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大量細密畫隨著絲綢之路商隊傳入新疆,受東西方文化的影響,新疆細密畫綜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貌。通過運用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圖像比較法,分析新疆細密畫中的人物服飾及頭飾造型及特點,同時對細密畫中的服飾圖案繪制手法和審美特點進行總結,探尋其中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新疆細密畫服飾頭飾絲綢之路
一、新疆細密畫的傳入與興盛
上世紀,大量細密畫出土于高昌地區(qū)。高昌,即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地區(qū)。因其處于古絲綢之路這樣的特殊地理位置,呈現出不同于中原地區(qū)和其他城邦國家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文化面貌。據目前已有的資料顯示,吐魯番地區(qū)已經出土了大量的細密畫殘件,這其中的細密畫大多與摩尼教有關。
粟特地區(qū)的民族有著多樣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因統(tǒng)治者的賞識與大力支持,使摩尼教在粟特地區(qū)得以盛行。公元4—5世紀時,來自中亞地區(qū)的粟特人就開始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并且在交通要塞上建立城鎮(zhèn)。當時的粟特人大多以經商為主,他們帶領自己的商業(yè)隊伍前往東方進行貿易,很多商隊里的粟特人最終在貿易地定居。史料中記載,從南北朝到唐朝這一時間段,粟特人沿著絲綢之路到達了樓蘭、于闐、高昌、龜茲、敦煌、武威、洛陽、長安等許多地方①。
很多研究者認為,粟特人利用絲綢之路來確定經商的路線,出土于敦煌的文書中已有記載,公元4—5世紀時已有大量粟特商人沿著絲綢之路進入塔里木盆地周邊地區(qū),從而繼續(xù)進入內地。出土于古樓蘭遺址的漢文木簡中記載有賬目出入內容“建興十八年三月十七日粟特胡樓蘭一萬石錢二百”,這里提到的建興十八年也就是公元330年,說明在4世紀時已有粟特人居住在這里,如果這里面有摩尼教的信仰者,那么摩尼教細密畫傳入塔里木盆地時間可以提到公元4世紀初。
粟特商人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南道及中道到達天山以南的樓蘭、于闐、高昌等地區(qū)。出土于于闐的丹丹烏里克和穆扎塔格遺址的粟特文書和907年出土于敦煌的粟特文古信札都證明了摩尼教細密畫是在4世紀初傳入高昌。細密畫的載體十分多樣化,不同的物質材料是表達藝術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既能表現繪畫的肌理,又能展現繪畫的材質。按照繪畫材料,將新疆細密畫分為三大類:紙質、絲綢或絹布、經幡。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大多數新疆細密畫為紙質,其中大部分作為書籍的插圖出現,一些插圖周圍還有用紅、黑等不同顏色的墨汁書寫的文字內容,這些繪于紙上的細密畫具有色彩艷麗的特點,可以看出是早期受到波斯和中亞地區(qū)的影響所致。隨著人們對紙張需求的日益增加,對書寫材料的便攜、耐用等要求也隨之增加。一種被稱為“中國草”的植物纖維開始作為紙張的原料,中國人和粟特人紛紛開始供應這種新的紙張。在本文中涉及的細密畫,既有來源紙質書籍中的插圖,也有繪于絲綢絹布和經幡之上。
二、新疆細密畫中的服飾特征
(一)摩尼教服飾特點
在出土的新疆細密畫中,白袍是非常多見的一類服飾。在典籍《摩尼光佛法儀略》中有如下描寫:摩尼“串以素帔”“其居白座”②。這說明在新疆細密畫中,人物服飾多具有摩尼教服飾的基本特征,即崇尚白色。在一件出土于公元9世紀的大型細密畫織物的殘片上繪有女選民像(圖1)。畫面上共有八個站立的人物,從面部特征來看均為女性。人物均身著統(tǒng)一的白色長袍,長袍上裝飾有簡單的細線,布料上面有很多褶皺,看起來非常柔軟。人物的手插進寬大的袖筒中,袖口垂下。頭上的白帽類似頭巾,但又高高挺立,應該是在耳朵兩側綁扎后形成帽子的形態(tài)。同樣的服飾在另一幅8世紀出土于高昌K遺址的細密畫刺繡殘片上也能看到(圖2),畫面當中有三個站立的女性人物形象,其中右側的兩個女性身著白色長袍,頭戴白帽,腳下踩著蓮花底座,雙手插于寬大的袖筒中。而左側的女神衣著與兩名隨從截然不同,盡顯富貴華麗。她立于蓮花寶座上,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持有一枝花朵或是一個小型的精美物件,上身著白色收腰上衣,肩袖部位層次分明,每一層布料的邊緣都有金色的線條裝飾。上衣的領口為黑色,脖頸處戴著金色項圈,腰間系白色細腰帶。下身的裙裝一直覆蓋到腳,群上使用帶有紅邊的布料折疊后縫制為半圓形的扇片,層層交疊,下擺部位還裝飾有一圈細小的圓形珠子。裙子外側有兩條黑色的裝飾帶。
一部分新疆細密畫中的人物也穿著白色長袍,但長袍在款式上更為復雜,增加了飾品,更顯華貴。如出土于K遺址藏書室旁邊甬道的這幅畫幡(圖3)。畫幡呈長條狀,頂部為三角形,畫布的四周做了鑲邊處理。畫面當中的人物形象居中占據絕大部分空間,四周有裝飾紋樣,與中國古代佛教畫幡的構圖和色彩模式都非常類似。畫面主體為一個站立的貴婦形象。人物身形豐滿,面容具有非常典型的東方女性形象,櫻桃小口,眉眼上挑。上身略微前傾,身著白色長袍,長袍的底部堆疊成特別的卷狀,圍繞在婦女的腳四周。頭戴四角形白帽,白帽兩邊垂下蓋住頭發(fā)和耳朵,僅在額前和鬢角處可以看到一些黑發(fā)。雙手插于袖筒中,胸前縫制有四方形裝飾紋樣。頸部系著一條紅繩,紅繩垂下,直至腳面,在紅繩的最底端結一個大纓子。
另一幅寺院旌幡畫面的主體為一個男性形象(圖4),人物面容飽滿,眼尾上挑,唇上和下巴處均有一撮短胡須,頭戴上大下小的扇形高帽,帽子兩邊連接一條紅繩,系在下頜處用于將高帽固定住。頭發(fā)向后梳起,盤成發(fā)髻藏于帽中。人物身著白色寬大長袍,衣領遮住脖頸,肩膀上覆蓋著黑色的條狀裝飾。長衫的底部堆疊,遮蓋住雙腳。人物雙手插于袖中,胸前縫制了四方形裝飾圖案。頸部系著一條紅繩,紅繩垂下,直至腳面,在紅繩的最底端結一個大纓子,與上圖女性的服飾類似,但款式更為復雜。
(二)供養(yǎng)人服飾特點
細密畫中的男性形象往往服飾更為華貴,如在一幅繪制于麻布上的細密畫中,主體部分為面向一側行走的男性形象(圖5)。人物的身形修長,須發(fā)皆白,額頭有皺紋,可以判斷其年事已高。頭上戴著一頂黑色的高帽,帽子的頂部為一個三角形,三個頂點上各有一根黑色的長條朝上方聳立。帽子兩側連接長繩系在下巴處,帽后連接寬大的飄帛,人物身著深紅色長袍,長袍上繡著花卉紋樣。腰帶為黃黑相間,腰前還有幾根同樣黃黑相間的布條垂下。布條上覆蓋著一個黃黑相間的繡花香囊。腳穿黑色長靴。人物的雙臂彎曲,手上拿著一支很長的長滿葉片的帶花植物。此人物的著裝盡顯高貴和華麗,所戴的帽飾也與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當中的回鶻皇族供養(yǎng)人的帽飾一致,可見此人也是皇族當中的一員。
供養(yǎng)人造像通常以現實生活為原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因此其服飾也是能夠真實反映當時人們的服飾特點。而回鶻作為這一時期高昌地區(qū)的主要民族,很多細密畫中的供養(yǎng)人像都反映出回鶻貴族的服裝特色。如公元9世紀出土的懺悔圖中描繪的是一個家庭正在向神明祈禱或懺悔的情景(圖6)。畫面的上半部分有兩個穿長袍,戴白色高帽的人物,盤坐在兩個盛開的紅花寶座上。兩人都留著黑色長發(fā)與絡腮胡,左邊的人雙手捧著一本書。右邊的人抬起兩只手,似乎正在說著什么。畫面下半部分三男三女相向而坐。人物的服飾和頭飾都非常華麗,是在回鶻人的服飾當中常見的形式。人物的形態(tài)都是跪坐在自己的腳跟處,雙手插于袖中,交叉在胸前。他們跪坐在兩塊拼接在一起的深紅色地毯上。左邊的婦女可以看到身著金色長袍,上有紅色刺繡,衣領處點綴著少許綠色。頭發(fā)盤在頭頂扎成一個碩大的發(fā)髻,發(fā)髻上還有一個金色的長條狀頭飾。中間的婦女桌,白色長袍上面繡著金色的花紋,領口處有紅色作為點綴。最右邊的女性身著紅色長袍,領口和袖口處有少許金色裝飾。這兩個女性的頭飾更為復雜,發(fā)髻高聳,上面裝飾著兩個扇形的金色頭飾。對面坐著的男性都留著絡腮胡,其中最左邊的男子身著金色長袍,腰間既有紅腰帶,頭發(fā)披散至肩部,頭戴一頂三叉冠帽。中間的男子身著綠色長袍,上面有金色的圖案,頭上也戴著一頂三叉冠帽。最右側的男性除了絡腮胡,鬢角兩邊也有濃密的黑發(fā),身著紅色長袍,上面有黃、藍、綠相間的花朵紋樣,腰間系著一條較細的金色腰帶,頭戴一頂黑色的圓形帽子。
護法神圖中所描繪的是兩個正拿著樂器進行演奏的神像(圖7),兩個神像均為女性形象,左邊的正在吹簫,右邊的在吹笙。兩尊神像都站立在粉紫色的蓮花底座上,分別穿著藍色和淺綠色的長袍,上面有深藍色類似于愛德萊斯絲綢的紋樣。長袍蓋住腳,并在底部堆疊起來。長袍外又套著中袖紅色長裙,長裙及膝,腰間和裙擺上方有黃色的線條,裙擺似花瓣狀向外展開。裙子兩側為卷曲的花瓣狀裝飾。兩個人物的頭飾是用白色布條扎制的三個蝴蝶結。身后有圓形頭光,頭光的顏色與服飾的顏色相呼應。
三、新疆細密畫中的頭飾特征
在新疆細密畫中,人物頭飾別具特色。頭飾是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的頭飾展現了民族獨特的審美,又包含了西域回鶻和漢文化的交融。
(一)護法神頭飾
在新疆細密畫中,大量圖畫描繪了摩尼教的護法神。而這些護法神的頭飾都比較相似,雖然很多畫像損毀嚴重,只保留了頭部,但可以明顯看到這些人物的頭飾是摩尼教中的神所特有的,如這幅描繪摩尼教神的細密畫中(圖8),人物造型非常獨特,頭上戴著白色頭巾,頭巾系有幾個結。在頭頂正中央有兩個同心圓的裝飾上下排列。耳朵上戴有金色的同心圓耳環(huán)。頸部帶有一個粗大的項圈。項圈的內側和外側都由白色粗線勾勒,中間較寬的部分為金色。在(圖9)中,描繪了一個高舉雙臂的女神像。人物頭上戴著倒三角形的金色裝飾,應該是摩尼教神像中常見的一種頭飾。身著紅色短衣,腰間系有紅色腰帶,胸前的圖案已經缺失,大臂和小臂處均環(huán)繞金色線條裝飾。
(二)供養(yǎng)人頭飾
在史書《五天竺國傳》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從大食以東,并是胡國,……衣著疊衫、褲帶及皮裘……愛戴白氈帽子?!蔽墨I資料中也提及過由羊皮制成的高尖頂中空的胡帽,《揮麈錄》中記載高昌人用胡帽作為貯水的工具,相互潑水嬉戲③。在一幅公元8世紀出土的男供養(yǎng)人像中(圖10),男子身著紅色衣服,頭戴尖頂白帽,帽子形制特殊,應該是由四個類似三角形的面縫制而成,下緣為花萼狀。人物長眼睛高鼻梁,眉毛一直連到眉心處,絡腮胡與頭發(fā)連在一起,具有典型的西域人特征。人物左側有一個殘損的花朵樣的裝飾圖案。另一幅同時期出土的女供養(yǎng)人像(圖11),人物頭戴尖頂白帽,帽子正中為枝條狀的線條裝飾,帽子兩端彎曲上翹,形似牛角,頂部有一金黃色同心圓裝飾物。人物雙眼皮高鼻梁,額前頭發(fā)卷曲,應該也是西域人種。上述兩幅細密畫都出自同一本書,人物的帽子具有相似之處,都是尖頂白色,并且有裝飾線條,應該是只有尊貴的身份才可以佩戴。
在新疆細密畫中,摩尼教信徒的帽飾可以代表其不同的地位。(圖4)中的男供養(yǎng)人頭頂所戴的扇形高帽象征摩尼教主身份,其形制特殊,與其他選民帽有明顯的區(qū)別。左右對稱、兩側繪有裝飾紋,兩側高中間低,左右連接形成一個四陷的扇形,高帽外表裝飾華麗,深藍的底色更能襯托出白帽的高挺。而普通選民帽高度較低,沒有過多裝飾,有些選民帽甚至只是直筒狀,沒有裝飾紋樣,也沒有懸掛其他配飾(圖1)。
四、結語
新疆細密畫中的人物服飾,帶有明顯的回鶻人的服飾特點,同時期由于高昌地區(qū)摩尼教盛行,因此細密畫中還描繪了很多與之相關的內容,摩尼教服飾的表現手法十分多樣。從輪廓線來看,有著類似“屈鐵盤絲”的繪畫形式。色彩方面,通過暈染的手法,使物體呈現出較強的立體感。服飾圖案的繪制筆十分灑脫大氣,造型靈活有力,充滿韻律之美。當今,只有在高昌遺址中才保留下這充滿多元風格的服飾藝術,這種獨特的繪畫特色同時受到西方與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注釋:
①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M].三聯(lián)書店,2014.12.
②摩尼光佛教法儀略·托化國土名號·形相儀第二[M].拂多誕,譯.③王明清.揮麈錄(卷4)[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細密畫的藝術特征與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YJC76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