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堅持課內外有機結合,指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練習,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與技能,參與形式多樣的展示或比賽。激發(fā)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惫P者所在學校積極落實《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理念,著力打造韻律熱身操—專項運動技能—體能—韻律放松操“四段式”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現以各年級一個大單元項目教學期間的大課間體育活動為例,從“學、練、賽”一體化設計思路、大課間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實施策略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學、練、賽”一體化設計思路
首先,依據《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理念與要求,結合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和學情實際,確定了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毽球等多個專項運動技能教學項目,并根據教師專長、興趣愛好統(tǒng)籌安排整編任務,構建了大單元課程內容體系。其次,依托“兩磨三備”教研活動,進一步確定單元與課時的教學重難點、組織教法、練習標準和要求等,通過簡單學、興趣學、學基礎的方式,幫助學生在體育課中學會基本知識與方法。再次,學校將課內練與課外練有機結合,在課內引導學生通過多練、精練和實戰(zhàn)練的形式,練習單一技術和組合動作,提升練習質量和運動密度;在課外結合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運動技能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等因素,精選大課間練習內容,分區(qū)域、分項目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勤練”,鞏固運動技術。最后,利用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時間,圍繞體育課學習內容和大課間練習內容,組織開展多樣的對抗賽和展示賽等比賽,調動學生學練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完整運動,提升運動能力。
二、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一)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與時間安排
學校體育大課間活動在上、下午第2節(jié)課后進行,每次活動時間35min,主要包括入場、韻律熱身操、專項運動技能練習、體能練習、韻律放松操和退場6個環(huán)節(jié)(見表1)。
(二)專項運動技能的組織與實施
1.一、二年級練習主題:趣味跳繩
(1)基礎練習:并腿跳繩+站位體前屈
組織方法:2名學生1組,1人并腳跳短繩,另1人原地站位體前屈,20s/組輪換(圖1-1)。
圖1-1 并腿跳繩+站位體前屈
(2)組合練習:單腳跳繩+單腳站立平衡
組織方法:2名學生1組,1人單腳站立保持平衡,另1人單腳跳繩,左右腳各跳20個輪換(圖1-2)。
圖1-2 單腳跳繩+單腳站立
(3)提升練習:4人合作跳繩
組織方法:4名學生1組,2人搖繩,1人跳繩,1人計數,跳繩者練習15次輪換(圖1-3)。
圖1-3 4人合作跳繩
2.三年級練習主題:快樂足球
(1)基礎練習:原地跳踏球;原地腳內側擊球;大腿顛球
組織方法:學生每人1球,以上3個動作連續(xù)練習2組后更換,20s/組,重復練習(圖2-1)。
圖2-1 原地跳踏球
(2)組合練習:腳背正面直線運球;腳內側變向運球
組織方法:前后3名學生1組,進行直線或變向運球,前排學生先運球,中后排2人原地進行踩踏球、腳底和腳背揉球等球性練習,前排學生運球返回原位置后,中間學生再進行運球,前后排進行球性練習,重復練習(圖2-2)。
(3)提升練習:傳接球與跑位
組織方法:前后3名學生1組,前排學生A先將球從中間學生B兩腿間傳給后排學生C,然后學生B移動到前排位置,學生A快速移動到后排位置,學生C接球后運球至中間位置并將球傳給學生B,重復練習(圖2-3)。
圖2-2 腳背正面直線運球 圖2-3 傳接球與跑位
3.四年級練習主題:悅動排球
(1)基礎練習:自拋自墊球+開合跳;自傳自墊球+蹲起
組織方法:左右2名學生1組,1人進行開合跳(蹲起)素質練習,1人進行自拋(傳)自墊球練習,練習20s后交換(圖3-1)。
(2)組合練習:2人拋墊球:自拋墊球1次+墊球給同伴;2人傳墊球:自傳球1次+墊球給同伴
組織方法:左右2名學生1組,進行拋墊球和傳墊球練習。練習者拋球后,先自墊(傳)球1次后將球墊給同伴,同伴盡可能采用雙臂墊接球的方式接球(圖3-2)。
圖3-1 自拋自墊球+開合跳 圖3-2 2人拋墊球
(3)提升練習: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1項內容進行練習,也可待掌握1項內容后,挑戰(zhàn)練習第2項內容
①自墊球3次+傳球給同伴
組織方法:左右2名學生1組,1人自墊球3次后將球傳給同伴,同伴采用墊球或傳球的方式接住球(圖3-3)。
②三角傳墊球
組織方法:相鄰3名學生1組,采用傳、墊球的方式進行三角傳墊球練習。
4.五年級練習主題:花樣跳繩
(1)基礎練習:交替跳;開合跳
組織方法:學生每人1繩,每個動作連續(xù)練習2組,20s/組,重復練習(圖4-1)。
(2)組合練習
①弓步進繩合作跳
組織方法:左右2名學生1組,1人先進繩以并腳跳或左右交替跳的方式跳繩20個后出繩,另1人再進繩練習,重復練習(圖4-2)。
圖4-1 交替跳 " 圖4-2 弓步進繩合作跳
②一帶一合作跳
組織方法:左右2名學生1組,采用并腳跳或交替跳的方式進行一帶一跳繩,1人搖繩50次后更換搖繩者。
(3)提升練習: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1項內容進行練習,也可待掌握1項內容后,挑戰(zhàn)練習第2項內容
①原地車輪轉身跳
組織方法:左右2名學生1組,每人原地跳繩2次后依次進行轉身練習。
②交互跳
組織方法:在上一組練習的基礎上,前后4名學生1組,2人搖繩,1人跳繩,1人計數,練習20次后更換跳繩者(圖4-3)。
三、“學、練、賽”一體化大課間體育活動實施策略
(一)“教會”在課堂
“教會”是基礎,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進行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重要保障。學期初,體育教研組統(tǒng)一了教學內容與進度、規(guī)范了課堂教學中練習的標準和要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了確保學會,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做好以下5點:一是優(yōu)化教學內容,讓內容設計有層次、有梯度,滿足不同學生發(fā)展需求;二是選擇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三是創(chuàng)設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方法;四是將韻律操和Tabata內容融入體育課相應環(huán)節(jié)中,幫助學生熟悉并規(guī)范動作;五是利用體育課統(tǒng)一規(guī)范大課間的練習內容、形式與要求。
(二)“勤練”在課間
“勤練”是促進學生技能提升的關鍵,教師不僅要關注練習的“量”,更要關注練習的“質”,結合學生所學知識特點、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和個體差異,合理設計練習內容。在練習廣度上,既有鞏固性的基礎練習,也有拓展性的組合練習,還有針對性的提升練習,通過自主練習、合作練習和挑戰(zhàn)練習的方式,提高“勤練”的趣味性和多樣性,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為了提升大課間“勤練”質量,體育教研組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課堂內加強關聯性知識技術的組合,提高練習的趣味性;二是結合學生體育課所學知識,精選“勤練”內容,提高大課間練習的針對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三是將大課間活動內容、流程和要求錄制成視頻下發(fā)至班級群,發(fā)揮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師的班級管理優(yōu)勢,協助組織開展大課間活動,提高活動效率;四是在大課間活動中,執(zhí)勤的體育教師在主席臺統(tǒng)籌全局,其他教師分年級、分區(qū)域巡回查看場地情況、器材領取情況和練習情況,有問題及時進行溝通和調整;五是在班級中挑選體育骨干,并發(fā)揮其帶頭示范作用,帶領其他學生積極練習。
(三)“常賽”在活動
“常賽”是對學生“學”和“練”進行展示與檢驗的有效途徑。在賽的設置上,針對大課間學練質量和紀律,學校每2周對教師和學生反饋的大課間過程性評價進行匯總,評選表彰大課間文明班級(表2)。同時,學校針對大課間練習內容,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特點,利用每個月第3周和第4周的體育活動時間,圍繞韻律操、并腿跳繩、足球運傳球、排球傳墊球和車輪跳繩等項目,先后組織開展了個人賽、團隊賽和年級賽等多級比賽(圖5-1、圖5-2)。通過“常賽”,讓學生體驗到運動樂趣,獲得成功感,提升班級凝聚力,真正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凝心的多重效果。
圖5-1 個人挑戰(zhàn)賽 " 圖5-2 團隊展示賽
在評價和比賽設計方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個人賽層面,組織學生通過挑戰(zhàn)賽的形式進行計分,鼓勵學生全員參與,挑戰(zhàn)自我,根據學生得分情況,分組別設置“運動小能手”“未來之星”“最佳進步獎”等獎勵。團隊賽層面,班級內各小組通過展示賽的形式,圍繞動作難度、團隊配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比,設置“最佳團隊”“最佳合作”“最佳創(chuàng)意”等獎項。年級賽層面,一方面各班以代表隊的形式參加本年級比賽,代表隊成績決定了班級成績;另一方面通過全員賽的形式,讓班級每一名學生都參與比賽,班級總成績等于班級所有學生個人得分/參賽學生人數,同時設置“減分”制度,對比賽中不遵守規(guī)則,不尊重對手和裁判的班級進行處罰減分,相應分值從班級總成績中扣除,并根據班級總成績設置“體育先進班級”“優(yōu)勝班級”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