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用學術英語(EGAP)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SP)的分支,不局限于特定學科或職業(yè),主要解決學術英語中的共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一般性的學術英語能力。文章以ESP教學理念為基礎,探索將通用學術英語課程作為從通用大學英語到專業(yè)英語的銜接性課程,構建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提出將通用大學英語與通用學術英語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確立以需求分析為基礎的通用學術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和加強通用學術英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等作為通用學術英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構建原則,旨在為轉型期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以及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ESP理念;通用學術英語;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3-0177-06
[收稿日期]2023-12-2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以ESP理念為導向的通用學術英語課程構建及應用研究”(SJGY20220132);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向資金項目“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艾麗斯·沃克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研究”(2572019BP03);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fā)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新文科視閾下外語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WY2021084-C)
[作者簡介]劉孌,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對外英語教學。
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不斷推進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我國對既懂外語又懂專業(yè)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19年3月,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高端論壇上提出,“高校要建設新文科,做強大外語,培養(yǎng)‘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養(yǎng)精通一門外語,會用多門外語溝通交流,掌握一種專業(yè)、具有多種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1]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與外語學習息息相關,工具外語助力國家“新學科”和“一帶一路”建設。根據(jù)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需求,學生在打牢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基礎后,應通過繼續(xù)學習以獲得一般性的學術英語能力,即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能夠通過英語獲取專業(yè)所需信息、表達專業(yè)思想,以此來掌握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yǎng)他們用外語直接汲取國際前沿信息和交流科研成果,以及畢業(yè)后用外語開展工作與研究的能力。完成這一任務的方式就是在學生完成通用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學習后,構建一個應用提高階段的課程作為過渡性課程,為他們進入專業(yè)英語課程學習奠定基礎,而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中的通用學術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簡稱EGAP)正好能滿足這一教學需求。
一、ESP概述
專門用途英語(ESP)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隨著國際間的科學、技術、經濟和文化交往日益擴大而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學科。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的特殊目標和特定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20世紀60年代,國外開始出現(xiàn)關于ESP的研究。1964年,英國著名語言學家Halliday首次提出ESP的概念:“公務英語、警察英語、法律英語、藥劑師和護士英語、農業(yè)專家英語、工程師和裝配工英語?!?[2] 由于ESP是以特定目標為導向的英語教學,因此目標情境分析或需求分析是ESP的出發(fā)點和中心。最著名的目標情境分析模型是由John Munby所設計的交際需求處理系統(tǒng),該方法對學習者的交際目的、交際環(huán)境、交際手段、語言技巧、語言作用、語言結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推動了目標情境研究的發(fā)展[3]。20世紀80年代,Strevens指出了專門用途英語的四個特征:(1)滿足特定學習者的需求;(2)與特定專業(yè)和職業(yè)相關的教學內容;(3)詞匯句法和語篇的重點均放在與特定專業(yè)和職業(yè)相關活動的語言運用上;(4)與普通英語形成對比[4]。測試評估方面,Bachman amp; Palmer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ESP測試必須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主要對受試者的語言互動能力進行考察[5]。21世紀以后,ESP教學研究領域涉及到ESP教學方法、需求分析、教材設計、師資培訓、語料庫研究和評估測試等多方面。Hewings分別從ESP研究的地域、主題和引用的文獻三方面對近20年來ESP教學研究狀況做出分析,結果表明ESP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增長的同時,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成為一門正式的研究科學[6]。
關于ESP的性質,Hutchinson amp; Waters認為,ESP must be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 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arner’s needs. [7]即ESP是基于學習者需求的語言學習,是一種approach。Johnson等人也明確指出,ESP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英語教學中的approach[8]。對于單詞“approach”的理解,秦秀白認為approach 的范疇包括研究語言的本質和探討人們如何學習語言,與教學方法(method)不同,這一術語相當于漢語中的“看法”,“方針”或“主張”[9]。綜上所述,ESP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途徑、教學理念或教學方針。
二、ESP理念中的通用學術英語(EGAP)
Hutchinson amp; Waters將外語教學分為專門用途英語(ESP)和普通英語(General English,簡稱GE)兩大類。ESP又可以分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學術英語和職業(yè)英語[7]。Jordan根據(jù)EAP的特點又將EAP細分為特定學科的“專用學術英語”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和跨學科的“通用學術英語”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10]。EGAP是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的學術英語技能和素養(yǎng)的教學,能滿足他們在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環(huán)境下的學習需求,滿足不確定的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方向。Swales指出,從歷史角度來看,絕大部分時期ESP由EAP主導,并將會繼續(xù)在國際上占主導地位[11]。我國學者蔡基剛也提出,ESP應該主要定位于學術英語,“是由大學英語教師開設的,主要為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的學術交流能力,是一門從基礎英語到雙語教學或全英語教學的銜接性課程。” [12]作為一門銜接性課程,本文將探討專門用途英語(ESP)中的通用學術英語(EGAP)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大學一、二年級)中的構建。通用學術英語不局限于特定學科或職業(yè),主要解決學術英語中的共性問題,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用英語完成下述任務的初步能力:1.能聽懂英文學術講座;2. 能用英語參加英文口頭報告和學術討論活動;3. 能讀懂英文學術文獻;4. 能按照學術規(guī)范撰寫英文學術論文和學術性報告。以上這些都是學生未來專業(yè)英語學習中的必然需要也是21世紀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
因此,如下圖所示,通用大學英語和通用學術英語教學構成了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體系,處于第二階段的通用學術英語作為一門從基礎英語到專業(yè)英語的過渡性課程,是在基礎英語教學的基礎上,當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根據(jù)學生實際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13]。作為通用大學英語和專業(yè)英語之間的一座橋梁,各高校只有結合實際情況科學搭建好這座橋梁才能為學生順利進入專業(yè)英語學習鋪平道路,為學生未來用英語學習專業(yè)知識和進行專業(yè)學術交流奠定基礎。
圖1" 學生英語能力培養(yǎng)的3個階段
三、通用學術英語(EGAP)課程的構建原則
1. 建立通用大學英語與通用學術英語并存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
對于EGP和EGAP兩者之間的關系,文秋芳指出,通用大學英語和通用學術英語的教學內容差別很大,但是教學目標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兩者交叉在于都能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不同于EGP能夠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而EGAP則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yè)學術素養(yǎng),增加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交流的能力[14]。因此,通用大學英語與通用學術英語課程并不沖突,兩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主要依據(jù)有以下三點:
依據(jù)一:大學英語課程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課程要“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質[15]。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是一個統(tǒng)一體。EGP和EGAP兩類課程在工具性目標和人文性目標同時兼顧且互相補充的同時也各有側重,通用大學英語人文性的作用更為突出,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西方文化傳統(tǒng),了解西方文化的形式以及西方的價值觀念和視角等。通過了解中外意識形態(tài)、社會文化、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讓他們更關注本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與其他國家優(yōu)秀文化的融合。通過學習通用大學英語,學會用英語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16]工具性作為專業(yè)的一部分,與通用學術英語學習密不可分。學生通過EGP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后,要通過EGAP課程的學習掌握一般性學術英語技能,為他們用英語汲取和交流專業(yè)信息、從事工作打下基礎,進一步培養(yǎng)自身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英語應用能力,這些能力作為當今大學生必備的素養(yǎng),將服務于學生未來的專業(yè)學習和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只是單獨強調英語的人文性或工具性,要認識到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存且互為支撐的。文秋芳指出,一味強調英語教學的人文性難以體現(xiàn)英語課程本身設課的獨特價值,會導致英語課程的消亡;而一味強調英語教育的工具性則會讓高等教育失去其育人的價值[14]。由此可知,只有將EGP與EGAP課程相互融合,才能充分發(fā)掘大學英語課程的實用性和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實現(xiàn)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依據(jù)二:全方位、多維度的人才培養(yǎng)。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大力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要針對性地培養(yǎng)一帶一路等對外建設亟需的懂外語的各類專業(yè)技術和管理人才?!保?7]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言也指出,高層次人才要“不僅懂專業(yè),也懂語言。” [1]而既懂專業(yè)又懂語言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難以僅依靠EAP或EGAP某一門課程來完成。EAP課程專注為學生的后續(xù)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培養(yǎng)國際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進行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EGAP課程則更多涉及到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通用學術能力。新形勢下,全方位、多維度的人次培養(yǎng)需要EGP課程和EGAP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這將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也是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需要。
依據(jù)三:遵照事物發(fā)展由易到難的一般性規(guī)律。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發(fā)展遵循從易到難,逐步加深的規(guī)律。普通英語是基礎,學生只有通過基礎階段EGP課程的學習,打牢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語文本的抽象性、語法結構的復雜性和詞匯的豐富性等,為他們從事下一階段EGAP的學習打好基礎。[18]世界上沒有獨立于通用英語以外的學術英語,如果學生在大學英語最初階段就開始學習與學術專業(yè)相關的內容,那么許多基本詞匯和語法知識很難由淺入深,即使生動的舉例講解,也難以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在大學初期尚未接觸過太多與學術相關的內容,再加上要對有關學術語言進行理解,語言知識與學術知識相疊加,對學生來講只會難上加難,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同理,學生要想學好學術英語,只有在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都達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后,才能更好的繼續(xù)進行學術英語的學習。當學生意識到學術英語的學習會幫助他們了解與學術相關的詞匯術語、句式文體等特點,讓他們更快、更順利的理解學術領域的筆頭、口頭表達,為他們未來的專業(yè)英語學習打下基礎時,將更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效率。
2. 確立以需求分析為基礎的EGAP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應用于外語教學已有近40年的歷史,它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作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分析的含義是了解和分析學習者學習需求的過程。Hutchinson和Waters認為,任何課程,無論是普通英語還是專門用途英語,都應該建立在學生對課程的需求之上。從內容來看,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學習需求分析”和“目標需求分析”兩方面。學習需求分析是指要了解學習者在學習外語課程前的語言水平,語言優(yōu)勢和缺陷,學習態(tài)度,需求和期望等;目標需求分析是指對學習者的個人學習情況和外語水平展開分析,看其能否順利運用所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7]。由此,在EGAP課程開始前,應按照需求分析原則,通過測試評估、問卷調查、訪談等手段來了解學生現(xiàn)有知識結構和學習后期望達到的水平、對課程教學的要求、對教師角色的期待以及未來工作對其語言能力的具體要求等。以上信息的分析結果將為EGAP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提供重要依據(jù),讓教學更有針對性。
教學過程中,以EGAP的教學理念和需求分析的反饋結果為基礎來設置清晰的教學目標。按照學生實際需求,設計符合他們語言水平、滿足教學目標要求和具有交際價值的教學內容。教材體現(xiàn)教學內容,EGAP課程的教材內容應主要遵循兩個原則;原則1:專業(yè)性不宜過強,但語言上要具有學術代表性。尤其是學術方面的常用詞匯、一般科技性文章所特有的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等,要與基礎階段的通用大學英語教材相區(qū)別,幫助學生在更高起點上學習國際前沿學科知識。原則2:教材內容一般基于真實的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對于學術類的科普材料,教師挑選時要根據(jù)本校學生的英語水平,選用合適教學內容,適當簡化教學難度,幫助學生充分消化吸收教學內容。教學時,教師一般不對原文進行語言和內容的調整,保持原生態(tài),使學生更快的適應真實的學術英語世界,通過學習地道的學術語言表達方法,逐步與國際接軌。課程結束后,根據(jù)目標需求分析再次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通用學術英語課程設置、教材內容、課堂教學和學術教師的評價等,了解學生課程學習的收獲,以及與自己期望值之間是否存在差距等。通過以上的實證調查研究,最終目的是為了形成決定,改進教學內容,讓EGAP課程日益完善。
3. 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EGAP教學活動
在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發(fā)展的過程中,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重視ESP課程中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后來這一思想逐漸發(fā)展成為當今的主流教學法“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 Approach)[7]。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19] 在研究兒童認知發(fā)展基礎上形成的建構主義,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即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利用情境、協(xié)作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一理論與ESP教學中“以學生者為中心”的理念不謀而合。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影響下形成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之一。Scaffold原意為建筑行業(yè)中的“腳手架”,其作用是協(xié)助工人而不是替代工人,工作完成后,腳手架即被撤走。這一概念現(xiàn)在用來形象的說明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引導教學,通過“支架”,即幫助學生,讓他們逐漸掌握、內化和建構所學知識,讓學生具有進行更高水平認知活動的技能,教師逐漸撤去支架,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支架式教學由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5個環(huán)節(jié)組成。通過分解學習任務,將學習者的理解引向深入,幫助學習者學會獨立思考與探索;EGAP課程作為通用大學英語和專業(yè)英語之間的一座橋梁,也是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逐漸掌握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的能力。兩者在教學中體現(xiàn)了相同的理念和思路。
因此,在設計EGAP教學活動時,我們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課程開始前,每4-5名學生為一組,組成團隊。分組時要確保每組中有不同英語水平和能力的同學,實現(xiàn)組內成員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教學過程中,環(huán)節(jié)1:搭腳手架。根據(jù)每單元不同的學術主題,學生進行主題材料的閱讀。教師圍繞文章,傳授如何通過文章結構、主題句、跳讀、略讀等技巧來快速汲取文章信息,讓學生了解學術英語文章中特有的語篇結構、修辭手段和語言特征(學術英語閱讀能力培養(yǎng));聽力教學中,圍繞主題講座和講課,傳授學生如何聽講座和記筆記的能力(學術英語聽力能力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2:進入情境。學生在教師講解基礎上,根據(jù)閱讀主題或聽力主題,開展“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討論對該話題的不同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對觀點進行比較和批判性的評價,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3:獨立探索。根據(jù)學生討論結果和自身觀點的形成,進行學術小論文的寫作。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自己運用網絡和圖書館資源搜索信息;分析和綜合各個渠道的信息,通過篩選和提煉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或小論文(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4:協(xié)作學習。根據(jù)閱讀或聽力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PPT演示陳述,培養(yǎng)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開展研究的能力。在小組討論制作課件時,教師需要深入到學生的小組中,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多層次的交互活動,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環(huán)節(jié)5:效果評價。學生在進行課堂展示后,需要回答其他同學和老師提出的問題(學術交流能力培養(yǎng)),教師最后對整個小組表現(xiàn)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進行總結評價。通過實效性的生生、師生互動來提高和訓練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以上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秉承“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通過上述學術活動所進行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一般性學術英語能力,為學生用英語從事專業(yè)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
4.加強EGAP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4.1 EGAP教師角色分析
ESP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學,更多的是參與到課堂實踐中。Dudley Evans amp; St. John論述了合格的ESP教師應充當?shù)奈宸N角色:合格的英語教師(teacher);合格的課程設計者(designer);學生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合格的教學研究人員(researcher);精通ESP的測試與評估(evaluator)[20]。對于隸屬于ESP的EGAP課程,滿足以上五種角色同樣是EGAP教師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
能力1:英語教師。EGAP課程主要強調學習技巧與實踐,可由大學外語教師承擔。英語教師作為語言教師,在EGAP課程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快速閱讀英文學術文獻、聽英文講座記筆記、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與匯報、查閱英文文獻并寫出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論文等一系列通用學術英語技能;幫助學生探索學術英語中某一較為專業(yè)領域的知識是如何通過英語建構和傳播的,探究其語篇結構和修辭手段等。
能力2:課程設計者。EGAP教師課前需要確定教學目標,篩選、編排合理的教學內容,并設計出符合學生語言水平且具有交際價值的任務,在任務進行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shù)膸椭?;任務完成時,給予學生準確的評價與反饋。
能力3:學生的合作伙伴。作為EGAP教師,課上不僅是技能的傳授者,還要幫助學生認知自身的優(yōu)點和弱項,反復訓練,強化必要的語言技能;對于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導,在不妨礙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如何使用英語進行工作的能力,成為學生在課堂上最信任的“大伙伴”。
能力4:教學研究人員。在EGAP課程開始前,教師需要根據(jù)需求分析來研究學習者目前所欠缺的和希望在學習后達到的水平以及兩者間的差距;以得到的分析結果為基礎,教師進行大綱的設計、教學材料的選擇和評估方式的確定;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研究“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生動態(tài)需求分析;課程結束后,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其次,作為大學英語基礎課后的提高性課程,EGAP課堂上信息量和知識要求的程度要高于公共英語課堂,對于新知識的輸入,學生只有通過另一種語言理解以后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和運用。如何設計一些任務,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上,讓學生意識到課程所學知識與自己學習需求之間的緊密關系,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逐漸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等都是EGAP教師作為教學研究人員,需要運用自身的英語語言知識和實踐知識來完成的課程研究的重要任務。
能力5:精通課程的測試與評估。EGAP課程注重過程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基本學術語言技能和在不同語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EGAP教師需要構建以過程為導向,建立對學生有效的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體系。具體操作上,適當擴大過程性評價比重,根據(jù)各階段的教學模塊,設置合理的過程性考核項目,重點考核學生用語言做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語言能力,并設計出可操作的課程應用能力評分標準;終結性評價中各個模塊的設計則要體現(xiàn)教學中“學以致用”的導向作用。課程結束后,教師要綜合評估學生聽說讀寫多種語言技能的學術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得出最終考核結果。
4.2 EGAP教師發(fā)展建議
4.2.1 建立大學英語教師與專業(yè)教師的合作機制
大學英語教師具備扎實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語言基本素質,EGAP的課程主要側重于語言方面,因此普通大學英語教師是可以勝任EGAP課程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涉及到一些學科的專業(yè)性術語,此時如果有專業(yè)教師的適當加入,通過合作教學,專業(yè)教師提供專業(yè)知識,協(xié)助語言教師確定和完善教學內容,通過講解,幫助語言老師理解專業(yè)知識,讓語言教師能夠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設計出服務于專業(yè)的教學活動,這不僅讓EGAP的課堂效果趨于最佳化,也為EGAP課程的成功進行、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復合型外語人才提供有力保證。事實上,EGAP教師與專業(yè)教師、學習者三者行成了一種合作關系,每一方都需要其余兩方的參與和反饋。在專業(yè)教師的幫助下,EGAP教師對學生的學術目標和能力有清晰的了解;EGAP教師能夠讓專業(yè)教師清楚學生的語言基礎和需要解決的語言問題;學生則可從語言和學術兩個角度了解自己的學習進程,有助于制定下一步的學習計劃。
4.2.2 形成EGAP教師培養(yǎng)體系
大學英語教師在轉型為EGAP教師的過程中,需要在專業(yè)知識、實踐知識和教學方法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就需要EGAP教師接受師資培訓。在一些教育主管部門或高校的牽線下,國內專門教育機構可以定期舉辦不同專業(yè)或不同方向的通用學術英語教師培訓,邀請國內外ESP專家以及一些專業(yè)領域的人士對教師進行培訓,并為教師提供一些實踐機會,拓寬教師的知識結構,增加專業(yè)知識,促進教師能力結構的更新,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幫助他們更快的適應EGAP教學工作。
五、結語
通用學術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從基礎英語到專業(yè)英語的過渡性課程。在通用學術英語課程的構建過程中,應首先建立通用大學英語與通用學術英語并存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這是由大學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國家對高層次人才全方位多維度的培養(yǎng)需要以及事物發(fā)展由易到難的一般性規(guī)律所決定的。通用學術英語課程開始前,要確立以需求分析為基礎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時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EGAP教師作為全部課程模塊的設計者、教學的直接參與者和課后的教學評估者對課程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應加強EGAP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通用學術英語教育。通用學術英語以需求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使用為目的,將其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是國家利益、社會發(fā)展和學生需要所決定的,期待該課程的構建為我國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新途徑提供積極的學術參考。
[參" 考" 文" 獻]
[1]吳巖.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
[2]Halliday M A K, Mcintosh A and Strevens P.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Longman,1964.
[3]Munby,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 In Tichoo M .(ed.) ESP :State of the Art[C]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s, 1988.
[5]Bachman,Ly.amp; Palmer, A.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6]Hewings,M..A history of ESP through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World, 2002(1):5-30.
[7]Hutchinson.T amp;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8]Johnson K.amp; H.Johnso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9]秦秀白.ESP 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兼談在我國高校開展多種類型英語教學的可行性[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9-83.
[10]Jordan,R.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1]J.Swales(ed.).Episodes in ESP: A Source and Reference B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8.
[12]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yè)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6):47-50.
[13]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14]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1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16]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01/c1001-23994334.html.
[17]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8]王守仁.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J].外語界,2013(6):9-13.
[19]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74-81.
[20]Dudley-Evans,T.,amp; St.John,M,J.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ESP Approach
LIU" L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As a branch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EGAP) is not limited in specific subjects or occupations. It mainly solves common problems of academic English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general academic English ability. Based on the ESP approa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as a bridging course from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 to Professional English, which is constructed i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llege English. The paper also intends to integrate EGP and EGAP, establis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urse contents based on needs analysis, design the learner-centered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ies of teaching staff of EGAP. As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ll of these aim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and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Key words:ES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責任編輯" 張" 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