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忠孝節(jié)義:朝鮮朝文人李建昌散文中的儒家倫理思想芻議

      2024-01-01 00:00:00生華劉艷萍
      東疆學刊 2024年3期

      [關(guān)鍵詞]朝鮮朝;李建昌;散文創(chuàng)作;儒家倫理;忠孝節(jié)義

      李建昌(1852—1898),字鳳朝,一字鳳藻,號寧齋,又號澹寧、潔堂居士等,堂號為明美堂。其祖籍全州,出生于江華沙谷,身處東亞國際社會動蕩與變革的年代,一生經(jīng)歷豐富,仕宦之路坎坷,為朝鮮朝高宗年間的文臣、學者、詩文大家,著有《明美堂稿》《明美堂匯草》《明美堂簏稿》《明美堂麁稿》《明美堂散稿》《澹寧文稿》《寧齋南遷記》《讀易隨記》《黨議通略》等。李建昌一生致力于漢詩文寫作,成果豐碩并頗有成就,是當時的一位重要作家,在韓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被譽為“麗韓九大散文家”之一。清朝翰林名士黃鈺、張家驤、徐郙等人都非常欽佩李建昌的學識、才華,對其贊美曰:“使斯人,生于中國,當以吾輩之官讓之”[1](236)。據(jù)筆者統(tǒng)計,李建昌現(xiàn)存散文282篇,這些作品是19世紀末期朝鮮朝政治、歷史、文化的反映,貫穿了李建昌的整個人生軌跡,見證了他的思想與經(jīng)歷,在內(nèi)容與藝術(shù)方面既承襲了古代韓國的傳統(tǒng),也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個人特征與時代特征。

      中國與韓國在古代同屬于漢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古代韓國在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形成了具有重“氣”、重“情”、重“實”等獨特品格的韓國儒學。朝鮮朝是韓國儒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蓋朝鮮王朝尚儒術(shù),凡制度文物,莫非用儒道者也”[2](108)。李建昌的高祖父李匡明移居江華島后,向霞谷鄭齊斗學習陽明心學,他的家族從此便繼承了江華學派的陽明心學。李建昌在祖父李是遠家庭啟蒙教育期間,接受并發(fā)揚了陽明心學“心即理說”“良知說”“實心實學說”等思想,并成為江華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些都對李建昌的散文創(chuàng)作和仕宦作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建昌作為朝鮮朝末期的重要作家,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現(xiàn)有的散文研究成果涉及其散文本體、散文文論、散文批評、與中國文學的關(guān)聯(lián)等諸多方面,如李熙穆的博士學位論文《寧齋李建昌散文研究——以人物記事類為中心》[3],從丙寅·辛未洋擾中的人物、忠孝的人物、學者詩人等個性人物、節(jié)烈的女性、歷史上人物的再觀照等方面歸納了李建昌的人物記事類散文的內(nèi)容,就人物記事類散文的樣式和形象化手法的特征等方面做了深入的闡述;李熙穆的《寧齋散文中出現(xiàn)的“朝鮮有人”的精神——以丙寅·辛未洋擾關(guān)聯(lián)散文為中心》[4]一文,以《工曹判書梁公墓地銘》《李春日傳》《鎮(zhèn)撫中軍魚公哀辭》三篇文章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中所蘊含的堅守尺度、保持節(jié)義的人格精神,同時指出了李建昌的傳狀類散文的人物身份多樣化、歷史人物形象化的藝術(shù)特點;樸浚鎬的《李建昌的〈清隱傳〉研究》[5],以《清隱傳》為研究對象,論述了作品的構(gòu)成及作品體現(xiàn)的節(jié)義精神;金鐘旼的博士學位論文《李建昌散文的改作和批評樣相研究》[6],以李建昌的八篇作品為例對其散文進行了全方位考察,進而從人物形象、論旨、字句、刪削等方面歸納了李建昌散文憫時憂國、強調(diào)主體自我的創(chuàng)作特點,同時對金澤榮、曹兢燮、鄭萬朝等諸家對李建昌散文的評點進行了詳盡闡述;宋錫俊的《明美堂李建昌的意識世界的一個側(cè)面——以〈鹿言〉為中心》[7],以《鹿言》為研究對象,通過鹿來訓誡人,實現(xiàn)了對道德墮落和人性喪失的人的鞭撻;金龍?zhí)┑摹独罱ú摹蠢钭课豳潯笛芯俊穂8],從《李卓吾贊》這篇散文入手,對《李卓吾贊》的內(nèi)容和背景進行了闡述,深入探究李建昌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明代末期陽明學派、公安派以及唐宋派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金龍?zhí)┑摹独罱ú恼聦懽鞯闹黧w性格——以分析金澤榮刪除的文章為中心》[9],以金澤榮編訂《明美堂集》中刪除李建昌的散文為研究對象,指出李建昌不僅是正直的官員與憂國的文學實踐者,同時對道教、佛教思想也予以接受和認可,這對于全面研究李建昌思想具有極大的啟發(fā)價值。通過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盡管個別論文論及李建昌散文的主題以及節(jié)義等問題,但尚未發(fā)現(xiàn)對李建昌散文中儒家倫理思想的專題研究。本文以李建昌散文為研究對象,運用文化闡釋學、社會歷史批評等研究方法,試圖從“忠孝節(jié)義”的視角出發(fā),系統(tǒng)而深入地闡述李建昌散文中的儒家倫理思想,進而分析其與陽明心學的深厚淵源。

      一、忠: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與奉獻

      “忠”即忠誠、忠良、忠直、忠恕,是儒家倫理思想提倡的重要道德和道德標準?!熬又?,不可忘事之心,則無時則可已也?!盵1](146)李建昌自幼便濡染著“忠孝”之家風,且終生矢志不渝,其晚年還曾說道:“萬古天下,萬變?nèi)f殊,惟忠與孝,決不可以一日廢”[1](110),可見,李建昌對于“忠孝”的重視與堅守,其散文也體現(xiàn)了“忠”的價值追求。

      首先,李建昌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高度贊美具有忠正操守的歷史人物?!囤w文正公傳》詳細描述了在“己卯士禍”a中,被國君中宗賜死的忠臣趙光祖的生前功績和含冤遇害的過程?!拔煳缡康湣眀后,趙光祖在熙川跟隨因禍流放在此的金宏弼學習《小學》《近思錄》等儒家經(jīng)典著作。1515年,趙光祖因吏曹判書安瑭的推薦,被授予造紙署司紙一職,正式登上仕途。由于中宗李懌的賞識,他在短短三四年間,歷任司諫院正言、弘文館副提學等職務(wù),官至從二品的大司憲。趙光祖是一位慨然以行儒道為己任,欲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王道政治的大儒。他打破固有陳規(guī)和惰性,實施徹底的政治改革,以刷新為政者的風氣,修正民風,打擊特權(quán),造福于民?!囤w文正公傳》選取了趙光祖生平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士風改革、昭格署的廢除、功臣削權(quán)以及斥奸臣等,通過對這些事件的敘述,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臣等具以狂疏,遭遇明時,但恃吾君,展竭愚衷,冒犯群情。天日照臨,無他邪心,但愿吾君為堯舜之圣而已。臣等罪固萬死,但士禍一開,國將如何?天門阻隔,無由達懷。泯默長辭,實所不忍。幸蒙一許躬問,萬殞無恨。情隘辭蹙,不知所云。[1](227)

      在趙光祖含冤入獄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對國家和君主的憂慮。其在臨死前更是感嘆道:“憂國若憂家,愛君如愛父;白日照丹衷,昭昭臨下士”[1](228),表達了對中宗的忠心以及對國家的擔憂??傊?,《趙文正公傳》通過描述趙光祖的生平事跡,展現(xiàn)了一位憂國為民、公正無私的賢才忠臣的形象。

      其次,李建昌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鮮明地表達了對國家的熱愛和對君主的忠誠。李建昌生活在國家遭受內(nèi)憂外患、處于危急存亡之秋的時代?!白x書從政,雅有四方之志”[1](209),1874年在他被任命為冬至兼謝恩使團“書狀官”出使清朝期間,對清朝當時國運衰落、內(nèi)憂外患的現(xiàn)實處境大失所望,不由得為朝鮮朝的未來而擔憂:“吾猶不知中國之至于此也。中國如此,吾邦必隨之而已”[1](234)。他的散文也都表達了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guān)切和憂慮,“顧今亂黨雖潰,矯令雖寢,而君父危于孤注,宗國罔知稅駕。哀痛憤懣,日甚月亟?!盵1](163)面對綱紀敗壞的動蕩現(xiàn)實,他心系君父的安危,達到寢食難安的程度。通過“門戶開放”事件,李建昌目睹了朝鮮朝受西方列強侵略的現(xiàn)實,并為此嘆曰:“此誠賈誼流涕痛哭之日,而諸葛亮危急存亡之秋也。”[1](101)在此,他自比中國歷史上的賈誼、諸葛亮,因無法為君分憂解難而痛心。同時,針對當時為文空談義理、心性而脫離社會的現(xiàn)實,他決心用手中的筆為國家“出謀劃策”,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勇于擔當責任。受陽明心學影響,李建昌不僅深刻理解散文的作用,更能付諸于散文實踐。如李建昌作《論錢幣房屋疏》,力陳在外國人控制下使用銀銅錢的弊端,建議高宗財政改革不能操之過急,應廣詢博采,“議于大臣及諸有司,爛加商確,的見其必可行而無弊,然后行之”[1](107)。此外,他鑒于漢城各國人買屋無紀、從中牟利的現(xiàn)象,決定采用政府手段禁止本國居民出售房屋,力圖阻止外國人購買漢城的房產(chǎn)??傊鳛槿顺?,李建昌盡忠職守,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理念。

      最后,李建昌的散文還體現(xiàn)了他對“忠”的選擇與思考?!杜c洪汶園論荀彧書》《重論荀彧書》中對荀彧的評論,是其儒家“忠”的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李建昌閱讀友人洪汶園《荀彧論》后認為,此文“義理固醇正,然罪彧過甚”[1](124)。針對蘇軾把荀彧“有文王、伯夷比擬之”而“見罪于朱子”的說法,李建昌認為“蘇軾之說,固未必皆非也”[1](124),理由是“紂之時,可以無文王;獻帝之時,不可以無操。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是猶有紂之天下也。操奪天下于群雄之手,雖其以詐力不以德,而實未嘗取漢之天下,乃以天下歸之漢耳”[1](124)。對于“罪彧”的觀點,李建昌在文章中也予以反駁,他認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荀彧是挾曹操以存漢室。曹操為漢臣,荀彧在曹操身邊做謀臣,“非佐操也,乃所以佐漢也”[1](124)。曹操后來不臣于漢室,荀彧選擇就死,“非死操也,乃所以死漢也”[1](124)。李建昌認為荀彧是以王佐之才,急于戡亂,所以想借助曹操的勢力以定天下,“以世臣之義,忠于漢室,緩操以求延一日之祚”[1](125)。李建昌認為荀彧可以比作狄仁杰,狄仁杰雖然任職武則天朝,但是仍為唐朝的忠臣,荀彧對于漢室的忠心與此是相同的??傊?,“忠”作為一種美德,當其停留在理論層面時,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當其存于真實的政治生命當中,則會因為“忠”對象的復雜性,成為文人艱難的抉擇,其背后正是對“正統(tǒng)性”的思考。李建昌的這部作品,就表現(xiàn)出了深刻的歷史批判意識,以及深思熟慮后對儒家“正統(tǒng)觀”的堅守。

      總之,在李建昌的散文中,無論是贊美具有忠正操守的歷史人物,還是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和對君主的忠誠,以及對“忠”的選擇和思考,都體現(xiàn)了李建昌對“忠”的思想的大力弘揚。由于李建昌仕宦世家的出身,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忠孝節(jié)義家風的濡染,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識字先于言語”[1](236),跟隨祖父李是遠學習漢文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受書十年”[1](236)。同時,由于李建昌對古文功用的深刻理解,“近因思欲為家先文字。始取上所舉數(shù)家君子之作,俛而讀之,所見隱隱然,與不讀時不侔。稍家一二年,讀益熟見益進,便可引筆自為”[10](760),使得其散文中體現(xiàn)了“忠”的價值追求。

      二、孝:對父母和長輩的孝道與親情

      “孝”在儒家倫理實踐中是與“忠”同等重要的道德觀,儒家政治可謂是“家國一體”的倫理政治?!睹献印るx婁上》曰“天下國家”[11](132),將天下、國、家三者視為一體,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1](132)。人的責任和擔當,乃是先齊家,后治國,以至于平天下。家是小之國,國是大之家。國與家二者一體,不可分離。《孝經(jīng)》曰:“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12](21-22),這表明孝和忠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家為孝子,在朝則為忠臣。儒家文化將這種理想的人生之路視為一種道德追求,只有通過踐行孝道,才能成為君主的忠臣,實現(xiàn)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并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首先,孝親敬祖是優(yōu)良家風得以傳揚后世的根本保證。李建昌認為家族世系是一個人的源頭,而“孝”則是人道的根本?;谶@樣的道德邏輯,他不僅認為應該善事父母與長輩,而且表現(xiàn)出了對于先輩的關(guān)注與傳承意識。《答宋敬山將作伯玉書》作于作者第一次被貶謫至關(guān)西碧潼郡期間,文中并未過多抒發(fā)自己被貶之后的愁苦、失意的情緒,而是重在表達對父母的深深思念和愧疚之情?!袄细改哥姁垡焉酰荒芤蝗胀?。前以使事遠役,每歸后,追聞在家思念之語,輒汪然涕出”[1](119),以前遠離家鄉(xiāng),執(zhí)行公務(wù),每次回家后,聽到父母思念的話語,總是忍不住流下眼淚?!敖窳髀涮焱?,早晩不可期。雖令今日得歸,其間貽父母之憂者,已不可勝言”[1](119),這次貶謫流落異鄉(xiāng),不知道何時能歸,即使立刻能夠回家,但已經(jīng)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憂慮和煩惱,這是無法彌補的,同時這更是不孝的表現(xiàn)?!侗旧婵枷瘩R府君家傳》《冠陽公事略》《先忠貞公行略》等多篇文章,各自詳述了家族中不同成員的生平事跡。通過祭文、家傳、行略等多種文體形式,記錄了他們的名字、家族世系、家風傳承、重要生活經(jīng)歷等關(guān)鍵信息。這些文章不僅展現(xiàn)了家族祖輩成員的個人風采,還反映了家族的歷史脈絡(luò)和文化傳承。可見,他對李氏血脈祖先父輩的敬仰與重視,這些文章本身也是李建昌踐行“孝道”的重要體現(xiàn)。比如,《本生六代祖考洗馬府君家傳》記寫的是李建昌的六代祖李真伋的事跡和品行,文中重點寫其在政治斗爭中,沒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棄原則,不畏權(quán)勢、不貪私利、不慕虛榮,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同時,李建昌還強調(diào)了李真伋注重祭祀祖先和傳承家族文化的事跡,“府君少事參判公至孝,居喪盡禮。及門戶摧敗,年已耆艾,猶自力率宗族,一意奉先事神,思不少衰”[1](218),正因為如此,以至于“吾家之有今日,皆洗馬府君所貽云”[1](219)。李建昌通過這些作品的細致描寫表達出一種潛在話語,即后代個體所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zhì)與在現(xiàn)實中取得的成就,均得益于家族傳統(tǒng)。換言之,沒有祖先們開創(chuàng)的功業(yè),哪有良好家族之風的傳承。自己的現(xiàn)實言行若違背了祖先的教導與訓誡,則首先會覺得愧對祖先,因此可以說這些文章本身就是踐行“孝道”的重要體現(xiàn)。

      其次,李建昌散文著重闡述孝道具有規(guī)范道德、移風易俗的社會教化作用。在李建昌“家國一體”的倫理政治觀念中,“孝”作為人道的根本,能夠?qū)Α耙骑L易俗”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李建昌的《書新孝子事》是一篇描述李秉瑋改惡從善事跡的文章。李秉瑋是一個勤勞的農(nóng)民,曾經(jīng)因為不孝順母親而受到了社會的批評,“與母兄析居,能力田以自溫。兄窶甚,有時饑餓其母,而弟若罔聞,里中目之為不孝子”[1](184)。然而,他后來經(jīng)過教化和自我反省,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并且將田產(chǎn)歸還給兄長,用自己的私人物品為母親提供食物,每五天去一次市場買鮮魚“進貢”給母親。從此,人們開始稱他為新孝子。作者在文章結(jié)尾借用此文來說明道德教化的重要性,“此人雖微,其事足以為瑞,庶幾圣主之化,自是而日升,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1](185)。作者認為,雖然李秉瑋身份卑微,但他的事跡值得稱贊,可以作為社會的榜樣。這也暗示了作者認為道德教化是使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書新孝子事》是一篇具有啟示意義的文章,通過文章中的故事,作者希望人們能夠看到道德教化的力量,并且鼓勵人們通過自我反省和學習道德規(guī)范來改善自己的行為。此外,《書金秉周事》寫的也是沁邑孝子金秉周孝敬父母、善待兄嫂,堅決不做違背節(jié)義之事而“遂縊而死”的感人事跡,彰顯了擁有孝道人格的偉大力量。

      最后,李建昌散文重點強調(diào)尊崇孝道不能逾越世俗倫理的界限。在李建昌看來,國家層面上的禮節(jié)法度是“孝”的外顯形式。事親以禮,是通過注意禮儀細節(jié)的周全來彰顯親情的可貴,延展到政治上便是崇德尚禮,合乎法度,正言直諫,公正嚴明。李建昌的《論啟運宮禮說》探討的是宗廟祭祀和父子關(guān)系的問題。該文章雖以仁祖生母啟運宮具氏服喪之禮為題,但文中內(nèi)容則圍繞朝鮮朝仁祖所發(fā)生的“元宗追崇”之訟展開論述。文章開篇即對孝道倫理進行了論述:

      生我者,謂之父。我生者,謂之子。自有天地,以至于無天地,萬世不可易也。自天子。至于庶人,無一人不父其父。雖周公、孔子之圣,茍一言而不父其父,則吾必曰非周公、孔子。[1](179)

      作者在文中反對了“以祖為父”而“以父為伯叔”[1](179)的主張,即反對將祖父宣祖認定為仁祖的父親,而將仁祖生父元宗(定遠君)當成叔伯父的做法。同時,李建昌也不贊同“以仁祖之無袮,故尊元宗以當之”[1](179)的做法,即通過追袮元宗(定遠君)來填補禰廟之闕。他說:“然稱考宜也,追崇不可也;追崇可也,入廟大不可也?!盵1](179)最后,李建昌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認為追崇可以,但不可入宗廟??傊?,如果說“移風易俗”是自個體到社會、自下而上地推進社會發(fā)展,那么上層建筑層面對“孝”的錯誤認知,則可能導致法度的混亂,從而導致自上而下的無序狀態(tài),這顯然會對社會秩序的維持具有負面作用。

      總之,無論是表現(xiàn)孝親敬祖,還是借此教化民眾、移風易俗,抑或是強調(diào)盡孝不能有悖于倫理界限的主張,都可以看出孝是李建昌散文著力書寫的思想內(nèi)容,也可以折射出朝鮮朝對儒家孝道的推崇與弘揚。朝鮮朝時期,統(tǒng)治者采取了“排斥佛教,推崇儒家”的政策,他們大力宣揚孝道,強調(diào)孝感的故事,建立忠孝牌坊,推行孝道教育,并將《孝經(jīng)》定為成均館、四學及鄉(xiāng)校的必修科目。由于統(tǒng)治者的積極推廣,“孝”成為了上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

      三、節(jié):對氣節(jié)和節(jié)操的崇尚與追求

      “節(jié)”的含義是氣節(jié)、節(jié)操、操守?!肮?ji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主張的守節(jié)有兩層意思:一是士人(人臣)堅守節(jié)操;二是特指婦女謹守禮節(jié),盡婦道或者夫死不再嫁。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守節(jié)者,如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并拒絕食用周粟,蘇武滯留匈奴十九年而保持節(jié)操不受辱,而歷代《列女傳》中還記載了許多女性守節(jié)的事跡。這些守節(jié)者被視為儒家教化的豐碑典范,一直受到后世人們的歌頌。無獨有偶,朝鮮古代文化自接受儒家思想起,便將忠于氣節(jié)與節(jié)操作為衡量人之為人處世的價值標準加以發(fā)揚光大。這一點也被李建昌忠實地奉行,并通過散文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來。

      第一,李建昌的散文歌頌了守節(jié)人臣形象。

      對于男性而言,守節(jié)更多地基于對于儒家思想的主動接受,進而表現(xiàn)為“以死明志”的個人政治選擇與堅守?!读际侣浴访鑼懙氖鞘贩Q“死六臣”的朝鮮朝初期的六位忠臣的事跡。1452年,年幼的端宗即位。1455年,端宗的叔父首陽大君篡奪侄子的王位,端宗被幽禁。端宗六位忠誠的臣子,包括文學家樸彭年、成三問、柳誠源、李塏、河緯地,以及武將俞應孚,他們對首陽大君李瑈的篡位行徑深感不滿,誓死效忠端宗,禍至家族而不顧,秘密策劃擁戴端宗李弘暐復位。然而,他們的計劃不幸被人泄露,最終這六位忠臣于1456年被處以極刑,史稱“死六臣”。至肅宗十七年,“死六臣”的忠烈節(jié)義才得以昭雪。作品贊揚了“死六臣”的高尚品質(zhì)和堅定信仰,如描寫成三問就義時,神態(tài)從容,其曰:

      成公將出,顧謂諸臣曰:“若輩好佐新君,致太平。某歸見故君,故于地下耳。”幼女隨檻車而哭,公俯首曰:“我男必盡死,汝女也,可以生矣?!蹦撑现?,公飲之賦詩,有“顯陵松柏夢依依”之句。[1](259)

      成三問大義凜然,他身上閃爍著“忠臣不事二君”的光輝。赴刑場時,他還不忘勉勵自己的同仁。同時,身為人父又不忘囑咐女兒好好生活,表明其剛毅背后慈祥和藹的性格。總之,作者在《六臣事略》中根據(jù)史實資料,采用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手法,對“死六臣”的忠義行為表示了肯定。作者希望通過對忠臣的敬仰和對邪惡行徑的譴責,來激發(fā)讀者對于正義和忠義的思考和尊崇。同時,作者對申叔舟這種當年與成三問一起被世宗李裪叮囑照顧李弘暐,但最終又背叛李弘暐的官員,則進行了譴責。

      當國家內(nèi)部矛盾上升為外部矛盾時,守節(jié)就成為了對“華夏”文化身份的堅守,進而表現(xiàn)為“殺身成仁”?!舵?zhèn)撫中軍魚公哀辭》描寫的是在1871年“辛未洋擾”事件a中鎮(zhèn)撫中軍魚在淵擊退美國侵略者而壯烈犧牲的故事。1871年,美國駐北京公使樓裴迪和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羅杰斯奉命率五艘軍艦進入朝鮮半島水域。他們非法沿著江華航道向上行駛時,遭到朝鮮朝海岸守備軍的炮擊。美軍避開炮火,攻陷了江華島南端的廣城鎮(zhèn)和草芝鎮(zhèn)。魚在淵率領(lǐng)三百余人的孱弱部隊,抗擊美軍的堅炮利艦,損失慘重,自己也在戰(zhàn)斗中不幸陣亡。作品展現(xiàn)了魚在淵指揮戰(zhàn)斗直至最后犧牲的慘烈場面,可歌可泣:

      公以士卒不能遍甲,故惟衣狹袖衣,手一劍揮霍其中。又取大炮丸,袖之左,以右手彈之,所向無不立殪者。有流丸中其左股,乃仆。賊恚公甚,環(huán)立而刃之,糜爛無完膚。[1](216)

      李建昌對魚在淵勇敢堅韌的性格刻畫得細膩感人,并表現(xiàn)出他對英雄的無限敬仰與贊頌。魚在淵犧牲后,朝廷感念其忠義,追贈兵曹判書兼知三軍府事,謚號“忠壯”。同時,文武百官都到城外迎接魚在淵的靈柩,“傾朝出迎,車馬延數(shù)十里”[13](11),表達了對魚在淵的敬重之情。為了紀念魚在淵的壯舉,李建昌還繼續(xù)創(chuàng)作了《哀辭后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第二,李建昌的散文歌頌了守節(jié)婦女形象。

      對女性而言,婦女守節(jié)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從一而終”。李建昌的《書李氏事》記寫了魯城縣民洪太福的妻子李氏,結(jié)婚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當時李氏年僅十五歲,“誓不嫁”[1](183),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使村里人慢慢相信了她的話?!岸鲑囎雨幹\為簒,故微泄以風之,家人洶懼。”[1](183)當有無賴造謠來動搖她的決心時,她說:“凡人欲取我者,以可子也??勺釉谌?,即去乳,安以我為”,于是“引刀剪其二乳,懸高竿,曝之庭中”[1](183),以自戕的行為斷絕了別人對她的非分之想。最后,李建昌以夏侯令的女兒守節(jié)的事跡與之作比較,贊揚了李氏的行為更加可貴。“古烈女戕身以完節(jié),未有烈于令女。然彼其數(shù)數(shù)然者,豈得已哉?若李氏之剪乳,烈且智矣。然令女家世貴顯,而氏之母,嘗為人婢云。烏唿,不尤難哉。”[1](184)夏侯令的女兒和李氏的故事都展現(xiàn)了她們?yōu)閳允刎懖俸凸?jié)操所做出的極端行為。同時,通過兩位烈女的出身和背景的比較,進一步強調(diào)了李氏的艱難和不易。整篇文章不足二百字,語言簡練、流暢,敘事生動,生動刻畫了一個為夫守節(jié)、堅貞、剛毅、忠誠的烈女形象,表現(xiàn)出李氏對婚姻的忠誠和堅守,同時也反映出她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維護。

      婦女守節(jié)還表現(xiàn)為夫亡后一直照顧亡夫的父母。李建昌的《謹書先忠貞公記金貞女事后》講述的就是金貞女侍奉公婆的事跡。金貞女在未見面的丈夫死后,贍養(yǎng)她的公公婆婆。婆婆先去世后,金貞女為婆婆守喪。她自己言道:“吾不死于夫者,以有舅姑耳。今姑雖已矣,尚賴舅以為命,吾忍死?!盵1](186)結(jié)果她突然病重,感嘆命運如此,遂追隨丈夫而去。臨死前,還不忘請公公幫助收殮并涂些脂粉,手里握著錦囊,以免丈夫認不出。文章表現(xiàn)了對金貞女極高的貞節(jié)和道德品質(zhì)的贊頌,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對貞女節(jié)婦的推崇和尊重。

      總之,無論是人臣守節(jié),還是婦女守節(jié),都是為朝鮮朝所推崇和肯定的,是人們歌頌的對象和學習的榜樣。李建昌散文對守節(jié)者特別是“以死守節(jié)”的人臣的贊頌,顯然是深受其家族傳統(tǒng)的影響。李建昌的祖父李是遠和從祖李止遠在“丙寅洋擾”事件中“以死守節(jié)”,拒絕逃避,飲藥自盡,以身殉國。他們的犧牲精神和忠誠行為,無疑對李建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給李建昌樹立了傳承和效仿的榜樣。李建昌家族的守節(jié)行為,使得朝廷上下為之震撼,并得到了高度的認可。這種榮譽不僅是對他們個人的肯定,也是對他們家族的肯定,對李建昌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通過這些事跡,我們可以看到李建昌對守節(jié)者的贊頌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于他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對國家的忠誠。這才使得他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對忠誠、勇氣和犧牲精神的崇高贊美,這些精神也正是他家族傳承的核心價值。

      四、義:對道義和秩序的信念與堅守

      “義”的基本含義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它是儒家所倡導的五種人際關(guān)系之一,是人生的最高道義和價值取向??鬃釉f:“君子義以為上”[14](269-270),強調(diào)了“義”在君子行為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中也說:“義,人之正路也”[11](137),表明“義”是人們行走在正直道路上的指引。“義”也是韓國儒學的核心精神之一,它代表了一種對于道德信念的堅守。李建昌就是一個高度重視“義”的人,他的散文也體現(xiàn)了重視“義”的思想。

      首先,“義”表現(xiàn)為舍生取義?!吧辔宜?,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盵11](225)在面臨生命與“義”的沖突時,人們應該選擇捍衛(wèi)“義”的尊嚴,而舍棄生命。李建昌的《李春日傳》記錄了沁邑(江華島)南城門的一位普通守衛(wèi)李春日的事跡,他家境貧寒且沒有其他技能,只有喝酒的本事。然而,在1866年“丙寅洋擾”a期間,他堅守本職,盡職盡責,自認為是江化邑南城“守將”。當法國軍隊登陸江華島時,守備軍倉皇逃跑,惟獨他一人屹立在城門上。文章曰:

      賊既薄門,春日俯取衣衣,且拔劍。賊怪問:“何為者,獨不走?”春日張目罵曰:“我南城門將也。我守此門,羯狗,汝不得入!必欲入者,殺我乃可。”賊怒,以刃剚之,酒氣拂拂腹中出,而口益罵,至死不絕。[1](221)

      這一描述生動地表現(xiàn)出李春日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在危機時刻選擇逃避的可恥行徑。“自鎮(zhèn)撫使至屬吏軍民悉鳥獸散”[1](221),只有李春日一個人堅守崗位,不愧為一位忠義之士。李春日的忠誠和勇敢深深地感染了人們,使人們對他產(chǎn)生了敬仰之情。文章最后,李建昌對李春日的事跡進行了評價:“沁邑有南城門,當仁廟時清兵至,仙源金文忠公諸賢,登門自焚以殉。邑中校吏甿隷及諸公家仆從,同日灰燼者,指不勝計。而門址有崇碑勒其事,至今二百年,赫赫如在目中。今所云南城門者,蓋中世所徙,非其舊云,而春日者死于是,烏乎可感也?!盵1](221)在這里,李建昌將李春日與歷史人物金尚容a相提并論。總之,《李春日傳》通過細節(jié)和對話描寫,生動展現(xiàn)了普通守衛(wèi)李春日的英勇事跡,向人們展示了忠義的力量,并呼吁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質(zhì)。

      其次,“義”表現(xiàn)在舍財取義。李建昌的《百祥月傳》記錄了一位妓女百祥月重情義的事跡。百祥月是安州的妓女,她愛上了兵馬帥幕佐李君,“百祥月不得李君一錢,第心愛之而已”[1](222)。然而,由于李君與兵馬帥在事務(wù)上存在分歧,導致李君被指責欠錢六萬,并被囚禁,處以責罰,逼迫他還債。在這種情況下,百祥月毫不猶豫地提供了幫助,她拿出自己的田地和房產(chǎn)以及妝奩,總計價值七萬錢。她用這些錢償還了李君所欠的債務(wù),并為他準備了赴京的路費。最后,“李君去,百祥月為妓如初”[1](222)。李建昌引用太史公司馬遷的話總結(jié):“緩急人所時有”[1](222),意謂危急的事,是人們時常遇到的。李建昌進一步闡述:“夫緩急,固人所時有;而同緩急者,不能時有。此自古士大夫所難也,而百祥月能之?!盵1](222)在緊急情況下,人們有時會提供幫助,但能夠始終如一地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幫助的人并不常見。這是自古以來士大夫們難以做到的,而百祥月卻做到了。百祥月雖然只是一個身份卑微的妓女,但卻具有高尚情操和善良品德,更能夠在緊急時刻挺身而出、勇于擔當。她的行為不僅彰顯了她仗義執(zhí)言的高尚品格,也展現(xiàn)了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忠誠。

      最后,“義”還表現(xiàn)為堅守信義。盡義于交友,講求信義,即“與朋友交,言而有信”[14](6)。為此,在《南庵學契序》中,李建昌專門探討了“契”的問題?!捌跽?,卷也。圣人與書并作刻竹木,使民用之以為信也”[1](143),文章首先對“契”這個字進行了深入的解釋?!捌酢贝砹斯糯藗冇弥衲緯鴮懙姆绞?,同時也表示了信用的概念,人們用契作為憑證,以確認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交易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接下來文章通過描述晉朝王羲之的蘭亭褉以及井田制時代、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交往方式,揭示了“契”的歷史背景和演變,進而探討了“契”的應用和影響?!拔┰坏懒x相尚,患難相救者,可謂善矣”[1](143),作者贊揚遵守信諾之人。同時,作者進一步指出一些人為了追求名義而違背誠信和道義的行為也是存在的:“然道義,非可以預期為也。人各有心,雖父師之嚴、昆弟之親,有時而不能無畔?!盵1](143)作者強調(diào),真正講誠信和道義的人不是靠把名字寫在紙上實現(xiàn)的,從而強調(diào)了個人品格的重要性:“寧能一日書名于紙上,而保其終身之偕臧乎,患難亦然。古來感概然諾,緩急不相負者,不聞其先有約契也。要之名高則附眾,勢強則結(jié)多,其勢有以然耳?!盵1](143)

      總之,無論是舍生取義、舍財取義,還是堅守信義,都體現(xiàn)了李建昌對“義”的精準理解和把握。此外,李建昌的散文,諸如《送季弟序》《與舍弟保卿書》等篇章中關(guān)于親情的描寫,《送金于霖游燕序》《送黃云卿序》等關(guān)于友情的描寫,都可以看作李建昌關(guān)于“義”的描述,是李建昌散文“義”的觀念的重要體現(xiàn)。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忠孝節(jié)義”意指要盡力維護以敬畏皇權(quán)為主要內(nèi)容的政治秩序、以尊重長輩為主要內(nèi)容的血緣秩序、以強調(diào)女性對家庭的忠誠為主要內(nèi)容的婚姻秩序和崇尚以超乎現(xiàn)實利害關(guān)系的利他主義行為模式為基礎(chǔ)的社會秩序。[15](17)李建昌的散文在陽明心學的觀照下,主題深邃,思想內(nèi)容豐富,且具有濃郁的儒家倫理思想。具體而言,“忠”即忠誠、忠良、忠直、忠恕,體現(xiàn)了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與奉獻;“孝”作為上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體現(xiàn)了對父母和長輩的孝道與親情;“節(jié)”即氣節(jié)、節(jié)操、操守,體現(xiàn)了人臣和婦女對氣節(jié)和節(jié)操的崇尚與追求;“義”意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體現(xiàn)了對道義和秩序的信念與堅守。總之,李建昌的散文創(chuàng)作生動地演繹了以“忠孝節(jié)義”為主要內(nèi)容的儒家倫理思想,體現(xiàn)了韓國古代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所要遵循的重要道德準則,為進一步加深了解韓國儒學提供了鮮活的文本。同時,受陽明心學的影響,李建昌始終竭力去實踐“忠孝節(jié)義”的儒家倫理思想,切實體現(xiàn)了他的價值和追求。

      誠然,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忠孝節(jié)義”的儒家倫理思想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愚忠”“愚孝”等過猶不及的做法遭到詬病和批判,但在當前社會的道德建設(sh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中,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認清其積極作用和價值,使其成為社會普遍遵守的倫常標準和基本準則。

      同時,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李建昌的散文創(chuàng)作不完全體現(xiàn)濃郁的儒家思想內(nèi)涵,還有對佛教、道教持理性認可態(tài)度的文章,這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梳理。只有對李建昌散文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解讀,才能深刻而全面闡釋李建昌的思想全貌。

      马山县| 大姚县| 内丘县| 奉化市| 吉林市| 阿合奇县| 察隅县| 新津县| 锡林郭勒盟| 阿合奇县| 凤翔县| 上虞市| 陆良县| 宿松县| 吴旗县| 永和县| 全椒县| 昌平区| 农安县| 永靖县| 博野县| 浦江县| 尖扎县| 论坛| 静安区| 太仓市| 哈尔滨市| 广饶县| 东阿县| 和顺县| 扬州市| 永靖县| 乌拉特后旗| 金乡县| 湖口县| 如东县| 乡宁县| 曲阜市| 简阳市| 广宁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