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內(nèi)容豐富的文化體系,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價值觀和傳統(tǒng),又以其獨特的審美、藝術(shù)形式和創(chuàng)造力聞名于世[1]。
隨著國際中文教育這一概念的提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中文的教學工作得到了更大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但是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就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遇見的問題,如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學用分離”,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傳播手段的亟待更新和傳播主體不夠年輕化等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解決措施。
1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性
1.1 中華文化是推動文化發(fā)展的資源
中華文化是中國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資源,包括哲學思想、藝術(shù)、文學、歷史和傳統(tǒng)民俗等。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助于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偉大文明,進一步推動人類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1.2 中華文化是促進人民溝通的橋梁
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傳播,對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巨大。在風云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是消除文化誤解和偏見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推廣中文教育,能夠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進雙方之間的了解,消除文化隔閡,實現(xiàn)互相尊重。
1.3 中華文化是增強文化實力的關鍵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也有助于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吸引力。做好中華文化的宣傳和傳播,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顯著增強中國在亞洲和全球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推廣中華文化是中國的文化責任,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能夠促進全球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有助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
2 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的挑戰(zhàn)
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在過去幾十年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受到了全球各地的關注,但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
2.1 學用分離
漢語國際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中國政府向許多友好國家派遣漢語教師,推廣中文。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開始向世界推廣中文教育,并成立了中國國際漢語教學研究中心,推出了《漢語教學參考書》等教材。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有了中文學習的需求。同時,中國政府加大了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了漢語水平考試(HSK)等考試,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了標準化的評估體系。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截至2019年12月,中國已在162個國家(地區(qū))建立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的建立,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平臺。近幾年,許多國家將中文納入教育體系。比如,中文將于2024年納入伊朗國民基礎教育體系,越南成為第五個將漢語納入學校的必修課的國家……隨著網(wǎng)絡技術(shù)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也為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網(wǎng)絡更加便捷、自主地學習中文。但是國際中國教育存在的學用分離現(xiàn)象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法,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教學法還是“自下而上”的教學法,輸入和輸出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而“學用一體說”強調(diào)課堂教學中輸入和輸出的一體化[2]。換句話說,學習理論與進行實踐應用之間應該緊密聯(lián)系、相互銜接。目前,國際中文教育“學用分離”問題比較嚴重,尤其在學習稍高層次的漢語課文時,學生學習和應用之間的“脫節(jié)”現(xiàn)象更為明顯。
2.2 文化差異
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面臨著文化差異方面的挑戰(zhàn)。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有著獨特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體系,因此中華文化的理念、價值觀和傳統(tǒng)習俗可能較難被當?shù)厝私邮?,這給文化傳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例如,在西方社會,個人主義、民主自由受到強烈的追捧,而在中國文化中,更注重家庭觀念、宗族觀念和集體主義。在對外傳播中,要找到合適的途徑和方式來傳遞中華文化的概念和價值觀,需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探索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2.3 傳播手段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傳播手段存在問題,中華文化的傳播手段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更新[3]。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傳統(tǒng)的對外傳播方式已經(jīng)不再高效。因此,需要利用新技術(shù)和平臺來傳播中華文化,例如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shù)來推廣文化產(chǎn)品、制作更具創(chuàng)意的文化內(nèi)容等。
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需要更加注重國際化推廣[4]。如今,全球化程度持續(xù)深入,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越來越重要。中華文化也需要通過國際渠道,實現(xiàn)對外傳播。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借助跨境平臺和翻譯服務,將中華文化更好地呈現(xiàn)給全球受眾。
2.4 傳播主體
此外,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還需要關注年輕一代的接受和參與[5]。年輕人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他們對于文化的傳播和推廣的影響不可忽視。要想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需要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和參與。
總之,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如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學用分離”,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傳播手段的亟待更新和傳播主體不夠年輕化。只有不斷適應社會變革、結(jié)合新技術(shù)和新媒體進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
3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
3.1 產(chǎn)出導向法
針對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存在的學用分離問題,可以采取產(chǎn)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來解決。產(chǎn)出導向法是一種外語教學理論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并逐漸在全球范圍內(nèi)得到關注和發(fā)展。產(chǎn)出導向法的核心理念在于“以產(chǎn)出為導向,以學習為中心”。它認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在實際交際中有效運用語言,因此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的產(chǎn)出任務展開。在教學單元開始之前,教師們可以明確總體目標,并將其分解為一系列具體的小目標。這些小目標涉及語言技能的提升、知識的掌握、運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例如,在一個漢語口語教學單元中,小目標可能包括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詞匯和短語、提高語音語調(diào)的準確性、增強聽力理解能力等。
針對每個小目標,教師可采用一系列教學手段來確保學習的輸入和輸出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避免學用分離。教師要提供大量的語言輸入,例如示范對話、聽力材料等,以幫助學習者理解和吸收所學語言知識。同時,教師組織各種練習和活動,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口語表達、書面練習等方式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學習的輸入和輸出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讓學習者能夠顯著提高漢語應用能力,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
此外,產(chǎn)出導向法還關注學習者的反饋,注重根據(jù)反饋給予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糾正他們的語用錯誤,提供建設性的指導,不僅幫助學習者改正語言使用上的問題,不斷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流利度,還能顯著增強他們的自信。
總而言之,產(chǎn)出導向法通過將每個教學單元的總體目標細化為小目標,緊密連接輸入與輸出的環(huán)節(jié),有效避免了學習和應用之間分離和脫節(jié)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整體學習效果。
3.2 促進文化平等對話
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解決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可以根據(jù)主體的具體情況,調(diào)整傳播內(nèi)容和方式。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坦率的溝通方式可能更受歡迎,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則可能更傾向于委婉和間接的表達方式??刹捎谩懊魑幕[語言”或“以語言帶文化”策略,使文化交流和諧順暢、水到渠成?!懊魑幕[語言”策略的核心在于在語言使用中適當?shù)伢w現(xiàn)文化差異。對于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外國人,可以采用“明文化隱語言”的策略,將文化元素作為學習的重點,滿足這些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的需求。“以語言帶文化”策略的核心旨在讓外國人通過學習漢語來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并且尊重中國文化,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和學習。
只有保持平等交流的態(tài)度,才能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在對外傳播之前,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等,以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或沖突。要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標準來評判或解釋其他文化現(xiàn)象。
3.3 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
3.3.1 創(chuàng)新內(nèi)容和形式
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和新媒體平臺,可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方式。例如,利用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技術(shù),將中華文化元素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jié)合,打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的傳播形式;除了傳統(tǒng)的圖書、電視和廣播等文化傳播渠道,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媒體來傳播中華文化。這些渠道更容易觸達年輕人和國際受眾,提高文化的流行度,取得更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3.3.2 采用國際化傳播策略
要開拓中華文化國際化傳播渠道[6]??梢灾谱鞫嗾Z種的中華文化介紹、故事和節(jié)目,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chǎn)品,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積極與國外文化機構(gòu)、學校和媒體合作,通過跨國交流活動來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4 打造更適合年輕人的文化內(nèi)容
在對外傳播中華文化過程中,應注重化解文化隔閡、降低文化門檻,挖掘年輕人喜愛的元素,提供更符合他們興趣和語言習慣的內(nèi)容,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積極的文化傳播者。同時,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可以與當代流行文化相結(jié)合,如中國風的音樂、古裝偶像劇,通過更符合時代特點和年輕人審美的文化產(chǎn)品,增加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5 結(jié)語
本文旨在探討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如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學用分離、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傳播手段的亟待更新和傳播主體不夠年輕化等,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然而,將這些措施付諸實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以更好地實現(xiàn)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傳播。■
引用
[1] 王譯瑩.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路徑創(chuàng)新[J].傳媒論壇,2021,4(24):135-136.
[2] 文秋芳.“產(chǎn)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3):387-400.
[3] 魏海香.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現(xiàn)實困境與提升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20(4):96-106+148.
[4] 楊玉瑩,李聰聰.淺析中華文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傳播困境和特性[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4):82-83.
[5] 何倩.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困境與對策——以孔子學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1):84+86.
[6] 李鴻亮,楊曉玉.全球化時代的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3,21(2):56-59.
作者簡介:賈宇丹(2000—),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