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的道具被稱為切末,也作砌末。
“砌末”一詞起源于元曲、元劇。砌末在古代便是指演出時所用道具,一直延續(xù)至今。
戲曲舞臺中要盡量避免使用實物,很多道具在舞臺上被夸張、放大,或者縮小。有的可能只是一個象征性的物件。例如,一根鞭子可能就代表了一匹馬。舞臺上的桌子、椅子有時可能代表了山或者床等。戲曲中的一切所用道具都是為了配合演員的動作表演,為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虛擬環(huán)境提供條件,這就是虛擬化的表現(xiàn)。
一、戲曲道具的分類
戲曲道具五花八門、種類繁多,每個種類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表現(xiàn)形式,在舞臺上為劇情和演員表演所服務,在演出中起到增色的作用,同時也是戲曲舞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
戲曲道具一般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一桌二椅,第二類公案道具,第三類生活道具,第四類武器道具。
二、一桌二椅的使用
一桌二椅在戲曲舞臺上演出時,不論是文場戲還是武場戲,大幕一開看到陳放最多的道具就是桌子和椅子。桌椅一般有兩種用法:實用和代用。實用就不言而喻了,在舞臺上所表現(xiàn)的就是桌子和椅子。比如家里客廳主人和客人一起喝酒,便成了宴會上的酒桌;皇帝在宮殿擺放的桌椅就成了龍書桌;包公審案時用的同樣的桌子,便成了公案桌等等。這些都是桌椅顯示地點的功能。桌椅還可以作為舞臺上的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表示登高望遠?!度砜凇分腥翁没葑〉?,躺在桌子上,桌子便成了一張床。桌椅還可以對人物的神情、身份起到說明作用。桌椅的擺放通過不同的陳列方式可以演繹出千變?nèi)f化、符合劇情的舞臺效果,這也充分顯示出戲劇舞臺藝術(shù)的寫意性。下面就簡單說一些舞臺上常用的擺放式樣名詞和本義。
“大座”是指桌子在舞臺正中偏后一點位置,椅子擺放在桌子后面。如桌子上擺放文房四寶,則表示辦公。如桌上放置印盒、簽筒則表示升堂審案。
“小座”是在大座基礎(chǔ)上把椅子擺放在桌子前面,這樣擺放一般表示閑居的客廳、內(nèi)室等。
“八字跨椅”是指在舞臺正中位置擺設(shè)一桌,兩側(cè)各放一把椅子,朝內(nèi)成斜八字,這樣擺放主要表示為接待賓朋,家居閑聊。
“騎馬桌”是指舞臺正中豎擺一桌,兩側(cè)還是各放一把椅子,向內(nèi)成斜八字,這樣一般就表示家里的書房、臥室,表現(xiàn)夫妻、兄弟、朋友之間的親密交流場所。
諸如此類的一桌二椅擺放名詞還有很多,上述所介紹的是戲曲舞臺較于常用的一些擺放樣式,一桌二椅是傳統(tǒng)戲曲舞臺藝術(shù)體現(xiàn)便捷與美化原則的典型代表。
“桌圍椅披”一般都是和一桌二椅同時使用的。桌圍通常都有兩塊,一塊綁在桌子前面;一塊平鋪在桌子面上,兩邊均勻搭下。椅披也是兩塊,一塊披在椅背上,經(jīng)椅面再折搭在地面;另一塊則平鋪在椅面上,兩邊也是均勻搭下。一般椅面上還會擺放一個椅墊,既美觀,又把椅披給壓住,防止椅披掉落。桌圍椅披其質(zhì)地為綢緞,繡金花等圖案。通用顏色通常都是以大紅色為主色。黃色一般都是宮廷戲使用,圖案一般都是繡龍、鳳、祥云,只有帝王將相才能使用。當然還有其他許多種顏色,比如,寶藍、銀灰、白色、粉色等色彩,也是根據(jù)戲里具體的人物、身份、環(huán)境和地位分別使用。
三、生活道具的使用
生活道具就是指古代生活中較為常見、能很好還原出場景的道具,它能使舞臺更具有真實感,也可以使演員在表演當中更加從容,更快進入角色中去。如茶具(蓋杯、蓋碗)、酒具(酒壺、酒杯)、文房四寶、云帚、各類扇子、燭臺、燈籠、包裹、船槳、馬鞭、拐杖等,這些都是生活道具。下面就簡單介紹幾樣戲曲舞臺上常用的生活道具。
扇子是戲曲中用途最廣泛的生活小道具了。它不僅是一種日常納涼的用具,也是一種裝飾。不僅可以體現(xiàn)人物身份,有時還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重要線索。戲曲舞臺上的扇子有許多種類。如折扇、金扇、團扇、鵝毛扇等等。每一類扇子又因角色行當身份不同,使用也不一樣。生行一般以使用折扇為主,小生用的折扇長八九寸,扇骨偏寬,以此凸顯角色的風流細膩。如《牡丹亭》里的柳夢梅、《玉簪記》里的潘必正,都是運用折扇配上柔美的唱腔唱詞、唯美的身段,表現(xiàn)出巾生年方弱冠、風流才俊的氣質(zhì)。老生用的折扇則形制更為中正,也是八、九寸長,扇骨要比小生扇稍寬一些,扇面一般用山水花鳥或金石圖案。如《桃花扇》中的楊龍友、《十五貫》中的況鐘等。還有一種折扇尺寸很大,甚至有長約兩尺的特大折扇。這種折扇都是凈行所用。如《艷陽樓》里的高登。他們的大折扇上一般都畫有大牡丹,既表現(xiàn)權(quán)勢、氣派,又暗示了夸張、張揚的性格。丑角折扇一般都以黑色為主,尺寸在7寸左右,偏小一點,顯得靈活詼諧。如《借茶》里的張文遠、《湖樓》中的時阿大等。鵝毛扇是老生扇當中最具特點的,一般只有三國戲的諸葛亮才會使用,表現(xiàn)出他的仙風道骨、瀟灑飄逸。旦角常用金扇和團扇。金扇長約6寸,扇面采用泥金材質(zhì)。金扇多和舞蹈動作配合,表現(xiàn)女性的柔美和美妙身姿。如《長生殿》中的楊玉環(huán),《西廂記》里的紅娘等。團扇一般都是小花旦(貼旦)的專屬,像《牡丹亭》里的春香等。
云帚在戲曲中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道具。云帚長約3尺,也可叫佛塵。一般僧、道、神仙、妖怪、太監(jiān)等人物角色會使用。云帚以柄前墜一束馬尾,作為基本形制。云帚馬尾的顏色都是以銀白色為主。云帚的用途可以分為四類。僧、道、尼用云禪塵,寄以掃卻塵念,引導入禪之意。神仙用云帚,做騰云駕霧之用。常人用佛塵,寄以佛拭塵埃。此外,隱士用其作為避世離俗的象征,如《八仙飄?!防锏膮味促e、《盜仙草》里的白素貞、《玉簪記》里的陳妙常,《虎囊彈·山門》里的魯智深等,云帚都是這類人物的必用道具。俗話說,手拿佛塵不是凡人,佛塵在道門中有佛去塵緣、超凡脫俗之意,也是道教門派中人隨身攜帶的必備物品。古人也常常用它來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因此,云帚是角色情感表達和人物刻畫的重要道具。
馬鞭是戲曲舞臺上體現(xiàn)簡約寫意與程式化表演結(jié)合最為突出的道具之一。戲曲舞臺中出現(xiàn)騎馬的場景數(shù)不勝數(shù)。文戲有騎馬出行,有長途跋涉,也有短途出游。武戲的話,當然還有行軍千里的馳騁,和乘馬廝殺的疆場景象。舞臺上以鞭帶馬,化繁為簡,體現(xiàn)了中國戲曲藝術(shù)的智慧與魅力。馬鞭一般分為馬尾柄和金漆柄兩種,長約70厘米,鞭纓的顏色各有不同,常見的有紅色、藍色、金色、粉色、白色、黑色等,與行當、劇目、身份、打扮有關(guān)。男性主要角色文戲中多用硬桿三綹鞭纓的馬鞭,其余多用軟桿五綹穗子的馬鞭。馬鞭綹表現(xiàn)馬的顏色,馬鞭的多種顏色是戲曲寫意審美的體現(xiàn)。馬鞭有時和行當也有關(guān)系,如花旦、小生多用紅、粉、藍色馬鞭。有時也會與人物、服飾色彩相輝映。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就用的是金黃色馬鞭。帝王一般行頭都是以金黃色為主,體現(xiàn)九五之尊、金碧輝煌的氣質(zhì)。再比如《小商河》里的楊再興,他所使用的就是紅馬鞭,他的一身行頭都是紅色為主,這樣就使得楊再興的舞臺形象完美統(tǒng)一了。“趟馬”是一種戲曲程式化表演的技巧,馬鞭便是最為主要的道具。它可以表示人物騎馬的情緒,也可以表現(xiàn)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動目的。馬鞭一揚一落走過千山萬水。正因為如此戲曲才得以一臺、一幕、一景包羅萬象。
四、武器道具的使用
武器道具也是戲曲舞臺道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刀槍把子是戲曲武器道具的統(tǒng)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囊痪渌自挘^十八般武藝實際是由戲曲舞臺上的十八種兵器引申而來的,意指劇中人物多才多藝。這十八種兵器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镋、棍、槊、棒、拐、流星、鞭、锏、錘、撾。舞臺上的兵器類道具和古代的真兵器確有相似之處,然而戲者戲也,既然是藝術(shù),就一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道具兵器在重量、尺寸、樣式上都和真實作戰(zhàn)兵器有很大不同。經(jīng)過戲曲藝術(shù)的歷史演變,刀槍把子也在最初的形象上有了很大變化。為了讓這些道具兵器更好地為劇中人物增輝,既美觀又耐用,不易損壞,歷代把子藝人嘔心瀝血,經(jīng)過多年不懈努力和追求,最終呈現(xiàn)出了現(xiàn)在舞臺上所使用的兵器道具,正是他們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變革,使刀槍把子的制作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為戲曲藝術(shù)的輝煌增光添彩,也為后人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
大刀在舞臺上是作用較多的把子之一,用于凈扮武將,武生也有用,但相對較少。大刀是長桿把子,藤桿以進口桿子最好。刀桿上一般用大漆做金桿,也有直接纏帶這兩種。刀頭貼羊皮,過后再噴銀漆,以前一般都是刷水銀。如《桃花扇》里的黃德功,《戰(zhàn)洪州》里的肖天佑都是用的大刀。提起青龍偃月刀大家就會知道這是關(guān)羽所用兵器。傳說關(guān)羽未遇三合之將。意思是和關(guān)羽打不了三個回合對方就敗下陣來。偃月刀要比一般大刀更重,更大,制作更加煩瑣。刀頭部分貼鐵砂,上面鑲金龍和火球。刀桿略粗于大刀桿子,與刀頭、刀纂相匹配。青龍刀也絕不是在所有劇目中只有關(guān)羽所使用。如《青石山》一劇中,關(guān)平便使用青龍刀降服九尾玄狐。但青龍偃月刀一定是關(guān)羽所用的專用把子。
單刀也是戲曲舞臺上最常見的兵器之一,也是短打武戲中最常見的把子。單刀是一種短柄砍刀。戲曲單刀外形和武術(shù)用刀外形大致相同。外形構(gòu)造大體上由刀尖、刀刃、刀背、刀柄和護手盤幾個部分組成。單刀的刀法主要有劈、撩、扎、掛、斬、刺、掃、腕花等,并有纏頭滾腦等動作。單刀的特點是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主要用于短打武戲表演。武生、武丑、武旦等皆用之。如《翠屏山》里的石秀,飲酒之后所耍的六合刀。刀法純熟,熱烈火熾,刀光閃閃,籠繞著石秀身體,令人膽寒?!厄隍紟X》中的武松單刀一閃,被戲說成“打了一道閃,要下雨”,可見武松刀法之利落,單刀之鋒利。
槍是戲曲把子種類之一。大多由藤桿制成。形制上包括大槍、單槍、雙槍、武旦槍、出手槍、軟槍、斷槍、荷包槍等。不同類型適合不同角色。大槍槍頭扁平,槍尖呈半圓形,類似鏟狀,也可稱之為鏟頭槍。如戲曲人物中的項羽、高寵這類力大無窮著稱的猛將所使用的就是鏟頭槍。單槍一般都是白色槍桿,白色纓子,輕靈方便,便于開打表演?!缎∩毯印分械臈钤倥d,所使用的兵器便是單槍。雙槍是在單槍基礎(chǔ)上每桿兩個槍頭,也是白色槍桿和白色纓子。《八大錘》陸文龍所使用的槍,便是成對的雙槍。槍桿纏上紅色的帶子、紅色纓子,便是武旦槍,也稱紅纓槍。同時比武旦槍多一個槍頭打出手專用的叫出手槍。顫槍是由軟藤桿做成槍桿,形狀和單槍一樣,但有極強的柔韌度。如《盤腸戰(zhàn)》中的羅通,《潞安州》中的陸登等所用的就是顫槍?!杜秃討?zhàn)》當中的公孫瓚所使用的是斷槍,槍桿中間可分為兩截,便于表演。荷包槍槍桿為金漆,槍頭下面按如意頭,如《麒麟閣》中的秦瓊所使用的兵器便是荷包槍。戲曲舞臺上各種兵器道具繁雜多樣,也造就了精彩紛呈、使人眼花繚亂的舞臺表演。橫槍立馬,摧城拔寨,數(shù)不清的大將風度,唱不完的別樣風騷。
總之,戲曲道具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通過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我們可以讓戲曲道具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新的活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出最大的貢獻。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戲曲道具這一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shù)在新的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