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36—1940年,畫家吳夔在貴陽參加了兩個重要的抗日藝術團體:沙駝話劇社和筑光音樂會,為抗戰(zhàn)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沙駝話劇社中,吳夔憑借其深厚的美術功底與敏銳的政治洞察力,為話劇社提供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舞臺美術設計,作為社長,他精心組織了數(shù)場抗日救亡活動,讓救國的理念深入人心,激發(fā)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在筑光音樂會中,吳夔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策劃與組織工作,通過音樂會、街頭演講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抗日救亡理念,為抗日宣傳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吳夔;沙駝話劇社;筑光音樂會
中圖分類號:J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24)04-0119-06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24.04.014
一、吳夔參與抗日藝術團體的時代背景
吳夔(1914—1970),字菊逸,貴陽人,中共地下黨員,1936年畢業(yè)于上海美術??茖W校西洋畫科。出生于國家危難時期的吳夔,從小就面臨國家困境,成年后就讀于上海美術??茖W校期間,積極投身革命,志在救民于水火。他利用在上海美術??茖W校學習到的藝術技能,進行以救國為目標的藝術創(chuàng)作,積極參加革命文藝宣傳工作,默默為黨奉獻。其涉及的創(chuàng)作內容較為廣泛,漫畫、版畫、壁畫等都有涉獵,這些藝術形式成為歷史表征,構成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現(xiàn)代性特征。1936年夏天,吳夔從上海美術??茖W校西洋畫系畢業(yè)后返回貴陽,謝凡生助其在當?shù)亟由辖M織關系,重新開始了黨的地下工作。
當時的貴陽政治局面混亂。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統(tǒng)治貴州,貴州在此之前由桐梓系軍閥統(tǒng)治,且這期間不斷有諸如周西成、李燊、 毛光翔、王家烈等軍閥混戰(zhàn),“在軍閥統(tǒng)治下,兵災戰(zhàn)禍連年,社會秩序極度混亂。戰(zhàn)爭使生產(chǎn)受到嚴重破壞,許多地方甚至被夷為焦土。戰(zhàn)區(qū)內的人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凍餓而死的老弱婦孺不計其數(shù),……軍閥政府還巧立名目,向人民征收苛捐雜稅……加上幣制混亂,度量衡不統(tǒng)一,商稅名目繁多,稅率苛重,戰(zhàn)爭和地方割據(jù)常使交通梗塞,商品、貨幣不能暢其流,致使商業(yè)日益變得蕭條,……軍閥統(tǒng)治下的貴州,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各族人民不堪沉重的壓迫和如牛似馬的生活,不斷起來與統(tǒng)治者展開斗爭。”即便是等到了國民政府接手,趕走了桐梓系軍閥,局面也并不平穩(wěn)。
“九·一八”事變以及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消息傳至貴陽后,貴陽教育界的廣大師生首先發(fā)起組織救亡運動,學生成為運動的先鋒,主要目的是喚起未覺悟的群眾和政府的抗戰(zhàn)意識。1935年,中共貴州工委成立,成為救亡運動的統(tǒng)一領導者?!捌摺て呤伦儭焙?,祖國的很多城市和地區(qū)陷入戰(zhàn)火當中,貴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免受戰(zhàn)火的侵襲。在這樣的局面下,受戰(zhàn)火侵擾地區(qū)的許多團體機構遷來貴陽,如學校、工廠、文藝團體等,紛紛加入了貴陽文藝界的抗日救亡活動。這些活動一度對貴陽的抗日救亡運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9年日軍轟炸貴陽,致使
城市遭受嚴重損害,民眾傷亡達2000余人。吳夔在國家危亡的時刻,拿起手中的藝術工具,不斷發(fā)動貴陽人民,切切實實地做了很多努力。除了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之外,也參加、組織了一些藝術團體,如木刻訓練班,培訓青年美術愛好者30余人,先后舉辦多次抗戰(zhàn)宣傳畫展。
在吳夔參與的藝術團體中,
影響力較大的有沙駝話劇社和筑光音樂會。
二、吳夔在沙駝話劇社的活動與貢獻
沙駝話劇社,簡稱“沙駝”,于1936年12月13日在貴陽正式成立,由蕭之亮發(fā)起,以增進中國文化、發(fā)揚民族精神并促成社會進步為宗旨。沙駝話劇社是抗戰(zhàn)時期貴陽文化領域的重要團體,為抗戰(zhàn)勝利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顯著貢獻。1940年6月31日,國民黨當局勒令“沙駝”解散。
(一)創(chuàng)立與組織架構
沙駝話劇社自成立之初,便設有明確的組織架構,設社長、總干事,下分總務、組織、宣傳、演出、音樂五部及話劇、 歌詠兩隊。初有社員 100 余名,到“七·七事變”前夕增至 236 名。歷任社長有蕭之亮、吳夔、何錫周。首任社長由蕭之亮擔任,常務干事為班迪生,劇務部由賈正華負責,事務部由傅作相負責,宣傳部由吳同塵負責,研究部由李良光負責,音樂部由蕭韻白負責。這種明確的分工使得話劇社的各項活動能夠有序進行。
沙駝話劇社在劇團運行內容上使用了較有創(chuàng)新性的話劇與歌詠相結合的方式。話劇社以演出抗戰(zhàn)題材話劇為主,如《雷雨》《日出》等。歌詠社演唱抗戰(zhàn)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身體在場讓表演者與觀眾在同一個場域中完成某種感知的交流巴特羅蘭在《巴特自述》中指出,觀演的身體在場將劇本、演員與觀眾都匯集在同一個場域當中,在戲劇進行的過程當中,身體間的某種感知交流被感受到,繼而接受戲劇中的觀念并且內化,見《巴特自述》,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51頁。,這種話劇與歌詠結合的方式更能達到情緒渲染的效果,使得抗戰(zhàn)宣傳的觀念更能深入人心。
(二)活動方式與活動內容
在抗戰(zhàn)期間,話劇社活動的方式主要是克服各類實際困難,深入鄉(xiāng)村和社區(qū)開展演出活動,與此同時,為了配合劇社的宣傳,他們還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刊物《沙駝旬刊》。沙駝劇社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舉辦公開的歌詠演出;二是下到街頭巷尾,教授群眾唱歌;三是經(jīng)常到農(nóng)村去進行戲劇演出;四是開辦木刻培訓班,培養(yǎng)青年美術愛好者,舉辦抗日宣傳畫展。
歌詠表演是劇社活動內容的重頭戲,這一任務主要由劇團中的音樂部聲樂股負責,這一小隊組織大約成立于1937年7月,有40余人,負責人是儲兆龍、王紹仲,演出的曲目包括《義勇軍進行曲》《九一八》《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嘉陵江上》《洪波曲》《長城謠》《東北,我們的家鄉(xiāng)》《流亡曲》《最后勝利是我們的》《游擊軍》等。演出前,他們一般經(jīng)過多次排練,排練地點也幾經(jīng)輾轉,先是在市區(qū)東郊的墳地、貴陽男師附小的教室練歌,之后在總干事何錫周家客廳練習。沙駝劇社舉辦過幾次較有影響的歌詠演出,一次是抗戰(zhàn)一周年之時,在民眾教育館廣場演出,出現(xiàn)了在場的千余名觀眾一起參與合唱的壯觀場面,演唱了20多首歌曲,場面宏大;一次是為了給前線參戰(zhàn)的戰(zhàn)士募集冬衣,沙駝劇社聯(lián)合筑光音樂會在群新電影院舉辦了一次義演,也受到了到場觀眾的熱捧。
教民眾唱歌也是劇社的主要活動內容。“‘沙駝’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組織—些小分隊到居民集中的地方,教群眾唱歌,并散發(fā)油印 歌篇《大家唱》等,很受群眾歡迎?!眲∩绯蓡T們還深入到國民黨軍營,“1938 年暑假,‘沙駝’書記于蘊曾帶領十幾名會員到貴陽近郊的南岳山上的兵營去慰問,為士兵寫家信,教唱抗戰(zhàn)歌曲。約定每隔一天去教唱一次歌曲。會員在這個連教唱了《救亡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和《救國軍歌》。在講解歌詞時,宣傳了槍口對外,團結抗日,反對妥協(xié)投降的道理。士兵們都能接受,十分喜愛所教歌曲?!边@一舉動通過藝術的教化功能,實現(xiàn)了政治上聯(lián)合共同抗日的目的。
在下鄉(xiāng)演出方面,他們曾經(jīng)排練小歌劇《黃花曲》、貴陽本地的山歌劇《送郎打日本》等,除此之外,演出的劇目還包括《有力出力》《死里求生》《生死關頭》《打鬼子去》《二升米》《張家店》《夜摸營》《九一八以來》《炮火中》《察北的風》《烙痕》等獨幕劇,《升官圖》《狐朋狗黨》《代用品》《包得行》等多幕劇,以及《難民曲》《募捐的時候》《放下你的鞭子》等街頭劇。當時,劇社成員通常需要克服交通困難,背負自己的演出服裝和道具,步行前往。在演出的同時,他們也會順帶開辦抗日宣傳畫展,或者是繪制壁畫。除此之外,社員們也會開展一些社會田野調查活動,他們分頭行動,既關注村民的生活與社會現(xiàn)實,又將抗日的精神和藝術的審美帶到鄉(xiāng)野田間。
(三)第二任社長吳夔及其貢獻
吳夔這位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yè)的黨員,一回到家鄉(xiāng)貴州便加入了多個進步團體,沙駝劇社便是其中之一。他憑借自身的藝術造詣和組織能力,很快在劇社中嶄露頭角,并受到了組織的高度認可。在劇社中,吳夔擔任社長這一重要職務,積極參與劇社的各項工作,包括劇目策劃、演員培訓、舞美設計等多個方面。
吳夔對劇社的最大貢獻之一,是促進了劇社的團結和增強了戲劇的力量。他注意執(zhí)行黨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主動邀請流亡到貴陽的戲劇界人士參與劇社的排演和編導工作,如貴州省立民眾教育館民眾劇社程漠、制片人韋布等,這不僅打破了劇社以往的慣例,也促進了貴陽地區(qū)戲劇界的團結。通過與這些流亡戲劇人士的合作與交流,劇社的藝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也為劇社注入了新的活力。
吳夔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引入了舞臺美術設計。在當時的話劇演出中,舞臺美術往往被忽視,但吳夔畢業(yè)于上海美術??茖W校西畫系,其專業(yè)背景讓他意識到了舞美的重要性,舞臺美術作為演員表演的背景,更能直接表現(xiàn)人物角色所處的環(huán)境。他親自擬定了劇社的工作計劃,并充實了骨干力量,設計舞臺美術、廣告、海報等,制作道具,選配角色,組織排練。這些工作不僅使劇社的演出水平得到了提升,也讓觀眾對劇社的印象更加深刻。
除了以上兩點貢獻外,吳夔還在緊急時刻展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大無畏的精神。當國民黨貴州省黨部于1940年6月強令沙駝劇社解散并逮捕劇社骨干分子時,吳夔不顧個人安危,緊急疏散劇社成員,保全了力量。他堅守到最后時刻,確保所有成員都能安全轉移,自己卻因為“赤色嫌疑”被捕入獄,直到1942年才被陳弦秋、劉作民、陳云深等“十人連環(huán)?!背霆z。這不僅體現(xiàn)了吳夔對劇社的深厚感情,更展現(xiàn)了他作為共產(chǎn)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忠誠。
吳夔的貢獻還超越了劇社內部。他曾進入國民黨軍營進行匯報演出,宣傳抗日,鼓勵士兵們忠心報國。他還組織社員到招待所慰問受傷的抗戰(zhàn)官兵,為他們洗衣補被、書寫家信、講解抗戰(zhàn)形勢等。這些活動不僅體現(xiàn)了吳夔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展現(xiàn)了他作為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三、吳夔在筑光音樂會的活動與貢獻
筑光音樂會成立于1937年3月,由音樂愛好者發(fā)起,最初屬于娛樂性團體,后于1938年6月轉為黨領導下的抗戰(zhàn)文藝團體,通過音樂宣傳抗日精神,1940年6月遭國民黨破壞而解散。從誕生到解散,筑光音樂會經(jīng)歷了從娛樂團體到抗日救亡文藝團體的轉變,不僅豐富了當時的文化生活,更在推動抗日救亡運動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筑光音樂會的發(fā)展歷程
筑光音樂會始于1937年3月,由李家才、謝奎等一批熱愛音樂的貴陽人士發(fā)起,起初名為“筑光音樂研究會”,旨在研究器樂演奏、聲樂演唱、識譜、作曲、樂理及流行歌曲。早期的筑光音樂會旨在娛樂,吸引了大量音樂愛好者的加入。隨著會員數(shù)量的增多,筑光音樂會的活動場地從謝奎的家中遷移到了四川會館的宏雅小學。在這一階段,筑光音樂會在音樂研究和普及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定期組織會員進行學習和交流,不僅提高了會員的音樂素養(yǎng),也推動了音樂在貴陽的普及。同時,筑光還積極與其他音樂團體進行交流合作,為貴陽的音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筑光音樂會的轉折點出現(xiàn)在1937年9月。在這一時期,貴州省工委為了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決定對
筑光音樂會
進行改造,使其成為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文藝團體。在這一背景下,筑光音樂會迎來了其發(fā)展歷程中的關鍵時期。首先,筑光音樂會在人員構成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黨員和進步學生的加入,為筑光音樂會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謝凡生、常學墉等音樂人才的引進,更是提升了筑光音樂會的藝術水平。在他們的領導下,筑光開始了如火如荼的救亡歌詠運動。
其次,筑光音樂會在活動內容上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他們不僅繼續(xù)開展音樂研究和學習活動,更將重點放在了培養(yǎng)訓練骨干、大練救亡歌曲上。通過舉辦新歌學習班和短期訓練班,筑光音樂會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歌詠指揮和演唱人才。同時,他們還積極組織各種歌詠活動,如慶祝臺兒莊大捷、聯(lián)合音樂演奏會等,以此來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zhàn)精神。
筑光音樂會在1938年達到了其發(fā)展史上的高峰。在這一年,筑光音樂會舉行了16次重要的歌詠活動,如保衛(wèi)大武漢、勞軍演奏會等。這些活動不僅規(guī)模宏大、影響廣泛,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不僅喚醒了民眾的愛國之志,也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發(fā)展。然而,由于抗戰(zhàn)形勢的變化和國民黨對進步力量的打壓,筑光音樂會在1940年6月宣布解散。筑光音樂會在推動抗日救亡運動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二)性質和組織形式
筑光音樂會在其發(fā)展歷程中,經(jīng)歷了由純粹娛樂的音樂團體向中共黨組織領導下的抗戰(zhàn)藝術團體的轉變。最初,筑光音樂會僅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交流平臺,不涉及政治議題。隨著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筑光音樂會逐漸轉變?yōu)樾麄骺箲?zhàn)、教育民眾和推動抗日救亡活動的藝術團體。黨組織的深度參與和黨員、進步學生的加入,使筑光音樂會成為黨領導下的進步抗戰(zhàn)藝術團體。筑光音樂會在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喚醒民眾愛國熱情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體現(xiàn)了其在抗戰(zhàn)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筑光音樂會的組織形式經(jīng)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初步到成熟的過程。在創(chuàng)立初期,筑光音樂會采用了基礎的組織架構,會長劉佩南擔任最高職務,代表整個社團對外處理各類事務。會長之下設有音樂、宣傳、交際、事務和設計五大部門,各部門由股長領導,分別負責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宣傳推廣、社交聯(lián)絡、內部事務管理以及活動策劃等具體工作。這種組織形式確保了筑光音樂會能夠在各個領域有所作為。
隨著會員人數(shù)的急劇增加,筑光音樂會的組織規(guī)模逐漸擴大,原先的組織形式已無法滿足日益繁重的工作需求。因此,筑光音樂會進行了組織結構的調整,引入了更為高效的管理機制。社員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制定重大決策和監(jiān)督社團運行。在社員大會閉會期間,干事會則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和業(yè)務工作。干事會由社員大會選出的七名干事組成,下設總干事和多個職能部門,如宣傳部、組織部、總務部和生活部等,各部門分工明確,相互協(xié)作,共同推動筑光音樂會的發(fā)展。
此外,筑光音樂會在發(fā)展過程中還注重黨組織的建設,成立了黨小組和黨支部,加強黨對社團的領導。黨組織的成員在筑光音樂會內部擔任重要職務,負責指導和監(jiān)督社團的各項工作,確保筑光音樂會的發(fā)展方向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這種組織形式的變化不僅提升了筑光音樂會的管理效率和運作能力,也使其更加符合抗戰(zhàn)時期的社會需求和時代特征。
(三)音樂會的活動內容
筑光音樂會通過舉辦各類音樂會,如聯(lián)合音樂會、勞軍音樂會等,為大眾呈現(xiàn)了一場場精彩的演出。在演出內容上,他們較多選取抗日救亡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亡國奴當不得》等,這些曲目通常旋律昂揚、歌詞深情,往往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感。除了音樂會以外,筑光音樂會還采用更具親民性、互動性的街頭演唱、街頭教唱等方式,激發(fā)更多的民眾參與,努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抗日歌曲和對外族的激憤傳播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動員更多人參與抗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38年的夏天,“筑光”在貴陽民眾教育館、花溪一帶的農(nóng)村表演他們新創(chuàng)作的貴州山歌劇《送郎打日本》。
除了音樂演出的形式之外,筑光音樂會還積極參與各種抗日宣傳活動。他們利用廣播、報紙等媒體,宣傳抗日救亡的理念和方針政策,讓更多的人領會抗戰(zhàn)精神。此外,筑光音樂會還與其他文化團體合作,共同舉辦抗日救亡展覽、演出等活動,擴大了抗日救亡的影響力。如1938年,“筑光”與“沙駝”成員分別在倒巖、龍里、貴定、清鎮(zhèn)、平壩、安順、鎮(zhèn)寧等地聯(lián)合演出。
筑光音樂會的活動還注重與民眾的互動。會員們經(jīng)常深入到田間地頭、工廠礦山等基層單位,與民眾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筑光還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培訓班和講座,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和抗戰(zhàn)意識。1938 年 5 月、12 月,“筑光”在群新電影院舉行的兩場聯(lián)合音樂會,其演出內容已從初期的齊唱發(fā)展為輪唱、獨唱、混聲合唱,從一般的進行曲發(fā)展到節(jié)奏、旋律更為復雜的樂曲?!爸狻睍T可以演唱別人寫作的歌曲也可以唱自己寫作的歌曲,可以由一人領唱變成每一個人都能領唱?!爸狻边€重視向進步團體和音樂家學習,如在1940年的“任光歡迎會”上,“筑光”演出了貴州山歌劇,期間還與音樂家任光交流了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相關技能。
(四)吳夔的貢獻
作為筑光音樂會的重要藝術指導與領導者之一,吳夔對筑光音樂會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他不僅提供了藝術上的指導,還積極參與、組織各種活動,希望通過音樂的力量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zhàn)意識。
一是在藝術指導與創(chuàng)作方面。吳夔和吳之年、常學鏞受貴州省工委的領導,于1938 年 6 月組成了中共文化支部,開始了貴陽文化團體的黨的指導工作。在這項工作背后,吳夔積極將黨的思想踐行到實際的工作當中。
二是在組織與策劃活動方面。吳夔不僅是筑光音樂會的藝術指導,還是筑光音樂會活動的重要策劃者和組織者。他積極參與筑光音樂會的各種活動策劃,從確定活動主題、安排節(jié)目內容到組織排練和演出,都有他的身影。通過音樂會、街頭演講等形式,筑光音樂會將抗日救亡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三是在團結與教育知識分子方面。吳夔積極參與了團結和教育知識分子的工作。在筑光音樂會有演出的時候,他領導的世界語學習小組和版畫研究小組,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點,為筑光音樂會的抗日宣傳活動提供了有力的輔佐。世界語學習小組通過學習和交流世界語,增進了知識分子之間的團結和合作。版畫研究小組利用木刻一版多印、快速傳播的優(yōu)點,擴大了抗日救亡宣傳的影響力。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演出,除了演出的形式,吳夔也會組織小組組員們展覽與抗日相關的版畫、壁畫。這些活動不僅展現(xiàn)了吳夔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也為筑光音樂會的抗日宣傳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結" 語
通過對地下黨員吳夔在貴陽參與的抗日藝術團體——沙駝話劇社與筑光音樂會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吳夔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展現(xiàn)出的堅定信仰和藝術貢獻。在沙駝話劇社中,吳夔憑借其深厚的美術功底與敏銳的政治洞察力,為話劇社提供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舞臺美術設計,同時作為社長,精心組織了數(shù)場抗日救亡活動,讓救國的理念深入人心,激發(fā)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
在筑光音樂會中,吳夔同樣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藝術指導,他用自己的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為筑光音樂會提供了寶貴的藝術指導。吳夔積極參與筑光音樂會的各項活動策劃與組織工作,通過音樂會、街頭演講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抗日救亡理念。他還致力于推廣漢字拉丁化運動,為筑光音樂會的抗日宣傳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吳夔在貴陽參加的抗日藝術團體沙駝話劇社和筑光音樂會中,都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藝術才華。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吳夔的事跡不僅是對個人信仰和藝術才華的彰顯,更是對那個時代人們堅定信仰和愛國精神的生動寫照。
參考文獻:
趙娜,師雨.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吳夔藝術實踐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2(05).
范同壽.貴州簡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200-204.
李黔賓.貴陽沙駝業(yè)余劇社//貴陽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24-42.
周德全.“沙駝”劇社始末//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141.
周春元,何長鳳,張祥光.貴州近代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390.
王紹仲,林子劍.活躍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沙駝劇社//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辦公室.貴州州黨史資料(第2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87.
肖琦.貴陽沙駝、合群業(yè)余劇團的抗日宣傳//中共貴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貴陽歷史(第二卷).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283-284.
于亮,姚紅.吳夔藝術文獻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3:449.
(責任編輯:楊" 飛" 涂" 艷)
The Anti-Japanese Art Groups Joined by the Painter WU Kui in Guiyang
ZHAO Na/School of Lifelong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YU Liang/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The painter WU Kui joined two important anti-Japanese art groups from 1936 to 1940 in Guiyang: Shatuo Drama Club and Zhuguang Concert,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Shatuo Drama Club, WU Kui provided the drama club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istinctive stage art designs with his profound art skills and keen political insights. As the president, he carefully organized several anti-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activities, which allowed the concept of saving the country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by inspiring their patriotic enthusiasm. During his stay in the Zhuguang Concert, WU Kui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planning and organizing various activities. Through concerts, street speeches and other forms, he widely publicized the concept of anti-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anti-Japanese activities.
Key words:WU Kui; Shatuo Drama Club; Zhuguang Concert
收稿日期:2024-04-15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視覺文化視域下的江蘇革命題材書畫研究”(項目編號:20YSC003)。
作者簡介:
趙" 娜,南京大學終身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理論和藝術史。
于" 亮,藝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