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典詩歌具有和諧的音韻、精練的語言、豐富的形象、深邃的意境、真摯的感情,思想成就很高。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美育的滲透。
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滲透美育可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從朗讀入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其次,從意象入手,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最后,從語言入手,感受詩歌的藝術美。
關鍵詞 美育;朗讀;意象;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08-0015-03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边@里的“弦”即琴瑟,“歌”即歌詠??鬃訉⒃?、樂、歌、舞融為一體的,明確地將審美活動的目的歸納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sup>[1]可見,我國通過古典詩歌進行審美教育的歷史非常悠久?!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sup>[2]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華,具有很高的思想藝術成就,在中小學教育中,讓其承載美育功能是應有之義。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怎樣實施美育,是值得語文教師深入研究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際,以《關雎》教學為例來探尋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
一、從朗讀入手,感受古典詩歌的音樂美
音樂美是詩歌的鮮明特點,是區(qū)別其他文學體裁的重要特質。特別是古典詩詞,它講究押韻、平仄、停頓,進而形成優(yōu)美的韻律與鮮明的節(jié)奏。感受詩歌音樂美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誦讀,可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可將冰冷的文字化為靈動的生命。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學生會不斷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自然而然進入有情的情境。
首先,要讀準節(jié)奏。節(jié)奏能給人以律動的美感。讀準詩歌的節(jié)奏,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歌節(jié)奏劃分的知識,如四言二二拍,五言二三拍,七言四三拍,有了這些知識作為基礎,教師再示范和點撥,學生自然能很快把握要領,進入朗讀的情境。如教授《關雎》時,筆者告訴學生:這是一首四言詩,按二二拍讀是最有節(jié)奏感的,《關雎》四字一句,兩字一頓,還常常重章疊唱,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進入正式教學環(huán)節(jié)后,教師范讀一遍,接著讓學生自由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其次,要讀出詩歌的韻律。押韻也是詩歌音樂美的一個重要特點。它是同一韻母的有規(guī)律的重復,猶如樂曲中反復出現的一個主旋律。古詩詞的押韻一般在句尾最后一個字,句尾是意義和聲音較大的停頓之處,再配上韻,所以合轍押韻的古代詩歌更富有旋律感?!蛾P雎》隔句押韻(洲、逑、流、求),這些字有相同韻母ou,且放在句末,就形成韻腳,朗讀時很有韻律,形成回環(huán)反復的音樂美。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把握詩的用韻特點,使其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進而深入“美讀”的境界。
另外,要注意古詩中的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的兩個音節(jié)在語音上要么是雙聲關系,即聲母相同;要么是疊韻關系,即韻母相同。這種語音的聯(lián)系使得它在語音上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如《關雎》中的“關關”“雎鳩”“窈窕”“參差”“輾轉”等,這些詞語中,有的是雙聲聯(lián)綿詞,有的是疊韻聯(lián)綿詞,再加上“之”字腳的復韻,使得全詩朗朗上口,韻律和諧,悅耳動聽。
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速的疾徐曲折充分地展現了詩歌的音樂美。每一首詩詞中的字字句句都蘊含獨特的音調、音高、節(jié)奏和情感。學生通過研讀,不僅能感受到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美與音韻美,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把握詩意,于品讀中受到古詩詞的熏陶,增強對古詩詞的審美體驗。[3]
二、從意象入手,感受古典詩歌的意境美
何為意象?意象是蘊含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情感通常不是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結合,就是“意象”。
詩歌中,意象的作用舉足輕重。在鑒賞古典詩歌時,讀者通常通過意象分析作品的手法,通過意象來鑒賞作品的意境,通過意象來破解作品的寓意,通過意象來與作者進行藝術、美學、心靈與精神全方位的交流。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只有掌握了意象,抓住了詩歌的靈魂,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找出意象;再從意象入手,通過想象來還原和豐富詩歌描繪的畫面,從而進入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如《關雎》的意象主要有“雎鳩”“荇菜”“君子”“淑女”。
“雎鳩”意象出現在詩歌的首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要求學生用生動語言勾勒這兩句詩描繪的美景。開篇描寫開闊的河面之中有一小塊綠洲,一雙鳥兒便棲息于這塊綠洲之上,悠閑地舒展著翅膀,“關關”地鳴叫著。那鳥鳴聲悅耳動聽,不禁使得路人駐足傾聽,此時此景不禁令人遐想。如果此時駐足的路人恰巧是一位翩翩君子,而此時水岸間又恰巧出現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那么愛情便在這清新婉麗的自然意境之中不經意間萌發(fā)了。學生在想象中勾勒的畫面富有春天的生機和青春的浪漫,在這樣的想象訓練中學生能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深切感受到青春美和自然美。
“荇菜”意象則在詩中反復出現:“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败舨恕本褪且环N水草,且繁殖生長能力強?!榜厚皇缗痹诓烧舨耍瑐鬟f出“淑女”的美麗、勤勞、健康,并具備繁衍生息能力等信息,這都符合“君子”的擇偶標準。讀到這里,畫卷繼續(xù)向前延伸,瀟灑的“君子”遇到了美麗的姑娘,姑娘或許并沒有留意“君子”的凝眸,但是“君子”的心情此時卻已無法淡定,而是如那隨水而流的荇菜一般,追隨著姑娘的身影而去。
詩中的“君子”又是怎樣的意象呢?主人公是“君子”還是“淑女”呢?在分析“君子”意象時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拋出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去分析和思考。青春期的學生對異性有了懵懂的憧憬,但他們可能還不能處理好與異性的關系,教師通過這首詩可以給他們上生動的一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厚皇缗?,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睈垡饷葎訒r的思念是悠長而感傷的,“感傷”亦是美學中一種疏解情感的方式。思慕的女子已走入心房,“君子”日日夜夜、輾轉反側思念著夢中之人?!榜厚皇缗?,琴瑟友之。”能夠使用琴瑟的人,一定是受過良好的禮樂教育,所以這里的“君子”應該是一位有才華的貴族青年。他思慕美麗的姑娘,便開始了熱烈地追求,但即使心中已經充溢了熱烈的愛,卻依然選擇了循禮之舉,用琴瑟之樂來接近美麗的姑娘,“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正表現出“君子”追求“淑女”“發(fā)乎情,止乎禮”的禮儀之美。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比绻f琴瑟之樂適合男女之間談情,那么鐘鼓之樂則適合男女之間的婚嫁。經過了“琴瑟友之”的熱烈追求,自然而然由愛情轉到婚嫁,可以說“君子”與“淑女”的這首戀歌最終獲得了圓滿。從相識、相求到迎娶,這一系列的過程完全符合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儒家傳統(tǒng)美學思想。《關雎》所歌頌的,正是這種“發(fā)乎情,止乎禮”的情感克制、行為謹慎和以婚姻和諧為目的的愛情,體現著生命之真、中庸之德和中和之美。[4]
隨著教師不斷地豐富“君子”形象,這位德才兼?zhèn)?、感情專一、有禮有節(jié)的“君子”形象呼之欲出。這時也解答了前面的兩個問題,主人公是“君子”,寫“淑女”是為了引出“君子”的思念和“君子”的形象。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討論當今社會“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兩種錯誤的愛情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師生在人物鑒賞中,不斷豐富“君子”人物形象,“君子”的美好形象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影響他們今后的愛情觀,此時通過古典詩歌教學進行美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從語言入手,感受古典詩歌的藝術美
詩歌的語言美首先體現在各種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賦、比、興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百x”是直陳其事,“比”是借物譬喻,“興”是先言它物再引起所詠之事?!蛾P雎》第一、二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起興,詩以雎鳩之和鳴引出“君子”對“淑女”的追求。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能產生意猶未盡的效果。學生能在這美麗的畫面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和愛情的萌動,感受詩歌的委婉含蓄美。
語言美還體現在重章疊唱上。所謂重章疊唱,是指在不同章節(jié)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語句重復出現的一種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具有回環(huán)往復的藝術效果。這種手法不僅增加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還能使內容遞進,逐層抒發(fā)強烈的感情。在《關雎》中,疊詞有“關關”;疊句有“窈窕淑女”,重復四次;疊章有第二、四、五章。在疊章中疊句,在疊句中疊詞,周而復始,回環(huán)往復,構成了如同歌樂一樣的節(jié)律性,誦讀起來,如歌如唱。學生在這種重章疊唱中,不僅能感受到音樂美,更能體會到“君子”對“淑女”越來越濃的深情。
語言美也體現在用詞的精妙上。古人歷來重視鍛字煉詞,不惜為這一字之妙“拈斷數根須”。在賞析《關雎》時,筆者布置了一個任務:找出“君子”追求“淑女”的單音節(jié)動詞,你認為哪一個最重要?學生迅速找出“求”“思”“友”“樂”,并認為“求”字最重要。為什么呢?因為整首詩都在表現“君子”對“淑女”的追求過程,從一見鐘情到思念不已再到渴慕結合,從相識、相知到迎娶,“求”字是全詩的詩眼。第一章起興,引出第二章的“求”,“君子”對“淑女”的追求,第三章抒發(fā)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全詩的關鍵,最能體現這首詩的精神。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求”而得之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有輕重深淺不同而已。整首詩寫盡了“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此時,學生才真正體悟到了這一“求”字之妙、語言之美。
另外,《關雎》中的“窈窕”“輾轉”“參差”這些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也體現了用詞的精妙。如用疊韻聯(lián)綿詞“窈窕”來修飾“淑女”的美麗,用雙聲聯(lián)綿詞“參差”來摹繪水中荇菜的長短不齊,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輾轉”來描寫“君子”難以入睡的動作,這些詞都能夠極大地增強詩歌聲調韻律的和諧美和人物、景物的生動性。[5]
總之,作為《詩經》首篇的《關雎》已經不單單是一首詩,而是蘊含了超越時空的美學觀念。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華,其和諧的音韻、精練的語言、豐富的形象、深邃的意境、真摯的感情,無一不是教師實施審美教育的好素材。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美育的滲透,來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引領學生走進美的境界,使他們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得到思維鍛煉和美育熏陶,進而形成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康的人格。
(楊紅,武漢西藏中學,武漢 430000)
參考文獻:
[1] 熊芳芳.語文審美教育研究與實踐[J].語文月刊,2020(5):7-11.
[2][5] 張涵.探究美育視角下《關雎》的美學意蘊及教學要點[J].中學教學參考,2023(28):7-10.
[3] 李丹.淺談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智力,2022(31):72-75.
[4] 李士奇.《詩經·關雎》的多角度審美賞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9): 186-187.
責任編輯:楊 揚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