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4年自治區(qū)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中亞國際中文教師多元文化能力研究”(XJ2024G216)。
摘" 要:學習漢字是學習漢語的必要步驟,篆書的形成是漢字演化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本文深入挖掘篆書在漢字教學中的獨有優(yōu)勢,從造字字理、漢字與篆書的相關性、篆書與漢字的契合點等幾方面進行探究,同時結合漢字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對外漢字教學策略。
關鍵詞:漢字教學;漢字特點;篆書特點;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和書寫是學生的兩種最必要的學習工具,同時也是通往周圍世界的兩個窗口?!保?]文字具有閱讀和書寫的功能,漢字作為與字母不同的文字符號,其演變過程和應用方式應受到重視。漢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的演變。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介紹不同字體,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漢字字形。漢字的出現(xiàn)使得漢語書面語交際成為可能,這屬于信息輸出。在交際過程中,信息輸入也必不可少,例如閱讀書籍、報刊,識別招牌、標語等。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不但不應被忽視,反而應對癥下藥。篩選出常用漢字,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指導學習者學習,是對外漢字教學的任務之一。本文從漢字的特點出發(fā),結合篆書書體,探究教學和學習漢字的方法。需要說明的是,篆書本就是漢字字體的一類,本文僅從篆書和現(xiàn)代漢字的不同來探究,所以文中提到的“漢字”均指現(xiàn)代漢字。
一、漢字的特點
無論是表音文字還是表意文字,它們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本文中,我們討論的漢字特點主要是相較于表音文字,特別是英文而言的。
第一,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它用符號(字形)直接表示語義,造出義符,以義符帶音。與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最典型的特點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性。漢字的構字特點以象形為基礎,并在演變過程中衍生出了指事、會意和形聲等構形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反映了漢語文字的發(fā)展歷程和特點,對漢字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二,漢字是形體復雜的方塊結構,無論筆畫多少,漢字都寫在同樣大小的方塊中。本文認為在書寫過程中,學習者所寫的漢字如果大小不一也無可厚非,只要寫對寫清楚即可。在構形時,漢字無論是單個部件還是部件組合,都旨在反映事物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且漢字構形時所使用的部件及其數(shù)量都是依據(jù)漢字所記錄的意義來決定的,例如“日”和“森”。漢字構形的各個元素之間有相應的組合關系,根據(jù)漢字部件的多少,漢字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合體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礎部件構成的,其組合方式主要有左右、上下、包圍、框架和品字結構,絕大多數(shù)漢字屬于左右和上下結構,不過這并不能說明漢字筆畫繁難。因為“文字的形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書寫元素,二是構形單位,三是全字。英文的書寫元素是線條,構形單位是字母,一個或多個字母構成全字。漢字的三個層次分別是筆畫、字根(基礎部件)、一個或多個字根構成全字。如果就每個字的書寫元素數(shù)量而言,漢字的未必比英文的多。如漢語‘大學’一詞由兩個字記錄,平均每個字5.5筆,英語university用一個字記錄,小寫15筆,大寫18筆”[2]。從中可以看出,認為漢字筆畫繁多復雜的觀點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第三,漢字分化同音詞能力強、辨義能力強。漢字已被使用了幾千年,仍未被簡易的表音文字所代替,原因在于漢字能分化同音詞并且具有較強的辨義能力,如“例子”和“栗子”。此外,很多形聲字,可以通過偏旁來識別與該字有關的意義,如許多帶“土”字旁的字都與大地相關。
第四,漢字具有超時空性,即超越時代和方言的特性。無論是從中國歷史的縱向發(fā)展來看,還是從中國地域的橫向分布來看,漢字都是文化溝通的橋梁。我們之所以能讀懂古代的文獻資料,是因為漢字的意義變化與語音變化較慢。盡管字形經(jīng)過簡化和規(guī)范,字義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但向前追溯,我們仍能找到原本的字形和字義。此外,雖然我國有許多方言,但不同方言區(qū)的人仍可以無障礙地進行交流,這得益于方言之間語素意義差別小,所使用的漢字意義基本相同。漢字的超時空性使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方言地區(qū)都能較好地發(fā)揮交際工具的作用,從而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在世界三大古老文字即中國漢字、埃及象形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漢字是其中唯一沒有消亡且日益璀璨的文字,“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方式——具象、隱喻(象征)和會意(指事),正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3]”。這一特性為漢字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吸引了眾多漢字愛好者想一睹“芳容”,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漢字獨有的中國特色,這使一些外國學習者不得其法,不解其意,甚至會產生文化沖突。當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本就各有特點,對于傳承中華文化的我們來說,需要努力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致力于傳承和發(fā)揚。面對文化沖突,我們應互相尊重、求同存異。
二、篆書的特點
(一)篆書造字原則及其特點
篆書最主要的造字原則就是所謂的“依類象形”,包括“指事字”和“象形字”。象形字來源于圖畫文字,古人在造字時會將看到的事物以直線、曲線或折線進行“有所取舍”地描繪,也就是對物體外形進行抽象概括。這與西方的純粹抽象不同,可以說“它介于純粹繪畫寫真與純粹抽象形式之間,若即若離的象形符號”[4]。漢字的視覺美感在于其既有類似圖畫的形式特點,又有類似線條的流暢美,當它被柔軟的毛筆書寫出來時,便如一幀幀動畫般活靈活現(xiàn)。
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及青銅器上的金文屬于大篆,其特點是筆畫獨特多樣,線條變化巧妙,結構嚴謹而規(guī)整,字形方塊而遒勁,仿生和象形結合,適合刻寫和雕刻。由于大篆字體的載體材料都是比較堅硬的,刻寫時往往是直線條,因此絕大多數(shù)文字的結構被設計為方形或長方形。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一直保存到今天,是中國書法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并對后世的書法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代的小篆揚棄了大篆造字特點,在對字體進行簡化的同時廢除了六國的異體字,增強了書寫時的抽象性。小篆的審美情趣在于其字體構造古雅優(yōu)美,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它的整體美更是迎合了當時大眾的審美需求,對后世隸書、楷書的結構和章法起到了一定的啟示作用。
(二)篆書與漢字的相關性
第一,篆書的字形變化多樣,包含豐富的線條曲度和結構設計。學習篆書可以培養(yǎng)外國學習者對漢字細節(jié)的觀察力,提高對字形的敏感度,并促進審美能力的發(fā)展。篆書的筆畫順序和書寫方式對于保持字形的規(guī)范性和美感非常重要,這與漢字的書寫要求相呼應。學習者應仔細學習每個篆書字體的筆畫順序,并進行反復練習,以掌握準確流暢的書寫技巧。
第二,繁體字與篆書具有強相關性。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篆書是最早出現(xiàn)的正規(guī)書體之一,后經(jīng)歷了隸書、楷書等書體的發(fā)展,繁體字逐漸形成。一些繁體字的字形與篆書非常相似,甚至保留了篆書的某些筆畫特點,這使得繁體字與篆書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在臺灣、香港等地區(qū),篆書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并且這些地區(qū)至今還在使用繁體字。
第三,增進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學習篆書可以幫助外國學習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篆書教學只是學習漢字的方法之一,關鍵還是要落實漢字教學。
(三)篆書與現(xiàn)代漢字的契合點
第一,字形基本符合物象。篆書的字形多以物象為基礎,通過簡化、變形等方式來表現(xiàn)。現(xiàn)代漢字也大多以物象為基礎,例如“木”“水”“火”等,這些字形的構造與實際物象相對應。
第二,二者的筆畫都具有規(guī)律性。篆書和現(xiàn)代漢字都遵循一定的筆畫規(guī)律,如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等,并且二者的筆畫順序和方向都有固定的規(guī)律。
第三,在演繹過程中二者的字形發(fā)生了變化,篆書和現(xiàn)代漢字的字形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篆書是古代書體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字形逐漸演化成了現(xiàn)今使用的漢字。同時,現(xiàn)代漢字也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域中發(fā)生了演變,這一過程中各種字體相互影響和發(fā)展。
第四,篆書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篆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篆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哲學、宗教等文化內涵。例如“堂”的篆書寫法為:上部描繪的是一種雙面坡屋頂?shù)男蜗螅虏恳粋€“尚”字旁,表示房屋的內部。“堂”原指大廳、正屋,后衍生出“學堂”“法堂”“教堂”等義項。
以上并不能涵蓋篆書與漢字所有特點,但通過探究,我們可以了解二者獨特的構造規(guī)律、文化內涵和演變歷史,這就要求學習者注重字體的筆畫規(guī)律和字形的整體美感。
三、相關教學策略
篆書字體既保留了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漢字的象形特點,又注重對概念和抽象事物的表達。因而,很多常用的現(xiàn)代漢字都可以通過篆字追本溯源來理解字義或詞義。從篆書角度出發(fā),結合現(xiàn)行漢字特點探究對外漢字教學方法,關鍵在于理解漢字的特點和篆書所具有的象形特點。
第一,漢字的形音義結合較為密切。漢字是表意文字,原始漢字是“象形”的,字形對應字義。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形成了許多復雜的關系,有的形義統(tǒng)一,如“日”“月”;有的形義脫節(jié),如假借字“斤”,造字之初為象形字,意為砍伐樹木的工具,后同音假借為量詞。漢字形體簡化,字義詞義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變化,出現(xiàn)了引申義,字的意義便很難從形體中得知了。任何文字本身是不存在固定的音和義的,音與義的結合是約定俗成的。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漢字的讀音與記錄的意義逐漸形成了穩(wěn)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一旦形成,不能隨意改動。隨著社會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新詞,這些詞以已有的讀音為基礎,形成了“音近義通”的現(xiàn)象,如“天”和“顛”,音相近,都指高處。由于漢字字形一般不能直接表音,因此,漢字的讀音需要一個個“硬記”。不過漢字的讀音并不難,難點在于聲調,此處我們先不談語音方面的知識。學界已有研究表明,外國留學生學寫漢字時通常在字形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左右結構的合體字寫的不緊湊,視覺上變成了兩個字;隨意替換漢字部件,換成相似的字母文字或其他符號;錯別字多等。根據(jù)漢字形音義相結合的特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方法進行教學:
①先教形體簡單的字,這里所說的形體簡單不單指筆畫少的字。趙金銘先生用“筆素”這一概念來界定漢字,“筆素是分解筆畫而來,是比筆畫更小、更單純的單位,例如,橫折是‘橫’和‘豎’以折的方式連綴而成的,所以‘橫、豎’就是‘橫折’的筆素。筆素筆畫合序可以舉例說明,‘乙’和‘七’,筆素都是4,筆畫數(shù)前者是1,后者是2,筆素筆畫相加,前者是5,后者是6,這樣‘乙’的位置便在‘七’的前面”[5]?;诖耍覀冊诮虒W過程中可以先教“乙”,再教“七”,類似的漢字教學可參考其相關研究。通過這種筆素筆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幫助留學生盡快掌握簡單常用的漢字。
②教學中應盡可能將字形和字義通過相應的事物直接聯(lián)結起來,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字形能夠顯現(xiàn),字義則無法直接顯現(xiàn)?!白中危亲至x寄寓、顯現(xiàn)的物質基礎,沒有字形,就無所謂字義;而意義又是字義的來源,如果沒有意義,就不會有字義?!保?]而篆書字形變化多樣,有豐富的線條曲度和結構設計?;诖?,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法、象形法、實物釋義法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③大部分漢字是形聲字,對學習者而言,如果能學好形聲字,就已基本入門。教師在教授形聲字時,應充分利用形旁表義和聲旁表音的特點,有意識地將同形符的漢字歸納到一起來教學,從而讓學生理解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的特點,幫助學生學習漢字的偏旁部首。例如,通過“三點水”這一偏旁教授“沙”“江”“河”“流”“沐”等詞時,教師應先向留學生講解這些漢字基本都與“水”相關,再將相同或相近聲旁歸納到一起,學習同音、近音字等。教師在教授新字時可以結合學過的舊字的偏旁部件,甚至可以結合前面所講的筆素,以舊帶新,將復雜的漢字進行簡化分解。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形符的表意作用,并注意會意字。會意字只有形符,教師要向學習者說明形符及其意義對整個字的意義的重要性。例如,日月為“明”,三木為“森”,小土為“塵”,不正為“歪”等。這樣解釋之后,大部分留學生基本就能理解相關漢字的含義了。
第二,漢字是形體復雜的方塊結構。我國小學生學寫漢字時,教師往往要求寫在田字格中。在這樣規(guī)范化訓練下,學生即使脫離田字格也能寫出大小基本一致的漢字。因此,教師可以借鑒國內小學生學寫漢字的方法,讓初學漢字者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以培養(yǎng)書寫漢字的“字感”。
第三,表音文字同音基本同形,例如,right和write,聽上去容易產生歧義,有歧義就會影響理解和交際速度。而漢字的同音詞是音同義不同,辨義能力強,這也使得同音(近音)字一直是漢字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之一。教學時要在形、音、義統(tǒng)一的基礎上,通過比較這類字的異同,幫助學生學習并掌握。例如,“潰”“饋”“聵”“匱”是一組同音形聲字,“辨析字形唯一的方法是辨別形旁的差別,‘潰’表示像水一樣奔流的潰敗義,所以形旁為‘水’;‘饋’表示饋贈、贈送之義,所以形旁為‘食’旁;‘聵’表示聾的意思,所以形旁為‘耳’;‘匱’表示缺乏、缺少義,所以形旁為半包圍”[7]。這些字雖然看起來筆畫繁多,但只要學會了如“貴”這樣的基礎漢字,就能很快掌握這一類字。
第四,漢字從古至今一直傳承發(fā)展,可以借鑒中國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法。漢字教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例如,周代有《史籀篇》,秦代有李斯的《倉頡篇》,兩漢時期有《急就篇》《滂喜篇》,唐宋以后有《三字經(jīng)》等。清代小學人才輩出,著作如林,童蒙教育也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王筠的《文字蒙求》“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類構字法收錄兩千多個常用字,用以教習四五歲的兒童”[8]。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借鑒這本教材。該教材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教學內容由簡到繁,先從獨體字開始,再過渡到合體字,且以能充當偏旁部首的獨體字為主,為合體字的認讀打下基礎。二是為幫助兒童建立字形與字義間的聯(lián)系,該書盡可能做到了在每個楷體字下面附一個象形或會意式的古漢字,使學習者能大體知道字義。三是選用日常所用的字為教學內容,并加以精確解釋,將識字過程與言語實踐結合起來。[9]中國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法是在汲取前人成功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符合漢字認知規(guī)律和初學者的認知特點。對于外國學習者而言,漢字是一種復雜的符號,只有遵循漢字認讀規(guī)律來教學,由簡而繁,逐步建立漢字框架,才能學好漢字。
四、結語
篆書和現(xiàn)代漢字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無論是先學篆書再系統(tǒng)地學習漢字,還是在學習漢字之后再涉獵篆書或其他書法字體,均可以學好漢字。漢字難學,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張志公曾說:“漢字在初學階段難,并且很難。所謂初學階段,指的是學會千把字之前,尤其是五六百字之前這一段。等學會千把字以上……漢字在學習上的優(yōu)越性將會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保?0]學習者本身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只有將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從漢字本身的特點出發(fā),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總結歷史上識字教學的措施和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消除外國學習者對漢字的畏難心理,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打開更多的大門。
參考文獻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全一冊)[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05.
[2]李運富.漢字的特點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4(3):356-367.
[3]崔秀蘭,李光杰,朱秋佳.對外漢語教學之瓶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漢字教學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4):152-154.
[4]張琦,尹言,寧鳳翔.從篆書、楷書中感受漢字美學[J].藝術教育,2014(1):163.
[5]張旺熹.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54,105-111.
[6]連登崗.論漢字形音義性質的不同及認知方法的差異——兼論對外漢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文字研究,2007(2):220-228.
[7]操海林.淺談現(xiàn)代漢字的形音義與漢字教學[J].學語文,2009(3):42-43.
[8][9]伍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35-39.
[10]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