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林 熊巧藝 朱貝多
摘 要
在實行多元文化主義和教育分權制的加拿大,國家認同顯得尤為重要和復雜。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的歷史課程標準堪稱加拿大各省歷史課程標準的典范,足以反映加拿大建構國家認同的基本策略。為建構國家認同,兩省歷史課程標準均在建構加拿大通史框架、塑造加拿大國家形象、處理魁北克問題三個方面煞費苦心,所采取的策略基本相同,但又呈現出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于各省的教育傳統(tǒng)、課程編制以及歷史、社會與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加拿大國家認同的建構仍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
關鍵詞
歷史課程標準;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教育;多元文化主義
作者簡介
張漢林,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巧藝,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朱貝多,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加拿大的國家認同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受歷史、現實和地緣等因素的影響,加拿大的獨立民族國家身份面臨諸多挑戰(zhàn)。歷史遺留的原住民問題、獨特的英法二元制、聯(lián)邦和省政府的矛盾、魁北克獨立運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以及與強鄰美國的糾結關系,都對其國家認同造成了困擾。另一方面,加拿大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成功地建立并維持了多元文化社會,讓“馬賽克式”的社會得以穩(wěn)定發(fā)展,使多元化社會群體成為“和諧的交響”,甚至擁有了多元文化社會的“燈塔”之稱。
基于此,加拿大的國家認同教育,應該放在聯(lián)邦制、多元文化主義和教育分權制的背景中去理解。加拿大是由十個省和三個地區(qū)組成的聯(lián)邦制國家,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并將多元文化主義寫進憲法的國家。[1]多元文化主義是加拿大國家認同建構的支柱。加拿大實行教育分權制度。《1867年憲法法案》規(guī)定:“在各省且對于各省,立法機構可單獨制定關于教育方面的法律。”為協(xié)調各省的教育政策,加拿大成立了由各省教育部長組成的教育部長理事會。
本文選擇安大略省(以下簡稱“安省”)和曼尼托巴?。ㄒ韵潞喎Q“曼省”)的歷史課程標準作為個案,對加拿大的國家認同教育進行分析。安省作為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所在地,是加拿大第一人口大省,2020年數據顯示有1,471.18萬人,以英裔為主,是加拿大英語人口最多的省。作為加拿大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安省的課程標準一方面代表了加拿大官方對于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構想,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英法雙元制下英語社區(qū)與其他社區(qū)的相處方式。曼省位于加拿大的中心地帶,有一百多萬人口,由多語言、多種族、多文化的多元社群組成。曼省是加拿大人口多元化最明顯的省份之一,同時也是歷史上英法族裔矛盾、原住民與殖民者矛盾集中爆發(fā)的地區(qū)。曼省的社會科(歷史)課程是加拿大中部諸省的典范,薩斯克切溫省、阿爾伯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等省與其非常相似。故此,通過對兩省歷史課程標準的考察,可以窺視加拿大通過歷史教育建構國家認同的基本面貌。
二、建構加拿大通史框架以示對國家的認同
一般來講,歷史課程標準以建構公民對國家的認同為己任。但在加拿大,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在這個多語言、多種族、多文化的聯(lián)邦制國家中,個別省份(如魁北克)并不認同加拿大這個國家。這從魁北克歷史課程標準建構的是一部完整的魁北克通史而非加拿大通史就可見一斑。因此,一個地區(qū)的歷史課程標準是否表示對國家的認同,首先就要看它是否以建構國家通史體系為己任。
(一)安大略省課標的認同對象
為建構國家認同,安省精心設置了通史與專題相結合的歷史課程體系。在四、五、七、八、十年級,安省歷史課標按照時序建構了一部完整的、系統(tǒng)的加拿大歷史。該課標以加拿大國家為敘事單元,將其分為前后相繼的七個階段——早期社會: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新法蘭西的第一民族和歐洲人與早期加拿大;新法蘭西和英屬北美(1713—1800);加拿大1800—1850:沖突與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加拿大:1850—1890;加拿大1890—1914:一個變化的社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加拿大。
通過加拿大通史的建構,課程標準將原住民、法裔加拿大人、英裔加拿大人和移民的過去整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歷史記憶,進而建構一個休戚與共的政治共同體。在加拿大通史中,安省課標自覺地運用認同理論,將身份認同作為歷史課程的重要內容。例如,在八年級“創(chuàng)建加拿大:1850—1890”的學習中,課標要求識別這一時期加拿大的重要個人、群體,并解釋他們對加拿大文化遺產或身份認同的貢獻。這些歷史人物有社會精英,也有普通民眾;有男性,也有女性;有英裔加拿大人、法裔加拿大人,也有原住民和外來移民。如喬治·艾蒂安·卡地亞作為法裔加拿大人群體的代表,是聯(lián)邦化運動的領袖人物;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是英裔加拿大人群體的代表,第一位加拿大總理,被譽為“加拿大國父”;路易斯·里埃爾是梅迪斯人的代表,梅迪斯人國家委員會主席;大熊是克里族的首領;中國鐵路工人則是因為參與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而載入史冊。這幾個人物或群體,分別代表了加拿大社會的幾個主要族群——英裔加拿大人、法裔加拿大人、印第安人、梅迪斯人、可見性少數族裔①。由此可見,在安省課標中,不同的族群、性別、階層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無差別的身份——加拿大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安省課標力圖將不同族裔攏聚在一起,形成牢固的國家認同。
(二)曼尼托巴省課標的認同對象
曼省課標以公民性作為其核心概念。公民性包括加拿大積極的、民主的公民性,面向未來的公民性,全球語境中的公民性,以及特定環(huán)境中的公民性。從時間來講,加拿大的公民性包括當下和前瞻兩個維度。前者是指基于過去而形成的公民性,即加拿大積極的、民主的公民性,核心在于“認同加拿大人的共同身份,理解加拿大身份的多面性、爭議性及與其他身份的區(qū)別”[2]。后者包括面向未來的公民性和特定環(huán)境中的公民性,其要點有“為過去和現在的不平等現象給原住民和其他群體的造成的痛苦提供補償”“向魁北克地區(qū)的復雜性妥協(xié)”“在國家統(tǒng)一的前提下平衡地域與文化的多樣性”“實現經濟增長、提高生活水平與尊重自然和后代需要的最終平衡”[3]。從空間來講,加拿大的公民性包括加拿大和全球兩個維度。加拿大的維度如前所言。全球維度即全球語境中的公民性,其核心是“加拿大公民要站在全球和國家立場上進行思考并采取行動”[4]。學習歷史,其目的就在于了解作為加拿大公民的意義,形成對國家的忠誠感,為學生投身于加拿大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基礎。為此,曼省課標也建構了一部完整的加拿大通史。其結構如下:早期居民和新法蘭西(1763年之前)——英屬北美(1763—1867)——成為主權國家(1867—1931)——成就與挑戰(zhàn)(1931—1982)——定義當今的加拿大(1982年至今)。
與安省建構的加拿大通史框架不同的是,曼省建構的加拿大通史框架特別重視加拿大歷史上的轉折點。1763年是新法蘭西殖民地的結束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開始。1867年,《英屬北美法案》通過,加拿大作為一個國家正式形成。1931年,加拿大通過《威斯敏斯特條例》成為自治領,獲得事實上的獨立。1982年,《加拿大權利和自由憲章》通過,加拿大對外獲得完全的自治,對內確認多元文化主義。由此可見,曼省課程標準選擇的是加拿大國家發(fā)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這樣的通史結構,勾勒出了加拿大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發(fā)展脈絡。加拿大通過這樣的歷史學習,形成的是關于加拿大這個國家的集體記憶,由此產生對加拿大的認同。
三、塑造加拿大的國家形象
國家認同不僅涉及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的認識,還關系到對“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認識。后者即國家形象。歷史教育是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家形象是通過對歷史的回顧而體現出來的。
(一)安大略省課標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安省課標所塑造的加拿大國家形象,可以簡單概括為兩點:加拿大是多元文化主義國家,是一個從不公正走向公正的國家。
安省課標表明,加拿大是一個由多種語言、文化、種族群體組成的多元文化國家。在這個國家中,每個群體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都對加拿大的國家形成與歷史文化作出了貢獻。
安省課標對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形象的塑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課標力圖表明,加拿大身份的獨特性是由構成加拿大的所有群體共同塑造的。在初中,是識別這一時期加拿大一些重要的個人和群體,解釋他們對加拿大文化遺產或身份認同的貢獻。而這些人物或群體,從種族來講包括第一民族、梅迪斯人、因紐特人、英裔、法裔、非裔、華裔、日裔等,從身份來講包括獵人、毛皮商人、傳教士、探險家、修女、工匠、農民、奴隸、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鐵路工人、運動員、各種工人團體、各種宗教團體、各種移民團體、各種婦女組織、各種政治團體等。課標通過對這些人物和群體的敘述,力圖彰顯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的特色。在高中,是“身份認同、公民權利和文化遺產”,解釋這一時期個人、組織和特殊的社會變化如何對加拿大的身份認同、公民權利和文化遺產作出貢獻。同樣,這些個人和組織涵蓋加拿大歷史上的各個種族與文化,學生要借此探究“對女性、原住民、混血人群、因紐特人和其他少數群體的主流態(tài)度影響了加拿大的身份認同和公民權利的發(fā)展”[5]。
其次,課標力圖表明,多元文化對加拿大來講是有益的。安省高中歷史課標設置了一門名為“一個加拿大族群的發(fā)展史”的選修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從一個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移民到加拿大的族群的歷史”[6]。在該課程中,學生選擇一個族群,研究該族群原籍國或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移民到加拿大的影響因素、定居在加拿大的區(qū)域位置以及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所作出的貢獻、該族群在當代加拿大的狀況。這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支持少數族群不但使特定機構獲益,同時還對加拿大全社會有利?”[7]
安省課標還認為,加拿大是一個從社會不公正走向社會公正的國家。1867年加拿大聯(lián)邦成立之后,“并非所有的加拿大人都享受相同的權利和特權”[8]。課標通過提問的方式,將加拿大歷史上的不公正現象一一揭示出來:“你認為對阿卡迪亞的驅逐應該被視為文化種族滅絕嗎?”[9]“說明加拿大這一時期剝奪某些群體公民權的影響(例如原住民、梅迪斯人、因紐特人、婦女、非洲裔加拿大人、華裔加拿大人、愛爾蘭裔加拿大人、德裔加拿大人、烏克蘭裔加拿大人、日裔加拿大人)?!盵10]“這一時期加拿大政府是否尊重所有人的人權?”[11]“哪些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受種族歧視態(tài)度或歧視性政策的影響最深?”[12]“是否有證據表明你所學習的族群在加拿大受到或持續(xù)受到歧視?”[13]但是,對歷史污點的揭露,并不是在解構加拿大的國家認同。相反,其意圖是表明加拿大人敢于正視歷史污點,體現了加拿大人對本國制度與文化的自信。課標認為,“加拿大的個人和群體的努力為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權利奠定了基礎”[14]。課標不僅為加拿大的現狀感到自豪,還具有一定的反思精神,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加拿大而殫精竭慮。課標提出:“政府對向中國人征收人頭稅道歉的重要性是什么?”[15]“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是否存在局限?”[16]“加拿大的歷史敘述是否需要被重新審查?”[17]這些反思性問題的提出,是為了加拿大的未來更加公正。
(二)曼尼托巴省課標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曼省課標所塑造的加拿大國家形象,可以簡單概括為兩點,即加拿大是英法雙語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義的國家,是一個現在仍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國家。
首先,加拿大是英法雙語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義的國家。曼省歷史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的包容性與公正性,尤其重視通過多視角的歷史敘事養(yǎng)成“平等”“正義”“民主”等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共同價值觀。曼省的歷史課程要在不同族裔、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國民中建立廣泛的國家認同,又要避免在歷史敘述或公民身份的界定中忽視少數群體的經歷與特征,造成部分群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進而產生分離傾向。因此,曼省在歷史課程目標中突出多元化視角和共同價值觀,將“平等”與“差異”作為構建國家認同的基礎,在闡述社會科課程的目標時將身份認同和多元化視角以及平等、公正等價值觀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盀榱嘶貞M成加拿大人共同經驗的各種聲音與故事,一直以來曼尼托巴省的社會科課程都涵蓋了原住民、講法語者以及多種文化的視角?!盵18]曼省課標認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首先來自三大支柱,即原住民、法裔和英裔居民。原住民的文化是加拿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拿大人的思想都植根于原住民的觀念與行為方式之中”[1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曼省課標并沒有給原住民貼標簽,將其臉譜化,而是認為原住民自身也是多樣的,擁有“獨特豐富性”[20]。英裔和法裔是加拿大的兩大建國民族,曼省課標將其相提并論,刻意避免厚此薄彼,強調“英法二元制是植根于加拿大歷史并受憲法保護的加拿大社會要素”[21]。對于法裔的貢獻,曼省課標予以高度認可:“加拿大的新法蘭西、阿卡迪亞①、魁北克和法語社區(qū)在塑造加拿大歷史和國家認同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作用?!盵22]至于英裔,也對加拿大的歷史文化作出了貢獻?!坝奈幕瘋鹘y(tǒng)與政治體系在加拿大歷史與國家認同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作用?!盵23]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另一重要來源是移民的多元化。曼省課標認為:“歷史上和今天的移民趨勢使加拿大的文化、語言、宗教多樣性特點日益顯著?!盵24]“外來移民幫助加拿大塑造了其歷史,并持續(xù)塑造其社會形態(tài)及身份認同?!盵25]課標通過對原住民、法裔、英裔和移民的文化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多元文化國家的形象。
其次,加拿大是一個現在仍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國家。曼省課標認為,加拿大是“一個繁榮的、和平的民主國家”[26],但是,加拿大是復雜的,地域廣闊且多樣,“加拿大的歷史似乎是一個有關不斷變化且持續(xù)發(fā)展的多樣化人群、語言、文化、宗教、技術和觀念的故事”[27]。對于加拿大來講,“建構多樣、平等、包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是現在及未來若干代的加拿大公民所要面臨的“持續(xù)挑戰(zhàn)”[28]。故此,“加拿大的國家認同、公民性以及國家地位仍然是被其多元文化社會持續(xù)爭論的話題”[29]。第一,在加拿大,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建構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這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魁北克地區(qū)的特殊身份與歷史使加拿大聯(lián)邦至今仍是一個備受爭論的話題”[30]。第二,隨著時代的變遷,公民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公民性的意義是隨時代變化的。同時加拿大公民的責任、權利和自由一直是被持續(xù)爭論的話題?!?[31]在原住民人口增長率快速提升、移民來源地發(fā)生巨變且移民數量急劇增加的新時代,如何界定好公民,這個問題至關重要。第三,加拿大作為聯(lián)邦制國家,“政府的角色、權力分配和加拿大聯(lián)邦系統(tǒng)的職責仍然是談判的議題”[32],概要來講,就是要如何平衡聯(lián)邦與省、地區(qū)的權力??傊?,曼省課標認為,對于加拿大來講,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國內形勢還是國際環(huán)境,都在不停地發(fā)生變化,加拿大尚存在有待解決的復雜的社會與政治問題。曼省課標對加拿大復雜性和變動性的強調,不是否定加拿大的發(fā)展成就,更不是搞歷史虛無主義,而是基于“教育要面向未來”的思想。加拿大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其未來的走向如何,就取決于今天加拿大教育的作為。學生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仰人鼻息,每一代人都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解決自己這一代人所面臨的問題。用課標的話來講,社會科教育的重點在于“使學生參與到決定加拿大未來發(fā)展的討論之中”[33]。
四、慎重處理國家認同的難點問題
在加拿大,國家認同的主要威脅來自魁北克??笨耸∈羌幽么笪ㄒ灰苑ㄒ峋用駷橹鞯氖〖墔^(qū)劃,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3%。[34]魁北克人先后進行了兩次獨立公投,雖然均告失敗,但贊成票在上升。為了挽留魁北克,加拿大政府做出了各種讓步。2006年11月,加拿大總理哈珀提出“承認魁北克人在統(tǒng)一的加拿大國內組成一個民族”的動議,獲得國會通過。鑒于魁北克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加拿大各省課標在建構國家認同時無不對此小心翼翼。
(一)安大略省課標對魁北克問題的處理
安省課標對魁北克問題的總體看法是,承認法裔同英裔一樣對加拿大歷史具有重要貢獻,但從其多元文化主義的立場出發(fā),并不承認魁北克享有凌駕于其他族群和省份的特殊權利。
安省課標總是將英裔和法裔相提并論,引導學生討論諸多問題:“說英語的加拿大人和說法語的加拿大人對于參加布爾戰(zhàn)爭有什么不同看法?”[35]“為什么曼尼托巴的學校問題會增強說英語的加拿大人和說法語的加拿大人之間的沖突?”[36]“戴高樂的演講對法語系加拿大人的意義是什么?對英語系加拿大人的影響是什么?”[37]這種做法,一是承認法裔的角度與英裔的角度一樣,都很重要,希望通過這種做法換取法裔對于加拿大的忠實;二是認為法裔和英裔是平等的,法裔并不能享有特殊的地位,由此反對其分裂的傾向。
安省恪守的是徹底的多元文化主義立場。老特魯多總理提出多元文化主義和英法雙語制,其目的就在于抵制魁北克的獨立運動。因此,安省課標對多元文化主義和雙語制立場的堅守,就等于在抵制魁北克的獨立??笨艘恢眻猿终J為自己是加拿大的兩大建國民族之一。對此,安省課標表示了質疑:“什么組織或團體缺少‘兩國的產物的觀點?”[38]亦即,安省課標在暗示,從其他族群的角度來看,“加拿大是英法兩國的產物”這一說法是難以立足的。因此,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改變‘兩國的產物的想法?”[39]安省課標雖然往往將法裔和英裔相提并論,但并不等于只關注這兩個族群的視角。相反,課標常常站在他者的角度來反思安大略和魁北克的視角:“如果你以這一時期一個人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新的國定假日,這個人會是誰?你為什么選擇這個人?如果你在安大略以外的一個省,你的選擇會有所不同嗎?”[40]總之,安省課標既尊重法裔的視角,同時又視其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承認它具有特殊的地位。
(二)曼尼托巴省課標對魁北克問題的處理
作為一個文化多元、擁有較多原住民和移民的省份,曼省所建構的加拿大歷史課程將英法二元制作為重點關注的專題之一。關于英法二元制,學生要持續(xù)理解以下重要問題:“英法二元制是植根于加拿大的歷史、并受憲法保護的加拿大社會元素”“英法關系至今仍然在關于加拿大主要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責任與權利問題上發(fā)揮著影響”。[41]
與安省課標不同的是,曼省課標明確承認魁北克地區(qū)具有特殊地位,并希望學生將來要“向魁北克地區(qū)的復雜性妥協(xié)”[42]。但是,曼省課標力圖將魁北克問題限定在憲政范圍內,“探索以憲政改革解決英法雙元制給加拿大帶來的問題的長期之路”[43]。因此,課標在魁北克問題中特意提到了兩個知識點,一個是最高法院1998年關于魁北克脫離權的判決,一個是2006年哈珀總理提出的、獲得國會通過的動議。1995年魁北克公投結束之后,加拿大最高法院在1998年的判決中否定了魁北克具有“未與其他省份和聯(lián)邦政府舉行先行談判的前提下單方面宣布實現脫離”的權力。[44]這個法律判決,從根本上否定了魁北克通過公投獲得獨立的可能性。而哈珀著名的“魁北克人在統(tǒng)一的加拿大國內組成一個民族”的提議,既承認了魁北克的特殊地位,又維護了加拿大的統(tǒng)一。這兩個知識點的選擇,表明了曼省課標希望通過憲政解決魁北克問題的基本立場。
五、結語
“我們必須先知道我們是誰,然后才能知道我們的利益是什么?!盵45]“我們是誰”是國家認同建構過程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在實行多元文化政策、長期維持著松散的聯(lián)邦制的加拿大,由于各省的教育傳統(tǒng)、課程編制以及歷史、社會與文化的不同,各省課標所力圖建構的身份認同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安省課標和曼省課標由于相同的課程理念和共同的政治理念,都將加拿大塑造成多元文化主義國家,通過追述多元文化主義的由來及其合法性,激發(fā)學生思考這一政策在當今和未來所面臨的問題,并為之作出自己的貢獻。兩省歷史課程標準還特別強調加拿大歷史上公民身份與價值觀的變遷。而今天,加拿大又迎來了全球化的挑戰(zhàn),來自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宗教的“新公民”大量涌入。要使這些群體對加拿大產生歸屬感,就必須強調加拿大歷史上公民身份與價值觀的變遷,將當今“加拿大公民”的身份與歷史上基于血緣、地緣或宗教來識別公民身份的狀況區(qū)別開。在建構國家認同的過程中,兩省課標都將魁北克問題作為難點。兩省課標從多元文化主義的立場出發(fā),尊重魁北克的視角及其對加拿大的貢獻,但都不贊成魁北克省的分裂傾向。略有不同的是,安省并不承認魁北克享有凌駕于其他族群和省份的特殊權利,曼省則認同魁北克具有特殊身份,并認可要向魁北克做出一定的妥協(xié),但主張魁北克問題應該在憲政的框架內解決。
總之,由于加拿大英法二元制的歷史與聯(lián)邦制的特殊國情,制定課程的權力掌握在各省之手,導致各省的身份認同建構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正像安省課標和曼省課標所揭示的那樣,加拿大的社會在變遷,加拿大的公民身份認同也在隨之變化,統(tǒng)一的加拿大認同的出現雖然并不是不可能,但它是一個進行時,需要時光的打磨和人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梁浩瀚.21世紀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挑戰(zhàn)和爭論[J].陳耀祖,譯.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41-48.
[2][3][4][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41][42][43]Grade 11 History of Canada: A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ation[EB/OL].[2023-11-01].https://www.edu.gov.mb.ca/k12/cur/socstud/history_gr11/document.pdf.
[5][11][37]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s 9 and 10 Canadian and World Studies GEOGRAPHY·HISTORY·CIVICS(POLITICS)[EB/OL].[2023-10-08].https://www.edu.gov.on.ca/eng/curriculum/secondary/canworld910curr2018.pdf.
[6][7][9][10][12][13][15][16][17][38][39]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s 11 and 12 Canadian and World Studies ECONOMICS·GEOGRAPHY·HISTORY·LAW·POLITICS[EB/OL].[2023-11-08].https://www.edu.gov.on.ca/eng/curriculum/secondary/2015cws11and12.pdf.
[8][14][35][36][40]The Ontario Curriculum Social Studies Grades 1 to 6,History and Geography Grades 7 and 8[EB/OL].[2023-10-12].https://www.edu.gov.on.ca/eng/curriculum/elementary/social-studies-history-geography-2018.pdf.
[34]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qū))指南﹒加拿大(2020年)[EB/OL].[2023-11-08].http://www.mofcom.gov.cn/dl/gbdqzn/upload/jianada.pdf.
[44]杜思雨.加拿大聯(lián)邦最高法院《關于魁北克脫離的參考意見》評述[J].南昌高專學報,2009(6):15-18+24.
[45]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9.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