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旅游演藝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加劇多元主客文化交往和跨文化互動。我國民族演藝人才逐漸成為旅游勞工移民、少數(shù)民族多元社會角色交織的跨地方旅游演藝從業(yè)者,其多重的社會接觸將有助于闡釋旅游情境中的關系復雜性,進一步跳出傳統(tǒng)在地性民族旅游演藝研究的范疇。文章選取佤族藝人為案例,以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討旅游情境下跨地方民族演藝者的社會接觸特點及其角色變遷。研究發(fā)現(xiàn):跨地方民族演藝者進入旅游情境中,經(jīng)歷了文化交往向職業(yè)交往導向疊加的社會接觸,加快推進了現(xiàn)代角色多元化進程;同時,旅游情境構建了一個多重社會接觸空間,為他們角色管理適應整體社會結構變化提供了緩沖,彰顯出從業(yè)者主體性視角下旅游情境的社會結構特征。該研究從旅游從業(yè)者的視角,為民族文化繁榮如何賦能新時代旅游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有益見解。
[關鍵詞]社會接觸;角色變遷;主客關系;跨地方民族演藝者;佤族藝人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4)06-0032-13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6.008
0 引言
旅游演藝是文旅融合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加劇多元主客文化交往和跨文化互動。其中,少數(shù)民族演藝一直是我國旅游演藝的特色,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主題景區(qū)、旅游接待場所(酒店、民族風味餐廳等)將其作為彰顯目的地和企業(yè)形象的主要手段,呈現(xiàn)出類型與規(guī)模多樣、演藝水平與特色各異的特點。進而,在旅游演藝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推拉作用下,民族演藝者成為旅游勞工移民,從事跨地方旅游演藝,彌補了目的地演藝類旅游勞動力的供給不足[1]。因此,流動性時代的旅游演藝者,其演藝活動不僅空間尺度上的實體場所發(fā)生變化,而且也意味著社會文化實踐的跨地方性特征出現(xiàn)——他們在目的地兼具主-客角色特征,既展示接待地娛樂文化主題,也跨地方地彰顯自己的民族文化。
以往民族旅游演藝研究大多固著于民族旅游地社區(qū),將民族演藝者默認為東道主居民角色,受到旅游單向度的社會文化影響,卻一定程度忽略了他們在他地流動演藝中面向本土居民及游客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傳統(tǒng)旅游演藝研究側重文化原真性[2-3]、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4-5]或與游客[6-7]的互動與營銷等話題,將旅游演藝活動視作典型的地方營造和品牌化的地方實踐[8-9]。這些研究聚焦旅游地本土居民以“表演者”角色,通過自身形象、舞蹈、音樂等表演形式展示出目的地的地方性,從而激發(fā)游客的跨文化體驗,并提高目的地競爭力[10-11]。然而,當前表演工作的旅游情境不再完全局限于本土地方的歷史、文化及民族特色,民族演藝者攜帶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符號,通過地理流動亦能建構生產(chǎn)性的跨地方民族文化空間或其他主題的藝術文化空間。因此,研究跨地方民族演藝者的社會接觸特征有助于揭示旅游情境中的關系復雜性,梳理角色變遷則有益于探討旅游演藝跨地方的社會文化影響。
佤族長期聚居在云南省邊陲的阿佤山區(qū),也是中國的“直過民族”之一。黝黑異域的體貌特征、奔放原始的演藝風格深受游客喜愛,旅游演藝發(fā)展促成了他們從邊緣、封閉向中心、開放的旅游目的地流動,形成了“佤族藝人”的云南特色勞動力品牌[12],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旅游景區(qū)。這一群體代表了我國跨地方民族演藝群體,兼具旅游勞工移民、民族演藝者及旅游從業(yè)者的多重角色特征。研究佤族藝人,一方面,試圖揭示跨地方民族演藝者的跨文化互動過程及其社會角色的多元轉變,剝離出旅游從業(yè)者的媒介角色,突破以本土東道主與游客為核心的二元主客關系研究范式,拓展地方性民族旅游演藝研究的范疇;另一方面,試圖歸納出我國旅游演藝者在旅游情境中的社會接觸類型和特點,深入了解旅游演藝者職業(yè)化過程中的生產(chǎn)性價值,重新審視跨地方旅游從業(yè)者的角色變遷。研究從旅游人才的視角探討民族文化的繁榮如何賦能旅游發(fā)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響應新時代旅游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課題[13]。
1 文獻綜述
1.1 “主-客”的跨文化社會接觸
“旅游罩”(tourist bubble)[14]形象地表述出旅游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隔離的社會情境,游客和東道主帶著各自原生文化視角審視和參與到其中,產(chǎn)生了跨文化社會接觸[15],促進雙向的文化傳播[16]。游客-東道主社會接觸的類型研究、程度測量和對社會接觸內(nèi)涵各個維度的探索受到了關注[17-18]。游客和東道主之間的社會接觸可以通過增進相互理解,消除偏見和刻板印象來加強群體間關系[19]。良性的主客互動對旅游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認可[20]。同時,社會接觸也可能激化游客和東道主之間的緊張關系,產(chǎn)生敵意、懷疑的負面感知[21,22]??梢?,以往對目的地的旅游影響研究往往圍繞東道主、游客對旅游發(fā)展的態(tài)度和相關性展開,社會接觸則是調(diào)節(jié)主客關系的一個工具性變量,也構成主客群際間社會關系的基礎條件。這些研究主要以二元關系為基礎,對游客與本土東道主具體的、面對面的、有直接接觸行為的社會交往進行討論,其跨文化社會接觸效應也通常呈現(xiàn)為二者旅游態(tài)度的分野。游客的旅游體驗、對旅游服務的滿意度是與東道主社會接觸的結果[23];與此對應的則是東道主居民對旅游發(fā)展的感知[24]、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與適應[25]、主觀幸福感變化[26]等,他們接納、參與旅游業(yè)的意愿受到與游客交互之后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27]。Fan等以游客的視角將主客間的社會接觸劃分為社會導向型與服務導向型,前者是游客通過交友、拜訪本地人家、探索當?shù)氐娜粘I畹壬鐣曰顒?,促進與本土東道主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后者則是在頻繁、膚淺、標準化服務性活動中,游客與大量旅游從業(yè)者,如酒店及餐廳服務員、導游、司機等,發(fā)生廣泛而重復的淺層交互體驗,進而強化了主客雙方之間的差異感[28]。可見,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社會接觸量和質都會對旅游目的地態(tài)度產(chǎn)生影響,其中,旅游從業(yè)者則是扮演著溝通和調(diào)節(jié)二者社會接觸的關鍵角色[29]。然而,這些研究中東道主涵蓋了本土社區(qū)居民、外來旅游從業(yè)者以及旅游地其他普通居民等多元主體,而以游客導向為主的多重社會接觸研究,未充分考慮其中的關系復雜性及其他主體的社會接觸特征。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扮演東道主角色的旅游從業(yè)者能否彰顯本土文化特色,并與游客形成社會性互動,將直接影響游客旅游中的社會接觸效應。
隨著旅游勞工移民越來越普遍,旅游從業(yè)者亦是與接待地本土居民發(fā)生跨文化社會接觸的移民者。本研究依循以往對旅游勞工移民的界定,認為他們以工作為導向,在遷移目的地停留一定的時間,為游客開展旅游生產(chǎn)、經(jīng)營、服務活動,與游客、東道主居民同處在旅游地空間中[30-31]。他們既是“尋求遷移(生計)”的移民,也是在旅游業(yè)中服務游客的“移民-東道主”,在對旅游業(yè)本身產(chǎn)生影響的同時,也培育著他們所幻想的遷移目的地[32]。簡言之,旅游從業(yè)者不再是完全的本土居民,角色的復雜性挑戰(zhàn)了固有的主客二元范式[33]。已有旅游勞工移民研究更多探討他們在遷移目的地所面對的文化碰撞與社會交往,以及是否實現(xiàn)了社會融入[34-35],提升在目的地工作與生活的主觀幸福感與地方依戀[36]等。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旅游勞工移民,他們與跨國難民、女性、農(nóng)民工等具有多重社會角色的群體類似,在從業(yè)過程中面臨著更復雜的跨文化交往[37-38]。因此,遷移地客主關系與旅游情境中的主客關系相互嵌套,基于二元關系的傳統(tǒng)研究難以完全揭示此類從業(yè)者的社會接觸類型及特點。
1.2 旅游演藝者的角色展演與管理
“角色”原指戲劇舞臺上扮演的人物,如今更廣泛地借以表述個體在進行社會化過程中的特定形象和行為風格[39],其由身份、義務、權力、習慣、人格等要素構成,成為“社會角色”的簡略表述,普遍被認為是可以揭示社會結構組成的基本單元之一[40-41]。旅游情境的基本社會結構便是旅游活動中的主客關系,二者的社會接觸凸顯出“我者”與“他者”角色邂逅的意味[42],不僅包含了表層、短暫的互惠性經(jīng)濟關系,還建立起深層次的社會文化交往[43]。本研究的跨地方民族演藝者既是舞臺化人物的職業(yè)表演者,又是旅游業(yè)服務者,行事旅游情境中東道主的人物形象和行為;同時,其自身少數(shù)民族、移民、家庭成員、組織成員等多重社會角色交織,不同角色在特定社會結構中又對應著相應的權利與義務、規(guī)范準則與行為范式。因此,本研究將旅游情境置于“我者-他者”的動態(tài)復雜關系中,以討論二者關系,為旅游情境中主體間關系的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提供良好的分析視角。
同時,一系列角色也引發(fā)角色內(nèi)外的角力[44]。旅游目的地的舞臺化依賴東道主的角色展演,而個體性別、職業(yè)、社會地位等角色的多樣性勢必影響主客互動的行為模式,并有可能引發(fā)個體主體內(nèi)和他者主體間角色的沖突,進而產(chǎn)生角色管理[45-46]?!疤焯鞚娝?jié)”的民族節(jié)慶商業(yè)化研究展現(xiàn)了東道主居民以表演者角色在旅游互動中通過角色認同和管理有意識地對目的地進行重塑[47]。此外,當?shù)鼐用褚部赡軓臇|道主角色演變到商業(yè)性的服務者角色,構成“商業(yè)化好客”,多重角色的交織與變化催生了不同旅游發(fā)展階段的角色內(nèi)和角色間沖突。麗江納西族餐館研究便集中刻畫了主客之間角色沖突和相互的權力角力,旅游情境中的主客角色展演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沖突-協(xié)商”中達成各自的利益訴求[48]。陽朔外國人學太極的研究案例則闡釋了多重角色以身體為媒介的跨文化互動與協(xié)商,以此打破主-客二元角色邊界,推進了不同群體與目的地之間的關系[49]。旅游勞工移民研究也強調(diào)了雖然流動性戰(zhàn)略和應對策略有益于他們的生存福祉,但仍面對著多重角色相關的權力失衡與機會限制,角色的社會定位顯示了個體在整體社會結構中的尷尬處境[50],以及地區(qū)間的發(fā)展不平等[51-52]??梢?,旅游情境中主體間的角色展演、沖突與管理過程與主客關系研究密不可分。
綜上,以往研究呈現(xiàn)以下特點。首先,主客關系研究傾向于以旅游目的地在地化情境為前提,圍繞游客和本土東道主的二元性跨文化社會接觸展開。雖然主-客的群體邊界不斷擴大(尤其在旅游勞工移民群體的出現(xiàn)之后),但是旅游情境下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研究仍然難以擺脫二元性的研究范式。旅游勞工移民研究顯然逐漸跳出了固有的旅游情境,聚焦到了他們豐富的跨地方實踐與內(nèi)在的主觀建構,反映出旅游勞工移民對自身社會經(jīng)歷的感知、態(tài)度,從而積極或消極地影響其職業(yè)生涯和社會生活。因而,關注旅游勞工移民,探討他們社會接觸的特征,有益于突破在地性旅游情境中主客關系研究的傳統(tǒng),進一步揭示旅游情境中不同主體間復雜的社會互動。
其次,旅游從業(yè)者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在旅游情境下的社會接觸與角色展演特點未得到充分重視。旅游從業(yè)者及其旅游組織機構等主體往往被視作調(diào)節(jié)游客-東道主二者的媒介者,被籠統(tǒng)地納入東道主角色,卻忽略了他們分別與兩者之間可能產(chǎn)生的跨文化社會接觸。實際上,旅游從業(yè)者視角下,旅游情境已逐漸轉變?yōu)槁殬I(yè)情境,目前鮮少研究探討職業(yè)情境中旅游從業(yè)者的多重角色展演與管理。歸納旅游從業(yè)者社會接觸類型與角色變遷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呈現(xiàn)旅游職業(yè)化發(fā)展的社會影響,跳出旅游經(jīng)濟的本土效應,關注旅游業(yè)的職業(yè)流動,圍繞旅游發(fā)展帶動民族邊疆地區(qū)旅游就業(yè)的跨地方影響展開研究,豐富旅游的社會接觸效應研究的內(nèi)涵?;诖?,本研究探討集旅游勞工移民、少數(shù)民族于一身的旅游演藝者的角色變遷,能更清晰地分析旅游從業(yè)者跨文化社會接觸過程中的角色管理,分析從業(yè)者主體性視角下旅游情境的社會結構特征。
2 案例介紹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案例選取
選取佤族藝人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他們作為最早一批少數(shù)民族演藝群體之一,見證了中國旅游演藝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民族演藝者的職業(yè)化過程。1991年,深圳中國民俗村(后與“錦繡中華”合并為“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村”,以下簡稱“民俗村”)成立,作為中國旅游演藝的誕生地,開啟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藝先河,佤族成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演藝群體。其次,佤族藝人具有鮮明的旅游勞工移民特點,以旅游演藝工作為導向,向目的地遷移,從而產(chǎn)生跨文化社會接觸。阿佤山區(qū)的旅游目的地知名度遠低于漂泊在外的佤族演藝團體。佤族藝人代表了我國旅游勞工移民群體中民族演藝人才隊伍,兼具了研究對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基于以上,案例地橫跨云南與廣東兩省,集中于民俗村及其周邊華僑城集團系列主題公園、員工宿舍區(qū),以及滄源佤族自治縣。一是民俗村集聚了老中青三代民族演藝者,便于挖掘典型人物,梳理民族演藝者社會接觸類型及變化歷程;二是,以民俗村為中心的周邊區(qū)域、員工宿舍區(qū)已形成了少數(shù)民族旅游勞工移民聚居區(qū),便于訪談到流動性較大的其他佤族藝人。此外,選取滄源縣作為補充案例地是由于其深厚的佤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且對外輸送的演藝人才較多,能夠尋訪到返鄉(xiāng)流動的佤族藝人,保證研究對象的豐富度。
2.2 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民族志觀察法和訪談法收集數(shù)據(jù)資料,分別于2018年10—12月、2019年10—11月、2021年3月和5月進行了調(diào)研,有效調(diào)研天數(shù)共計118天。一方面質性研究方法有益于闡釋復雜性、產(chǎn)生新觀點和新問題;另一方面以社會建構主義研究范式為指導,強調(diào)“對話的人”個體與社會之間彼此互動的相互建構性,有利于研究破除主客二分,適用于本研究問題的討論?;诖耍芯孔裱悦鎸γ婊拥男问将@取與研究情景相關、盡可能豐富的行為,開展深度訪談和非參與式觀察,全面地了解他們在從業(yè)過程中的社會接觸情境,對自身角色變化的感知和體會。同時,研究采取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研究情境進行整體性探究,向旅游企業(yè)、資深從業(yè)者、當?shù)匚幕ぷ髡叩仁占嚓P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研究貫徹“最大差異的信息飽和法”對訪談人數(shù)進行合理估量,在有限的訪談對象范圍內(nèi)實現(xiàn)了對信息盡可能全面的收集。每次訪談時長均在30分鐘以上,對35名佤族核心訪談對象(32名佤族藝人,3名佤族藝人團體領隊)、領班、企業(yè)負責人,以及相關知情者進行了多次深度訪談(表1),形成4萬字訪談筆記及約48萬字有效訪談文本。研究圍繞著他們的職業(yè)故事、實踐和過程展開主題性分析,探討從業(yè)者主體性視角下的社會接觸及其產(chǎn)生的關系復雜性(并未強化游客視角下的相應主題研究)。
3 民族旅游演藝者文化交往導向性接觸與角色展演
佤族藝人從家鄉(xiāng)遷移到深圳民俗村工作和生活,在與游客、其他民族演藝者、深圳本土居民的互動過程中體現(xiàn)出多重的社會角色。旅游演藝從業(yè)初期,他們演員、少數(shù)民族、民俗村主人的角色交織,原真的民族演藝彰顯出“主人”的角色特征,達成了角色內(nèi)外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這一階段,佤族藝人作為東道主與游客、本土居民“他者”邂逅,并產(chǎn)生角色內(nèi)的“我者”交流。
3.1 與他者的邂逅:國家與民族高度統(tǒng)一的角色展演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國旅游業(yè)主要面向海外游客,是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多元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53]。民俗村籌建目的之一就是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彩風情,激發(fā)起海內(nèi)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自豪感。民俗村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情趣高尚,有所取舍”1的籌建思路和以文化原真性為原則的建設方針指引下,于1990年6月動工,人才招聘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開展。民俗村勞動保障部門(即后來的人力資源部)直接與云南、甘肅、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勞務部門對接,分批、分組地選拔人才和招聘少數(shù)民族演員。1991年10月,民俗村建成開放,第一批招收了約140名少數(shù)民族員工。他們成為第一代外出務工的旅游演藝從業(yè)者,也是深圳第一代少數(shù)民族移民群體中一個特殊群體,民俗村從此成為少數(shù)民族旅游演藝人才的搖籃。1991年到1997年,民俗村的演職人員與少數(shù)民族演員均是以此種形式選拔、聘用;同時,民族演員2~3年一次輪換,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在當時獲得了可觀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返鄉(xiāng)后亦有定向工作分配。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旅游演藝的興起仍凸顯旅游接待事業(yè)的特點,“政府+大型企業(yè)”的就業(yè)模式使得民族旅游演藝文化性強于商業(yè)性,擔負著彼時國家文化宣傳,提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海內(nèi)外華人華僑民族情感的政治文化使命。這使得早期佤族藝人以樸素的民族文化代言人角色在民俗村內(nèi)成為了東道主,以演藝者的“我者”邂逅了作為他者的游客。這一時期,園區(qū)的游客不僅有各國政要、世界名人、海外華人華僑,而且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包括各地政府官員。進而,民俗村的官方接待活動頻繁,佤族藝人與各民族演藝者一道,作為園區(qū)主人迎接八方來客,彰顯出中華民族共同體鮮活的國家形象。在這樣一個微觀的民族演藝場所建構起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民族與世界交往、交融的旅游情境,佤族藝人充分展示出“主人翁意識”的民族文化角色:雖然他們從民族邊疆來到發(fā)展前沿的城市,接收到來自跨國、跨地區(qū)、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信息,但被包裹在宏大的國家敘事和強調(diào)文化原真性的旅游情境中,在目的地的社會文化交往以展演自身的民族文化為核心,加強了民族自豪感,淡化了其在工作地于本土居民的“他鄉(xiāng)客”角色,成為了在旅游演藝事業(yè)中“移民-東道主”群體(表2)。
3.2 與我者的交流:民族與職業(yè)協(xié)同的角色認同
佤族藝人從樸素的佤族搖身一變成為旅游演藝舞臺上的表演者,被賦予“演員”的職業(yè)角色?!拔艺摺奔褡濉⒀輪T和主人于一身,通過東道主的角色示人,既是個體,又是集體,以文化交往為核心的社會接觸促進了多重角色的內(nèi)在協(xié)同。
首先,佤族藝人在民俗村的旅游情境中與多民族演藝者的我者產(chǎn)生社會交往,形成了社會接觸的多重交互空間。早期佤族藝人在民俗村與其他各民族演藝者一起參演百藝盛會、龍鳳舞中華、春節(jié)大廟會等園區(qū)大型演藝活動。這些活動集合了所有的民族演藝者——常駐村寨部演員、外聘演藝團隊、專業(yè)民族歌舞演員,他們以“中國文化傳播者”的形象塑造了園區(qū)主題,促進了內(nèi)部多民族演員之間的交流。自開業(yè)以來,先后有3000多名少數(shù)民族員工在民俗村工作,“我們民俗村就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一起工作、生活,大家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我感到無比充實和快樂。”1民俗村特有的“親情+制度”的管理方式,“領導很關心我們每一個民族演員”(W-8),每逢民族節(jié)日都共同慶?!己玫墓ぷ鞣諊尣簧倜褡逖輪T一直留在這里,成長為企業(yè)骨干力量。W-8是佤寨領班之一,1997年10月入職民俗村,共同經(jīng)歷了眾多重大演藝活動和事件,至今對日常演藝工作仍然充滿熱情,她作為個體、佤族以及民俗村“村民”有著高度的角色統(tǒng)一性,也以“新深圳人”的姿態(tài)融入城市生活。這一階段的佤族藝人,他們的職業(yè)性與個人成長交織在一起,與集體的我者有著深度的交往和融合,彼此間感知到的文化差異反而成為交流的基礎,共同營造出多民族親如一家的旅游情境。
其次,與游客產(chǎn)生的社會接觸亦是以文化交往為內(nèi)核,集中于被設計出來的園區(qū)內(nèi),構建起一個主客共享的跨地方旅游體驗空間。民俗村的各民族村寨集中展演各民族文化技藝和傳統(tǒng)習俗,從家鄉(xiāng)把節(jié)慶儀式搬進來,增加園區(qū)旅游體驗的真情實感。尤其彼時的游客群體高度熱衷于異域風情的民族文化,又與民族原居地有著難以跨越的旅行時空距離。因此,演藝者以強符號化的表演性文化藝術實踐營造出濃郁的民族文化體驗氛圍;游客積極參與民族文化儀式和互動,各民族文化差異激發(fā)了互動頻率和深度,增強了彼此間的文化感知。雙方都以身體的實踐參與其中,不僅是游客對演藝者的單向度凝視,而是彼此的互動共同構建起民族演藝高度時空壓縮的舞臺化空間。佤寨作為明星村寨,演出內(nèi)容充分展現(xiàn)了奔放熱情的民族個性,加之互動環(huán)節(jié)、手工藝展示和教學,社會接觸始終圍繞著民族文化,民族與演員角色高度協(xié)同。“他們看到我們這種(民族)很好奇,對那種(家鄉(xiāng))織布也很好奇,那些外國的(游客),小娃啊,也愛來試一試……那時候他們(華僑)很感慨呢……”(W-8)在傳統(tǒng)主客關系基礎上的旅游(職業(yè))情境削弱了他們與本土居民之間的文化隔閡,他們以特有的移民角色匯入深圳彼時的城市發(fā)展進程中,并未凸顯出“客-主”遷移關系下的角色矛盾。
綜上,雖然旅游情境中的演藝者與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角色不盡相同,但同樣都經(jīng)歷著跨文化社會接觸引發(fā)的文化感知和角色展演的變化。當某一階段的角色展演與自身社會角色高度協(xié)同時,表演者從個體小的“自我”變成集體大的“自我”,在與他者的分野和對視中達成了對等和權力制衡。尤其當個體在前臺的形象表演獲得了與他者互動的積極反饋,角色內(nèi)高度認同,角色間形成支撐,表演者的角色展演亦更為主動和具有文化性。
4 民族旅游演藝者職業(yè)交往導向性接觸與角色管理
隨著21世紀旅游演藝經(jīng)濟性產(chǎn)業(yè)轉型深化,旅游中的表演形態(tài)不斷豐富和變化,部分佤族藝人已不單純滿足于穩(wěn)固、本真的民族文化表演,在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機會主義和政策紅利影響下,脫離大型旅游企業(yè),開啟了獨立進入演藝市場的發(fā)展階段。演藝經(jīng)紀人、職業(yè)演藝團隊、獨立民間藝人、其他旅游從業(yè)者等職業(yè)角色出現(xiàn)分化——佤族藝人隊伍壯大、豐富起來(表3)。他們帶著民族角色內(nèi)涵的文化資本,以演員角色進入旅游職業(yè)領域,主客互動中的“我者”更個體、“他者”更豐富。表演者由此逐漸展演更為復雜的角色類型,社會接觸的特征發(fā)生了微妙變化。他們從“移民-東道主”向“東道主-移民”的角色變遷暗含著角色內(nèi)和角色間涌動的不同沖突,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角色管理。
4.1 與他者的摩擦:展演空間中角色內(nèi)和角色間沖突
旅游演藝商業(yè)化發(fā)展推動了民族演藝者的職業(yè)化進程,佤族藝人面臨著不同工作場所中更加頻繁、快速和膚淺的互動,流動的藝人和在民俗村不流動的藝人都經(jīng)歷著社會接觸頻次與深度的變化,他者群體在擴大,民俗村內(nèi)外的社會關系日益動態(tài)和復雜,經(jīng)濟、社會、文化差異的影響不斷凸顯。民俗村的演藝工作不再局限在佤寨,也拓展到園區(qū)其他演藝場所,展演不同的舞臺化角色,其職業(yè)情境中分別出現(xiàn)了角色內(nèi)和角色間沖突。
首先,佤族藝人的“自我”在前臺的演繹與后臺的真實性產(chǎn)生了錯位,使得表演空間中的他們是亦真亦假的“我者”,包含著多重角色的內(nèi)涵,不再與社會角色完全達成一致。例如佤族演藝中“黑馬王子”“公主”的單身角色與他們實際已婚的家庭角色形成了反差;同時,他們彰顯的外向型、原生態(tài)、前現(xiàn)代的演藝形象和風格,與他們自身靦腆、缺乏自信、在工作地漂泊、努力融入城市現(xiàn)代生活等內(nèi)斂、現(xiàn)實的個性化形象存在巨大差異。并且,他們在當下競爭激烈的演藝市場中,通過與雇主、游客、本土居民的多重社會接觸,更加功利地看待演藝工作,將自身定位為“打工人”“群演”,作為旅游演藝行業(yè)中的一名草根藝人,而非僅僅是民族本色演員。
其次,演藝工作日趨要求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藝人與同事、領導之間的社交關系日漸受到了深層次職場權力關系的作用,揭示出東道主“打工者”的移民特征,強化了“其他民族同事”“上下級”的他者角色(表4)。除了游客的凝視外,他們在前臺、后臺都受到他者的監(jiān)視,不僅演藝工作受監(jiān)管,而且從身材、膚色、發(fā)型等方面規(guī)訓著表演的身體,舞臺形象約束了他們?nèi)粘I钪凶杂傻纳眢w。此外,他們與游客的社會接觸也變得更為復雜和不確定,商業(yè)性服務特征、角色演繹程式化使得彼此間的社會接觸趨向服務導向性,社會文化交往的質量和頻次相應地降低。旅游演藝情境也模糊了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界限,日常生活的活動范圍局限在深圳華僑城及其周邊城中村,形成了特有的“業(yè)緣-民族”緣聚社區(qū),卻也更強化了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社會文化隔閡。尤其隨著民俗村游客群體逐漸以本地老年人、青少年團體、企事業(yè)團體等類型為主,佤族藝人與游客的互動疊加了與周邊本土居民的互動。這些社會接觸側重于旅游服務導向,隱匿的“原居地-遷移地”“客-主”的“東道主-移民”角色間矛盾顯現(xiàn)出來??梢姡@些從前臺表演工作延伸到后臺生活中感知到的角色沖突,均來自與多重他者日益膚淺和短暫的社會接觸,不僅導致他者形成刻板印象,催生角色間沖突,進而也成為他們自我角色內(nèi)沖突的內(nèi)在原因。
4.2 與我者的妥協(xié):民族與職業(yè)的角色管理
佤族藝人面臨著多重角色交織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沖擊,旅游情境卻也為他們提供了角色管理的空間,他們從集體的“我者”逐漸轉變?yōu)閭€體的“我者”,以靈活的角色管理策略來應對新的困難與挑戰(zhàn)。首先,旅游情境下延續(xù)日常生活中的民族角色,通過跨地方的職業(yè)家空間建構,強化東道主角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性。他們在村寨有限的工作范圍內(nèi),通過改良物質景觀,對工作場所進行本民族風格化空間營造;爭奪本民族演藝節(jié)目編創(chuàng)的話語權,主動削弱演藝產(chǎn)品程式化影響,強化自身在佤寨的東道主角色。更重要的是,前后臺的生活態(tài)角色展演都讓他們維持著佤族家鄉(xiāng)的飲食習慣和節(jié)日風俗,能窺見到他們貼近真實的民族生活狀態(tài),佤寨為核心的工作場所成為他們“漂泊的家園”,一個緩沖角色內(nèi)外沖突的社會文化空間。“在(自己)家里的時間還不如在佤寨與他們(演員)在一起的時間長?!保╓-18)民族、職業(yè)和情感的交織提升了他們的集體組織力量,不僅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和互動性,也提高了他們在旅游情境下的主人翁意識,可以共同應對工作中的變化和不確定性?!叭绻幸粋€臨時的(個人)問題,你總是可以提前找到一個朋友來代替你的位置。”(W-17)因此,佤族以阿佤山區(qū)為核心文化符號建立起族群團結,主動維系并拓展原生社會關系。
其次,利用旅游演藝中多元的他者構建起社會關系池塘,以職業(yè)角色交換隱性技能和知識,通過靈活利用民族和演員的角色轉換,創(chuàng)造并提升自身的職業(yè)價值。在與游客、管理者、其他各民族演藝者的社會互動中,旅游演藝儼然成為一個多重社會關系疊加的平臺,為他們提供更多可能的就業(yè)和學習機會,“偷師學藝”提升現(xiàn)代職場競爭能力。他們因而能夠勝任更多非本民族的演藝工作,加之身體特征的天然優(yōu)勢,可以扮演如毛利人這樣的異域角色。更重要的是,他們獲得了旅游相關的替代性就業(yè)技能,如普通話、文化知識、其他技藝等,實現(xiàn)了從民族演員轉型為其他職業(yè)角色(表5)。
可見,旅游演藝的職業(yè)情境突出互動性和體驗感,催生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及其角色內(nèi)外沖突。但同時,他們也得以通過多重角色管理來應對相應的后果:一方面以舞臺演藝空間強化游客體驗為名,獲得了可以延續(xù)營造原居地、本民族日常生活的緩沖空間,實現(xiàn)角色調(diào)適;另一方面將民族藝術文化的各種文化元素進行時空重組[54],成為更趨向職業(yè)化的藝術實踐者。
5 結論與討論
5.1 結論
第一,從宏觀視角來看,佤族藝人這樣的跨地方民族演藝者遷移到工作地的旅游情境中,經(jīng)歷了文化交往向職業(yè)交往導向疊加的兩種社會接觸,加快推進了現(xiàn)代角色多元化進程。起初以政府、大型旅游企業(yè)為代表的市場主體發(fā)揮旅游文化傳播功能,他們以集體性角色形象亮相,推動了以文化交往為導向的社會接觸,觸發(fā)了單一民族角色向多元職業(yè)角色轉化。進而,旅游演藝市場化進程帶動了民族演藝者職業(yè)化,促成了職業(yè)交往導向的社會接觸(圖1)。在民俗村的旅游演藝接待事業(yè)向市場化產(chǎn)業(yè)轉變過程中,佤族藝人這樣的少數(shù)民族演藝者通過旅游情境經(jīng)歷了跨越式的現(xiàn)代性體驗,加快融入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分享了國家市場經(jīng)濟轉型帶來的紅利。他們從熟人社會的鄉(xiāng)村到陌生的城市,從跨文化互動頻率較低的民族聚居地到多元文化集聚碰撞的工作地,實現(xiàn)了從“邊緣地方”走向“中心舞臺”?,F(xiàn)代角色多元化為他們角色管理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并具有角色更新的更多可能性。從旅游演藝從業(yè)者視角出發(fā),社會接觸導向的類型并非完全此消彼長,非此即彼。一方面,旅游演藝的文化性決定了演藝者從業(yè)入行便具有文化交往性社會接觸的特點,職業(yè)交往性社會接觸則是受到了旅游職業(yè)化發(fā)展的推動;另一方面,兩種社會接觸的相互轉變,與從業(yè)者入行的旅游演藝產(chǎn)業(yè)發(fā)展階段、職業(yè)經(jīng)歷長短、特定的旅游情境,以及與他們表演角色的文化屬性和技藝相關。民族演藝者在代表本民族演藝,產(chǎn)生文化交往導向的社會接觸時,是自身以民族角色為中心的社會角色與舞臺化角色的契合。而在職業(yè)交往導向的社會接觸時,自身的社會角色不一定與舞臺化角色契合,可以演繹更多元的角色。因此,對于職業(yè)經(jīng)歷豐富的資深民族演藝者而言,他們能夠根據(jù)不同演藝工作的變化應對不同類型的社會接觸,并展演相應的社會角色。
第二,旅游情境為演藝者構建了一個多重社會接觸空間,彰顯出從業(yè)者主體性視角下旅游情境的社會結構特征:在以往狹義的二元主客互動關系之下,隱匿著以從業(yè)者為媒介者的多重社會互動與文化交流。佤族藝人作為民族旅游演藝群體之一,無論在如何變化的旅游情境中,他們始終扮演著被建構起來的東道主角色,演藝者在跨地方工作地(遷移地)的他者角色較少受到關注。在旅游職業(yè)情境中,演藝者一方面可能處于一個宏大的國家敘事中,以集體的“東道主”我者角色展演,與游客為代表的他者構成傳統(tǒng)二元主客關系,并達成自身多重角色協(xié)同;另一方面,隨著職業(yè)化過程深入,演藝者更多地以個體的我者與多元他者邂逅,構成了“主-客”“客-主”關系疊加(圖2)。尤其當旅游情境模糊了“工作-生活”邊界,社會接觸導向的變化加速促進了社會關系的復雜化,與角色“沖突-管理”過程糾纏在一起。
5.2 討論
本文以佤族藝人為代表的跨地方民族演藝者為例,探討了旅游情境中旅游從業(yè)者的社會接觸導向類型及變化,并且與他們多元角色展演密切關聯(lián)。理論層面,旅游從業(yè)者作為旅游跨文化接觸的媒介者,其社會接觸類型的轉變引發(fā)的不僅是慣常的主客互動關系變化,而且是動態(tài)復雜的“我者-他者”關系波動。在這樣的關系網(wǎng)絡下,研究多重角色的旅游從業(yè)者社會互動過程,突破了以往狹義的游客、東道主居民的旅游感知與文化效應研究。同時,通過對佤族藝人角色變遷歷程的梳理,進一步歸納了從業(yè)者視角下旅游情境的特點及職業(yè)化發(fā)展過程,拓展了旅游發(fā)展從對目的地到人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遷移流動的民族演藝者、旅游勞工移民一方面獲得旅游職業(yè)的技能和知識,另一方面也以工作實踐為基礎發(fā)揮了跨地方性建構作用,構建起能夠實現(xiàn)角色自洽的社會文化空間。這與在地的旅游地方性研究形成了對比,也契合當下旅游就業(yè)多樣化特點。
此外,旅游演藝者的角色變遷為探討我國旅游職業(yè)化發(fā)展對旅游從業(yè)者職業(yè)認同的影響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礎。旅游演藝者在面對角色程式化表演和商業(yè)性服務為主的職業(yè)交往時,需要處理與更多類型“他者”產(chǎn)生的角色沖突問題,一定程度地削弱演藝者的工作熱情。但同時他者數(shù)量、類型的急劇增多,意味著多重角色構成的跨地方關系網(wǎng)絡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就業(yè)機遇和提升文化技藝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角色展演與變遷過程中,他們更好地認識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演藝風格,從而產(chǎn)生對不同角色的認同和管理策略。他們的“表演”職業(yè)屬性越來越多地與其他旅游從業(yè)者的職業(yè)角色“展演”相契合,與“商業(yè)化好客”的本土東道主也形成了呼應。
當下民族文化如何賦能旅游發(fā)展,其關鍵之一便是民族文化人才資源的挖掘和轉化,佤族藝人這類基層民族演藝者的角色管理策略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關注并給予相應的旅游演藝人才支持政策將有利于激發(fā)他們更好地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技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文也窺見了作為支持旅游發(fā)生的媒介群體,從業(yè)者不僅促成和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傳達旅游意義的某種符號價值,也在旅游工作中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55]。未來研究一是可從旅游從業(yè)群體職業(yè)情境的角度拓展旅游基礎理論研究;二是以定量研究方法,分別從頻次和程度指標上進一步論證旅游從業(yè)者社會接觸的內(nèi)在關鍵環(huán)節(jié),并解釋社會接觸類型不同和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發(fā)展等問題之間的關系及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JOPPE M. Migrant worke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ddressing tourism labour shortag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3): 662-671.
[2] DUAN X, CHAN C S, MARAFA L M. Does authenticity exist in cultural theme parks? A case study of Millennium City Park in Henan, China[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19, 17(3): 321-338.
[3] ZHU Y. Performing heritage: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3): 1495-1513.
[4] ZHENG D, RITCHIE B W, BENCKENDORFF P J, et al. Emotional responses toward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0: 238-249.
[5] ZHENG D, RITCHIE B W, BENCKENDORFF P J, et al. The role of cognitive appraisal, emotion and commitment in affecting resident support toward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9, 27(11): 1725-1744.
[6] LIM C C, BENDLE L J. Arts tourism in Seoul: Tourist-orientated performing arts as a sustainable niche market[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 20(5): 667-682.
[7] 方昌敢. 表演性視角下民族節(jié)日旅游“主-客”展演互動研究——以廣西三江侗族多耶節(jié)為例[J]. 廣西民族研究, 2017(4): 78-86. [FANG Changgan. A study to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host and the guests in performance of minority festival tourism: Taking the “Duoye” Festival of Sanjiang county, Guangxi as an example[J]. Guangxi Ethnic Studies, 2017(4): 78-86.]
[8] 劉婷婷, 馬凌, 保繼剛. 旅游中的地方營造: 緣起、內(nèi)涵及應用[J]. 人文地理, 2022, 37(2): 1-12. [LIU Tingting, MA Ling, BAO Jigang. Place making in tourism: Origin,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22, 37(2): 1-12.]
[9] 陳曉亮, 蔡曉梅, 朱竑. 基于“地方場域”視角的中國旅游研究反思[J]. 地理研究, 2019, 38(11): 2578-2594. [CHEN Xiaoliang, CAI Xiaomei, ZHU Hong. Reflection on China’s tourism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of pla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11): 2578-2594.]
[10] KIM S, CHUNG J Y, PETRICK J,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referred performing arts tourism products using conjoint analysis[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18, 24(1): 44-61.
[11] 趙巧艷, 曹哲. 旅游表演何以可能——黃河乾坤灣轉九曲的主客互動與地方感知[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 2021, 41(1): 80-89. [ZHAO Qiaoyan, CAO Zhe. Why tourism performance is possib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uest and the local percep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Qiankun Bay[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tion), 2021, 41(1): 80-89.]
[12] 胡洪江. 名聲在外, 農(nóng)民就業(yè)不愁——佤族藝人、鎮(zhèn)雄保安、臨滄保姆、鶴慶銀匠, 云南“長”出一批知名勞務品牌[N]. 人民日報, 2011-07-24. [HU Hongjiang. Yunnan ‘grow’ out of a number of well-known labor brand, no worry about farmers employment[N]. Peoples Daily, 2011-07-24.]
[13] 鐘潔, 石洪. 文化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價值與路徑[J]. 旅游學刊, 2022, 37(12): 9-10. [ZHONG Jie, SHI Hong. The value and path of cultural tourism strengthening ethnic associ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2): 9-10.]
[14] JAAKSON R. Beyond the tourist bubble? Cruiseship passengers in por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1): 44-60.
[15] WARD C, BOCHNER S, FURNHAM A.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M]. London: Routledge, 2001: 65.
[16] 孫九霞. 旅游中的主客交往與文化傳播[J]. 旅游學刊, 2012, 27(12): 20-21. [SUN Jiuxia.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ost and gues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12): 20-21.]
[17] FAN D X F, ZHANG H Q, JENKINS C L, et al. Tourist typology in social contact: An addition to existing theor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60: 357-366.
[18] FAN D X F. Understanding the tourist-resident relationship through social contact: Progr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tact in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3, 31(2): 406-424.
[19] YILMAZ S S, TASCI A D A. Circumstantial impact of contact on social distance[J]. Journal of Tourism amp; Cultural Change, 2015, 13(2): 115-131.
[20] 張宏梅, 陸林. 主客交往偏好對目的地形象和游客滿意度的影響——以廣西陽朔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6): 1129-1140. [ZHANG Hongmei, LU Lin. The effect of tourist’s host-guest contact preference on perceived destination image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A case of domestic tourists in Yangshuo, Guil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6): 1129-1140.]
[21] BINDER J, ZAGEFKA H, BROWN R, et al. Does contact reduce prejudice or does prejudice reduce contact?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contact hypothesis among majority and minority groups in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96(4), 843-856.
[22] YE B H, ZHANG H Q, YUEN P P. Cultural conflicts or cultural cush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3: 321-349.
[23] FAN D X F, QIU H, JENKINS C L, et al. Towards a better tourist-host relationship: The role of social contact between tourists’ perceived cultural distance and travel attitud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3, 31(2): 204-228.
[24] 李志飛. 少數(shù)民族山區(qū)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tài)度——以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 旅游學刊, 2006, 21(2): 21-25. [LI Zhifei. On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mountainous residents in national minorites towards tourism impacts[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2): 21-25.]
[25] 魏雷, 錢俊希, 朱竑. 誰的真實性?——瀘沽湖的旅游凝視與本土認同[J]. 旅游學刊, 2015, 30(8): 66-76. [WEI Lei, QIAN Junxi, ZHU Hong. Whose Authenticity? Tourist gaze and local identities in Lugu Lake[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8): 66-76.]
[26] 李燕琴, 施佳偉, 羅湘陽. 鄉(xiāng)村旅游社區(qū)居民主觀幸福感變遷機理——聚焦發(fā)展期到鞏固期的幸福拐點[J]. 地理科學進展, 2023, 42(8): 1514-1526. [LI Yanqin, SHI Jiawei, LUO Xiangyang. Mechanism of change i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The turning point of happiness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ge to the consolidation stag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3, 42(8): 1514-1526.]
[27] 余意峰, 徐曼玉, 趙欣. 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對地方依戀的影響——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7, 36(2): 74-77; 88. [YU Yifeng, XU Manyu, ZHAO Xin. Impact of residents’ authenticity perception on place attachment in ethnic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Enshi Prefecture of Hubei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7, 36(2): 74-77; 88.]
[28] FAN D X F, ZHANG H Q, JENKINS C L, et al. Does tourist-host social contact reduce perceived cultural distan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8): 998-1010.
[29] ZATORI A, SMITH M K, PUCZKO L. Experience-involvement, memor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The service provider’s effect on tourist experien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8, 67: 111-126.
[30] 楊釗, 陸林. 九華山旅游勞工移民行為特征分析[J]. 資源開發(fā)與市場, 2007(2): 171-175. [YANG Zhao, LU Lin. Analysis on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labour migrants in Jiuhua Mountain[J]. Resource Development amp; Market, 2007(2): 171-175.]
[31] 洪穎, 王晨娜. 城市新移民: 旅游勞務移民及相關理論方法[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43(3): 144-150. [HONG Ying, WANG Chenna. Tourism labour migrants as new urban migrants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43(3): 144-150. ]
[32] SALAZAR B N. The (im)mobility of tourism imaginaries[M]// SMITH M, RICHARDS G.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Tourism. London: Routledge, 2012: 34-39.
[33] SALAZAR N B. Labour migration and tourism mobilities: Time to bring sustainability into the debate[J]. Tourism Geographies, 2022, 24(1): 141-151.
[34] YORK Q Y, YAN L, BEN H Y. My life matters here: Assessing the adjusted identity of domestic migrant workers 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businesses in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1, 39: 100856.
[35] 李志鵬, 白凱, 王曉娜. 拉薩八廓街旅游勞工移民地方融入研究[J]. 人文地理, 2021, 36(3): 175-184. [LI Zhipeng, BAI Kai, WANG Xiaona. Research on the local integration of tourism labour migration in Barkhor street, Lhasa[J]. Human Geography, 2021, 36(3): 175-184.]
[36] 王舒媛. 旅游勞工移民的地方依戀與幸福感研究[D].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 2018. [WANG Shuyuan. The Place Attach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ourism Labour Migrants[D]. Xi’an: 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8.]
[37] PHOMMAVONG S, S?RENSSON E. Ethnic tourism in Lao PDR: Gendered divisions of labour i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for poverty reductio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4,17(4), 350-362.
[38] UTENG T P. Gender, ethnicity, and constrained mobility: Insights into the resultant social exclus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9, 41(5): 1055-1071.
[39] 奚從清. 角色論——個人與社會的互動[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 3-14. [XI Congqing. One Personal Roles[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3-14.]
[40] 丁水木, 張緒山. 社會角色論[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65. [DING Shuimu, ZHANG Xushan. Social Role Theory[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Press, 1992: 65.]
[41] 陳初昇. 職涯資本、角色——身份重塑與知識型員工職業(yè)遷移雙重效應[D]. 廈門: 華僑大學, 2018. [CHEN Chusheng. Career Capital, Role-identity Crafting and Dual Effects of Knowledge Workers Job-hopping[D]. Xiamen: Huaqiao University, 2018.]
[42] 陳瑩盈, 林德榮. 旅游活動中的主客互動研究——自我與他者關系類型及其行為方式[J]. 旅游科學, 2015, 29(2): 38-45. [CHEN Yingying, LIN Derong.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and guest in tourist activities[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2): 38-45.]
[43] 李燕琴, 張良泉. 價值共振-共創(chuàng)-共生: 以旅游業(yè)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 旅游學刊, 2022, 37(12): 1-3. [LI Yanqin, ZHANG Liangquan. Value resonance-co-creation-symbiosis: Tourism strengthening ethnic associ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2): 1-3.]
[44] GOODE W J. A theory of role strai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0, 25(4): 483-496.
[45] YILDIRIM M. Tracing the consent, adaptation and resistance practices of an ‘unsustainable’ workforce: The governmentality of workplaces in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84: 104260.
[46] YANG X, ROUND J, BAO J. Coping with precarity in the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China’s Wa entertainer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2, 30(8): 1937-1955.
[47] 吳炆佳, 錢俊希, 朱竑. 商品化民族節(jié)日中表演者的角色認同與管理——以西雙版納傣族園潑水節(jié)為例[J]. 旅游學刊, 2015, 30(5): 55-64. [WU Wenjia, QIAN Junxi, ZHU Hong. Actors’ role manage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odification of ethnic festivals: A case study of Dai Nationality Garden in Xishuangbanna[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5): 55-64.]
[48] 張機, 徐紅罡. 民族餐館里的主客互動過程研究——以麗江白沙村為例[J].旅游學刊, 2016, 31(2): 97-108. [ZHANG Ji, XU Honggang. The host-guest interaction process in ethnic restaurants: A case study of Lijiang,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2): 97-108.]
[49] 王鈺寧, 孫九霞. 旅游跨文化學習中的主客互動——陽朔太極拳的教與學[J]. 人文地理, 2022, 37(4): 175-181. [WANG Yuning, SUN Jiuxi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uest in tourism intercultural learning proje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aichi in Yangshuo[J]. Human Geography, 2022, 37(4): 175-181.]
[50] ROBINSON R N S, MARTINS A, SOLNET D, et al. Sustaining precarity: Critically examining tourism and employment[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9, 27(7): 1008-1025.
[51] BAUM T, HAI N T T. Applying sustainable employment principl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Righting human rights wrongs?[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19, 44(3): 371-381.
[52] THIEME S. Sustaining livelihoods in multi-local settings: Possible theoretical linkages between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livelihood studies[J]. Mobilities, 2008, 3(1): 51-71.
[53] 張城銘, 翁時秀, 保繼剛.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地理格局[J]. 地理學報, 2019, 74(10): 1980-2000. [ZHANG Chengming, WENG Shixiu, BAO Jigang.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1978[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10): 1980-2000.]
[54] 張中波, 徐艷芳. 主題公園中民間藝術舞臺化的時空模式[J]. 民族藝術, 2014(6): 77-81. [ZHANG Zhongbo, XU Yanfang. The time-space mode of folk art stage in theme park[J]. National Arts, 2014(6): 77-81.]
[55] 謝彥君, 謝中田. 現(xiàn)象世界的旅游體驗: 旅游世界與生活世界[J]. 旅游學刊, 2006(4): 13-18. [XIE Yanjun, XIE Zhongtian. Tourist experience in the tourist world: A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J]. Tourism Tribune, 2006(4): 13-18.]
Social Contact and the Changing Roles of Translocal Ethnic Entertainer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Wa Entertainers
YANG Xihao1, BAO Jigang2,3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00, China;
3.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the performing arts can help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 In China, entertainers from ethnic minority backgrounds have gradually migrated from their homeplaces to tourism destinations to engage in performances for tourists. These translocal tourism entertainers play a variety of social roles, as their identities as entertainers are intertwined with their statuses as migrant laborers and members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 By examining the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contact in which these tourism entertainers engag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mplexity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tourism context and thus attempts to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cope of research on the performing arts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ethnic tourism. We selected tourism entertainers from the Wa ethnic minority group as the subject for a case study and investigated them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offer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cultural social contact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translocal performing arts groups in tourism. One of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s that when translocal ethnic entertainers engage with the tourism context, the type of social contact in which they engage changes over time from purely culture-oriented contact to more career-oriented contact. This process helps tourism entertainers integrate into modern society, as they move from mainly playing the role of ethnic entertainer toward playing a greater variety of roles in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context gives rise to a multi-social contact zone that provides a buffer for these individuals’ role management, allowing them to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overall social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tertainers’ subjectivity.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that will be useful to tourism practitioners regarding how China’s rich cultural diversity promot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social contact; role change; the hosts-guests interaction; translocal ethnic entertainers; Wa entertainers
[責任編輯:劉 " "魯;責任校對:鄭 "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