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陰道分娩;產后出血;宮腔水囊壓迫法;療效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 內失血量超過500 mL,剖宮產時超過1 000 mL,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造成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為宮縮乏力,臨床常通過宮縮藥物、子宮按摩方式,恢復患者子宮收縮能力,以達到降低出血量,控制病情的治療目的[1]。通常,在宮縮藥物和子宮按摩聯(lián)合治療下,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情況,若采取保守手術依然無法生效,此時則會考慮切除子宮,確?;颊呱踩玔2-3]。因此,為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尋求一種既可以有效止血,又不會對患者生育功能產生較大影響的治療方式極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對2019年2 月—2021 年10 月期間在南通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80 例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進行研究,探討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診治的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抽樣法進行分組。常規(guī)組年齡24~38 歲,平均(30.02±2.47)歲;孕周38~41周,平均(39.43±0.22)周;初產婦25 例、經產婦15例。研究組年齡25~39 歲,平均(30.88±2.79)歲;孕周39~41 周,平均(39.45±0.22)周;初產婦24 例、經產婦16 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獲取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診斷標準;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者;②資料完整者;③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協(xié)議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②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嚴重出血性疾病者;④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者、凝血功能異常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配合度低者。
1.3 方法
常規(guī)組:為患者使用紗條填塞法進行治療。用碘伏蘸濕醫(yī)用宮腔紗條后,充分填塞宮頸至宮底,紗條尾端留置在陰道口處。
研究組:為患者使用宮腔水囊壓迫法進行治療。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對其陰道及周圍部位進行消毒,避免感染,充分暴露宮頸處,在患者子宮及陰道內置入產科專用的一次性宮腔壓迫水囊套件(三腔二囊),水囊內均注入37℃的0.9% 氯化鈉溶液,宮腔水囊注入量為300 mL,陰道水囊注入量為180 mL。通過水囊的外接引流袋觀察宮腔的引流量,并用稱重法統(tǒng)計陰道的出血量,產后出血量由宮腔的引流量和陰道出血量兩部分構成。根據出血量調整診療方案,水囊在12~24 h內取出。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術后出血控制效果、臨床指標情況進行觀察分析。治療依從性通過自制調查量表進行評價,80 分以上者,可以積極配合治療,為完全依從;60~79分者,能夠在監(jiān)督下完成治療,為部分依從;60分以下者,不能配合醫(yī)生治療,為不依從;總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發(fā)熱、感染、腹痛、低血容量性休克。術后出血控制效果通過不同時間段出血量進行判定,包括術后2、12、24、48 h、取出填塞物后5 個時間段。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操作時間、住院時間、止血顯效時間、填塞物留置時間。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臨床指標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控制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出血控制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在胎兒娩出的24 h 內,產婦陰道出血量超過500 mL的情況即為產后出血,而對于剖宮產產婦而言,出血量超過1 000 mL者則視為產后出血。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期的嚴重并發(fā)癥[4-6],也是我國目前致使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特別對于偏遠、落后地區(qū)而言,產后出血發(fā)生率更高。產后出血的臨床癥狀為分娩后短時間內大量出血或長時間持續(xù)性出血,嚴重者會引發(fā)休克,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認為,引起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原因較多,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受損、子宮內翻等,宮縮乏力是引起產后出血的最常見原因,而造成宮縮乏力的因素又包括多項內容;軟產道裂傷則包括宮頸裂傷、陰道裂傷、會陰裂傷等,臨床常見因素為外陰組織彈性不理想,產力過強,陰道與外陰有炎癥,急產出現巨大兒情況等,軟產道檢查出現漏診情況等;子宮內翻在臨床比較少見,常因為第三產程處理不當造成;需按照具體病因,對癥止血。產后出血產婦臨床表現為陰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繼發(fā)性貧血等,一般情況下產后出血表現出的癥狀與產婦實際失血速度、失血量、有無貧血等情況相關,對于短期內大量出血的產婦而言,常見癥狀為短期內休克。產后出血具有發(fā)病突然、進展迅速的特征,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搶救,會出現生命危險。因此,為產后出血產婦進行快速有效的治療,對于產婦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言,至關重要。
臨床既往主要通過藥物保守治療,通過宮縮藥物、子宮按摩等方式控制出血,減少出血量,但部分產婦止血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諸多不良反應,這時應快速采取其他方法止血[7-9]。目前,宮腔紗條填塞術、宮腔水囊壓迫法是產后出血最有效的手術方案,但對于兩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然存在爭議[10-12]。宮腔紗條填塞術是一種產后出血常用方式,在止血失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減緩出血速度,為患者治療爭取時間,但臨床操作對施術者要求較高,若在填塞時產生縫隙,易導致宮腔內出血情況;同時,紗條尺寸不同,反復堵塞容易對患者子宮內膜等組織造成損傷,治療效果欠佳[13-15]。宮腔水囊壓迫法注水速度和用量靈活,可以按照患者的實時情況調整注水速度和水量,且水囊留置時間≤24 h,可以降低感染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宮腔水囊壓迫法利用無菌手套,采取導管注水的方式擴大水囊,可塑性較高,可以良好適應宮腔內的不同變化,且可以對宮腔產生一定的機械性刺激與壓力,且在水流動性的作用下,可以保證宮腔內各點所受壓力一致,能夠對宮腔創(chuàng)面產生相對廣泛的壓迫性,會促進水囊周圍的宮壁血管短時間內閉鎖,從而縮減創(chuàng)面出血量。宮腔水囊壓迫法不會對產婦的月經、子宮收縮和生育功能等產生不利影響,且操作簡便、技術水平低,既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長,產生快速止血的效果,又能在手術完成后方便取出,從而減輕產婦痛苦,這對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產婦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在皮興芳等[17]的研究中,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使用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低于對照組的22.50%,而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低于常規(guī)組的20.00%(Plt;0.05),和皮興芳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使用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可以減少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治療安全性。在朱穎等[18]的研究中,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使用宮腔水囊壓迫療法后,患者產后2 h出血量(150.38±32.24)mL、12 h 出血量(106.42±29.45)mL、24 h 出血量(87.17±19.57)mL 均少于紗條填塞法治療組。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組術后2 h 出血量(150.27±25.13)mL、術后12 h出血量(106.31±29.34)mL、術后24 h出血量(99.48±11.48)mL 均少于常規(guī)組,和朱穎等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將宮腔水囊壓迫法應用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出血量,明顯改善患者出血癥狀,和常規(guī)宮腔紗條填塞術相比,更具有治療優(yōu)越性。在譚英俊[19]的研究中,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使用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后,產婦治療效果中,手術操作時間(149.46±25.55)s、止血顯效時間(1.79±0.87)s、填塞物留置時間(17.18±5.46)s均短于紗布填塞治療組;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組手術操作時間(143.40±20.62)min、止血顯效時間(1.52±0.61)h、填塞物留置時間(16.88±4.80)h均短于常規(guī)組(Plt;0.05),和譚英俊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使用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后,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操作時間和填塞物留置時間,且可以促進止血快速顯效,更具治療優(yōu)勢。
綜上所述,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通過宮腔水囊壓迫法進行治療,能夠改善患者術后出血情況,可以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且不良反應少,患者治療依從性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