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小學英語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大單元視域下的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教學融合,旨在通過整合課內教材資源與課外閱讀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實踐,探討在大單元視域下如何有效整合課內教材資源與課外閱讀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期為優(yōu)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大單元視域;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討
作者簡介:孫玲,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康華校區(qū)。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更好地進行英語教學,尤其是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育工作者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往往存在閱讀資源單一、教學方法枯燥等問題,這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不能滿足他們在語言輸入方面的需求。因此,大單元視域下的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一、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
(一)課本閱讀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拓展
在大單元視域教學背景下,合理利用與拓展課本閱讀資源尤為重要。教材閱讀資源作為小學英語教學的基礎素材,具有無可替代的教學價值,但是傳統(tǒng)的教材閱讀教學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過于強調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對教材閱讀資源進行篩選和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自身閱讀興趣和需求,使得閱讀資源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教師也應該時刻關注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將富有時代特色的閱讀素材融入教材中。除此以外,教師需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課下的空閑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通過設置閱讀任務來鼓勵學生課外自主閱讀。
(二)課本外閱讀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
課外閱讀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是為了滿足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更深入的需求,同時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通過開發(fā)相關的閱讀資源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索英語世界。這些資源的利用包括但不局限于英語原版繪本、英語報紙雜志、英語電影或者視頻等等……只要是能夠將知識與課本內容相關聯,都可以提供給學生。為進一步提升閱讀資源的整合效果,教師需要積極尋找適合學生的優(yōu)質閱讀資源,并且將其編排成一套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料。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英語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從而確保資源的選擇和使用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最后,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使用英語詞典查找資料以及提取關鍵信息等相關技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為例,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詢問別人是否想要吃餡餅。圍繞這個主題,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推薦一些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如相關的故事書、科普讀物等。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他們從這些課外閱讀材料中學到的關于餡餅的知識。比如,學生可以讀一本關于餡餅的書,了解不同地方的餡餅種類和制作方法;或者觀看一個關于餡餅的視頻,了解餡餅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課堂結尾,設置課堂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都可以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和感想。
(三)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策略
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是實現大單元視域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教學融合的關鍵措施。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目標,確保兩者相輔相成,不會產生排斥現象。課內閱讀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新的詞匯以及語法結構,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課外閱讀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為了讓兩者的銜接更加密切,教師可以在課內閱讀中適當引入一些課外閱讀的相關元素,比如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從而檢驗學生對課內閱讀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時激發(fā)學生思考。當然,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定期組織閱讀活動。比如,讀書會或者讀書報告,讓學生在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下激發(fā)自身的閱讀興趣并提升閱讀能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8“Happy New Year!”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新年祝福。教師可以在課內閱讀中引入一些與課外閱讀相關元素,如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比如,教師可以提問“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New Year's Day?”?;蛟谡n后布置一些與課內閱讀相關的作業(yè),如寫一篇關于新年習俗的小短文,或者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各自對新年習俗的理解和感受。除了課堂教學以外,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如語法交流、詞匯比拼等,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通過邀請學生到講臺上分享他們在課外閱讀中獲取到的有趣信息和知識,或者組織一次“新年習俗”主題的讀書報告比賽,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
二、采用多樣化閱讀方法
(一)默讀與朗讀相結合
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掌握新的詞匯或者相關英語概念,同時能夠開拓學習視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往往過于側重于默讀,忽視了朗讀的重要性。實際上,默讀和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各有優(yōu)勢,應該結合起來使用,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默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學生在不出聲的情況下,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促進學生掌握復雜的語言結構和詞匯含義。但默讀也有其局限性,其并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語調和語感,也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朗讀則可以有效地彌補默讀的不足。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模仿和學習正確的語音語調,同時促進學生盡可能地將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但朗讀也有其本身的缺點,如不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僅是停留于表面閱讀。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3“Is this your pen-cil?”為例,課文的內容是關于尋找一只丟失的鉛筆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如“If you were Mike, what would you thing?”或者“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lost your pencil? ”。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義。為深化課堂教學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或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運用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模擬課文中的情景,讓學生的朗讀更具生活化,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個性化閱讀
小學英語學習中,個性化閱讀是一種非常適合學生的閱讀方式。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都有所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提供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就需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通過觀察、測試和交流等不同的方式來實現。比如,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興趣,通過定期檢測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來了解學生的想法以及學習需求,從而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閱讀材料。材料的內容應該包括不同難度的英語文章以及與學生興趣和生活經驗相關的閱讀資料。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4 “Whe-re's the bird?”為例,課文的內容是關于詢問小鳥的具體位置的故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了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之后為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閱讀任務,如選擇正確的單詞填空、完成句子等。具體來說,可以讓學生學習完本節(jié)課的語法知識之后,針對一些日常用品的具體位置用英語來表述。
(三)略讀與精讀并重
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提升詞匯量,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不同的閱讀材料和閱讀任務需要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略讀和精讀是兩種基本的閱讀策略,各有優(yōu)勢。略讀是一種快速閱讀的方式,主要用于獲取文章的大意和主要信息。在略讀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快速瀏覽文章,注意標題、副標題、圖片、圖表等,以獲取文章的主題和主要信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回答、小組討論等活動,以深化對文章的理解。精讀則是一種深入閱讀的方式,主要用于理解文章的細節(jié)和深層含義。在精讀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每一段,注意關鍵詞、句型、語法結構等,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含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寫作等活動,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5“Seasons”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略讀,讓他們快速瀏覽課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題??梢砸髮W生找出每個段落的關鍵詞或句子,并簡要描述每個季節(jié)的特點。通過略讀,學生能夠快速獲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對季節(jié)變化有一個整體了解。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精讀,讓他們深入理解課文的細節(jié)和表達方式??梢蕴峁┮恍┽槍π詥栴},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并從文中找出支持答案的具體信息。比如,可以提問學生“Which season is the hottest? How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it in the text?”,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需要仔細閱讀相關段落,并分析作者使用的詞匯和句子結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學會快速查找文章的重點,這樣的閱讀技巧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效率。
三、閱讀評價的科學完善
有效的閱讀評價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水平,同時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提供指導,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因此,為了更好地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使評價更具科學性,評價結果應更加全面客觀地反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水平,評價內容應該涵蓋詞匯的掌握、句子的理解、篇章結構等多個方面。評價標準也應明確具體,教師通過閱讀作品,展示口頭表達等不同的方式來收集學生的閱讀信息,并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和評級。評價的內容應該是完善的,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個方面。形成性評價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展,通過課堂觀察、討論、參與等活動進行評價。總結性評價可以對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進行綜合評估,主要評估方式是通過期末考試作品展示或者閱讀項目的展示等活動來進行評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肯定,從而樹立英語閱讀信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與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7“At weekends”為例。教師可以設計評價任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比如“What do Suhai、Mike and Helen often do at weekends?”“Where does Helen meet her friends?”等。這樣的評價任務能夠考查學生對課文細節(jié)的理解和運用水平,也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提供明確的評價標準,如正確回答問題的數量、語法運用和詞匯拼寫的準確性等。同時,教師可以運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小組交流,以便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在評價結束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表揚他們的努力和成績,并鼓勵他們繼續(xù)保持;對于存在問題的學生,可以給予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改進閱讀策略和技巧。
綜上所述,大單元視域下的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教學融合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策略,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讓學生對英語語法的理解與掌握更加透徹。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管理能力,也需要擁有足夠的教學資源支持。只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才可以為小學英語教學帶來實質性的改變,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王薔,敖娜仁圖雅,張宏武,等.大觀念下的小學英語學科素養(yǎng)培育[J].中國外語教育,2020(2):3-10.
[2]田甜.小學英語拓展性閱讀的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20(4):77-78.
[3]孫海英,王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版),2019(3):36-40.
[4]張金秀,王薔.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