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數據智能化時代下的“生活美學”
1.1“生活美學”諸多釋義
19世紀末,西方曾預判“生活美學”即“生活與藝術的最終結合”。20世紀末,美學逐漸滲透到各領域,包括日常生活領域,美學與日常生活這類話題越來越受到矚目?,F如今,“生活美學”作為美學的分支,在中西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發(fā)生著新的流變。
“生活美學”出現的文化淵源來自研究者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討論[1]。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的演說《日程生活審美化》中首次提出這一命題。美國學者喬納森·史密斯認為美學步入“更為廣闊的生活世界自身”這一新領域。日裔美籍學者齊藤百合子指出“生活美學”旨在挖掘生活里熟悉的、共享的、被美學理論忽視的維度[2]。歸根結底,“生活美學”即“生活審美化”同“審美生活化”兩者間的融會貫通,也就是指生活方式的審美化與藝術品的生活化傾向。一言以蔽之,“美是生活”。
而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悠悠歷史,中國傳統(tǒng)美學正是一部生活美學史。例如,新石器時代的制陶工藝是那個時期最突出最偉大的美術創(chuàng)造。陶器的出現與農業(yè)生產、定居生活的需要等密切相關,無論仰韶文化彩陶還是馬家窯文化彩陶,抑或龍山文化黑陶,這些器物形制特征及上面的圖案紋飾雖難免稚拙,但可以深切感受到原始先民的造型能力和審美水平的進步,顯示出原始社會生活早已與美息息相關。往后人們日常使用的工具器物也經歷了由石器、陶器、青銅器到鐵器、瓷器等階段的變化,鐫刻其上的花紋樣式發(fā)展以及器種演變等,皆可以充分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美學”觀念,統(tǒng)治者對神的崇敬、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等都深藏其中。
1.2 大數據智能化時代下的“生活美學”現狀
如果說機械工業(yè)革命聚焦蒸汽機的發(fā)明與運用,電力革命聚焦電的發(fā)明與運用,信息革命聚焦計算機與半導體芯片的發(fā)明與運用,大數據智能革命則聚焦大數據與機器智能的發(fā)明與運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大數據智能革命不僅是一場關于新技術開發(fā)與商業(yè)化運用的重要變革,更重要的是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時代[3]。審視國內美學領域現狀,不難發(fā)現,當下的審美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東方美學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繼承與弘揚,部分甚至變得邊緣化。因此,當前亟須調整和優(yōu)化人們對于傳統(tǒng)美學的態(tài)度與方式,以確保其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傳承。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上述所提及的問題正逐漸向好轉變。民眾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與堅定的自信,積極擁抱“生活美學”的思潮。以河南春晚國風舞蹈《唐宮夜宴》為例,該節(jié)目巧妙地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舞蹈編排相融合,通過震撼的演出,使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仿佛置身于“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盛景之中。雅居樂騰沖原鄉(xiāng)藝術中心,坐落于風景秀麗的云南騰沖兩江口地區(qū)。在此項目的規(guī)劃與設計過程中,建筑師們巧妙地運用了現代設計手法,將傳統(tǒng)屋檐上揚的建筑程式進行了簡約化處理,使之煥發(fā)出現代建筑的氣息。這一創(chuàng)新設計不僅體現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更通過現代設計語言的融入,與當地居民產生了深刻的通感,實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建筑語言之間的和諧交融。該藝術中心不僅是一座建筑作品,更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融合的典范。大量實例表明,在大數據與智能化并行的時代背景下,公眾對于“生活美學”的向往與追求并未減緩其步伐。“生活美學”的范疇變得更為廣泛,深深植根于民眾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多個層面。而個體獨特的成長背景及豐富的生活經歷,則賦予了這些審美實踐活動各不相同的深刻內涵與意義。
2 情感化設計美學意韻
談及情感化設計,不禁想到現代主義后期的國際主義設計運動?,F代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少就是多”的減少主義是國際主義設計運動的核心內容,這種高度功能主義——高度理性化、功能化和非人格化的設計漠視人的感情和個性化需求。他改變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城市天際線,由此,全世界的大城市都變成玻璃幕墻建筑、鋼管家具、黑盒子電器。在城市冷漠的鋼筋水泥包圍下,冰冷的科技產品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和孤獨。但是,設計不僅要滿足實用功能,還應傳遞特定情感,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泡泡瑪特的盲盒是情感化設計的極致之作:可愛的玩偶供人欣賞,并使人對其產生據為己有的欲望。這種欲望,實際上是對美好、創(chuàng)意與精致生活追求的體現,彰顯了獨特的價值觀。而盲盒形式讓消費者更有購物體驗。盲盒是一種“絕對安全的驚喜”,可給消費者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多巴胺快樂。
現今,情感化設計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工業(yè)設計、產品設計、建筑設計等領域,設計者通過對人情感的分析研究,提煉出設計要素對人情感的影響,并加以利用,從而實現產品的最佳呈現形態(tài)。
3 大數據智能化時代下情感化設計的實現
3.1 民族藝術與時俱進的變化與發(fā)展
我國的民族藝術與設計是活態(tài)傳承、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民族藝術突出體現為傳統(tǒng)文化,富有濃厚的文化韻味,并且也帶有文化的多維特性,顯示著文化的不同層面。
民族藝術造型的象征寓意表達方式,已經構建出一個自成體系且繁復的視覺符號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在現代設計領域中,亦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與內涵。設計師們巧妙地借鑒并運用那些富含象征意蘊的符號元素,通過創(chuàng)新與改良的手法,將其融入設計之中,以傳達特定的主觀情感與理念。這樣的設計作品,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美術的獨特氣韻與精髓,還因巧妙地融入了現代平面設計的審美與表現手法,呈現出一種既傳統(tǒng)又現代、既古典又時尚的獨特風貌。
譬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雪容融——臉上的一團白是一團白雪,在襯托了它可愛的小表情的同時,又寓意了“瑞雪兆豐年”。頭頂的金色小圓環(huán),是一個如意的造型,小巧玲瓏,象征著吉祥幸福。還有采取剪紙傳統(tǒng)藝術設計的環(huán)形和平鴿圖案,象征著和平的愿景。仔細觀察鴿子與鴿子之間的鏤空紋樣,那正是北京的標志性建筑物——天壇,寓意著和平友誼,也象征著北京。燈籠本就是從中間點亮,從心里發(fā)光照亮別人的,當雪容融亮起來的時候,也非常符合冬殘奧會的理念:希望每一個殘疾人都能點亮心中夢想。這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情懷,潤物細無聲。冬奧會吉祥物的設計,體現了大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生活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人的自然觀、價值觀、審美觀都有很大改變,當今諸多成功的、被國際認可的、代表中國風格的佳作皆立足本國,積極吸納我國民族藝術設計的營養(yǎng)成分,在賦予其獨到的情感化內涵的同時,又保留創(chuàng)作者自身特殊性,是特定文化底蘊與現代工業(yè)文明的結晶。
3.2 大數據智能化時代情感化設計應用
平面設計師應將民族審美元素與行業(yè)產品充分融合,向客戶展示其中蘊含的民族審美觀念、審美情趣等,進而讓作品體現出較強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審美內涵,獲得產品營銷和文化傳播的雙重功效[4]。
李子柒短視頻的大獲成功,同樣是情感化設計融合民族審美理想的產物。在當前社會中,隨著工作與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許多民眾開始向往并實踐著“慢生活”的理念。李子柒在抖音、快手等互動視頻平臺上發(fā)布的短視頻內容之所以能夠實現廣泛傳播與這一現象密不可分。這些視頻通過展現慢節(jié)奏、高品質的生活,呼應了“慢生活”理念,贏得了公眾的喜愛。視頻中的田園生活和自給自足的畫面,緩解了人們的焦慮。李子柒的短視頻通過情感化設計,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生活的精致與浪漫。她成功地再現了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非物質文化元素,帶領觀眾體驗了一種寧靜、充滿詩意的生活。這種充滿情感和文化底蘊的設計,使其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廣泛贊譽。
一位合格的平面設計師應當注重帶有民族元素的符號表達,在現代平面設計的過程中應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讓作品具有一定靈魂。帶有民族元素的符號表達不僅能為平面設計提供大量素材,還有利于實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5]。
4 案例實踐
以“回歸紙的時代,探索紙的一切可能”為主題的民族利是封創(chuàng)意文化設計,致力于將傳統(tǒng)元素與現代意蘊相融合。設計者始終堅持打破傳統(tǒng)紅包固化的藩籬,通過全新的結構和創(chuàng)意,從而讓紅包成為可互動、可收藏的年節(jié)特色禮品。
華燈初上時,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羰菨h民族數千年來十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為佳節(jié)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鶴,綽綽神姿,婷婷仙骨,是長壽、吉祥和清雅的象征,中國人常用“如松如鶴,多壽多福”來祝福長者益年長壽。設計者運用巧思,將兩者融于一體,并加入如意、銀杏、水波等紋飾,借以喜慶色彩表現美好寓意。同時,在結構上采取抽拉設計,并配以可懸掛的中國結,這既能確保內里錢幣的隱秘安全,又給予擁有者獨特的交互樂趣,別具一格。試想,每逢佳節(jié),家中點綴如此設計精良又寓意美好的紅包,豈不樂哉?(如圖1)
4 結語
情感化設計要求設計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及專業(yè)的設計水平。設計師在設計時要立足于當下大數據智能化時代背景,遵循受眾的視覺心理和消費心理,結合商業(yè)特點,最終設計出富有文化內涵、符合商業(yè)目的、兼具實用性和美感的高品質產品。
總而言之,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對消費者情感和精神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于情感化設計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和價值。■
引用
[1] 叢坤赤.林語堂生活美學觀念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2] 黃瑛.短視頻傳播與東方生活美學的回歸——以李子柒為例[J].傳媒,2020(17):44-46.
[3] 唐龍.大數據智能化時代:新特征、新趨勢、新思維與發(fā)展模式創(chuàng)新[J].經濟研究參考,2022(11):83-93.
[4] 袁帥.論民族審美視域下的平面設計符號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90-91.
[5] 金晶晶.新時代背景下平面設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解析[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15):75-77.
作者簡介:郝敏淇(1998—),女,山西古交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