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同事,他的老家在湖南貧困地區(qū)的山村。有一年春節(jié)回家看望母校的老師,看到幾十個七八歲到十一二歲的小孩子,坐在泥磚砌成的小土凳上聽課,教室還是當年的樣子,破爛的窗戶,臟兮兮的泥墻,沒有課桌、沒有講臺。他心疼這些孩子,給學校捐了10萬元,用來蓋新教室。不到一天時間,這個消息傳遍了全村。
第一個來他家看望他的是大姨,大姨說表哥的房子舊了,想修一棟新的,跟他借3萬塊錢。看著母親為難的神色,他答應了,大姨千謝萬謝,歡天喜地走了。大姨喝的茶還沒涼,二伯也來了,二伯想到城里做生意,本錢不夠,想跟侄兒借2萬塊;接下來是發(fā)小,當年跟他最要好的小學同學拎了一只雞上門,說經(jīng)常來回奔波于村與鎮(zhèn)子之間,想買臺摩托車,跟他借2萬塊……
最后,那些沒借到錢的親戚、同鄉(xiāng)、同學個個都義憤填膺地罵他為富不仁。理由是:“你那么有錢,給村子里捐學校一掏就是十來萬?卻不肯借給我們,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我們看著你長大,發(fā)了財,就變得無情無義……”
可見,慈善有時導致的后果不是公益,而是“公害”。它,催生了不勞而獲的貪念以及一個以消費他人同情心為主營業(yè)務的職業(yè)——行乞。
善良是人性,懶惰和貪婪也是人性。有勞動能力的人,掌心向上祈求施舍反映了人性中的懶惰和貪婪,給予其施舍,實際上縱容了不勞而獲,并鼓勵其他人效仿,甚至把“為富不仁”作為道德榔頭,攻擊不滿足其貪欲的被索取者。
富人有仁和不仁,窮人也有仁和不仁。跟別人索取,還索取得理直氣壯,想通過別人的慷慨來滿足自己不勞而獲的欲念,是窮人的不仁。
在此之前,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公益平臺爆出丑聞,一德國留學生查出白血病,在網(wǎng)絡上向網(wǎng)友求助募捐,帖子瘋狂刷爆朋友圈,一夜之間籌資50萬元,之后有人揭發(fā)該同學家里有若干套房產(chǎn)沒有變賣,且最初籌款目標為500萬元,是為了接受高端治療而非救命需要。
當網(wǎng)友質(zhì)詢互聯(lián)網(wǎng)公益平臺是否對慈善捐助款項信息真實性進行過確認,且捐贈后善款的實際應用是否得到有效監(jiān)督時,大家發(fā)現(xiàn),公益平臺在提取2%的善款作為商業(yè)收入之后,并無能力對募捐事由和當事人的真實性進行確認,且善款使用也處于沒有監(jiān)督狀態(tài)。
可見,沒有制度約束,缺乏監(jiān)督管理的公益,已經(jīng)成為騙子和貪婪者消費社會公眾善良、獲取不當利益的一個陷阱。這種欺騙性求助的增加,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會加劇社會的冷漠。
所以,不是所有的慈善都會促進公益。
愛有紀律,慈善也有紀律。沒有紀律的慈和善往往會縱容貪婪、泯滅自尊。
如果說,貧富不均是社會大肌體上的一條裂痕,那么,施予者的慈善心腸和受助者的自尊意識,加在一起,如同醫(yī)學上的止血夾,分布在兩個階層的裂口,使得他們之間可以交互。這個夾子,無論少掉哪一片,都會失去縫合作用,導致兩個階層的裂口越開越大,彼此間溝壑越來越寬。
好的慈善制度應該讓善良溫暖自尊自愛的弱者,而不是讓錢財流向貪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