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世紀以來,非裔美國文學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美國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之后,非洲裔美國文學、女權主義文學和其他文學流派在20世紀下半葉蓬勃發(fā)展。20世紀末21世紀初,非洲裔美國文學蓬勃發(fā)展。拉麗塔·塔德米將歷史和其家族歷史交織在一起,講述了在內戰(zhàn)后嚴重分裂的美國,兩個家庭努力爭取一席之地的故事。
1873年白人為奪回科爾法克斯,與非裔產生沖突,非裔死傷慘重。幸存下來的塔德米和史密斯家族結成深厚友誼,在面臨種族歧視和社會變革之時,他們與貧困作斗爭,購買土地,盡管受到洪水、三K黨的威脅,仍然為實現(xiàn)開辦美國非裔學校的夢想而奮斗,試圖維護家庭和美國非裔的尊嚴。
《紅河》一經出版,就獲得了文學界的好評。該書引發(fā)了人們對美國非裔爭取政治權利、教育、土地和族裔尊嚴的思考,并促使美國非裔重新審視自己在美國社會中的身份和種族關系。
美國非裔小說可以開闊中國讀者的視野,增進其對世界的理解。《紅河》作為一部涉及美國非裔群體生活和文化的文學作品,為研究美國非裔群體和美國非裔文學的學者提供了有價值的視角和信息,同時也為美國非裔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然而,這樣一部極具文學和審美價值的作品目前還沒有中譯本。因此,本文以《紅河》的翻譯實踐為基礎,以尤金·奈達的翻譯思想為指導,探索并總結美國非裔小說的翻譯方法。
1 功能對等理論
尤金·奈達提出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其核心在于“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與原文讀者所做出的反應基本一致”[1]。他指出,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他認為,由于不同語言在形式和內容上存在巨大差異,翻譯中的“形式對等”很少見。
奈達認為,翻譯必須服務讀者,翻譯的首要任務是讓讀者理解譯文。判斷一個翻譯是否合格,目標讀者的反應至關重要。為此,譯者不僅要考慮語言本身的意義,還需考慮包括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等各種因素所產生的語用意義[2]。另一方面,翻譯意味著交際。在語言和翻譯理論方面,他關注到了語言的交際功能,主要包括表達功能、認知功能、人際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施為功能、情感功能和審美功能[3]。
20世紀70年代以來,奈達對功能對等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和補充。與奈達以前的作品相比,《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一書在理論上有了顯著的發(fā)展。首先,強調文本中的一切都有意義,包括言語形式,所以不應輕易放棄形式[4]。也就是說,形式也是有意義的,放棄形式就意味著放棄意義。其次,文中指出語言的修辭特征在語言交際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譯者在翻譯中不應忽視這些特征。最后,“動態(tài)對等” 被 “功能對等”所取代,這一術語更加清晰、容易理解。
功能對等理論不僅關注語言本身,還關注文化因素。以《紅河》為例,這部作品不僅涉及特殊的語言形式,還蘊含了美國非裔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在這方面,奈達的思想具有指導意義。他對語言交際功能的分類比較清晰,這對于《紅河》漢譯過程中具體問題的分類和解決具有指導意義。奈達認為翻譯就是交際,語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上述的九種交際功能。他指出,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這九種功能常常是并用的[5]。所以,在翻譯中需要確定哪種交際功能占主導地位。根據(jù)《紅河》的特點以及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本文在翻譯實踐中主要應用了信息功能。
2 案例分析
在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下,案例分析聚焦于信息功能對等。在《紅河》中,美國非裔英語與標準英語在發(fā)音、詞匯及語法上存在差異,而含有文化內涵與時代背景的詞匯直譯容易導致誤解。為實現(xiàn)信息對等,本文采用增譯與加注技巧,確保譯文準確傳達原文信息內容,減少誤解。
2.1 增譯法
“增譯”指在翻譯中增添某些詞、句或段落,以更好地表達原作思想內容,或更好地實現(xiàn)特定翻譯目的[6]。
例1:
ST: Some men good providers, got away with the soil or a trade... My man, Sam, he quiet after his own way, look after his family, not afraid of the tug of the plow.
TT: 一些男的很會養(yǎng)家糊口,他們有的開墾土地,有的會倒騰生意……而我家那個,山姆,他悶頭走自己的路,照顧一大家子,拉犁耕地,不怕受累。
此處,波莉說出了她的丈夫山姆與其他男人的不同。過渡詞 “而” 連接句子的同時,表達了強調和語義的轉折??紤]到中文的句子結構和語言習慣,在 “土地” 和 “生意” 之前添加了“開墾” 和 “倒騰”兩個動詞,補充了缺失的信息。此外,“not afraid of the tug of the plow” 省略了拉犁很辛苦這一信息,因此有必要在譯文中通過添加 “受累” 一詞來進行解釋。
例2:
ST: She just shut her mouth and shut her mind, refusing the truth.
TT: 她只是閉上嘴啥也不說,啥也不想,不愿談論事實。
該語境下,波莉說露西不再提及以往發(fā)生的事情了。這里“shut her mouth”意思是“閉上她的嘴”。如果譯文僅描述這個簡單的動作,目標讀者無法領會要點,且如果直譯短語“refuse the truth”為“拒絕事實”,譯文也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因此,此處在“shut her mouth”后添加了“不說話”,在“the truth”前添加了動詞“談論”,補充了缺失的信息,使句子更加完整。
例3:
ST: The history of a family.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From bondage to the joy of freedom, and almost ten hopeful years drinking up the promise of Reconstruction, and then back into the darkness, so fearsome don't nobody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cary time.
TT: 這是一個家族的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從被奴役的屈辱到重獲自由的喜悅,后面的十年里我們對“重建”充滿希望,卻重新回到黑暗之中。太可怕了,沒有人愿意討論那可怕的時代。
原文中“一個家族的歷史” 和 “一個國家的歷史” 是兩個獨立的短語,如果只是將它們轉化為兩個中文短語,譯文會顯得不合邏輯且不連貫。所以,這里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句子。同時,使用了 “也” 字,使譯文流暢自然?!芭邸?與 “自由的喜悅” 相對應,這在中文中形式不對等。美國非裔被奴役的歷史是痛苦和屈辱的。添加 “屈辱”一詞達到了形式對等,也補充了說話者省略的信息。添加動詞 “重獲” 傳達了真實的背景信息,也使文本清晰且富有表現(xiàn)力。通過這樣的處理,信息得以正確傳遞,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2.2 注釋法
由于文化差異,美國非裔小說中的一些文化負載詞在中文里沒有對等詞,形成了意義上的空缺。因此,將其譯成中文時,有必要通過添加注釋來填補這個空缺。注釋用于補充有關背景信息、詞匯起源等相關材料,以便讓目標讀者更容易理解。
例4:
ST: He delivers his words with the sluggish, thin-lipped smile all of them recognize as threat. “You don't want to be throwing in your lot with carpetbaggers.”
TT: 他說話時薄唇上帶著一種懶洋洋的微笑,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種威脅?!澳悴粫氚涯愕拿\交給提包客吧?!?/p>
提包客:(在知名度不高的地區(qū)參加競選因而不受當?shù)貧g迎的)外來政客。這里指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參與了南方重建且在政治上傾向于共和黨的北方人,有輕蔑意。
根據(jù)《牛津詞典》,“carpetbagger”[7],在這里指的是美國內戰(zhàn)后去南方獲取政治權力的北方政客。然而,如果讀者不熟悉美國的歷史和政治,就會誤以為這個詞指的是攜帶毯制手提包的人。所以,此處有必要向讀者進行解釋??紤]到解釋內容相對較長,譯者可以選擇添加一個注釋。這樣,譯文通過添加注釋,實現(xiàn)了信息功能的對等。
例5:
ST: “Amen, Brother Sam,” McCully says, nodding slowly in agreement. “You preach the truth.”
TT: “阿門(基督教祈禱用語),山姆兄弟,”麥卡利說,他慢慢點頭表示同意,“你說得對?!?/p>
在美國非洲裔文化中,宗教極為重要,其自我撫慰功能對于美國非洲裔而言尤其關鍵?!癆men”是宗教信徒的祈禱用語,第一次出現(xiàn)時,若音譯為“阿門”而不做任何解釋,對于毫無宗教知識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借助注釋,譯者將“Amen”解釋為“基督教祈禱用語”,介紹了其內涵及應用情況,減少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而且,注釋內容簡短,行間注釋比較合適。
例6:
ST: From bondage to the joy of freedom, and almost ten hopeful years drinking up the promise of Reconstruction, and then back into the darkness, so fearsome don't nobody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cary time.
TT: 從被奴役的屈辱到重獲自由的喜悅,后面的十年里我們對“重建”充滿希望,然后重新回到黑暗之中。太可怕了,沒有人愿意討論那可怕的時代。
“重建”:1863到1877年,美國南方邦聯(lián)與奴隸制度一并被摧毀時,試圖解決南北戰(zhàn)爭遺留問題的嘗試?!爸亟ā碧岢隽四戏礁髦萑绾沃胤德?lián)邦,南方邦聯(lián)領導人的公民地位,以及非裔自由民的法律地位等課題的解決方式。
“Reconstruction”一詞有多種含義,中文里的“重建”也有不同意思。根據(jù)《牛津詞典》,這里它指的是美國內戰(zhàn)后南方各州重新加入聯(lián)邦,以及法律上給予美國非洲裔權利的時期。如果不加以解釋,一些讀者會問“誰重建”“重建什么”等問題。所以,有必要添加注釋,解釋關鍵信息,實現(xiàn)信息功能的對等。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尤金·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深入解析,表明功能對等需兼顧對等性與功能性。案例分析在奈達關于功能對等和語言交際功能的思想及后續(xù)修正的指導下進行,證明了其功能對等理論適用于非裔美國小說的翻譯。為實現(xiàn)美國非裔小說翻譯中信息功能的對等,可以采用增譯和加注技巧。譯者需要不斷學習語言和文化知識,以更好地進行翻譯工作。
引用
[1] Nida, E. A.amp;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9.
[2] 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1964.
[3] Nida, E. A.amp; Jan De Waard.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M].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1986.
[4] 譚載喜.奈達和他的翻譯理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9(5):30-37.
[5]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6] 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5 (3):82-88.
[7] Hornby, A. S. The Oxford Dictionary[Z].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