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偉 周佳俊
趙志偉,上海寶山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觀察與作文》《書聲瑯瑯》《幽默的中國人》《高中語文課程新探》《現(xiàn)代語文教育發(fā)展》《中國十大書法家》(合著)《通向智慧之路》,編著《名家名作百八篇》《初中語文課案例評點》《舊文重讀》《百年語文經(jīng)典名著》(六、七分卷主編)。發(fā)表有書法及語文教育相關論文數(shù)十篇。
周佳?。ㄉ虾J锌亟袑W教師):趙老師,您好!很高興今天可以采訪您。從我在大三上您的現(xiàn)代語文教育發(fā)展課程開始,后來成為您的研究生,算來已經(jīng)十四年了。平日里,您非常重視引導我們這些學生多了解一些傳統(tǒng)語文教育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體會確實越來越深。為了今天的采訪,您提出——中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習傳統(tǒng)語文教育理論,我代表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教師,想問一問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
趙志偉:佳俊,你好!謝謝你的采訪,我已經(jīng)退休快十年了,照例不應該再對當今的語文教育發(fā)表什么看法了。但是,有三個原因,使我愿意接受你的采訪。一,《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是一本很有品位的雜志,九十年代我曾經(jīng)為她寫過好幾次稿,所以對她有好感;第二,要我談的問題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方面內(nèi)容。第三,實際上我還在上海做一些與語文教育相關的事,包括為一些雜志寫稿,所以對語文教學現(xiàn)狀還是了解的。所以我愿意談談。下面回答你的問題,因為現(xiàn)在許多專家引用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包括西方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但是我認為僅僅這些是不夠的。漢代王充說:“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薄爸哦恢?,謂之陸沉?!币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對自己祖國的文化教育有比較深刻的了解,在學習外國先進教育理論的同時,還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有用的東西。這方面近年來是做得不夠的。
周佳俊:您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為什么對于語文教師特別重要?
趙志偉:因為中國有兩千年多年的文明史,中國從先秦到明清,教育很發(fā)達,從孔子孟子荀子和思孟學派,到唐宋的韓愈柳宗元再到明清的王陽明、湛若水、張伯行、陸隴其、張行簡等,無論官學私學,無論書院還是蒙學,在教材編寫教學方法考試評價諸多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經(jīng)驗,這些都可以供我們學習研究借鑒的。
周佳?。簽槭裁茨J為這些教育教學理論對于我們語文教學有啟迪?
趙志偉:因為一部中國教育史實際就是一部語文教育史,特別唐宋以后,實行科舉制,不但教學教材,而且考試各方面都可以對今天的語文學習有啟迪作用。這個遺產(chǎn)我們應該繼承研究發(fā)展。
周佳俊:今天我們就從考試談起。您曾經(jīng)推薦我讀過一篇發(fā)表在《中華讀書報》上的文章《狀元崇拜是種幻覺》,作者有個論述令人困惑,他說:“真正稱得上一流人物的卻又屈指可數(shù)、鳳毛麟角,狀元中不乏有真才實學卓有建樹的人物,可就古代狀元整體情況而言,名不符實的仍然占大多數(shù),甚至還有只識幾個字的白癡狀元、草包狀元。”您怎么看?
趙志偉:我不知道這個結(jié)論是怎么得出來的。什么是“古代狀元的整體情況”,有沒有具體的數(shù)據(jù)來證明這個判斷?我相信是沒有的。為什么會說出這樣不符合事實的話呢?恐怕同對我們歷代科舉考試制度和內(nèi)容不了解有關,也同長期以來我們片面抨擊科舉制度有關。僅僅憑道聽途說的故事,或者一些書里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就做判斷往往就會出笑話。
周佳?。赫埬喴榻B一下科舉考試都考什么?對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有什么啟示?
趙志偉:科舉考試很復雜,一兩次談話是不可能講完的,簡單地說,明清的科舉考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閱讀了解這些東西,我想大約有三點啟示。
第一,清代進士除了熟讀四書五經(jīng),會寫八股文、試帖詩以外,還要求掌握許多其他方面的知識,包括屬于自然科學的地理水利實用的知識,還要對歷史十分熟悉,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白癡”“草包”可以考中進士的。多少年來,我們讀文學作品,談到一些讀書人參加科舉時就會想到范進、孔乙己等形象,其實那是被誤導了,那種個別極端的例子怎么可能是普遍現(xiàn)象呢?但是許許多多中小學生并不知道,于是形成一種偏見,認為古代科舉考試考出來的都是傻乎乎的讀書人。偏見有時比無知離事實更遠,因為無知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有知,而偏見則拒絕探討真相。于是無知加劇偏見,偏見者更加無知。久之,有些話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所謂“草包狀元”“白癡狀元”就是這么出來的。想一想,我們現(xiàn)在被各地推崇的“狀元”固然不一定將來成為棟梁之材,但怎么可能是草包?白癡?
第二,中國的科舉考試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它的公平公正性(當然是相對的)在今天更顯得重要。鄧嗣禹在《中國考試制度西傳考》一文中,通過翔實的考證指出:“英國文官考試制度的起源,我們可以很有理由地斷定是受了中國公開競爭制度的影響。至于美國文官制度所受中國的影響,似乎也用不著詳述,因為美國的制度大部分系采自英國,一部分系采自德國?!泵绹他溈颂启斣缭谑攀兰o就指出:“在中國,凡是君主以下的各官職統(tǒng)統(tǒng)是開放于每個臣民的?!倮粲筛偁幙荚囘x拔出來……并依其忠君與否而升降?!眹鴥?nèi)現(xiàn)在有學者提出要研究建立“科舉學”,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第三,在語文測試這一塊,我們要提高信度和效度,不但需要借鑒國外的教育評價理論,也要從傳統(tǒng)考試那里汲取資源。如何通過各種不同的文體考察一個人的語言文化水平以及識見;如何在閱卷評分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可靠,而且不會因閱卷者個人好惡而影響對考生的評定,等等。中國科舉考試留下的文件,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少值得研究借鑒的范例。也可以說,通過這種研究,我們可以藉此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的一套比較科學的語文評價體系。
周佳?。耗鷦偛耪劻丝荚?。下面能不能從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方面介紹一點東西?就“怎么教”談一談我們可以從傳統(tǒng)教育理論中獲得什么啟迪?
趙志偉:我以南宋陸九淵的“讀書法”“教學法”為例來談一談吧。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讀研究生時,以《易簡功夫可久可大》為題,寫過一篇評述陸九淵讀書法的文章,發(fā)表在當時的《上海教育學院學報》上。這是從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論叢》得到的啟發(fā)。在這一本書的上冊里,邱先生評述了陸九淵的行狀和教育思想。陸九淵教人的方法是從“簡易”入手,反對學習過程中的“強探力索”。他批評朱熹教人的一套方法是一種“支離”的功夫。在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上,呂祖謙邀請陸九淵、陸九齡和朱熹一起辯學。兩陸和朱熹各留下一首有名的詩。其中朱熹的“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zhuǎn)深沉”后來幾乎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其實,兩陸也有非常有意思的句子,陸九齡的是“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zhuǎn)陸沉”,陸九淵的一句是“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yè)竟浮沉”。朱熹認為應該令人先泛觀博覽,而后歸于約,但兩陸則斷言教人應該先發(fā)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認為陸教人太簡,是參入了“禪宗”的那一套東西;而陸認為朱熹教人以“支離”,要人“強探力索”,反而把人搞糊涂。實際上兩人的教育思想不同,源于哲學思想的差異,朱倡導“道問學”,而陸則強調(diào)“尊德性”。我覺得兩者都有道理,但是朱熹的一套更適應特別用功的人或者天才,而對普通人來說,好像陸氏讀書法更有用,譬如我自己的學習方法更傾向于從易簡入手。于是我從陸九淵如何教人,他的“易簡功夫可久可大”對我們語文學習的啟發(fā),寫了大約一萬字?,F(xiàn)在想起來,我對于什么是“易簡功夫”究竟出于何處,其實是不甚了了的,當時膽子真大,對一知半解的內(nèi)容竟然可以發(fā)揮一通,真是無知者無畏。近來重讀邱著有新的體會,又去翻檢其他書,對所謂的“易簡”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邱椿引《象山語錄》里的一段文字說,有一個來自臨川的學生初見陸九淵,后者問他每天讀些什么書,對方回答:“按照學習的規(guī)矩讀書?!标懺賳枺骸霸鯓邮匾?guī)矩?”對方再回答:“讀程頤的《易傳》,胡安國的《春秋通旨》,謝良佐的《論語解序》和范祖禹的《唐鑒》?!标懢艤Y批評他是“陋說”。過了一會兒,又問這個學生:“什么叫規(guī),什么叫矩?”學生不敢回答。第二天,學生來了。陸九淵對他誦讀了《易經(jīng)》“系辭”里的一段話:“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比缓笥钟谩兑捉?jīng)》“彖傳”“文言傳”里對乾坤兩字的解釋,說明圣人教人只在“易簡”兩字。道就在那里,只是人們不知道如何求道。他用孟子的話批評道“道在近處卻往遠處求,事情本來容易卻往難處做”,所以你昨天說的,不是正確的“規(guī)矩”。真正的“規(guī)矩”是:“只就近易處著著就實,無尚虛見,無貪高務遠”,所謂涓涓不息終成江河。那么,為什么要從“簡易”做起呢?這里“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一句話是關鍵。大體意思是:乾道以平易顯示其智慧,坤道以簡約展現(xiàn)其功能;平易則容易使人明了,簡約則容易使人順從;容易為人所知則關系親密,容易使人順從則可以建立功勛;關系親密則可以相處久遠,建立功勛則可以逐漸宏大;可以長久則體現(xiàn)賢人的道德;建立宏大則是賢人的事業(yè)。懂得“易簡”而天下所有道理都能掌握,如此就能(使君子)處適中恰當?shù)奈恢谩?/p>
在要求學生讀書“循序漸進”這一點上,朱熹和陸九淵并沒有分歧,但是朱熹要求學生:“如今工夫,須是一刀兩斷,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如此做頭底,方可無疑慮?!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陸九淵則反對“強探力索”,當一個人力有未逮,硬要搞清楚一些問題時,那就是“強探力索”。所以陸九淵引當時一位學者的詩:“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告誡學生讀書不可以躐等。對此,我深有體會。為了考研究生,我在而立之年以后才學英文,開始讀一篇文章,每一頁查十來次字典,讀得很苦,效率很差。后來看到一篇介紹如何學習“托?!敝小伴喿x理解”的文章,文章說,你有三級水平,就讀二級讀物,你有四級水平,就讀三級讀物。這樣你才不會感到很苦,才會有成就感。到你讀了十幾篇文章,再回頭讀第一篇時,就會覺得很容易。詞匯量也就不知不覺增加了。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易簡功夫”,我后來想一想,自己小時候?qū)W習文言文也是這個過程,自己大學里學習古代漢語也是這么搞明白的。
那么,現(xiàn)在提倡陸九淵的“易簡功夫”有什么意義?我覺得在中小學特別有意義?,F(xiàn)在中小學在各類學習上,躐等而上、凌節(jié)而施的情況極普遍。有些私立初中為了篩選優(yōu)秀生源,要求報名學生要有奧數(shù)競賽獎,英文要達到初三水平等。不少家長揠苗助長,課外讓孩子趕場子,東奔西走參加各類校外輔導班,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擠占了本該進行睡眠或文體活動的時間。在培育出極少數(shù)“精英學生”的同時,榨取了家長的錢財,又使更多的孩子成為陪綁的犧牲品。不少學生因為遭受了太多的學習挫折,以致終身厭學,看到教科書就頭大。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孩子還未起跑,就輸了,因為學習是終身之事,一個總是不斷遭受挫折的孩子怎么能夠成才?布魯姆在《教育評價》里這么說:“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學習任務中花更多的時間。反之,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挫折,他們必然會自衛(wèi)性地減少學習時間。盡管學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們相信,如果學生對一項任務極為厭煩的話,他們遲早都會放棄的?!?/p>
所以還是陸九淵引某學者的詩句說得好:“寄語同游二三子,莫將言語壞天?!薄J裁词恰疤斐!??就是學習規(guī)律,教育規(guī)律,就是從“易簡”入手。違背了規(guī)律就會受到懲罰,這是遲早的事。
周佳俊:看得出來,您偏愛陸九淵的教學思想。剛才您拿朱熹對比陸九淵,能不能也談談朱熹的教學思想?
趙志偉:好的。我對朱熹的一些教育思想的最初認識,是讀了顧樹森的《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以后,時間也是讀研究生時。我的導師何以聰先生帶我們?nèi)ゲ稍L錢夢龍老師,錢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他的“三主四式”的語文導讀法。有一天晚上,我對何老師說:“其實,錢老師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來源于朱熹。朱熹要學生‘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老師表示同意,但是他對我說:“其實這個思想可以追索到孔子的啟發(fā)式?!?/p>
朱熹說:“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比缃竦恼Z文教學界,“做課”已成為一道風景線,其最有特點的是“滿堂串問”,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種看似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提問和學生“自動”毫不相干,學生完全成為教師表演的配角。且不說提的問題是不是有意義,即使簡單的問題也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是一種“請君入甕”式的做法。所以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jīng)]有興趣。
最近我又重讀了顧樹森先生的《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中的這一段,想想很有意思。為什么又去讀,因為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不少年輕教師都把功夫用到如何上課上得“精彩”、表演得讓專家滿意上了,最缺少的是“踐履”兩個字。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基本功》,發(fā)表在《語文學習》上。批評我的一些研究生已經(jīng)做語文教師了,仍然不知道如何運用工具書,只會從網(wǎng)上查資料;有的連二十首唐詩都背不全;有的不善寫板書,缺了課件手足無措。我想教書決不是演戲,讓我們年輕教師花那么多精力去做一些花架子有什么意義呢?有時間還不如用來讀讀書。我想起了陸九淵引某人的詩:“自家主宰常精健,逐外精神徒損傷”。然而,這是這些年輕教師自己愿意這樣做的嗎?顯然不是。我看現(xiàn)在不要說年輕教師,就是一些成名的教師還不是熱衷于一些“逐外”功夫,不注重“踐履”?朱熹說:“講學固不可無,須是更去自己份上做工夫。若只管說,不過一二日,都說盡了,只是工夫難?!蔽覍Α白约悍萆献龉Ψ颉钡睦斫馐牵簾o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從自己出發(fā)去讀書、去探索。學生不要總是等教師給你公布“標準答案”,教師也不要喋喋不休做“布道”的傳教士,更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真正的教育講到底是自我教育,清人有對聯(lián)云:“一人知己亦已矣,畢生自修無盡期”其實是應該作為我們的座右銘。雖然對現(xiàn)代人來說什么“古之學者為己”有點迂闊,其實還是有道理的。
周佳?。耗f的很有道理,不過現(xiàn)在年輕教師很忙,有時顧不到讀書。
趙志偉:但是越忙越要頭腦清醒,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所以選擇做事的順序很重要。還是朱熹說得好:“士患不知學,知學矣,而知所擇之為難。能擇矣,而勇足以行之,內(nèi)不顧于私己,外不牽于習俗,此又難也?!边@里“外不牽于習俗”最難,自己可以努力,但是你很難抵擋某些潮流。譬如,我們語文教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寫論文,往往要套用一些時髦的外國理論,好像顯得很有水平。其實有些學生未必真正懂得這些理論,更不要說做到融會貫通。有一次,一個學生論文的題目是《安德森目標分類學理論在古詩學習中的運用》,我對她說:“讀中國古詩有一句老話,叫‘詩無達詁,文學作品理解是多樣化的,是一種價值判斷,而你要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古詩教學,把一首首詩肢解成一個個知識點,不是把教學搞死了嗎?”她只有點頭。我知道這就是朱熹所謂“習俗”,像我這樣的教師,在學生看來是“迂腐而不領行情”。三四年前,我對自己的研究生提出幾點要求:“一是要識繁體字能夠讀古籍;二是要練好硬筆書法,不要當一個語文教師連板書都寫不好;三是要至少背誦默寫二百首古詩詞;四是要能夠記二百個人名二百本書名,不要把一些三流以下的流行書當寶貝,抱著金磚當乞丐。”我對一些語文教師只知道從網(wǎng)上找材料,只看幾個名師的教案、上課實錄依樣畫葫蘆的做法頗感慨,對我們的研究生不好好修煉基本功,卻去讀那些本身文字不通或者翻譯有誤的書,結(jié)果花費了一個學期,卻無所收獲的現(xiàn)象很痛心。我對他們說:那些所謂的理論是不是適合課堂適合學生還不知道,你可以用來做論文,卻不能用來教書。記書名和人名是讓你知道有些什么好書和真正的專家值得你去了解,所以我對你們提出這樣的要求。
周佳?。何易x研究生的時候,您也對我說過這些話,老師提出的四點真的很管用。
趙志偉: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在自家分上做工夫”是最重要的,所謂“進修專在己,得失盡由人”。
周佳?。耗鷩@閱讀教學談了很多,能不能圍繞寫作教學談一談傳統(tǒng)語文教育理論的價值?作為今天第三部分內(nèi)容。
趙志偉:好的。我記得佳俊剛開始教書的時候,就曾問過我“究竟應該怎樣教作文?現(xiàn)在這方面的書很多,應該挑哪一本看?”
周佳?。菏堑摹@蠋熌浶哉婧?,一晃十二年過去了。
趙志偉:我當時說:“問得好。我也寫過一本《觀察與作文》可以看看。但是最好要讀張中行的《作文雜談》。我是向他學的,摭拾了他的一點皮毛。他的書比現(xiàn)在的專家學者的書都管用。因為他才是真正的專家。”八十年代末,我在讀研時,讀到了張中行《作文雜談》,很是佩服。九十年代末,復旦大學出版社約我寫一本作文輔導方面的書,題目是《觀察與作文》。我對責編說,我不愿意寫成技術訓練式的輔導讀物,而想寫成同中學生聊天的讀物。他表示尊重我的意見。其實我就想模仿張中行的《作文雜談》。用今天的話說,我是他的“粉絲”。二十幾年過去了,我重讀《作文雜談》,真有無限感慨。我的判斷是,這本書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中學語文教師最好的作文指導書,可以和葉圣陶、王伯祥的《對于中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和夏丏尊、劉薰宇的《文章作法》一樣能夠成為語文教學的經(jīng)典。
周佳?。耗X得這本書有哪些是值得今天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或者家長思考的?
趙志偉:有。首先,追根溯源談作文之道。作文有沒有法?可不可以教?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作文要靠自己“悟性”,老師是教不出來的,有人則認為作文是可以教的。其實還是孟子那句話:“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保ā睹献印じ孀诱戮渖稀罚┮?guī)矩是可以教的,巧是教不出來的;一般作文的基本方法可以教,作家的創(chuàng)作無法教?!蹲魑碾s談》就是一本講作文“規(guī)矩”講“方法”的書。
談作文而要從讀書開始,這不是張中行的首創(chuàng),元代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及清代唐彪《讀書作文譜》都主張作文訓練的前提是閱讀,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梁啟超《中學以上作文法》也是從談讀書開始;葉圣陶提出“拿起筆來之前要有準備功夫”,其中也包含讀書;八十年代北京高原、劉朏朏兩先生提出的“觀察、分析、表達”三級訓練體系,“觀察”是廣義的意思,其中也包括寫讀書筆記這一環(huán)。所以,這是中國的老傳統(tǒng)。我認為這是一個“本”的問題。從信息論觀點看,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沒有輸入怎么能輸出?道理很簡單。五十年代盛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法,據(jù)說他提倡讓學生接觸大自然,觀察自然、觀察校園、觀察森林,出了許多作文題。八十年代初,我教一個班的初中時,曾經(jīng)用蘇氏辦法讓學生去觀察校園的花草樹木,結(jié)果幾次下來,學生就沒有興趣了。近年來也看到各種“某某名師教作文”的介紹,用各種辦法讓小孩子對寫作文有興趣,但是好像持久力都不足,恐怕同學生讀書太少是有關系的。自己沒有必要的詞匯,不知道該怎樣有條有理地說,觀察到再多的風景也沒有用。然后,張中行就告訴我們?yōu)槭裁幢仨毝嘧x多寫的理由:“多讀,熟了,積蓄在兩方面增多,既有內(nèi)容可寫,又熟悉如何表達,作文的困難自然沒有了。”這是因為多讀,一是吸收思想,包括各種知識;二是學習“思路”。但是并不是多讀了自然會寫,這就需要知道如何讀,如何寫,教師作用就在此。接下來,他就“讀什么”“怎樣讀”“精與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為他本身博覽群書,所言非常切實有用。他說:“學語文雖然有路可循,卻又是條條道路通北京??尚械霓k法是記住原則,考慮條件(個人的資質(zhì)、興趣、時間以及找讀物的難易等),試著前行,不可則改;唯一不可變通的是必須持之以恒,難而不退,如此而已。”
其次,從模仿入手學作文之法。作文是不是可以從模仿開始?常常有作文專家認為讓學生寫作從模仿開始是受舊時代八股文一套的影響,認為“我口寫我心”,要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要從生活里找素材云云。這固然不錯。但是,寫作對一個學生來說,和打球、彈琴、畫畫、寫字沒有什么兩樣,為什么其他都要從模仿開始,唯獨寫作不可以呢?舊時代私塾教八股文也是從模仿開始的,唐彪的《讀書作文譜》、章學誠的《清漳書院留別條訓》等書里也有專門談模仿的各種指導方法。上世紀三十年代,光華大學國學名家、語文教育家,《中國散文史》的作者陳柱在《真知學報》上發(fā)表長篇文章《論作文模擬變化之法》列舉過中國傳統(tǒng)的這個寫作訓練方法。從揚雄談到唐宋元明許多名作家,他認為許多大作家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八十年代上海錢夢龍老師的寫作方法指導也強調(diào)“模仿”。張中行在本書里也提倡作文從模仿開始,在《多讀多寫》一節(jié)里說:“俗傳一句玩笑話‘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讀他人文章以學習表達方法說,這句話卻有相當?shù)牡览?。”所以,寫作其實很少有所謂的“創(chuàng)新”。在本書里,張中行主要談了“狹義的模仿”。他從揚雄《法言》模仿《論語》、王逸《九思》模仿《楚辭·九章》、李白《擬恨賦》模仿江淹《恨賦》,一直談到魯迅《我的失戀》仿張衡的《四愁詩》等;尤其學寫古詩中的格律詩更是要從模仿開始。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張中行的意見是:“我的看法,適度地用,有好處;如果超過限度,把它看作唯一的靈丹妙藥,那就會欲速則不達?!睆娬{(diào)模仿入手,又不過度依賴模仿,這是張中行本書中的重要觀點。
第三,具體細致的寫作指導。我覺得本書最有價值的是張中行關于寫作的具體指導。這里沒有大而空的理論說教,都是一些切實有效的經(jīng)驗之談。從二十一節(jié)到三十二節(jié),從正面談如何寫作如何修改文章的。例如《言之有物》從記實、說理、抒情三方面指導怎樣才能做到內(nèi)容豐富;《關于一己之見》則教你如何有條有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題與文》教你如何列一個引人入勝的題目,同一個題目如何寫成不同的文章,如何寫出新意,怎樣做到“大題小做”“小題大做”;《條理與提綱》教你怎樣才能理清思路、編寫提綱,怎樣寫“綱領式”提綱和“細目式”提綱;《開頭結(jié)尾及其間》,是教你怎么用開頭來吸引讀者,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避免“虎頭蛇尾”和“畫蛇添足”等等。這節(jié)文字都有具體的例子,有的是古代的名篇,有的是近現(xiàn)代的名篇,或小說、或散文、或詩詞。其他幾節(jié)如《藕斷絲連》《順口和悅耳》以及幾種文病的修改,都是講文章的修辭。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完全按照作文應該遵循的次序來安排寫作。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郭紹虞先生為輔仁大學中文系編寫《學文示例》也是采用這個辦法,就是以名家之作作試金石來檢驗自己的文章。張中行在講解過程中經(jīng)常能夠做到“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文心雕龍·事類》)”,用名家名篇或段落做例子,讓讀者閱讀過程有可以參照的樣本,讓學生有可以模仿的對象。這比空洞的指導有用得多。
最后,提倡以學生為本位教作文。我曾經(jīng)對照分析過葉圣陶、啟功、呂叔湘等關于語文課究竟應該怎么上的看法,他們幾位差不多持同一個觀點——反對教師過度活動,主張讓學生自己多活動,所謂“教是為了不復需教”。近年來有人對葉圣陶的語文教學思想不以為然,認為過時了。但是據(jù)我看,凡是符合規(guī)律的東西是不會過時的?,F(xiàn)在語文教學花樣百出,效果仍然不好,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張中行《作文雜談》里關于課堂教學、關于寫作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之觀點,基本是與葉圣陶等人一致的。在《師生之間》一節(jié)里,張先生談到語文的特點時,引了王力先生的話“語文可以無師自通”。確實如此,語文水平的提高恐怕主要是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做到的,1920年胡適在《中學國文的教授》說:“據(jù)我們的研究觀察所得,可以斷定有許多文字明白通暢的人,都不是在講堂上聽教師講幾篇唐宋八家的殘篇古文而得的成績;實在是他們平時或課堂上偷看小說而來的結(jié)果。”所以,語文課有時候聽或不聽關系未如數(shù)理化那么大。張中行說:“教師想要教會、教好,就必須適應這個特殊的性質(zhì)。怎樣適應?可一言以蔽之,要以學生活動或說主動為主,教師的教導為輔”。所以,在現(xiàn)在的情況下,讓我們的語文教師讀讀這本《作文雜談》真的很有意義。
周佳?。郝犃四鷱膸讉€維度對傳統(tǒng)語文教育理論的闡釋,我對中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習傳統(tǒng)語文教育理論這一觀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希望有更多的一線教師能從您的談話中發(fā)現(xiàn)困惑,受到啟發(fā)。我想請問一下趙老師,您說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思想”是不是也包括近現(xiàn)代這些語文教育大家?
趙志偉:是的,具體可以參閱拙著《現(xiàn)代語文二十家》一書。
周佳?。褐x謝趙老師!也替《語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及廣大讀者再次感謝趙老師!今天我們的訪談就到這里。
趙志偉:感謝你的采訪,祝你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