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英妮
(晉江市醫(yī)院晉南分院,福建 晉江 362241)
腦卒中是神經科常見病之一,是腦部血管出現堵塞或者狹窄,造成冠狀動脈血液不暢所致的結果,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以及病死率,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影響生存質量[1-2]。即便患者得到科學有效的救治,但是術后會因為個體差異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喪失自理能力、偏癱等,需要患者長期臥床修養(yǎng),但是長期臥床患者會因為缺少活動,而影響自身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液黏稠性,減緩血流速度,進而出現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給康復效果帶來不利影響。目前,臨床沒有方法可以徹底消除VTE,但是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VTE發(fā)生率,保障康復效果。為了達到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選擇哪種護理措施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本研究選擇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腦卒中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預警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VTE發(fā)生率預防價值。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在20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時間選擇范圍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均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30~82歲,平均(56.49±6.10)歲;病程3~26 d,平均(14.53±2.98)d。觀察組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30~80歲,平均(56.43±6.13)歲;病程3~25 d,平均(14.49±2.96)d。對比一般資料,差距無差異(P>0.05)。患者及家屬清楚本次研究流程,在同意書上簽字,倫理委員會準許本次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經過檢查以及影像學信息明確腦卒中;第一次發(fā)病者,伴隨下肢功能障礙;臨床資料完善者。②排除標準:存在惡性腫瘤者;自身免疫功能異常者;合并肝腎等重要組織器官異常者;既往有下肢手術史者;既往有血栓史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給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住院環(huán)境,保持適宜溫濕度,囑咐家屬探視時,保持安靜,避免影響患者休息。護理人員時關注患者下肢情況,詳細記錄顏色、溫度等,詢問其有無不適感,如腫脹、疼痛等,給患者及家屬普及VTE相關知識點,提高其對VTE的認知。積極干預患者飲食,以清淡、富含蛋白質、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囑咐患者多進食新鮮蔬果,利于潤滑腸道,避免便秘。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訓練及主動訓練,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給患者穿彈力襪等。
1.3.2 觀察組 患者采用預警性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3.2.1 制定預警性護理流程 采用Autar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表評估患者發(fā)生VTE的風險,分數≤10分表示患者出現VTE風險低,分數>10分且≤14分表示患者出現VTE風險較高;分數≥15分表示患者出現VTE風險高。護理人員通過會議討論,明確引起VTE的因素,依據臨床護理經驗,查閱相關文獻,給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指導。
1.3.2.2 制定預警性護理實施 ①低風險:把患者患肢抬高約20°,利于血液循環(huán)。在患者麻醉藥效消失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訓練以及肌肉的向心性按摩,每次訓練時間必須在10 min以上,每次3~5次,訓練強度依據患者耐力而定;積極干預患者飲食,以低鹽、低脂,高蛋白的食物為主,適當補水分,以免引發(fā)便秘,同時禁止患者抽煙喝酒,禁食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②中風險:在低風險患者護理基礎上增加D-二聚體檢測,告知患者如何正確穿彈力襪,使用下肢深靜脈泵,利于改善下肢血循環(huán),在醫(yī)師指導下給患者采取低劑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護理人員采用Autar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表每周為患者評估1次,強化護理指導,及時解決不良護理事件。③高風險: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增加超聲檢查,明確血流情況,是否出現VTE,依據檢查結果予以患者合適劑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時給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持續(xù)檢測患肢。對于存在VTE者,告知其絕對臥床,并告知家屬禁止按摩,定期觀察患肢腫脹及疼痛程度,隨時做好搶救準備。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VTE發(fā)生率、疾病認知程度。②對比干預前后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二聚體、血漿凝血酶原時間。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血常規(guī)變化情況,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④對比干預前后下肢運動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下肢運動功能選擇Fugl-Meyer評估表評估,3個評分項目,每項賦值0~2分,肢體功能和分數呈現正相關。功能性步行能力選擇功能性步行量表評估,予以6級評級制度,分數和患者步行能力呈現正相關。⑤對比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采取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評估生活質量,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越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率(%)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VTE發(fā)生率、疾病認知程度 干預后,觀察組VTE發(fā)生率為16.00%,低于對照組的39.00%(P<0.05);觀察組疾病認知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VTE發(fā)生率、疾病認知程度比較[n(%)]
2.2 對比干預前后凝血功能 在凝血層面來看,兩組患者干預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5 d,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aPTT、PT、D-D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血常規(guī)變化比較 在血常規(guī)層面來看,兩組干預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5 d,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PLT、WBC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常規(guī)變化比較
2.4 對比干預前后下肢運動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 兩組對比FMA評分、FAC評級,干預前,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5 d,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FMA評分、FAC評級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下肢運動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變化比較(分)
2.5 對比干預前后生活質量 在生活質量層面來看,兩組干預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5 d,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分)
VTE是血液在深靜脈血管腔內出現異常凝結,引起血管部分或者不完全堵塞,影響血液循環(huán),進而引發(fā)肢體出現腫脹、疼痛等,不僅增加患者痛苦程度,而且影響康復效果以及速度[3-4]。若是不及時對VTE進行干預,可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VTE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而腦卒中患者多數為老年人,加之機體血循環(huán)功能異常以及手術,這類患者極易出現VTE。因此對于腦卒中患者,做好有效的護理措施控制VTE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5-6]。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VTE發(fā)生率為16.00%,低于對照組的39.00%(P<0.05);觀察組疾病認知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5 d,觀察組aPTT、PT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D-D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選擇預警性護理干預利于降低VTE發(fā)生率,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分析原因為,預警性護理干預是通過提前對患者預估可能潛伏風險,進而予以針對性預防措施,避免出現風險事件。在護理過程中,先給患者預估VTE風險程度,依據評估分數結果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低風險者可以通過按摩以及訓練,維持血液正常循環(huán),同時干預患者飲食維持體內營養(yǎng)均衡,生活護理可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中風險者除了上述護理外,還通過給患者穿著彈力襪,使用下肢靜脈泵,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高風險者除了必要護理外,采取超聲檢測血液循環(huán)情況,給患者抗凝藥物,盡力將VTE發(fā)生率降至最低[7-9]。本研究中,干預后5 d,觀察組PLT、WBC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5 d,觀察組FMA評分、FAC評級均高于對照組(P<0.05)??芍x擇預警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PLT、WBC水平,提高肢體功能以及步行能力。預警性護理干預在展開過程中,建立完善的護理機制,優(yōu)化護理流程,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將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感受放在首要位置,且護理人員可依據Autar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表預估情況,給患者實施針對性、靈活性的護理指導,有效避免以往臨床上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單一性、機械性,進而利于患者肢體功能、步行能力得以改善[10-12]。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5 d,觀察組生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知選擇預警性護理干預利于改善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預警性護理干預可顯著彌補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不足之處,能夠及時識別存在和潛在的風險,提出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具體護理措施,且對護理流程中予以監(jiān)測及管理,將發(fā)生風險事件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利于機體早日好轉,進而提高生活質量[13-15]。
綜上所述,預警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VTE發(fā)生率的預防價值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增加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程度,提升生活質量,利于病癥好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