班等加強課外鍛煉,提高學生健身和雕塑形體的基本能力;依托普通生龍舟隊以及龍舟協(xié)會,促進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通過體能訓練,訓練學生堅韌的意志力;通過小組學習,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和自學能力。其次,教師還要設法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以此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龍舟運動技能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適當降低動作難度或變通規(guī)則等手段,使運動能力較弱的同學能和運動能力較好的同學一起獲得成功體驗和運動的愉快感。以三元交互和自我效能理論的指導下,對課后練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多途徑激發(fā)學生課外鍛煉熱情,使各方形成合力,有利于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3.3 創(chuàng)設比賽情境,強化自我效能,培養(yǎng)賽的能力
“賽”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練”結合的重要手段。在“以學為本”“以練為輔”的前提下,“以賽促學”“以賽促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動力的手段。為了強化“學”“練”成效,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學習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從而取長補短。首先,在“比賽交流”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多種比賽情境,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教師可以打造基于龍舟技能的課內小組競賽,可分為劃船機單人競賽,也可分為劃船機小組競賽,以思政育人為教學競賽底色,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集體主義精神。其次,推動課外競賽的完善,一方面,教師可以基于龍舟文化展示目的創(chuàng)設交流型競賽,利用校園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舉辦班與班之間的競賽,院與院之間的競賽,還可舉辦與國際留學生之間的龍舟競賽,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基于技能提升目的創(chuàng)設競技性比賽,利用比賽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輸贏觀,“勝不驕、敗不餒”等優(yōu)秀品質,實現(xiàn)在“賽”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價值觀與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給學生營造比賽環(huán)境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不指責學生,相反,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包容與鼓勵,耐心啟發(fā),促使學生在多次比賽環(huán)境中,積累經(jīng)驗,不斷提升自我效能感。
4 總結
本文通過挖掘龍舟課程運動健身價值、教育文化價值和精神文明價值等基本特征,最終確立了以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專業(yè)素養(yǎng)、個人發(fā)展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組成的龍舟思政元素指標體系。在教學內容中以目標導向豐富原有教學內容以達到相應的預期成效;以數(shù)字媒介為載體的情境學習和以角色扮演為主的體驗學習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以行為觀察、問卷調查和口頭交談方式的思政育人效果評價和反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供學習模范,提升學的效果;創(chuàng)設練習情境,提高自我效能,深化練的意識;創(chuàng)設比賽情境,強化自我效能,培養(yǎng)賽的能力;以此實現(xiàn)龍舟“課內學習、課外鍛煉、比賽交流”教學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趙鶴玲.新時代高?!罢n程思政”建設的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1):108-110.
[2]潘宏波,黃大志.對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7):71-73.
[3]高申春.論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人本主義傾向[J].心理科學,2000(1):16-19,124.
[4]賴昌貴.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4):119-126.
[5]張一璠.高校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論析[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6):38-42.
[6]董翠香,樊三明,高艷麗.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確立的理論依據(jù)與結構體系建構[J].體育學刊,2021,28(1):7-13.
[7]光明網(wǎng).在北京冬奧會書寫奧林匹克新篇章.[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12/30/35416258.html.
[8]李春蘭,王凱龍.新時代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5):101-103.
[9]周晗瓊,陽藝武,黃彩虹.中華龍舟運動發(fā)展特征、面臨困境與優(yōu)化路徑[J].湖北體育科技,2021,40(5):409-413.
[10]周琳.新時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創(chuàng)新思路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7):34-36.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Path of Dragon Boat Course in College Based o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Hu Luxi Yang Wenyue Ding Ch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is study, the Delphi method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were used to deep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dragon boat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dragon boat sports, and screen and condense the index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dragon boat courses, so as to enrich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teaching design of dragon boa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6 second-level indicators of ideal and belie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were established to 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index system of dragon boat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dragon boat courses is required from five aspects: knowledge, skills, physical health, emotions and social adapt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dragon boats are fully implemented. Guided by teaching object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s the core to enrich the original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using inquiry learning, situational learning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evaluating students, relying on cour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of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creased, and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is improved; Based on th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 training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of dragon boat courses to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practice scenarios and competition atmosphere was constructed.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Dragon boat lessons; Instructional design; Practic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