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家政職業(yè)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環(huán)境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富礦”,積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上好上活新時代“大思政課”,用紅色教育資源鑄魂育人。
用好紅色教育資源,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
為用好紅色教育資源,學院在“三個注重”方面下功夫。
一是注重校館合作。學院充分利用魯西南戰(zhàn)役紀念館、冀魯豫邊區(qū)革命紀念館等十余處紅色教育場館,不斷挖掘各類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2處,為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提供了鮮活素材。
二是注重講情懷大課。通過在紅色教育基地現場講述、實地感觸、交流感悟,深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把大學生思政課上在紅色大地上,引導青年學生把對我們黨性質宗旨的認同、對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仰升華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擔當。在講述中國革命史時,思政課教師孔衛(wèi)帶學生走進湖西革命烈士陵園,通過瞻仰烈士遺物,講述烈士事跡,追憶烈士豐功偉績,達到了讓學生“觸景生情、化情為意、以意促行”的教育效果。
三是注重教學資源庫建設。思政部教學團隊先后走訪參觀革命紀念館19處,采訪革命烈士后人42人,整理資料15萬多字,圖片210余張,通過對紅色文物、紅色文獻、紅色故事等進行挖掘、采集和整理,形成豐厚的教學資源數據庫,為開展課堂教學提供準確、生動、翔實的史料基礎,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崔曉燕老師講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場場爆滿,深受學生好評。
講好紅色革命故事,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思政課手段“活”起來。為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提升學習效果,思政課教師采取植入短視頻、播放紀錄片、介紹文物知識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呈現紅色教育元素,豐富教學手段。兩位老師分別榮獲2022年菏澤市教育系統(tǒng)“紅動齊魯·強國復興有我”紅色故事講解大賽志愿講解員組、優(yōu)秀紅色故事組一等獎。
講述先烈事跡,讓思政課內容“熱”起來。通過講述李貞乾、吳大名烈士披肝瀝膽、碧血丹心,帶領廣大軍民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讓大學生在聆聽感人故事中更加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加強師資培訓,讓教學水平“高”起來。加強思政課教師教育培訓,打造一支可信、可靠、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改進思政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機制,引導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標準、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定期舉辦思政課教學比賽,積極參加省市相關大賽,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水平,3門思政課獲評菏澤市“思政金課”,《思想道德與法治》獲得教育部思政課教學展示二等獎。
拓展紅色教育平臺,增強思政課的影響力
一是依托網絡新媒體,構建“紅色思政”教育矩陣。
推出“打卡紅色地標”欄目,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互動式學習空間,有關內容點擊量達20000多人次。開展“網上重走長征路”活動,讓大學生全面學習長征概況、主要戰(zhàn)役、紅色遺址、民族英雄、長征詩詞等視頻、音頻、圖片等材料,6000余人積極參與互動,撰寫心得體會,分享學習感想,讓思政課變得有溫度、有熱度。
二是融通教育課程,構建立體教育平臺。將國家安全教育與紅色教育結合起來,上好新生入學第一課。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述《游擊隊之歌》《我的祖國》等紅色歌曲的創(chuàng)作歷程,使大學生詳細了解歌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內涵,從內心深處感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信仰。
三是打造黨史文化長廊,營造濃厚教育氛圍。投資60余萬元,在校內建設黨史文化長廊,以多種形式展示中國共產黨“輝煌歷程”“百年瞬間”及“紅色精神”,成為廣大師生了解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
四是開展“三訪”活動,拓展“第二課堂”。開展尋訪烈士遺跡、采訪烈士后人、走訪老黨員“三訪”主題活動20余場次,舉辦“紅色故事會”活動38場,參與學生4300余人。通過搭建多種紅色教育平臺,著力構建“大思政課”教學體系,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的青春奮斗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頻共振,極大增強了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作者系菏澤家政職業(yè)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