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是一種修辭手法。我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借助聯(lián)想,將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能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有溫度,味道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
比如聲音,除了耳朵聽,是否可以請眼睛和嘴巴也參與進(jìn)來感受一下?
電閃雷鳴的夜晚,張鐘憶之被驚醒,仿佛一只蜷縮在黑暗中的小松鼠。媽媽推開門,輕輕地喚了一聲。朦朧中,憶之不再害怕了。因為這一聲輕喚,那么柔軟,卻又像一柄鐵錘,將眼前堅固的黑暗擊個粉碎,夢也因此變得酥脆起來。
身后
肥東縣虎山路小學(xué)五(5)中隊 / 張鐘憶之
媽媽扶著雷聲的光亮
只輕輕地一句呼喚
身前,黑暗像核桃被敲開
完整的,酥脆的
夢鄉(xiāng)從裂縫里露出來
敲門聲雖然看不見,可門是誰敲的呢?森林里,姚語涵正在思考。所有的字句在被寫出來之前,都曾敲過姚語涵的門,且都有自己獨特的敲門方式。于是她放了被困的紙船,跳過開滿小花的草地,捉住一只彩色的蝴蝶……溪水盡頭的小木屋門前,很久都沒有這樣熱鬧了。姚語涵一路走來,回頭“看見”一個個靈動的字句,正排著隊要進(jìn)來呢!
一句詩
合肥市望湖小學(xué)五(1)中隊 / 姚語涵
這句詩被我寫出來之前
在森林里迷了路
漣漪弱弱地推動小船
草地上星花點點
踮著腳跳開,小兔子
擔(dān)心踩到她們
蝴蝶展開翅膀
詞語迎風(fēng)搖曳
我在溪水盡頭的小木屋
等著她們
一個一個敲門進(jìn)來
星星們在森林里捉迷藏,不敢發(fā)出一丁點聲音。時間久了,竟各自呼呼大睡。一覺醒來,大事不好:有的星星變成鳥窩,有的星星變成花朵,更多的星星變成露珠……可是,誰也不愿暴露自己。王梓說,他看見了整個過程,但是也不能發(fā)出聲音,最多在夢里翻一次身。其實,森林里處處都有聲音,看一看可以,嘗一嘗也可以,就是不能說出來——噓!
星星森林
合肥市天水路小學(xué)五(2)中隊 / 王 梓
哐哐
一朵星星落在樹杈上
沒等他醒來,噗噗
小鳥已經(jīng)下了兩顆蛋
就剛才,嗤嗤
幾顆流星銜著太陽花的種子
嘗了嘗暗處露珠清脆的歌聲
當(dāng)所有的星星都睜開眼
我悄悄躲進(jìn)露珠里
偶爾翻一次銀色的腰身
但不能告訴他們
昨晚森林發(fā)生過奇異的事情
吳雨婷連古建筑上一片瓦的聲音都能“看見”,這眼神是多么銳利!細(xì)聽,其實是雨點在說話。雨點碰擊瓦片后,更小的聲音濺起,像暴雨一樣宏大的歷史碎成眼前具體的一草一木。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建筑怕水,它們在長長的光陰里慢慢變舊,就像生活遇到嘆息。其實嘆息也是一種聲音,它可以落入耳朵,不變的月光也可以。
飛檐
肥東縣虎山路小學(xué)六(8)中隊 / 吳雨婷
褐色的瓦片落在屋檐上
之前,它們是無數(shù)的雨點
再之前,它們是千年的鎧甲
聲音落在地上,成為小草
落往水面,成為小河
落醒石頭,成為蜻蜓
一片壓著另一片
瓦片盡力不讓嘆息
滲進(jìn)木質(zhì)的廊角
落入耳朵里的呢
像井中善意的月亮
詩心點點
通感之一便是“以聽類形”。馬融《長笛賦》寫:“爾乃聽聲類形,狀似流水,又象飛鴻?!眲?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將聲音形象地比喻成不同的物體——這個物體是什么味道?什么顏色?形狀、質(zhì)地如何?這樣,描寫味覺、視覺、觸覺的詞語就能帶領(lǐng)我們重新認(rèn)識聽覺。同樣,我們還可以用聽覺寫視覺,用觸覺寫味覺等,一個新的想象之門由此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