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77年恢復統(tǒng)一高考后,依法治考研究開始成為學界關注的課題,研究過程大致經歷初步探索、全面鋪開、專業(yè)化發(fā)展3個階段。40多年來,學界緊跟時代發(fā)展需要,圍繞考試立法、執(zhí)法、定罪量刑、誠信考試教育、比較依法治考等領域開展研究,同時存在研究內容不夠豐富、研究方法相對單一、比較研究成果缺乏、專業(yè)化程度不夠高等問題,需要在加強考試立法、深入開展依法治考比較研究、專業(yè)化研究等方面重點著力。
[關鍵詞] 依法治考;考試管理;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 G424.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654(2024)06—061—009
恢復統(tǒng)一高考以來,我國考試種類日益齊全,體系日益完備,規(guī)模日益擴大,考試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維護考試公平公正、推進依法治考成為社會普遍呼聲。40多年來,學界緊扣時代脈搏,圍繞依法治考理論和實踐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理論成果,對推進依法治考的實踐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旨在通過梳理依法治考相關文獻,總結和反思我國依法治考的現(xiàn)狀與不足,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為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考提供參考。
一、我國依法治考研究的主要階段
(一)初步探索階段(1977—2003年):提出依法治考相關概念,開辟依法治考研究領域
1977年恢復統(tǒng)一高考是我國考試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國考試制度進入新紀元。1979年5月《人民教育》發(fā)表短評指出,取消高考制度不僅使大量人才被埋沒,而且敗壞了社會風氣,恢復高考使得這種狀況為之一掃,但必須對隨之出現(xiàn)的高考營私舞弊進行嚴肅處理[1]。楊學為認為,恢復高考制度雖然調動了億萬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但在考試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在充分發(fā)揮考試積極作用的同時大膽改革[2]。針對考試舞弊之風,戴玉芳、程石湘認為只有綜合治理才能有效予以防范,其中加強考場管理、嚴肅處理舞弊考生是“第一道防線”[3]。王建民建議構建完備的考試法規(guī)體系,包括國家考試組織法、國家考試管理法、國家考試計劃法、國家考試實施法、國家考試紀律法等,使考試活動有法可依[4]。1988年,國務院發(fā)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對自學考試組織實施做出專門規(guī)定,但由于調整對象僅限于自學考試,且屬于行政法規(guī),未能從根本上遏制考試舞弊之風。張偉凡、沈淑靜繼而指出,制度不嚴、處罰偏輕是考試舞弊之風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5]。李成秋強調,考試過程中的找關系、打招呼、送禮品等現(xiàn)象已經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因此要嚴懲考場腐敗現(xiàn)象、以法治弊[6]。
“以法治弊”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依法治考研究進入實質性階段。白靜、牛傳東以某省高考為例,指出1994年高考作弊率高達1‰,尤其是藝體類考試中的作弊現(xiàn)象十分突出,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壞影響,因此應把防范作弊作為考試工作的頭等大事[7]。隨后,眾多學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以法治弊的辦法建議:一是制定更具體、更有針對性、更易操作的考試實施細則[8];二是對考生進行誠信教育,使考生明確認識,遵規(guī)守紀[9];三是出臺考試規(guī)章,進行考試立法,對考試機構的權力進行約束,并保障考生權利[10-11]。這一時期,依法治考研究的主要特點表現(xiàn)為提出依法治考相關概念,依法治考研究領域得以開拓。
(二)全面鋪開階段(2004—2014年):依法治考研究全面鋪開,取得豐碩成果
教育部于2004年5月出臺《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guī)定承辦國家教育考試的各級教育考試機構負責有關考試的具體實施,并負責對考試違規(guī)行為的認定與處理[12]。在《辦法》推動下,依法治考研究全面鋪開。畢洪海對依法治考進行了學理闡釋,指出其實質是依法治國理念在考試管理領域的延伸,不僅是治考生,也要治考官。其中,考試立法只是依法治考的第一步,同樣應該重視考試執(zhí)法,規(guī)范執(zhí)法程序,依法懲治作弊,保障考生權利不受非法侵害以及受到侵害后能夠得到有效救濟[13]。張海泉進一步強調依法治考應從政策制定、考試管理、違規(guī)處理三個方面入手,政策制定上避免“文件治考”,考試管理上加大政務公開和監(jiān)督制約,處理違規(guī)時重證據(jù)、事實和依據(jù)[14]。肖輝以某省高考為例,指出應在《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考試規(guī)則,以確保依法治考能夠落到實處[15]。
此后,依法治考研究成果開始集中出現(xiàn),涉及依法治考的多個方面。如周鴻飛、陳玉林(2007)提出加強誠信應考教育的建議[16];劉海峰指出中國擁有悠久的考試歷史和豐富的考試立法經驗,當今考試立法應以史為鑒[17];李化德、李亦成論證了考試立法的必要性,認為考試立法是確??荚嚬焦谋厝贿x擇[18];樊本富、李立峰對考試法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初步構思[19]。這一階段從宏觀視角研究依法治考的成果較多,針對依法治考領域專門問題的研究成果較少。對專門問題進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王鳳花提出考試機構建設和制度建設是做好考試工作的重要因素的觀點[20];胡建鴻、洪熊指出監(jiān)考人員管理是體育專業(yè)招生考試組織成功與否的關鍵[21];畢勝對考試法之于自學考試的特殊重要意義進行了重點闡述[22]。可見,這一階段對于依法治考的研究雖然全面鋪開,但總體上缺乏理論深度,突出表現(xiàn)在法學專業(yè)性不強等方面。
(三)專業(yè)化發(fā)展階段(2015年至今):依法治考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專業(yè)化特征開始顯現(xiàn)
2015年8月,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刑九》”),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規(guī)定了 3 個新罪名,即組織考試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罪,代替考試罪[23]。作弊入刑開啟了依法治考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義。2015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對《教育法》的修改決定,修訂后的《教育法》對考試違法的具體情形、責任等作出專門規(guī)定,并對一般考試作弊和嚴重考試作弊進行區(qū)分,規(guī)定前者由教育考試機構處理,后者則由教育行政部門處理,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4]??荚囂幜P“二權分置”在防止教育考試機構濫用處罰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監(jiān)督和規(guī)范作用,對于規(guī)范依法治考具有時代意義。2019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關于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情節(jié)嚴重”“作弊器材”等界限模糊的概念作出了專門的司法解釋,并就考試犯罪中的緩刑、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定罪量刑、數(shù)罪并罰等作出具體規(guī)定[25],將依法治考引向深入。
隨著考試法制的不斷完善,學界對依法治考的研究也更加深入,開始從法學等專業(yè)角度,對依法治考各領域、各階段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領域方面,張濤、李佳認為提高考試工作者的法律素質是依法治考的本質要求和維護考試安全穩(wěn)定的現(xiàn)實需要,因此應對考試工作者進行法治專門教育[26];高川等結合新形勢下自學考試面臨的問題,論證了在省級行政區(qū)進行考試立法試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7];甘潔從考試法治文化建設的角度論證了法治文化對于依法治考的重要意義[28]。在階段方面,胡平[29]、張渝等[30]、邱靜遠[31]分別從歷史和國別縱橫兩維度對依法治考比較研究的重要性進行了專門闡述,強調依法治考應立足國情、以史為鑒,必要情況下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此外,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研究了依法治考相關問題,如彭宇文、姜杰文對依法治考的核心要素進行了理論探析,指出依法治考的目標要素是實現(xiàn)教育考試治理現(xiàn)代化,主體要素是促進教育考試多方利益相關者協(xié)同參與,價值要素是保持教育考試權力與權利關系的合理平衡,技術要素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考試管理與服務的改革創(chuàng)新[32];徐光木梳理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領導考試法制建設的主要歷程,并對其基本經驗進行了理論總結,指出其邏輯起點是考試的效率性與人的自利性達到平衡,邏輯主線是不斷促進教育公平,邏輯終點是借助考試培養(yǎng)和選拔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3];徐光木分析了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融統(tǒng)一領導與監(jiān)督制衡于一體的教育考試執(zhí)法制度,認為專業(yè)化復核監(jiān)督體系是提升考試執(zhí)法水平的組織保障,遞進式考試處罰種類體系是彰顯慎罰精神的制度保障,嚴密的考試執(zhí)法程序是確保結果公正的實施保障等[34]。這一時期,依法治考研究呈現(xiàn)明顯的專業(yè)化特征,標志著依法治考研究正在被引向深入。
二、我國依法治考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考試立法
考試立法作為依法治考的前提和保障,長期以來受到學者廣泛關注。有學者認為,我國各類考試作弊之所以禁而不絕,主要原因是考試法規(guī)建設相對滯后,給不正之風、徇私舞弊以可乘之機[8,35]。鄭若玲指出,《條例》等考試相關規(guī)定已明顯不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待時機成熟時應出臺相應的《考試法》或《考試管理法》[36]。我國考試立法可采取3種模式:制定統(tǒng)一的《國家考試法》、分類型制定考試法、為不同類別的國家考試制定單行法律[37],以期形成由考試基本法、各項考試實體法及其具體實施辦法構成的考試法體系[38]。蔣極峰結合考試在我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當代人力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隨著人們對考試認識的提高,考試立法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制定考試法已是大勢所趨[39]。
在考試立法理論研究形成一定積淀的條件下,重慶市率先開展了地方考試立法探索。2007年5月,重慶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1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重慶市國家教育考試條例》(以下簡稱“《重慶條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對報名應考、命題制卷、考試實施、試卷評判、安全保密、法律責任作出全面規(guī)定[40]。李化德認為,《重慶條例》的制定和實施,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對正在起草的《考試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因而應向全社會公開征求對全國考試立法的意見[41]。樊本富、李立峰提出進行國家考試立法的路徑建議,先以部門規(guī)章作為處罰考試作弊的司法依據(jù),再將名目繁多的考試進行分類,分別制定各行業(yè)的考試法律,待條件成熟時,再將各類考試法整合起來制定《國家教育考試法》[19]。田桂蘭通過對國內外教育考試立法理論的系統(tǒng)梳理、比較和評析,結合我國教育考試法律制度建設的實際需要,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開拓性地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考試法》建議稿,內容包括總則、考試機構、權利與義務、考試組織與實施、法律責任等[42]。靳瀾濤也認為,目前“國家考試法”立法存在很大難度,應本著先簡后難的原則,從“國家教育考試法”入手,明確國家考試種類和適用范圍,對考試種類、考試機構、實施、評價、監(jiān)督及違紀違規(guī)行為的認定與處理作出相對統(tǒng)一且細致的規(guī)定[43]。陳韶峰更是明確指出,正在進行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并不影響考試立法時機,當前即可進行教育考試立法,且立法時務必解決好國家教育考試的種類及范圍、國家教育考試行政主體的管轄權、國家教育考試資格條件的法定化和國家教育考試爭議的專門處理機制4個問題[44]。李紅勃認為應對教育法制進行體系化重構:在教育法典總則中,應通過提取“公因式”,規(guī)定教育考試的原則性、通行性、一般性規(guī)范;在教育法典分則中,應根據(jù)不同教育考試類型規(guī)定相應的考試主體及其權利義務、考試實施流程、考試監(jiān)督及爭議解決機制[45]。蔣逸天從法教義學層面分析了是否設置以及如何設置“教育考試編”,并從理論上論證了設置“教育考試編”與教育法典的體系化功能的契合,且在具體立法進程應實現(xiàn)對既有考試法律法規(guī)的體系性整合,重視教育法典內部的體系銜接[46]。
(二)考試執(zhí)法
以2004年《辦法》的發(fā)布為起點,我國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考試執(zhí)法領域。學者金繼林指出,教育考試執(zhí)法是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以及公民法律意識不斷提高而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教育考試行政主體依照法律程序,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規(guī)定,對考試相對人等遵守考試法規(guī)情況作單方強制性的行政執(zhí)法行為[47];規(guī)范教育考試執(zhí)法,是推進依法治考的必然選擇[18]。對于如何規(guī)范教育考試執(zhí)法,萬永生提出應明確考生的基本權利及其保障方式,在考試執(zhí)法過程中保證程序正義,使考生在尋求救濟途徑時有法可依[48]。2012年,教育部對《辦法》進行了修訂,結合修訂內容,李化德、李亦成認為規(guī)范教育考試執(zhí)法的關鍵是明確考試機構的執(zhí)法主體地位,提高其執(zhí)法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水平[49]。
2015年,以《教育法》和《刑法》的修正為標志,考試執(zhí)法開始成為教育學和法學交叉領域的重點研究課題。在考試作弊入刑的背景下,吳駿峰建議按照誰具體負責考務組織工作誰為執(zhí)法主體的原則,明確考試組織者的考試執(zhí)法主體地位,加大考試執(zhí)法人員的培養(yǎng)力度[50];郭安靜認為考試機構應通過加強法律專業(yè)人才的引進,優(yōu)化隊伍結構[51];徐光木鑒于考試機構在考試執(zhí)法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提出應通過建立考試執(zhí)法人員資格認定制度,提高考試機構執(zhí)法人員依法辦事的理念和執(zhí)法能力[52]。杜圣豪認為應加快考試執(zhí)法立法進程,加強考試執(zhí)法隊伍建設,健全考試執(zhí)法體制機制,完善考試作弊治理措施,以改進我國教育考試執(zhí)法質效[53]。
此外,學者們還提出了規(guī)范考試執(zhí)法所應遵循的若干原則,如以保護考生合法權益為主要特征的考生利益優(yōu)先原則[54],以規(guī)范和制約考試執(zhí)法權為主要特征的程序正當原則[55],以規(guī)范自由裁量權為主要目標的比例原則[56],等等。我國考試執(zhí)法證據(jù)在制度建設、認識觀念和搜集保存等方面存在問題,對依法治考造成了負面影響,學者認為應厘清考試執(zhí)法證據(jù)的一般原理和特殊要求,確立考試執(zhí)法主體舉證規(guī)則、預測性法律證據(jù)認定規(guī)則和考試執(zhí)法證據(jù)檔案規(guī)則[57];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建立證明標準,明確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定[58]。還有學者對考試執(zhí)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如考試作弊行政處罰與定罪量刑[59]、考試執(zhí)法的價值判斷與利益衡量[60]、雷同卷認定的標準和程序[61]等問題。
(三)考試作弊定罪量刑
2015年8月《刑九》通過后,考試作弊定罪量刑問題迅速成為學界研究熱點。桂亞勝認為,《刑九》認定的組織考試作弊罪關鍵在于準確界定“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考試作弊罪的既遂應當同時考慮組織行為的完成和作弊行為的實施,幫助組織考試作弊應是一個獨立罪名,幫助組織作弊的行為不屬于組織考試作弊罪的共同犯罪[62]。聞志強強調,對于組織考試作弊罪的認定必須嚴格解釋,著重把握兩個制約因素,即“法律規(guī)定”含義的界定和“國家考試”內涵的明確,以防止不當擴大入罪范圍[63]。邱靜遠指出,單以刑法作為懲處考試違法行為的后盾,難以解決作弊亂象,應在刑法規(guī)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行政規(guī)制并加強行刑銜接[64]。桂亞勝通過對44份“代替考試罪”刑事判決書的文本考察,發(fā)現(xiàn)法院對代替考試罪判處緩刑的比率較高,量刑總體較輕,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案不同判的問題,因而建議通過發(fā)布指導性案例,統(tǒng)一代替考試罪的量刑標準,從理論上厘清代替考試罪的行為特征和既遂標準,明確代替考試罪與組織考試作弊罪的界限[65]。姜子倩進一步指出,組織考試作弊罪采取的是將組織行為實行行為化的立法模式,司法機關在具體適用這一模式時存在擴張化的傾向,因而需要對組織行為進行限制解釋[66]。
(四)誠信考試教育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對考生而言,依法治考只是外在的約束,必須通過誠信教育才能使考生自覺遵守考試規(guī)定,消除作弊動機。高麗靜認為,杜絕考試作弊必須狠抓誠信考試教育這一根本問題,使考生養(yǎng)成正確的善惡觀和是非觀,實現(xiàn)考生自律[67]。對于如何開展誠信考試教育,學者普遍基于定性方法提出不同觀點,如依法治考本身就是誠信考試教育,因而對于嚴重作弊的學生應給予嚴肅處理[68];通過加強誠信考試文化建設,培育潤物無聲的考試文化[69];建立考生誠信檔案,提高考試作弊成本等[70];但“一紙承諾”能夠提高考試誠信嗎?抑制考試作弊絕不是簽署一個《誠信考試承諾書》那么簡單[71-72];可以通過建設誠信考場,實現(xiàn)無人監(jiān)考狀態(tài)下的誠實考試來加強誠信考試教育[73]。還有學者運用定量方法探討誠信考試教育的方式,如劉芹等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對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機會主義行為的演化進行解釋和分析,發(fā)現(xiàn)營造誠信考試氛圍對于遏制考試作弊具有重要作用[74];劉學文、趙楊洋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在學業(yè)誠信的各個維度上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認知缺失和不誠信行為,失信行為發(fā)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責、內疚等矛盾心理,因此建議建立大學生誠信積分制度,注重平時誠信教育的積累效果,抓住學生發(fā)生不誠信行為后的矛盾心理及時開展誠信教育[75]。
(五)依法治考比較研究
學者也對依法治考實踐進行了比較研究。張治勇指出,美國4000多所高校都制定了學生榮譽制度,該制度對考試作弊等不誠信行為的定義、表現(xiàn)形式、處罰規(guī)則和申辯程序等做出了詳盡規(guī)定,新生入學的頭等大事之一,就是學習這些規(guī)定[76]。司洪昌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榮譽制度的初犯者,美國高校一般給予停學四分之一學年和40小時的社區(qū)服務的處罰;對于無可挽救的行為,學校則給予開除的處分。美國對處罰程序要求嚴格,規(guī)定任何處罰都須經過聽證程序,聽證陪審團由6人組成,其中4名學生、1名教師和1名行政人員,并由學生任主席[77]。冷劍麗認為國外對考試作弊的專業(yè)研究有助于科學制定考試制度,其中美國建立的信用體系和處罰措施值得借鑒[78]。王婷、崔永根對國外防治考試作弊的對策進行了總結:教育理念多元化致使成績不再是首選、社會評價體系導致作弊成本增加、“防治”一體化舉措、高科技手段以及法治手段的實施使作弊風氣得到扭轉[79]。許南、廖志強對日本和新加坡兩國的依法治考實踐進行專門研究,指出日本建立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誠信教育模式”,從而使“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xiàn)象非常少”;新加坡依據(jù)作弊情節(jié)的輕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懲戒手段,對初次作弊的大學生“輕懲罰、重勸說”[80]。劉愛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高校已經開始嘗試轉換防治思路,通過實施榮譽制度、依靠規(guī)章條例,從“如何制止學生學術不端”轉為“如何確保學生學習”[81]。
三、對我國依法治考研究的評價與展望
(一)研究評價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依法治考研究經歷40多年發(fā)展,取得了較多的理論研究成果。
一是緊跟時代發(fā)展,積極回應社會需求?;謴透呖贾?,國內鮮少有學者將注意力投向依法治考及相關領域。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我國考試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考試管理無法可依、處罰不嚴與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訴求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依法治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現(xiàn)有的考試法規(guī)無法滿足考試需要,構建考試法律法規(guī)體系勢在必行等觀點。進入21世紀后,隨著《辦法》的出臺,學界緊跟社會關切熱點,指出要重點加強考風考紀建設,開展誠信考試教育,從源頭上治理作弊風氣。在此之后,考試舞弊統(tǒng)一表述為考試作弊??荚囎鞅兹胄毯螅瑢W者一方面開始對作弊和違規(guī)進行區(qū)別化解釋,另一方面也提出保障考生合法權益、規(guī)范考試處罰程序等觀點。
二是拓展了研究領域,增強實踐指導性。40多年來,我國學者不斷拓展依法治考研究領域,實現(xiàn)了從考試立法、誠信教育等向考試執(zhí)法、考試作弊處罰、誠信教育、域外比較研究等多維度研究的豐富和發(fā)展,增強了指導依法治考實踐的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為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出臺和修訂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通過將誠信教育融入學校日常課程教學,加大考試作弊處罰力度,凈化了校園環(huán)境,增強了廣大青少年的法治素養(yǎng);通過依法治考實踐促進公平公正社會環(huán)境的形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誠信的社會氛圍貢獻了特有力量。
我國依法治考研究,在恢復高考以來的40多年發(fā)展中,雖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同時還存在一些遺留問題與薄弱環(huán)節(jié)亟待解決。
第一,研究爭議較多,理論視野存在局限。學界對國家考試立法的研究從未停止,但對國家考試立法的立法名稱、立法體系、立法內容范圍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國家考試法制定應一步到位,在考試立法中起到總領作用,但我國考試種類繁雜,立法技術難度較大,立法成本較高;還有學者認為應該制定國家教育考試法,對考試種類、考試機構及違紀作弊行為的認定與處理做出相對統(tǒng)一且細致的規(guī)定,但在立法效力層級和考試范圍適用等方面還存在爭議。學界對考試立法、考試執(zhí)法、考試作弊定罪量刑等領域的研究拘泥于少數(shù)幾個問題,在適用范圍、考試的權責義務范圍等諸多方面仍未取得學理上的突破,拓展依法治考研究領域任重道遠。
第二,研究方法相對單一,比較研究成果缺乏。目前,國內關于依法治考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方法運用較少。只有較多運用數(shù)據(jù)分析,才能進一步豐富依法治考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同時,依法治考比較研究的成果也相對缺乏。在區(qū)域與國別比較研究方面,主要局限于美國、韓國等少數(shù)幾個國家的有關實踐,且研究對象以教育考試體系和理念為主,缺乏體系化的、內容相對完整的依法治考比較研究成果,特別是缺乏關注大陸法系國家和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依法治考實踐的研究成果;在關聯(lián)領域比較研究方面,既有成果存在對依法治考積極意義片面強調的傾向,對依法治考需要竭力避免的問題和方面關注顯著不足。
第三,學科視角單一,多科學交叉研究不足。從學科來看,目前關注依法治考研究方向的學者以教育學為主,法學為輔,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縮依法治考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研究領域。這是因為,依法治考并不僅僅和教育學、法學直接相關,歷史學、統(tǒng)計學、管理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計算機應用科學等學科均和依法治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單一的學科視角不僅限制了依法治考研究的成果數(shù)量,而且會顯著影響到依法治考研究與時俱進,進而對高質量研究成果的涌現(xiàn)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依法治考研究不應只停留在頂層設計和框架層面,而應該聚焦影響依法治考順利推進的敏感、關鍵和瓶頸問題,從多學科的角度開展具有專業(yè)深度的兼容性研究。
總體上看,我國依法治考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但在多個方面仍然存在明顯不足。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考試規(guī)模以及長期的依法治考實踐,依法治考理論成果與依法治考實踐現(xiàn)狀已經明顯不相適應,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依法治考研究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依法治考的期望和關切,還有待于政府主管部門提高重視程度和更多學者的積極、廣泛、深度參與。
(二)研究展望
時代在發(fā)展,考試實踐所處的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深刻變化,為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深層次要求,今后一段時期,依法治考研究應主要圍繞但不局限于下列領域展開。
首先,教育考試立法研究是重中之重。僅就教育考試而言,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從部門規(guī)章、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到教育法、刑法相關內容的考試立法探索的立體格局,并且取得了相對豐富的實踐經驗,因而由全國人大制定國家教育考試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尚待學界結合新時代特點進行學理論證??荚嚵⒎ㄑ芯浚貏e是教育考試立法研究將是未來一段時期依法治考領域研究的重中之重,有望發(fā)揮其頭部效應。
其次,多角度深入開展依法治考比較研究。考試是世界范圍內的共有現(xiàn)象,不僅亞洲國家,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在開展依法治考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對于中國而言,既有全國意義上的依法治考,也有目前在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施行的地方性依法治考;既有當代依法治考,也有古代科舉考試“依法治考”,這就使得我國依法治考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基于地域的多樣化特點,這為依法治考比較研究開創(chuàng)了國別比較研究之外的新的空間。因此,立足于依法治考這一主題,將各類考試進行橫向比較分析,即通過比較研究教育考試與公務員考試、各種職業(yè)資格考試等考試的依法治考實踐,也是依法治考比較研究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再次,立足數(shù)字中國建設開展依法治考數(shù)字化研究。考試融入國家數(shù)字化發(fā)展的洪流,是未來考試發(fā)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教的背景下,依法治考必須結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在這一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方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梢匝刂韵轮黝}開展深入研究:區(qū)別于傳統(tǒng)標準化考場的智慧考場設計架構與技術[82]、區(qū)塊鏈技術在防止考試作弊中的具體運用[83]、利用大數(shù)據(jù)自動篩查雷同卷模型的建立、基于考生大數(shù)據(jù)的反作弊模型和策略、考生誠信檔案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完善及其利用機制等。
最后,依法治考的專業(yè)化深度研究。這里的專業(yè)化既包括與依法治考有關的其他專業(yè)化視角,也包括依法治考研究自身的專門化發(fā)展。如在依法治考的程序化建設方面,現(xiàn)有法規(guī)規(guī)章雖然對考試執(zhí)法程序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已有研究成果也有所涉及,但相對于我國考試構成的復雜化和考試組織過程的繁瑣性而言,尚有許多問題未引起應有重視。為進一步規(guī)范考試執(zhí)法程序,未來還需要按照類別、階段等不同,對考試執(zhí)法的程序作進一步細化研究。又如,現(xiàn)有考試處罰種類明顯無法滿足實際需要,難以起到應有的警示和懲戒作用,因而應進一步豐富考試處罰種類,區(qū)分考生行為的性質以及作弊既遂、未遂。這些問題同樣有待于從理論上加以解決,并且明顯區(qū)別于一般的行政執(zhí)法。此外,法治知識、法治精神與考試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也應該成為未來依法治考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體而言,隨著我國考試種類的不斷豐富、依法治考進程的持續(xù)深入和人民群眾對于公平正義訴求的追求強烈,未來關于依法治考相關領域的研究仍有許多領域有待不斷開拓和深化。隨著我國依法治國、依法治教的深入全面推進,必然會有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門和考試機構的更多專家學者聚焦依法治考相關領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圍繞依法治考有關問題展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更多、更重要的理論成果必然會隨之不斷涌現(xiàn),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我國依法治考的實踐需要。
參考文獻:
[1] 維護高考制度 杜絕舞弊行為[J].人民教育,1979,(05):51.
[2] 楊學為.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yōu)錄取原則遇到的幾個問題[J].高教戰(zhàn)線,1984,(06):18-20.
[3] 戴玉芳,程石湘.談談考試舞弊的防范[J].九江師專學報,1986,(03):42-45.
[4] 王建民.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質量控制[J].中國高等教育,1987,(03):41-43.
[5] 張偉凡,沈淑靜.學生考試作弊原因、方法調查及對策初探[J].湛江醫(yī)學院學報,1990,(Z1):116-119.
[6] 李成秋.考場腐敗也在必懲之列[J].中小學管理,1994,(06):23.
[7] 白靜,牛傳東.對考試作弊的制約對策[J].泰安師專學報,1996,(02):199-200.
[8] 王立.依法治考 勢在必行[J].教育探索,1998,(02):54-55.
[9] 袁春榮.依“法”治考 確保信度[J].中小學管理,2000,(05):41.
[10] 王海,周煥芝.從法律視角看考試規(guī)章制度[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02):10-12.
[11] 梁育民.依法治考是當前全國教育考試工作的當務之急[J].中國考試,2004,(04):4+9.
[12] 教育部.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EB/OL].(2004-05-19)[2022-04-2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zhengce/guizhang/202112/P020211208569183034943.pdf.
[13] 畢洪海.“依法治考”與教育考試立法[J].湖北招生考試,2004,(24):12-16.
[14] 張海泉.關于“依法治考”的思考[J].中國考試,2005,(04):7-9+26.
[15] 肖輝.依法治考 依法治招[J].中國考試,2006,(03):50-52.
[16] 周鴻飛,陳玉林.談加強誠信考試建設與依法治考[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7,(02):12-15.
[17] 劉海峰.考試立法應以史為鑒[J].湖北招生考試,2008,(12):1.
[18] 李化德,李亦成.我國考試法治的歷史解析與現(xiàn)實思考[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8,(12):32-40.
[19] 樊本富,李立峰.依法治考:困境、反思與展望[J].中國考試,2012,(03):22-27.
[20] 王鳳花.完善高??荚嚬芾砉ぷ鲬鉀Q的兩個問題[J].高教論壇,2005,(02):56-58.
[21] 胡建鴻,洪熊.論高校招生體育專業(yè)考試人才管理[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345-346.
[22] 畢勝.以自學考試視角談我國的依法治考問題[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9,(05):57-62.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EB/OL].(2015-08-30)[2022-03-20]. http://www. npc. gov. cn/zgrdw/ npc/xinwen/2015-08/31/content_1945587.htm.
[2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EB/OL].(2015-12-27)[2022-04-21]. http://www. npc. gov. cn/wxzl/gongbao/2016-02/26/content_1986963.htm.
[25]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EB/OL].(2019-09-03)[2022-04-21]. https://www.spp.gov.cn/ spp/xwfbh/wsfbh/201909/t20190903_430901.shtml.
[26] 張濤,李佳.教育考試工作者的法律素質芻議[J].中國考試,2016,(04):51-55.
[27] 高川,張君,林杰.依法治考視閾下自考地方性立法的研究與實踐——以天津市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6):543-548.
[28] 甘潔.“依法治考”背景下國家教育考試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進路[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1,40(12):4-6.
[29] 胡平.《欽定科場條例》對考試立法研究的啟示[J].教育與考試,2016,(03):18-21.
[30] 張渝,鄧亞秋.“依法治考”——中外教育考試制度比較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7,19(02):13-22.
[31] 邱靜遠.依法治考:孫中山“考試權獨立”思想[J].學海,2020,(02):191-196.
[32] 彭宇文,姜杰文.依法治考核心要素探析[J].中國考試,2021,(11):73-79.
[33] 徐光木.中國共產黨領導考試法制建設的百年探索及其邏輯[J].中國考試,2021,(05):10-16+24.
[34] 徐光木.我國香港特區(qū)教育考試執(zhí)法成績與經驗[J].中國考試,2023,(04):27-34+67.
[35] 李長城.我國考試立法芻議[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5,(01):122-124.
[36] 鄭若玲.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法規(guī)建設述評——兼談考試立法的必要性[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5-8.
[37] 李化德.國家考試立法的幾點思考[J].考試研究,2006,(02):4-18.
[38] 梁小揮.考試法體系建設初探[J].教育科學,2004,(02):49-52.
[39] 蔣極峰.構建考試法的思考[J].法學雜志,2006,(01):118-120.
[40] 重慶市國家教育考試條例[EB/OL].(2007-05-18)[2022-04-20].http://jw.cq.gov.cn/zwgk_209/fdzdgknr/zcwj/dfxfg/202010/t20201020_8046778.html.
[41] 李化德.論國家考試立法[J].現(xiàn)代法學,2008,(05):29-37.
[42] 田桂蘭. 我國國家教育考試立法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68-74.
[43] 靳瀾濤.我國教育考試立法的現(xiàn)實困境與應然出路[J].中國考試,2020,(12):59-65.
[44] 陳韶峰.試論國家教育考試立法的疑難問題及其解決方案[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43(01):199-205.
[45] 李紅勃,張玉芳.關于教育考試制度編入教育法典的若干思考[J].中國考試,2023,(04):1-7.
[46] 蔣逸天.教育法典編纂進程中的國家教育考試立法探究[J].中國考試,2023,(04):8-18.
[47] 金繼林.教育考試行政執(zhí)法探析[J].中國考試,2006,(03):15-18.
[48] 萬永生.簡論考生權利的法律救濟[J].教學與管理,2010,(01):75-77.
[49] 李化德,李亦成.關于國家考試執(zhí)法的幾個問題[J].中國考試,2012,(06):48-54.
[50] 吳駿峰.關于人事考試中作弊行為的法學思考[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1):66-69.
[51] 郭安靜.對國家教育考試機構隊伍法治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考試,2016,(08):59-63.
[52] 徐光木.關于教育考試執(zhí)法若干問題的辨析[J].中國考試,2018,(02):54-61.
[53] 杜圣豪.法治政府建設背景下的教育考試執(zhí)法: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考試,2022,(05):45-50.
[54] 徐光木.論教育考試處罰中的考生利益優(yōu)先原則[J].中國考試,2018,(05):38-42.
[55] 徐光木.論教育考試處罰中的程序正當原則[J].中國考試,2019,(04):46-52.
[56] 杜圣豪.教育考試處罰中比例原則的適用及其展開[J].考試研究,2022,18(01):92-99.
[57] 徐光木.考試執(zhí)法證據(jù)制度建設的理論思考[J].中國考試,2021,(08):36-42.
[58] 李祥.國家教育考試作弊處理程序研究——以《行政處罰法》(2021年修訂版)為視角[J].中國考試,2022,(03):60-71.
[59] 胡健.考試作弊行為定罪與處罰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60] 徐光木.教育考試執(zhí)法的價值判斷與利益衡量[J].考試研究,2018,(03):13-18.
[61] 徐光木.雷同卷認定程序的價值分析與完善建議[J].中國考試,2020,(05):62-67.
[62] 桂亞勝.組織考試作弊罪若干問題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19,(02):36-42.
[63] 聞志強.考試作弊類犯罪的理解和適用分析——以《刑法修正案(九)》為主視角[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02):100-108.
[64] 邱靜遠.從“作弊入刑”談國家考試的法律規(guī)制[J].中國高教研究,2020,(03):65-70.
[65] 桂亞勝.考試作弊犯罪司法解釋評析[J].中國考試,2020,(02):44-49.
[66] 姜子倩.組織考試作弊罪的立法模式與司法適用問題解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0(01):105-114.
[67] 高麗靜.論考試舞弊的立體防治[J].湖北招生考試,2004,(20):49-51.
[68] 解飛厚.考試誠信的教育學思考[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540-541.
[69] 高樂田.誠信考試:一個文化生態(tài)學視角[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538-540.
[70] 羅經遠.論誠信考試控制系統(tǒng)的構建[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534-536.
[71] 張曉京等.“一紙承諾”能夠提高考試誠信嗎?[J].中國德育,2008,(06):6.
[72] 彭順克.談高??荚囎鞅椎奶攸c與原因——兼論誠信考試[J].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3,26(01):70-73.
[73] 宓明君,朱秀娟,趙海麗.論誠信考場建設與誠信教育[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04):447-452.
[74] 劉芹,劉曉玉,馮彥博.基于演化博弈的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機會主義行為治理研究[J].數(shù)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45(04):25-30.
[75] 劉學文,趙楊洋.當前大學生學業(yè)誠信現(xiàn)狀調查及教育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2019,(09):199-204+209.
[76] 張治勇.美國防考試作弊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5,(09):56-57.
[77] 司洪昌.美國大學對學生作弊的治理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09):91-95.
[78] 冷劍麗.國外防治考試作弊的經驗及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02):73-76.
[79] 王婷,崔永根.中外考試作弊防治比較研究[J].教師,2013,(05):29-31.
[80] 許南,廖志強.日本、新加坡大學生考試作弊的預防和懲戒機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05):115-118.
[81] 劉愛生.防治學生學術不端:美國高校的兩種路徑、差異及其啟示[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4):97-106+127-128.
[82] 駱祖瑩,李玉順.智慧考場的設計架構、應用場景及關鍵技術[J].中國考試,2022,(09):9-14+28.
[83] 徐光木,胡波.基于區(qū)塊鏈的在線考試協(xié)同治理模式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4(03):26-3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Administering Examination by Law in China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Xu Guangmu" He Xuhui" Wei Qingqing" Zhou Huimin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Law,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Hubei,435002
Abstract:Since the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1977,the research on administering the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law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has roughly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initial exploration,comprehensive de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40 years,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closely followe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carried out research around the fields of examination legislation,law enforcement,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honest examination education,and comparative law based administration of examinations.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earch content,relatively single research methods,lack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results,and insufficient specialization. We need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examination legislation,conducting in-depth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administering examinations according to law,digital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research.
Key words:Administer Examinations according to Law,Examination Administer,Research Review
(責任編輯:劉清華、吳茳)
作者簡介 徐光木,法學博士,副教授,湖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院;何旭輝,碩士研究生,湖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院;魏晴晴,碩士研究生,湖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院;周惠敏,碩士研究生,湖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院。湖北黃石,435002。
基金項目 湖北師范大學202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育法學視閾下法律碩士和教育碩士交叉培養(yǎng)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課題編號:2024016);湖北師范大學2023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量刑規(guī)范化對行政執(zhí)法裁量基準制度的借鑒——以教育考試執(zhí)法為例”(課題編號:2023Z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