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鳳 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
進入新時期以后,基于當前高職學生體育素養(yǎng)普遍低下的發(fā)展現狀,開始有更多的高職院校從其本身實際情況出發(fā),組織相關體育競賽活動,改革體育競賽體育,保持競賽過程的趣味性、競爭性,給予學生更多的競賽體驗感,并取得了初步效果,有更多的學生積極地加入到各類體育競賽活動中,獲取較好成績,個人身體素質、參賽信心等得以增長。
以籃球為例,籃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受歡迎,高職院校每年亦會每年組織聯賽,在激烈的對抗中,學生的柔韌性、靈敏度、耐力、速度、力量等都可得到明顯提升,且籃球本身是團隊活動,必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勝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熱愛集體、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勇敢機智等情操。此外班與班、年級與年級、院校與院校間的比賽,也可促進多方交往,深化友情,豐富文化生活,提升團隊凝聚力??偠灾?,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來說比較有利。
體育教師作為院校體育工作的具體策劃者、組織者、執(zhí)行者,對所有體育賽事都需結合院校實際情況加以深思熟慮、細致安排,并在遵循國家相關政策要求下,從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有目的、有計劃、有規(guī)律地將規(guī)律地將相關體育理論知識、基礎技能等傳統(tǒng)給學生,保證學生強體有術、健身有道,激發(fā)體育學習興趣,具備參與體育賽事的意愿。此外最重要的是,讓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各項賽事的進程中,了解課程教學、學生體育水平在各個方面的不足與缺漏,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完善,這對于提升教學效率、取得競賽勝利來說有著較好的作用。最后,教師在組織學生比賽中,其會向參與方介紹比賽規(guī)則,并講解相關戰(zhàn)術安排等,密切了師生關系,減少了師生代溝,提升了教師責任感,并在實踐中逐步提升自我素質[1]。
各種體育賽事是由各個領域的運動員共同參與的一項盛會,規(guī)模大、項目多,組織工作復雜,可能會給院校帶來較多的工作量,但與此而來的是,在比賽過程中展示院校的體育設施、教育人才、學生體育力量等,尤其是在大型運動會、省級甚至國家級比賽中斬獲名次的院校,可以大幅度提升其影響力、知名度,只是單一的廣告難以做到的,并可有效吸引更多的體育教育人才、體育專業(yè)學生加入,為院校下一階段在體育方面的發(fā)展積蓄實力[2]。
確定體育競賽定位與發(fā)展目標,對于后續(xù)體育賽事的開展方式、流程、關注要點等具體一定的指導意義,關注以下要點:
(1)提升重視
要求高職院校領導層能給予體育競賽足夠的重視,在制度、計劃、教育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競賽環(huán)境,鼓勵更多的學生踴躍參與其中,穩(wěn)步提升院校競賽實力。
(2)制度保障
院校作為體育競賽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需搭建相關管理制度,如獎懲制度,記錄學生在競賽中的表現、名次等,給出獎懲條例細則,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搭建適宜院校體育發(fā)展的目標體系,開設更具針對性、先進性的體育教學內容[3]。
(3)制定計劃
結合院校學生人數、工作安排等,制定本年度體育競賽計劃,通知學生踴躍參與,必要時可降低比賽難度,吸引更多專業(yè)學生參與,提升比賽樂趣。
(4)加強教育
加強學生、教師、體育管理者共同訓練極為有必要,可參考同類型、同規(guī)模院校在體育競賽組織上的經驗,參考本院校實際情況,加以修正,制定教育計劃,確保學生、教師具備參與競賽的資格、能力等。
技術服務,指的是以體育教師為代表的體育技術團隊向參與比賽的學生提供對應的技術服務,以此來保證學生具備參與體育競賽的資格、水平與相關知識等,關注以下要點:
(1)需確定教師團隊所負責對接的專業(yè)、班級等,可通過在各個班級理論教學的形式,交代清楚比賽規(guī)則、要點等,比如能正確地理解裁判員做出的系列手勢,如主裁判員向上屈肘抬臂,伸出手指,發(fā)出“Chung(青)”“Hong”的口令,同時雙手食指指向運動員位置,表示“運動員進場”,此外還有“立正與敬禮”“準備”“開始”“分開與結束”等手勢,只有正確地了解手勢,才能避免違反規(guī)則,可通過觀看資料片、現場演示等方法來示范各項手勢,為后續(xù)比賽做好準備[4]。
(2)考慮到學生本身在比賽技術方面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不足等,需教師在賽前能組織學生進行試比賽,并用攝像機記錄過程,后續(xù)可與學生一同觀看回放,糾正學生在反映、起步、跑步等各個階段的問題,有效提升其成績。
做好賽前準備活動,是體育競賽獲取勝利的關鍵,故而體育教師團隊應輔助學生從各個方面加以準備,以田徑比賽為例,包括:
(1)復合式方法準備
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肌肉拉伸、慢跑熱身、短距離加速跑、柔韌性練習等,指導學生從全身性活動逐步過渡到專項性準備活動,控制準備時間在30min 之內,亦可結合學生身體特點、當時天氣狀況等因素加以調整;
第二階段:結束準備活動后,到檢錄處等候檢錄、休息,穿衣保暖,做些專項技術動作,如繞臂嬰兒跳、腳尖走、后退繞臂嬰兒跳、腳跟走、側身跳等。
(2)結合比賽重點進行專項技術準備
進行專項技術準備,能讓學生保持在最佳參賽狀態(tài),如跳遠比賽可做起跳、助跑、加速跑練習,短跑需進行聽槍聲蹲踞式起跑接加速跑練習,投擲做好用力順序的銜接練習,跳高進行起跳、助跑結合練習,三級跳遠進行跨步跳、單足跳結合練習等,還需注意,田徑項目不同,準備活動要點、輔助動作內容、方法亦有所不同,通常來講,投擲類競賽項目應關注上肢訓練,跳類、跑類競賽項目應關注下肢訓練[5]。
(3)賽前準備活動應充分發(fā)揮最高機能
賽前準備與日常訓練有較大不同,常規(guī)訓練時,在完成準備活動后進行基礎訓練,再逐步提升訓練強度,并非一開始即進行極限活動,多是在訓練課中途到達最高強度,而在參與競賽時,需學生在準備活動后馬上進入比賽狀態(tài),這就需學生集體所有系統(tǒng)抵達最高機能狀態(tài),這需教師能結合學生參賽項目、時間、數量等,調整學生準備活動方法、內容、運動量、密度、強度等,并需綜合考慮學生運動習慣、個人特征,針對興奮性高的學生,可安排一些稍平穩(wěn)活動,強度適中,針對興奮性低的學生,可安排強度稍大活動,時間可適當延長。
(4)做好比賽過程中后續(xù)準備活動
在準備活動35min 時,效果會慢慢減弱,在效果消失前10min 進行后續(xù)準備,可保持較好參賽狀態(tài),在徑賽的復賽、次賽、預賽、決賽和田賽中的預賽、決賽中,進行有后續(xù)準備,把握準備活動強度、內容、時間等,為下一輪比賽做好準備。
要確保體育競賽活動的順利開展,需做好組織工作,由院校體育們、生活部、宣傳部等做好配合工作,關注以下要點:
(1)確定比賽時間、地點,并在院校內進行運動會宣傳。
利用多媒體平臺將運動會報名表下發(fā)到各個班級,要求班級在規(guī)定時間內上報體育部,便于體育部統(tǒng)計運動員名單。
(2)確定比賽項目
如在進行田徑比賽時,可列出以下比賽項目:男子:100M、200M、400M、1500M、5000M、 跳遠、 跳高、 鉛球、4100M 接力、4400M 接力;女子:100M、200M、400M、800M、3000M、跳遠、跳高、鉛球、4100M 接力、4400M 接力;混合項目:疾風三十一、8100M 陽光旗幟接力[6]。
(3)確定錄取名次、計分方式
單項:各項均取前八名,按9、7、6、5、4、3、2、1 計分;混合接力項目,同單位男女隊分別加入同名次相應分數;只有8 或6 名及不足8 或6 名時,按減一錄取,計分辦法按下列順序如取五名,則按6、4、3、2、1 計分,其他以此類推;只有兩人參加的項目,則取消該比賽,但運動員可到編排組該報未開始比賽的項目。團體:男女團體各取前八名。團體總分按各組各項得分之和計算,得分多者名次列前,如積分相同,名多者列前,以此類推。
(4)確定參賽方法
各班設領隊一名,教練員兩名;凡是院校正式學籍學生,經醫(yī)生檢查身體健康達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者均可報名參加。(檢查身體由各班自行組織);為保證運動會按時、圓滿完成,每人限報兩個單項(注:除接力項目和集體項目外,其它項目均屬單項),并可兼報一項接力或集體項目;特規(guī)定田賽及100 米800m 各項目每班限報3 人,1500m,每班限報2 人。
(5)確定競賽方法
包括設定競賽規(guī)則:比賽過程完全遵循國家體育總局審定的《田徑賽事規(guī)則》,結合院校實際情況加以調整;競賽規(guī)定:提前10min 檢錄,運動員必須提前5min 進入比賽場地,若是三次檢錄不到,則自動視為棄權;比賽所用器材由學生會統(tǒng)一提供;對比賽結果存在異議的,可當場質疑或者事后提交書面材料,申請觀看比賽視頻記錄回放,以此來保證比賽結果公正性。
(6)注意事項
要求運動員注意安全、遵守紀律、服從裁判;參與比賽運動員必須身體健康、交有意外保險;嚴禁出現冒名頂替情況,出現違規(guī)參與比賽現象,取消資格,并追究其相關責任;比賽過程中需將號碼牌固定在胸前,不固定或者無號碼牌者嚴禁參與比賽。
(1)體育部負責
確定選拔日期,組織初次選拔工作,并在當天打印出經過第一輪選拔的運動員名單,上交給體育部;組織進行運動員訓練工作,由體育教師團隊負責,根據每個小隊、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并交代其在體育競賽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fā)情況與應對策略,緩解其緊張、焦躁心理;大賽正式開始,通知運動員到場,發(fā)放號碼牌,按照院校運動會手冊,通知各場比賽具體時間、地點、檢錄地點等,確保其按時參賽。
(2)主席團負責
選拔運動員方陣,按照院校體育賽事開展規(guī)范進行方陣訓練,要求做到整齊劃一、口號響亮,比如“鍛煉身體、振興中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發(fā)展體育運動、提升身體素質”等;生活部:做好各項后勤工作,比如開銷預算、物品籌備等,如藥品、桶裝水、飲水機等,為參賽運動員提供更好的競賽環(huán)境[7]。
(3)外聯部
負責前期的宣傳、資金引入等,可與企業(yè)、店面老板協(xié)商,為體育競賽拉來更多的贊助,確保體育競賽不會因資金問題而停滯。
(4)宣傳部
通過多媒體、廣告單、實地宣傳等形式做好系列宣傳工作,讓學生對比賽項目、時間、參與方式等有所了解,能到場支持,并可以啦啦隊、志愿者等身份加入進來。
(5)進行體育競賽具體分工安排
包括總協(xié)調人員、協(xié)調人員、宣傳報道組(負責部門、負責人、攝影工作、條幅展板)、后勤保障組(負責部門、負責人、帳篷、協(xié)助運動員、醫(yī)療護理等)、運動項目組(總負責人、負責部門等)。
綜上,文章就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競賽的意義與策略展開了綜合論述與分析,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分析以上提出各項體育競賽發(fā)展策略在實際落實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發(fā)揚優(yōu)勢、彌補不足,以此來完善競賽體系,發(fā)揮其更大效用,推動高職院校、學生的協(xié)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體育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