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作為《論語》中的核心概念,有重要的思想地位和意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君子”和“小人”兩個概念進行比較,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規(guī)范和品德要求,這些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本文通過分析“君子”和“小人”的概念深層內(nèi)涵,比較、歸納這兩個概念的異同之處,進而探究《論語》中君子思想的寶貴內(nèi)涵及對當代的價值。
一、《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含義
在《論語》中,“君子”和“小人”蘊含多維內(nèi)涵,主要涉及地位、道德和器量三方面。
(一)就“位”而言
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概念主要是就地位稱呼而言的。地位高貴者,如諸侯、大夫等貴族和統(tǒng)治階級被尊稱為“君子”;地位低下者,如平民百姓、農(nóng)圃工商等,則被統(tǒng)治階級稱為“小人”。據(jù)《尚書》記載,“君子”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無逸》中?!皢韬簦【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边@句話是周公對成王的告誡,意思是說君子不能貪圖安逸,必須了解農(nóng)業(yè)的艱辛,才能明白庶民的苦處。此處,“君子”指的是地位高貴的統(tǒng)治階層,“小人”則指地位較低的勞動生產(chǎn)者。此外,《詩·小雅·角弓》中道:“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边@里的“君子”指周王,“小人”指平民,意思是說如果周王有美德,那么小民也會受其影響改變原有的惡習,從而彼此相親相愛、向善向上。
(二)就“德”而言
到了春秋末期,封建等級制度逐漸瓦解,“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逐漸超越了其原本地位層面的意義,增加了道德層面的意義。在《論語》之前,《尚書》《易經(jīng)》等著作中已經(jīng)賦予了“君子”和“小人”道德層面的引申義?!墩撜Z》進一步明確其道德義,使君子和小人的品格形象更為鮮明。例如,《論語·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在道義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注重道德、正義和公義,而小人則注重個人私利,缺乏道義和倫理意識?!墩撜Z·子路》中提到“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意思是君子所起的名號必須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行得通。此處,“君子”指道德高尚者,“小人”則指品行低劣者。
(三)就“器”而言
細讀《論語》文本,不僅能夠理解“君子”和“小人”在地位和道德層面上的含義,還能夠領悟到第三種含義——器量義。在這里,“器”代表具有一定形狀和功能的物體,象征特定的職位和技能,“器量”則是指個人的品格和胸懷。那些超脫特定職位和技能,具有開闊胸懷和通融器量的人被稱為“君子”,那些拘泥于具體職位和技能,缺乏開闊胸懷和通融器量的人則被稱為“小人”。
在《論語》中,有多處涉及“君子”和“小人”的論述,若只按地位義或道德義來解釋或許難以理解,而如果按照器量義來解釋,則會讓人恍然大悟。例如,《論語·為政》中所言“君子不器”,其中“器”指的是像器皿一樣被局限于某種具體用途的東西。如此便可以理解為,君子不應只是一名官員或從事某個職業(yè),而應具備廣博的學養(yǎng),掌握多種能力和技能。
又如《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贝颂幍摹靶〉馈笨梢岳斫鉃榫唧w的行業(yè)或技能,“泥”則是指過于拘泥于具體的器物。盡管具體的行業(yè)或技能也有值得欣賞和學習之處,但若過于拘泥于這些細節(jié),就會受其限制,只能在局限在一定范圍內(nèi),這是小人的通病。君子則常常不拘泥于某一小道,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領悟出更深層次的真理,通向大道。
上文所述的“器”,主要是以其靜態(tài)的“宏大”和“狹小”本身而言,《論語·衛(wèi)靈公》則是從“大”對“小”的動態(tài)超越角度來討論的。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本討摼邆浯笾竽芰Τ惺艿钠髁?,必須要從大事情中察看他們是否能夠擔當重任;而小人雖然不能承擔重任,但也并非無知無能,可以用一些小事來考驗他們。在這一章中,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知”和“受”,而在于“小”和“大”?!靶 奔磳ξ⑿—M隘的事情拘泥不前,“大”則是意味著超越狹隘的器量限制,打破束縛,提升自身素養(yǎng),成為有廣闊胸懷的君子。
二、《論語》中君子與小人之比
《論語》全文出現(xiàn)107處“君子”、24處“小人”,二者對舉而辨的語句共有19處。本節(jié)將結合《論語》的具體文本,對君子與小人的具體區(qū)別進行深入探究。
(一)義利取舍之比
君子和小人在義利觀上存在巨大的差別,《論語》中有多處對此作出了闡述。在《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義利觀的區(qū)別并不在于是否追求利益,而是在道義、節(jié)操面前是否注重利益。首先,君子并不是對取利閉口不談,《論語·述而》中提道:“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钡油鶎⒌懒x奉為最高原則和目標,“義以為上”,利益只有在不違背道義的前提下才能被追求。例如,《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楚國曾派人去聘請孔子及其門徒,陳、蔡兩國的大夫知曉孔子是位賢人,擔心其被楚國重用會對自己不利,便派兵圍困了孔子師徒,斷絕了他們的糧食供應。隨行的弟子都餓得站不起身,而孔子卻堅持給大家講習演奏,誦讀歌唱。子路于是問老師,君子也會困厄嗎?孔子答道,君子在困厄時亦能固守節(jié)操,小人在困厄時就會無所不為。面對困境時,君子能夠堅守自己的底線和節(jié)操,不為了私利而做出違背道義的行為;小人則不同,為了私利他們甚至可以違背自身的原則。這正是小人與君子在義利所取上的最大區(qū)別。
(二)胸懷心境之比
君子和小人心境上也存在巨大差別?!墩撜Z·憲問》中提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句話指出了君子的三大特征——“仁”“知”“勇”,其中,君子既“仁”,便能做到仁者愛人,克己利人,以天下為己任,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與窮通困達。雖然君子也會有憂愁之時,但是這種憂愁是為了天下人而憂愁,而不是為了自己。相比之下,小人則經(jīng)常因為自身利益的得失而感到憂愁。君子既“知”,便能全面看待問題,有選擇和判斷的能力,能明察事理,因此不會迷惑。君子既“勇”,便能做到當天下無事的時候,懂禮儀,能承擔;而當天下有事時,無所畏懼,勇于為國家犧牲。
《中庸》中將“知”“仁”“勇”稱為儒家的三達德,其中以“知”為基礎。只有擁有智慧的人才能看透事情的本質,洞悉事理。但智慧的目的在于實踐仁德,把智慧作為前提,以行仁為目標,這樣才能體現(xiàn)君子的智慧價值。只有擁有智慧,又明確智慧需要服務于行仁,并且具備勇氣,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行動,更好地達到仁德的目標。這是君子的思想境界。相反,小人往往以自身利益為先,缺乏高尚情操,短視私利,因此內(nèi)心常常憂戚不安,這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反映。
又如《論語·子路》中提道:“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边@表明心態(tài)在人生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君子能夠泰者,源于他們擁有無私、寬容的胸懷,不為個人所喜所悲,始終以天下人的憂與樂為己任。在達到無我之境時,就不會有驕矜之心。而小人之所以驕,則是因為他們總是計較個人的得失利益,因而缺乏氣定神閑的從容態(tài)度,表現(xiàn)得盛氣凌人,自以為是。
(三)處世之別
君子和小人在處事原則上也存在巨大差別。例如《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史伯首次明確提出“和”與“同”這兩個概念,而晏嬰將“和”與“同”引入君臣關系之中,他說:“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和”意味著和諧、協(xié)調、平衡,“同”則意味著一致、相同、附和。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在為人處世時可以做到維持友善和諧的關系,但在遇到問題分歧、不同見解時并不會茍同于對方,而是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小人在對問題的看法上習慣于阿諛奉承、附和別人的言論,內(nèi)心卻缺乏真誠友善的態(tài)度。
除了關于“和”“同”的處世之差,君子與小人在“比”“周”上也存在差異?!墩撜Z·為政》中提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敝祆湓凇端臅ⅰ分性忉尩溃骸爸埽毡橐?。比,偏黨也?!蹦蠎谚壬鷦t這樣解釋這句話:“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本C上理解,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世間萬事萬物,不徇私護短,更不會私心潛藏。小人則常常結黨營私,追求私利,拉攏勾結?!爸堋薄昂汀迸c“比”“同”兩對處世原則是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志。
三、《論語》中君子思想的當代價值
《論語》中的君子思想對當今個體和整體都有重要的借鑒和推廣價值。對于個體,“君子”概念已經(jīng)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標桿。如《論語·雍也》所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指文采、修飾、形式和禮儀等,“質”指樸實、本質、原本和直性等?!百|勝文則野”之“野”,為野人之野,意指人之言談舉止、形象外表鄙略、粗野和俗氣。人性過于質樸,就顯得粗鄙和粗魯,甚至粗野。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文化淺薄、情趣落后低俗而不文雅。“文勝質則史”之“史”,原為多聞博見之職業(yè),此處可理解為誠實上的欠缺或不足。人性過于文飾,就會虛華不實而違背初衷,走向死板,甚至產(chǎn)生華而不實的問題。唯有做到文與質相融合、搭配得當,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這一思想不僅對當今人才培養(yǎng)具有借鑒作用,也能推動人才培養(yǎng)的發(fā)展。
對于整體而言,《論語》中的君子思想具有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深刻意義。其核心思想圍繞“禮”與“仁”二字,而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正需要強調“禮”與“仁”的價值,君子人格則是集“禮”“仁”為一體的理想人格。君子思想的“仁者愛人”和“心懷天下”,遵守社會典章及道德規(guī)范,有利于當今社會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個人、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推進社會發(fā)展進步。
四、結語
“君子”與“小人”作為《論語》中兩個核心概念貫穿全文,傳遞了儒家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與深遠智慧。其含義十分深刻復雜,包含地位、道德與器量三個方面的多重含義,只有將這三個方面相結合,方能對“君子”與“小人”概念有更為清晰深刻的理解。在比較“君子”與“小人”概念時,可以發(fā)掘君子思想的寶貴內(nèi)涵,并將其積極作用充分發(fā)揮于當今時代,推動個人與社會共同發(fā)展。
(寧夏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楊書琴(2002—),女,安徽六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