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擺在高校外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任務型教學法主張學習者在完成教學任務過程中實現(xiàn)語言知識的學習。因此,任務型教學法為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路徑。本文立足后疫情時代,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結合大學英語教學案例,分析了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旨在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任務型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于杰(1992-),女,內(nèi)蒙古大學創(chuàng)業(yè)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翻譯。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高校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紛紛開展線上授課。后疫情時代,高校教師總結線上授課的優(yōu)點,將線上授課與線下授課相結合,探索適合本院校的教學方法。大學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推動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和實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融入當代大學生活,探索并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是高校培養(yǎng)全方位、復合型、具有多元文化和信息素養(yǎng)人才的必要之舉,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順應時代發(fā)展,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舉措。
二、任務型教學法概述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珀拉胡(N.S. Prabhu)在印度進行了一項交際教學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即“在做中學”。珀拉胡正式提出任務型教學法后,大批學者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末,任務型教學法開始在我國出現(xiàn),吳旭東教授、夏繼梅、岳守國等為任務型教學法在我國教育界的傳播與運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及任務教學設計的內(nèi)容
對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本文選取澳大利亞語言學家大衛(wèi)·紐南(David Nunan)和我國學者岳守國的論述。大衛(wèi)·紐南在《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一書中提出,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結構性的教學方法,主要由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過程、課堂活動、師生角色等要素組成。岳守國認為,任務語言教學法是基于完成交際任務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以計劃和操作為中心內(nèi)容。這兩個定義都體現(xiàn)出,該教學方法的應用依托教師與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動,以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
關于任務教學設計的內(nèi)容,靳洪剛提出,任務教學設計一般包含三個任務階段及五個基本組成部分。三個任務階段分別是前期任務、核心任務、后期任務。根據(jù)Ellis的歸納,每個任務循環(huán)應包括五個基本組成部分,即教學目標、語言輸入、任務條件、任務程序、預期結果。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優(yōu)勢
1.凸顯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承擔著課堂教學的全部任務。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授課任務重,講授的內(nèi)容多,課堂上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時間較少。而在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可根據(jù)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承擔維護課堂秩序與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2.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了解來自教材及授課教師的講授,屬于被動式學習;而在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要根據(jù)學習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3.學生語言學習效果較好。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進行灌輸式教學,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學習效果不佳且很難做到學以致用。傳統(tǒng)授課更注重書本知識、英語詞匯及英語語法內(nèi)容的輸出。而在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任務分級,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能夠?qū)W以致用。
三、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推行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一些問題與挑戰(zhàn)。下面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方面,分析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學內(nèi)容豐富但不注重學生需求
后疫情時代蓬勃發(fā)展的外語慕課平臺,能夠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提供大量的英語學習資源,且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提供難易程度相匹配的學習視頻。相比于以前只局限于書本內(nèi)容的學習,慕課的出現(xiàn),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途徑,也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輔助支持。疫情期間,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線上授課中,大學英語教師能夠即刻為學生展示與課程內(nèi)容相關的教學材料。后疫情時代,因部分高校的教室未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內(nèi)容上只能依靠傳統(tǒng)形式呈現(xiàn)。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雖豐富,但均由教師提供。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感興趣的點是什么?教師對此有所忽視。
(二)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但教學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
疫情期間,教學多在線上進行,主要依托釘釘、騰訊會議、騰訊課堂、雨課堂等課程直播與學習平臺,還有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豐富資源與手段的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等自主學習平臺等。后疫情時代,這些信息化教學手段依然影響著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師能夠運用各種現(xiàn)代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工具來輔助英語教學。例如,教師可使用微助教、清華社英語在線等工具,快速高效地完成學生課上的簽到、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期中測試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可節(jié)約課上時間,又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新型教學手段需要新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但問題也顯而易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相悖,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保守且單一。因此,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有待進一步豐富。
(三)教學方法多樣但學生線上學習效果無法保證
后疫情時代,教學方法以線上+線下模式為主,線上模式為輔,如因安全、衛(wèi)生問題或其他特殊情況,部分班級可能會暫時性采取線上授課模式,但這種情況在目前相對較少線上授課,學生可以不考慮時間與空間進行自主學習,教學方式較為新穎,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線上+線下授課模式,依托于線下授課,打破了單一的教學方法,并以“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來助力大學英語教學。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英語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資源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與延伸拓展。但所有的線上學習都有一個弊端,那就是教師無法監(jiān)督學生的線上學習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得到保證,完全取決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強弱。
四、任務型教學法在后疫情時代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是核心部分。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應當按照三個任務階段和五個基本組成部分來規(guī)劃教學。下面筆者以所教授課程內(nèi)容為例,說明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前期任務階段
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程度,合理設置任務的難易程度。前期任務階段一般是任務的布置、說明與準備階段,讓學生在課下完成。這個階段,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求來完成準備工作,教師也可以將教學目標明確展現(xiàn)給學生,即完成任務中所需要的詞匯、句式、語法點等。教師通過介紹任務的要求,完成教學輸入部分,即給學生介紹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背景知識與任務說明等,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有的學生英語水平較低,教師可以輔助這些學生完成任務。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任務的設置,針對班級學生的學習程度,設置難度適宜的任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以《新世界交互英語(第二版)讀寫譯2》Unit4 Reading 1“Where have all the fish gone? ”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了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撈,海洋中不少大型魚類已經(jīng)滅絕。
前期任務階段的任務為:
任務1:Leading Activities。要求學生寫出與海洋或魚類相關的詞匯。
任務2:Team Work。向?qū)W生展示幾張海洋遭到破壞的照片,并提出問題“What human activities cause these situations?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 pictures?”。學生三至四人一組,討論十分鐘后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二)核心任務階段
助力學生完成任務架構,豐富教學環(huán)節(jié)。核心任務階段是主要的教學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幫助學生了解任務要求,明確任務架構,并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采取互動交流的方式完成核心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能夠解決簡單的問題并能對文章的主旨大意有一定的認知。區(qū)別于教師一言堂的教學,這個階段可采取的教學形式主要為大班講授與小組活動。在這個階段,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團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教師可根據(jù)具體講授內(nèi)容與班級學生的學習程度來設置本階段的具體任務。
在前文所舉例文的教學中,核心任務階段的任務為:
任務1:快速瀏覽文章,明確文章結構與主旨大意,兩人一組進行討論。
任務2:回答問題,對文章細節(jié)內(nèi)容進行分析?!癚1: Most of the big fish are gone, what is the major factor of this phenomena? Q2: What is the reason of the rise of little fish? Q3: Where have all the fish gone?”,前兩個問題學生自主回答,互相補充。第三個問題分組討論,各組派代表回答,教師總結點評。
(三)后期任務階段
幫助學生做好學習總結反思,測評學生的學習效果。后期任務階段是前兩個階段完成后的總結、反思,并將學習成果以口頭闡述或筆頭作業(yè)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階段。為了督促與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可在本階段設置作業(yè)或小測試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本階段要認真完成對學生學習內(nèi)容的總結并加強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鞏固。
在前文所舉例文的教學中,后期任務階段的任務為:
任務1:以“How to save our seas?” 為題,完成一篇不少于100詞的作文。
任務2:針對文章主題“人類過度捕撈活動對于海洋的危害”,四人一組,課下搜集有關人類活動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海洋、冰川、森林等)的破壞的資料,并制作英文PPT,選一名代表在下次課前用英文給大家講解相關內(nèi)容(五至十分鐘)。
以上教學實踐表明,通過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將一成不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成可拆分的具體任務。通過創(chuàng)新任務形式與內(nèi)容,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設置適合學生學習水平的具體任務,并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的目的。
五、結語
后疫情時代,解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進行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任務型教學法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還能改變單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高校外語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效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探索出適合所在高校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胡杰輝.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理論內(nèi)涵與研究范式[J].外語界,2021(4):2-10.
[2]姜麗娜.淺析任務型教學法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3):56-58.
[3]岳守國.任務語言教學法:概要、理據(jù)及運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364-367.
[4]靳洪剛.現(xiàn)代語言教學的十大原則[J].世界漢語教學,2011(1):78-98.
[5]黃立鶴.多模態(tài)范式與后疫情時代的外語教學[J].當代外語研究,2021(1):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