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盆底超聲檢查在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該疾病的早期診斷、適時干預、治療提供更多客觀依據(jù)。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鄂托克旗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收治的48例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尿失禁組),并選擇48例同期產后非壓力性尿失禁產婦(對照組),進行前瞻性研究。兩組產婦均進行盆底超聲檢查。比較兩組產婦靜息狀態(tài)下、最大瓦氏(Valsalva)動作時的超聲指標與肛提肌裂孔參數(shù),以及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結果 靜息狀態(tài)下尿失禁組產婦尿道傾斜角(UTA)顯著小于對照組,膀胱尿道后角(PUA)顯著大于對照組,膀胱頸位置(BNP)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靜息狀態(tài)下的逼尿肌厚度(BD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最大Valsalva動作時尿失禁組產婦膀胱頸移動度(BND)、尿道旋轉角(URA)、PUA均顯著大于對照組,膀胱頸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水平垂直距離(BNS)顯著短于對照組;不同狀態(tài)下(靜息、最大Valsalva動作)尿失禁組產婦肛提肌裂孔最大前后徑、最大橫徑均顯著長于對照組,最大面積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尿失禁組產婦尿道內口形成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盆底超聲檢查的應用可有效評估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盆底功能情況、解剖結構,以及肛提肌裂孔參數(shù)、尿道內口漏斗形成情況,為臨床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早期診斷、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盆底超聲 ;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 ; 逼尿肌厚度 ; 尿道傾斜角 ; 膀胱尿道后角 ; 膀胱頸位置
【中圖分類號】R7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9.001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9.007
壓力性尿失禁是臨床上多發(fā)生于產后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認為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及陰道分娩造成的盆底組織損傷,此外還與肥胖、絕經、便秘等因素有關。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會陰部潮濕、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相繼出現(xiàn),嚴重影響產婦日常生活與生活質量。因此,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實施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可對產婦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有核磁共振(MRI)、超聲、X線盆腔造影等,但是MRI的檢測僅能對靜息狀態(tài)下的解剖結構顯示良好,動態(tài)觀察效果欠佳,且檢測費用相對較高,在臨床上未能廣泛應用;X線盆腔造影技術雖具有良好的清晰度與對比度,但也存在不足,其具有放射性且操作繁瑣復雜,對設備要求較高[1]。盆底超聲檢查也可清晰顯示膀胱頸、膀胱、尿道等位置和形態(tài),且具有無輻射、操作便捷、顯像良好等特點,逐漸在臨床上廣泛應用[2]。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盆底超聲檢查在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鄂托克旗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收治的48例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尿失禁組),并選擇48例同期產后非壓力性尿失禁產婦(對照組),進行前瞻性研究。對照組產婦年齡23~44歲,平均(29.41±4.12)歲;產次1~3次,平均(1.91±0.45)次;BMI 20~25 kg/m2,平均(22.26±1.49) kg/m2。尿失禁組產婦年齡22~42歲,平均(29.34±4.16)歲;產次1~3次,平均(1.86±0.47)次;BMI 20~24 kg/m2,平均(22.14±1.54) kg/m2。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尿失禁組產婦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 [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壓力誘發(fā)試驗膀胱頸抬舉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在體位改變、用力、運動、噴嚏、咳嗽、大笑等腹壓增加時會出現(xiàn)不自主的漏尿癥狀;經應力試驗、尿墊試驗檢查確診者等。排除標準:神經系統(tǒng)異常、外傷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尿失禁者;肛提肌斷裂者;伴有較嚴重的盆腔疾病者;存在泌尿系統(tǒng)相關疾病病史者等。本研究已經鄂托克旗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產婦均簽訂包含研究方法、注意事項等內容的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所有產婦均進行盆底超聲檢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通用電氣醫(yī)療系統(tǒng)(中國)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060567,型號:LOGIQ F8]以3~8 MHz的探頭頻率進行盆底超聲檢查,容積掃查和二維掃查角度分別設置為85°和70°。在檢查前所有產婦均需將直腸和膀胱排空,取膀胱截石位,將一次性保護套覆蓋在探頭上,并在其外部涂上適量的耦合劑并放置在尿道和陰道口間,依次顯示尿道、膀胱、陰道等部位,對盆腔臟器的情況進行全面觀察;將恥骨聯(lián)合后下緣水平作為參考線,當顯示為正中矢狀切面時分別檢測并記錄靜息狀態(tài)下和最大瓦氏(Valsalva)動作下的各項超聲參數(shù)指標。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產婦靜息狀態(tài)下超聲指標。逼尿肌厚度(BDT):在接近膀胱中線的位置進行測量膀胱外緣到內緣的厚度;尿道傾斜角(UTA):指的是人體縱軸和近端尿道間的角度;膀胱尿道后角(PUA):尿道與膀胱后壁之間的角度;膀胱頸位置(BNP):參考線與膀胱頸之間的距離。②比較兩組產婦最大Valsalva動作時超聲指標。膀胱頸移動度(BND):產婦兩種狀態(tài)下BNP的差值;尿道旋轉角(URA):兩種狀態(tài)下UTA的差值;PUA:膀胱頸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水平垂直距離(BNS)。
③比較兩組產婦不同狀態(tài)下肛提肌裂孔參數(shù)。將探頭放置在陰阜和肛門之間,進行橫向和縱向檢查,對肛提肌裂孔的最大前后徑、橫徑及面積進行測量。④記錄并比較兩組產婦在最大Valsalva動作后尿道內口呈漏斗樣改變的形成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經K-S檢驗證實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靜息狀態(tài)下超聲指標比較 靜息狀態(tài)下尿失禁組產婦UTA顯著小于對照組,PUA顯著大于對照組,BNP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產婦靜息狀態(tài)下的BD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最大Valsalva動作時超聲指標比較 最大Valsalva動作時尿失禁組產婦BND、URA、PUA均顯著大于對照組,BNS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產婦肛提肌裂孔參數(shù)與尿道內口漏斗形成情況比較 靜息狀態(tài)下和最大Valsalva動作下尿失禁組產婦肛提肌裂孔最大前后徑、最大橫徑均顯著長于對照組,最大面積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妊娠期子宮的不斷增大致使產婦盆膈裂孔及周圍相關支持組織承受較大的壓力,經陰道分娩可能直接損傷盆底軟組織,子宮基底韌帶過度伸展,使產后極易發(fā)生子宮脫垂,導致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長期出現(xiàn)不自主的漏尿癥狀可能致使產婦出現(xiàn)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產婦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若能夠實施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促進產婦的臨床癥狀快速緩解,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
盆底超聲對盆底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的觀察主要通過使用超聲探頭經腹部或經會陰探查來完成,可以更直觀地觀察盆底解剖結構的變化;同時超聲以其高空間分辨率、簡便、無輻射、可重復檢查等優(yōu)點,在診斷與療效評估方面具有良好的優(yōu)勢,易被產婦接受[4]。經盆底超聲檢查顯示,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由于盆底松弛導致2/3近側尿道移位于腹腔之外,在靜止時尿道壓力降低(仍高于膀胱內壓),但腹內壓增加時,壓力只能傳向膀胱而不能傳遞給尿道,使尿道阻力不能對抗膀胱的壓力,遂引起尿液外溢的癥狀[5]。靜息狀態(tài)下UTA越小,則尿道與人體的縱軸和重力方向越平行,此時腹壓、人體重力等因素的影響會使產婦腹部壓力增大,從而加重盆底肌結構的損傷,加大近端尿道的活動度,引起不自主排尿癥狀的出現(xiàn)。恥骨直腸肌是人體盆底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產婦發(fā)生壓力性尿失禁時,其盆底支持系統(tǒng)損傷程度較重,此時肌肉拉伸功能變差,尿道支撐能力降低,恥骨直腸肌厚度增加;與此同時伴有腹內壓力升高情況時,可導致PUA持續(xù)擴大,BNP持續(xù)縮短,由此促進提高膀胱頸的活動性,盆膈裂孔面積增大,此時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病情也會隨之加重[6]。本研究結果顯示,靜息狀態(tài)下尿失禁組產婦UTA顯著小于對照組,PUA顯著大于對照組,BNP顯著短于對照組。此外,最大Valsalva動作時產婦通過屏住呼吸,關閉聲門,收縮膈肌和腹部肌肉,提高腹壓,接近模擬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時腹內壓增加的狀況;由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失去了正常的尿道括約肌關閉機制,當出現(xiàn)腹壓增大情況時,產婦PUA會顯著增大甚至呈開放狀態(tài),BNP會顯著下移,使得膀胱頸、尿道呈高活動性,BND、URA、PUA均增大,BNS縮短;最大Valsalva動作時產婦URA變大,可導致尿道向后下方移動,加重腹壓肌群收縮乏力,導致尿道內壓力降低,出現(xiàn)溢尿情況,是評估壓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指標[7]。本研究結果顯示,最大Valsalva動作時尿失禁組BND、URA、PUA均顯著大于對照組,BNS顯著短于對照組,表明盆底超聲檢查的應用可有效評估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盆底功能情況和解剖結構。
肛提肌是盆底結構中起支撐作用的最重要肌群,肛提肌厚度越大,肛提肌裂孔前后徑、橫徑越短及面積越小,為膀胱、尿道、子宮、直腸等提供的支持作用就越強,盆底肌力、耐力也就越強。盆底超聲檢查可借助會陰視窗進行盆底檢查,有效減少了骨骼對檢查視野造成的干擾;同時可對不同狀態(tài)下膀胱、尿道的位置特征和形態(tài)變化等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肛提肌功能受損情況、尿道內口形成情況,為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8-9]。本研究結果顯示,靜息狀態(tài)下和Valsalva動作下尿失禁組產婦肛提肌裂孔最大前后徑、最大橫徑均顯著長于對照組,最大面積顯著大于對照組,表明盆底超聲檢查的應用可有效評估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肌肉損傷的撕裂情況、肛提肌等相關指標。此外,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尿道功能出現(xiàn)失調,而且尿道支撐結構薄弱,尿道松弛,導致尿道內口漏斗形成增加[10-11],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尿失禁組產婦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盆底超聲檢查也可直接有效反映尿道內口漏斗形成情況,利于疾病診斷與病情評估。
綜上,盆底超聲檢查的應用可有效評估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盆底功能情況、解剖結構,以及肛提肌裂孔參數(shù)、尿道內口漏斗形成情況,為臨床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早期診斷、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軼群, 陳娟, 李衛(wèi), 等. 影像學檢查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 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7, 27(6): 544-548.
周文娟, 陳超, 王偉偉, 等. 盆底超聲在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中的運用與可行性[J]. 中國臨床研究, 2018, 31(1): 119-121.
中華醫(y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盆底學組.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7, 52(5): 289-293.
卜秋強, 冼云開, 蔣雙蘭. 探究應用盆底超聲診斷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臨床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22, 6(5): 47-49.
李倩, 雷磊, 張昕, 等. 基于Logistic回歸分析建立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盆底超聲評分模型及其診斷價值[J].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21, 23(11): 836-840.
單華英, 徐亞芬, 陸艷, 等. 盆底超聲在女性壓力性尿失禁中的應用及初產婦產后盆底肌肉訓練的療效評估[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9, 17(9): 1557-1560.
胡洋, 樓葉琳, 張恒, 等. 盆底超聲與盆底肌電生理參數(shù)評估產后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相關性研究[J]. 浙江醫(yī)學, 2022, 44(10): 1099-1103.
臧加英, 高波, 劉洋, 等. 盆底四維超聲檢測肛提肌裂孔前后徑對壓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盆底病變的評估價值[J]. 中國性科學, 2022, 31(4): 91-94.
張海燕, 姜偉, 江寧珠, 等. 盆底超聲診斷產婦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應用價值[J]. 當代醫(yī)學, 2020, 26(15): 158-159.
馬春燕, 魏珊, 符葉柳. 盆底超聲測量前腔室結構參數(shù)及靜、動態(tài)MRI在初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及防治中的應用觀察[J].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 2022, 33(3): 210-215.
曹韻清,肖汀,黃偉俊,等. 盆底實時三維超聲檢測尿道內口漏斗在女性壓力性尿失禁中的診斷價值[J].廣東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9, 37(4): 45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