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恒流,歲月如歌,今年是我成為大隊輔導員的第八年。在學校里,隊員們總對我說:“老師,您辛苦了?!蔽乙渤B牭疥爢T們議論學習過程中吃了不少苦。
關于吃苦,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很多地方水利設施建設不完善,長期處于干旱之中。
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地處太行山脈南端,特殊的地質條件導致當?shù)厮Y源十分貧瘠。這里不僅糧食產量極低,在最缺水的地方,甚至流傳著“一生只洗三次臉”的說法。
為了徹底解決千百年來缺水的天然困境,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數(shù)十萬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苦戰(zhàn)十個春秋,僅靠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全長1500公里、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的生命長渠——紅旗渠,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在林州市,至今還流傳著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們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動人事跡——
缺水久矣,盼水心切。當時31歲的縣委書記楊貴站了出來,多方考察后,縣委決定引濁漳河水入林縣。這是一項充滿風險的決策,面對質疑和反對聲,楊貴說:“我們可以坐著等老天爺?shù)亩髻n,這樣我們的烏紗帽肯定保住了,卻戰(zhàn)勝不了災害,遭殃的是人民群眾?!?/p>
27歲的工程技術骨干吳祖太,一心撲在建設工地上,與妻子辦完婚禮僅4天就返回工地,在勘察隧洞時不幸犧牲。
13歲的張買江繼承修渠犧牲的父親遺志,是紅旗渠工地年紀最小的民工。在修渠的過程中,他被荊棘刺穿右腳腳心,直到5年后,才有機會將荊棘拔掉……
十年修渠,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
隊員們,和這些偉大的人物相比,老師的工作并不辛苦。況且,我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在我身邊,還有許多默默耕耘的青年輔導員們。
就拿我們的中隊輔導員劉坷琪老師來說,他剛進校就加入輔導員的隊伍,與孫毓敏老師一起承擔組建和訓練鼓號隊的工作。
主修長笛專業(yè)的劉老師并不精通小號,但為了鼓號隊,他從零學起。清晨、課間、放學后……我都能在音樂教室聽到他練習的樂聲。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我校鼓號隊獲得參與蚌埠市慶祝少先隊建隊72周年鼓號隊匯演的資格。
得知消息的兩位輔導員帶著隊員們更加刻苦地練習著??删驮诒荣惽耙惶?,劉老師突發(fā)高燒。為了不耽誤隊員們練習,他一刻也沒有休息,堅持帶隊訓練。
隊員們當然擔心劉老師,但他們更加明白,只有用心比賽才是對老師最好的慰藉。最終,我們取得了市二等獎的好成績。
隊員們,你們再想一想:學習苦不苦?可能有同學會說:“我們每天埋頭苦讀,寫字手都寫酸了,周末也被排滿了,能不苦嗎?”
誠然,學習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這是你們通往未來的路。相比起來,年輕時吃的學習的苦,其實并不算苦。那些成長的磨礪、奮斗的汗水,都將化作你的底氣和格局,累積成你向上攀爬的階梯,支撐著你看到更高處的風景。
這些苦,終有一天,都會變成生活里的甜。
習爺爺在黨的二十大上發(fā)出偉大號召,希望我們能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每當我在工作中感到辛苦,想要放棄時,總會想起習爺爺在紅旗渠青年洞前的鏗鏘話語:“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fā)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p>
這句話鼓勵了我。我希望,隊員們也能從中獲得前行的力量。
時代在變,紅色精神不變。隊員們,無論將來遇見什么樣的苦,都請記得“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我們生逢其時,我們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