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陽市教育局教研室(322100) 黃俊麗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新課標”)指出,主題具有聯(lián)結和統(tǒng)領其他課程內(nèi)容要素的作用,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指向主題意義的探究。讀寫課作為小學階段英語教學重要的課型之一,教師要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進行教學設計。
通過課堂觀察以及與一線教師的研討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割裂閱讀與寫作、重語言形式輕意義、忽視結構提煉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正確認識讀與寫、形式與意義、結構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因此,厘清這三組關系是進行讀寫課教學設計的前提。筆者結合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厘清三組關系、確定主題意義、設計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三個方面,具體闡述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讀寫課教學設計。
進行讀寫課教學設計之前,教師需要厘清三組至關重要的關系,即讀與寫的關系、形式與意義的關系、結構與意義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
深入了解和認識讀與寫之間的關系是教師設計讀寫課教學的前提。閱讀與寫作是相互影響的。閱讀能為寫作進行鋪墊,如學生通過閱讀獲取寫作所需的語言支持、提煉寫作框架、探究主題意義等,這樣可形成自己的觀點與思想,為寫作提供意義支持。寫作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驅動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加工,更為深刻地體悟主題意義,實現(xiàn)對所獲取的結構化知識的遷移運用與創(chuàng)新。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讀寫課教學,要求教師基于主題意義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主題意義在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同時,讀寫課教學不應忽視語言形式。語篇由具體的文字組合而成,作者會根據(jù)主題和內(nèi)容的需要選擇適當?shù)恼Z言形式,為表達意義服務。理解文本語言是探究主題意義的基礎。在讀寫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語言形式,包括文本中的詞匯、語法、修辭等,體會它們在語境中表示什么含義,以及如何凸顯主題意義。
語篇中各種碎片化的具體信息都是圍繞主題意義,根據(jù)一定的邏輯關系組織起來的。也就是說,語篇中所有的具體信息都是為作者表達自身觀點,即語篇的主題意義服務的。因此,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當利用可視化的圖形工具梳理語篇中碎片化的具體信息,提煉出結構化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明晰各個部分內(nèi)容與主題意義的關系。
2022 年版新課標指出,語篇在傳遞文化意涵,引領價值取向,促進思維發(fā)展,服務語言學習、意義理解與表達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對教師有效設計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設計系列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下面以人教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3 Where did you go?Part B Read and write 的教學為例,闡述如何確定主題意義。
按照2022 年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研讀語篇時要重點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即“What”“Why”“How”的問題。也就是要明確語篇的主題和內(nèi)容是什么;語篇的主題意義是什么,即作者的寫作意圖、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取向等;語篇的文體特征、內(nèi)容結構和語言特點是什么樣的。這就要求教師梳理文本內(nèi)容,歸納出結構化知識,并解讀出“What”與“How”中各個部分是如何為主題意義服務的。
〔What〕本單元的讀寫板塊語篇,描述的是Wu Binbin 一家三口以及他的寵物Max一起外出游玩的一天。文中記敘了他們一家外出游玩發(fā)生的事:早上一起騎自行車、拍照、買禮物,以及一起吃好吃的;下午媽媽吃了變質的水果感到不舒服,他們就一起待在賓館,為了讓媽媽高興,還一起表演了滑稽劇。
〔Why〕作者通過記敘Wu Binbin 一家外出游玩一天發(fā)生的事,旨在表達我們在生活中會經(jīng)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應努力想辦法去解決。
〔How〕本語篇為記敘文,作者按照時間順序,采用一般過去時,用兩個段落分別記敘了早上和下午Wu Binbin 一家所做的事。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不規(guī)則動詞的過去式,要求學生能運用規(guī)則動詞和不規(guī)則動詞的過去式來描述過去發(fā)生的事。
通過深入研讀語篇,授課教師將語篇的主題意義初步定位為: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事,我們應努力想辦法去解決。
2022 年版新課標指出,關于“Why”的問題,即語篇的主題意義,受教育背景、生活閱歷、認知方式等的影響,一般沒有唯一答案。在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價值取向進行分析時,讀者通常會加入自己的個性化認知,所以不同的讀者會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不同的解讀和闡釋。教材語篇所蘊含的主題意義具有客觀性,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但不能偏離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研讀語篇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知識水平等,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所蘊含的主題意義,最終確定需要引導學生探究的主題意義。六年級的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是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課堂中,教師要結合具體語篇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因此,授課教師最終將該語篇的主題意義確定為: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時,要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即“塞翁失馬,焉知非?!保瑫r也要采取行動,努力解決事情。
2022 年版新課標提倡“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活動中,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如思維導圖、信息結構圖等,學會在零散的信息和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lián),自主建構基于語篇的結構化新知”。因此,教師在進行讀寫課教學設計時,應始終圍繞主題意義,以探究主題意義為目的,逐步從基于語篇、深入語篇到超越語篇進行多樣化的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系列活動學習結構化知識,實現(xiàn)提升能力、發(fā)展素養(yǎng)的目標。仍以人教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3 Where did you go?Part B Read and write 為例,闡述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讀寫課教學活動設計思路。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圍繞主題意義,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學習理解類活動來獲取、梳理和整合相關的語言知識,實現(xiàn)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在本案例中,基于語篇設計了四個活動,教師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關鍵語言知識,梳理文本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
1.巧設導入,合理鋪墊
教師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有關Wu Binbin’s Saturday 的三幅圖片,引導學生對Wu Binbin’s Saturday進行自主提問。自主提問結束后,教師選擇其中三個與本課主題息息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根據(jù)圖片發(fā)揮想象,并進行小組討論。
T: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Wu Binbin’s Saturday?
S1:What happened to Wu Binbin?
S2:Where was Wu Binbin?
S3:What did he do?
S4:What is the name of the dog?
S5:How was his Saturday?
T:Wow!So many questions.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Imagine and discuss with your deskmates and try to answer these three questions. What happened to Wu Binbin? What did he do? How was his day?
…
教師根據(jù)語篇內(nèi)容進行導入,既有助于激活學生的舊知——一般過去時,為新課教學提供語言鋪墊,又可以讓學生圍繞構成本課結構化知識的關鍵問題進行討論,為新課教學提供結構鋪墊,還有利于創(chuàng)設與語篇主題相一致的情境,為新課教學提供意義鋪墊。
2.略讀文本,整體感知
教師通過語篇研讀,提煉出有關該語篇的整體性問題:“How was Wu Binbin’s Saturday?”這樣可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略讀文本,獲取相關信息,初步整體感知語篇內(nèi)容。
3.細讀文本,梳理信息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設計了Think and write 活動,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根據(jù)時間順序對Wu Binbin 一家一天中所做的事進行分類,完成作業(yè)單中的任務;同時,引導學生用畫笑臉和哭臉的方式,判斷Wu Binbin一家情緒的變化(見圖1)。
圖1 Wu Binbin一家情緒變化圖
通過Think and write 活動,學生不僅完成了對語篇細節(jié)信息的獲取與梳理,學習了關鍵語言知識,還為后續(xù)寫作提供語言支架,對該語篇所蘊含的主題意義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4.深讀文本,提煉結構
在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教師針對細節(jié)信息進行深層追問:“What was Wu Binbin’s family’s problem in the afternoon? Did they try to solve it? What did they do?What was the result?What are their feelings?”同時,教師將答案呈現(xiàn)在黑板上,形成思維導圖(見圖2)。
圖2 細節(jié)信息的思維導圖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結構化梳理,將碎片化信息通過概括、整合、重組、提煉等方式,形成結構化知識。同時,教師用可視化的方式——思維導圖,為輸出環(huán)節(jié)提煉支架,讓學生對該語篇的主題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學習理解類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在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信息的過程中全面理解文本內(nèi)容,學習關鍵語言知識,探究主題意義,為后續(xù)輸出活動提供了語言知識和結構支架及意義鋪墊。
在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深入語篇,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引導學生基于新的結構化知識,開展描述、闡釋、分析、應用等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內(nèi)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加深對文化意涵的理解,鞏固結構化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1.自主復述,內(nèi)化知識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設計了復述活動,讓學生結合黑板上思維導圖中的Problem(+feeling)—Solution(+feeling)—Result(+feeling)這一結構,進行自主復述并展示。根據(jù)提煉的結構進行復述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描述與闡釋等方式,實現(xiàn)對結構化知識的內(nèi)化,還有助于學生更熟悉文本故事,完成對文本的深入學習。
2.深入討論,體悟意義
在復述與展示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If you were Mrs. Wu’s family,what would you do for her?”進行小組討論,并鼓勵學生給出盡可能多的方法。
S1:We would cook some porridge for her.
T:Mum ate some bad fruit. I think porridge is good for her.You are so nice.
S2:We would watch a comic movie with Mum together.
T:Good idea.I think she would feel happy.
S3:We would buy some medicine for her and play board games with her.
T:Brilliant idea. So you see,we can have many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Right? So be positive. Everything will be OK.
…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深入體悟本課主題意義——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時,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努力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事情。這樣教學,為后續(xù)學生進行遷移創(chuàng)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做好鋪墊。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提升其思維品質,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與價值判斷,教師還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超越教材語篇,設計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1.分析評價,深化意義理解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圍繞問題“What can you learn from Wu Binbin’s family?”設計小組討論活動。六年級的學生詞匯量有限,很難用英語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提供了合理的sentence bank,提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碰到表達困難時可向他人求助。同時,教師非常注意留白,不限制學生的思維,并給予及時的反饋與合理的引導。
S1:Bad luck often brings good luck.
T:I like your group’s idea. We should be optimistic.
S2:When we meet something bad,we should try to do something.
T:Wonderful!Face the bad and try to make it better.
S3:When others meet something bad,we should try to help.
T:Wow!A new idea!And when we meet something bad,we can also ask for help.So who can give a short summary for our discussion?
S4:When we meet something bad,be optimistic and try our best to solve it.
…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辨,評價主人公一家的行為,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同時,教師讓學生嘗試對主題意義進行提煉、總結,為后續(xù)運用主題意義完成寫作任務提供意義支架。
2.引導寫作,助力素養(yǎng)形成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有一定意義和交際目的的綜合語言運用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目標詞匯和句型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本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基于六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特點,結合學生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事例,讓學生根據(jù)提供的框架完成題目為“My bad but good day”的作文。以下是教師提供的寫作框架(見圖3):
圖3 寫作框架
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表達。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結構化知識,對本課所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遷移和創(chuàng)新,并且能夠理性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體現(xiàn)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有效促進了學生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讀寫課教學,以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與表達為主線來整體設計教學流程。上述教學,教師結合具體學情,依托語篇,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設計一系列具有關聯(lián)性和遞進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關鍵語言知識,理解表達主題意義各部分之間的關聯(lián)。這樣有助于學生探究文本的主題內(nèi)涵、價值和意義,為寫作提供語言、結構和意義支架,以讀促寫;同時,學生在寫作中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加工,能更為深刻地體悟主題意義,以寫促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的結構化知識進行綜合性運用,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xiàn)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素養(yǎng)的形成?;谥黝}意義探究的讀寫課教學,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真正達成學科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