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丁啟龍(1994—),碩士,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道路橋梁的施工管理與技術研究工作。
文章以廣西某高速公路上龍互通K236+240~K236+310段右側邊坡治理為例,對山區(qū)土質邊坡滑塌成因進行分析及治理方案優(yōu)化。該邊坡覆蓋層主要為殘坡積黏土、碎石,飽水后具備膨脹及軟化潛勢,原設計噴播植草防護無法有效穩(wěn)固坡面。通過現場勘查結合定性、定量分析,評價其綜合穩(wěn)定性,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可為后續(xù)同類工程設計提供參考。
高速公路;邊坡滑塌;穩(wěn)定性評價;邊坡治理
中圖分類號:U416.1+4 A 11 032 3
0 引言
滑坡是指邊坡的滑塌破壞,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存在一定威脅[1]。因此,根據不同邊坡的滑塌機理、破壞方式和規(guī)模大小等進行分析、計算和評價,給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2]。經過長時間的探究和實踐,邊坡滑塌的機理分析和治理技術逐漸成熟,已有大量可供學習的成功先例[3]。
本文以廣西某高速公路項目K236+240~K236+310段右側邊坡治理為例,研究其滑動機理,并通過穩(wěn)定性計算和綜合評價,提出兼顧安全和經濟的治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工程概況
該互通K236+240~K236+310段邊坡出露地層為第四系殘坡積層(Q4dl+el)及下伏基巖為泥盆系上統(D3b)灰?guī)r石炭系(C1d)鐵鋁巖,設計為二級坡,采用為10 m高路塹墻加路塹植被三維網防護,坡率分別為1∶1.75、1∶2。
2 工程地質條件
2.1 地形地貌
該互通區(qū)滑坡位于龍州縣上龍鄉(xiāng)武權村百嗦屯,與313省道相連,滑坡地帶屬于巖溶峰林谷地地貌,山間為盆地地形,地面標高為200~240 m,相對高差為40 m,坡面樹林、灌木等植被發(fā)育。
2.2 地層巖性
邊坡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Q4el+dl)黏土、碎石,下伏基巖為泥盆系上統(D3b)破碎-完整中風化灰?guī)r,分布于整個邊坡區(qū)域,地層由新到老表述如下:
(1)紅黏土(Q4el+dl):紅褐色,硬塑,結構致密,土質黏粒含量高,勘探孔揭示厚度約為1.0~10.2 m。
(2)紅黏土(Q4el+dl):棕紅色,可塑,結構致密,土質黏粒含量高,勘探孔揭示厚度約為2.4 m。
(3)碎石(Q4el+dl):雜色,結構雜亂,粒徑一般在2~5 cm,含量約為70%~80%,最大粒徑為10 cm,勘探孔揭示厚度約為1.0~6.4 m。
(4)破碎中風化灰?guī)r(D3b):灰白色,堅硬,巖芯破碎,勘探孔揭示厚度約為1.8~8.0 m。
(5)中風化灰?guī)r(D3b):灰白色,局部有溶蝕現象,巖芯較完整,巖芯采取率為75%~85%,分布于邊坡區(qū)基巖層,勘探孔未揭穿。
2.3 地質構造
項目區(qū)大地構造位于南嶺緯向構造帶西段南緣,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西南端。線位區(qū)構造體系包括EW向構造、NE向構造、NW向構造及旋鈕構造,各構造體系在演化過程中相互影響、疊加、聯合與復合形成了線位區(qū)復雜的構造行跡。
通過地質調繪和鉆探,邊坡區(qū)未見區(qū)域斷裂,互通區(qū)域巖層產狀變化幅度較大,為92°∠12°。發(fā)育2組節(jié)理,J1:287°∠76°,J2:180°∠76°。
2.4 水文條件
該邊坡區(qū)未見地表水發(fā)育,附近地表水主要為水田、溝渠積水,地表徑流排泄條件較好,能夠滿足自然降水補給條件。邊坡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水體就近排向低洼谷地。在勘察期間,鉆孔深度范圍內未揭露地下水。根據臨近工點水質分析試驗結果,表明該地區(qū)地表、地下水對鋼筋和混凝土結構具有微腐蝕性。
2.5 堆積體基本特征
該滑坡整體輪廓清晰,存在明顯滑坡壁,其后壁較高,呈陡坎狀且有林地等植被發(fā)育,滑坡壁后緣外側8 m左右可見基巖?;麦w坡面呈鼓丘狀,多條鼓脹裂縫發(fā)育,土質松散,目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調查發(fā)現,滑塌區(qū)后緣及兩側山體坡面出現多條拉張裂縫,其裂縫寬度為0.1~0.2 m,深度為0.3~0.5 m,縫隙無積水。該滑坡體軸長約70 m,平均寬約40 m,厚7~12 m,體積約為2.5萬m3,屬小型牽引式土質滑坡。根據野外鉆孔揭露,滑體土類型相對單一,主要為紅黏土,局部含碎石,其成分為強風化鐵鋁巖。
3 滑塌原因分析及穩(wěn)定性評價
3.1 滑塌成因分析
從該滑坡所處的地形地貌來看,滑坡體位于巖溶峰叢坡腳緩坡地帶,地形起伏較大,高處巖土體有向下滑動的勢能。同時,人工開挖坡腳未及時進行支擋防護,形成高陡臨空面,加之滑體土質結構疏松,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滲,特別是雨季長期降雨時,滑體重度和濕度加大,導致滑體的抗滑力和抗剪強度下降,從而形成滑塌。
3.2 穩(wěn)定性評價
3.2.1 定性評價
該項目區(qū)屬巖溶峰叢緩坡地段,滑坡體位于黏土斜坡上,巖土體主要由紅黏土(滑體土)、下伏灰?guī)r組成,滑坡體厚度為7~12 m?;麦w目前已經停止滑動,但后緣多處可見拉張裂縫,后緣及兩側邊坡處于基本穩(wěn)定-欠穩(wěn)定狀態(tài),但若再發(fā)生長期降雨或特大暴雨時,后緣及兩側邊坡或可能再次發(fā)生滑動。
3.2.2 定量評價
3.2.2.1 巖土體力學性質指標分析
針對實際巖土工程條件,對土樣進行室內試驗,綜合確定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4-1-1紅黏土試驗指標分層統計及飽和抗剪試驗指標詳見表1、表2。
根據巖土層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結果,由設計及技術規(guī)范綜合確定,本路段各地基巖土層的設計參數開挖等級及邊坡坡率推薦值如表3所示。
3.2.2.2 參數的選取
考慮到該滑體土在后緣較薄,而在中前部較厚,滑帶埋深不一,滑帶土體的抗剪強度存在差異。因此,根據飽和狀態(tài)下反算和土工試驗結果,參照當地工程經驗,經綜合考慮,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在天然狀態(tài)和飽和狀態(tài)取值如表4所示。
3.2.2.3 天然狀態(tài)
對滑帶土取樣進行室內試驗,根據室內試驗結果進行穩(wěn)定性驗算,經反算確定滑帶土天然狀態(tài)下c、φ的建議值。計算方法是:(1)采用滑動后實測主滑斷面計算;(2)不穩(wěn)定滑體、臨界狀態(tài)滑體安全系數分別取0.95~1.00和1.00~1.05,穩(wěn)定時安全系數?。?.15(結合滑坡現狀,滑坡穩(wěn)定時安全系數在飽和狀態(tài)下?。?.20,在天然狀態(tài)下?。?.30);(3)滑坡土體為紅黏土,試驗結果顯示,其飽和度接近100%,因此天然狀態(tài)和飽和狀態(tài)下重度取值18.7~19.2 kN/m3。根據滑坡區(qū)的破壞邊界條件和可能的失穩(wěn)方式,采用覆蓋層沿基巖面折線滑動的破壞模式,穩(wěn)定性系數根據傳遞系數法公式計算:
Fs=n-1j=1 Rin-1j=1ψj+Rnn-1j=1Tin-1j=1ψj+Tn(1)
ψj=cos(θi-θi+1)-sin(θi-θi+1)tanφi+1(2)
Ri=Nitanφi+CiLi(3)
式中:Fs——穩(wěn)定系數;
θi——第i塊段滑動平面與水平面的相對角度(°);
Ri——作用于第i塊段的抗滑力(kN/m);
Ni——作用于第i塊段的法向分力(kN/m);
φi——第i塊段土的內摩擦角(°);
Ci——第i塊段土的粘聚力(kPa);
Li——第i塊段滑動平面長度(m);
Ti——作用于第i塊段滑動平面上的滑動分力(kN/m),出現與滑動方向相反的滑動分力時,Ti取負值;
ψi——第i塊段的剩余下滑動力的傳遞至i+1塊段時的傳遞系數(j=i)。
3.2.2.4 飽和狀態(tài)下
滑體土飽水后容重增大為18.7~19.0 kN/m3,根據室內試驗結果,在滑帶后緣、中部、前緣不同位置取值,驗算滑坡推力和穩(wěn)定性。由于滑床多以老黃土為主,且該區(qū)域地下水部分賦存,飽和狀態(tài)下遇水軟化,抗剪強度降低較快。此工況下,抗剪強度指標按飽和抗剪值選取。
3.2.2.5 地震狀態(tài)下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GB18306-2015),該場地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可忽略其對滑坡穩(wěn)定的影響,因此驗算中并未考慮地震對滑坡的破壞效應。
3.2.2.6 穩(wěn)定性驗算
滑坡體穩(wěn)定性驗算詳見表5。
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第7.2.2條第2款有關規(guī)定,本次安全系數取值如下:
正常工況:自重(天然狀態(tài))為Fs=1.25。
非正常工況Ⅰ:自重+暴雨(飽和狀態(tài))為Fs=1.15。
根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GB/T32864-2016),結合不同穩(wěn)定系數Fs,滑坡穩(wěn)定性狀態(tài)可分四級。在某條件下,滑坡穩(wěn)定性安全系數小于滑坡穩(wěn)定系數時,該滑坡在此條件下的穩(wěn)定性可視為滿足對應狀態(tài)。
4 防治措施
4.1 研判依據
結合滑塌原因分析,該邊坡屬于中部塌方牽引兩側滑動,雨季沖刷導致已形成的斜向滑面飽水后發(fā)生下滑,擋土墻與墻背原狀土在一定時期處于脫空未接觸狀態(tài),導致原狀土失穩(wěn)。結合現場勘探和定量分析結果,為確保后續(xù)施工和運營中的安全和穩(wěn)定,決定采用“清方卸載+預留平臺+錨桿錨索+擋土墻+斜孔排水”的復合式治理措施。
4.2 防治方案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廣西地區(qū)膨脹土邊坡的治理經驗[4],綜合考慮防護效果、施工難易度、工期和工程造價等因素,決定對邊坡上部進行挖除卸載,盡可能清除松散滑體。坡頂設置被動防落網,坡面采用30 cm×30 cm截面尺寸錨桿框架梁防護,設計錨桿長度為12 m;中部設置寬度為15 m的平臺,平臺修整后采用8 cm厚的現澆C20混凝土硬化處理;坡腳采用路塹墻支擋,并增設錨索錨固和斜孔排水,墻背設置50 cm厚砂礫反濾層,錨索設計入巖錨固深度為10 m。本次處治共新增路塹墻70 m,錨桿錨索4 759 m,斜孔排水1 956 m,被動防落網640 m2,卸載挖除土方66 540 m3,新增占地6 733.33 m2?;卫淼湫蛿嗝嫒鐖D1所示。
5 結語
(1)地質勘查深度與精度不足是導致滑塌的關鍵原因。對于紅黏土、膨脹土區(qū)域,應適當增大勘查資源投入,提升設計精度,從而節(jié)省后續(xù)施工特別是運營期間滑塌處治造成的時間、經濟成本的浪費。
(2)通過現場勘查,對該滑坡邊坡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和巖土體力學性質等特征進行分析。結合現場相關特征,分析得出滑坡的成因機理及誘發(fā)因素。
(3)通過研究滑坡特點并對下滑推力進行計算分析,采用“清方卸載+預留平臺+錨桿錨索+擋土墻+斜孔排水”的復合式治理措施。防治方案合理,可為其他土質邊坡滑塌病害治理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恭先,徐峻嶺,劉光代,等.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時衛(wèi)民,鄭穎人,唐伯明.滑坡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的探討[J].巖土力學,2003(4):545-548,552.
[3]王恭先.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的國內外現狀[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1):2-10.
[4]范秋雁,徐炳連,朱 真.廣西膨脹巖土滑坡治理工程實錄[J].巖土力學與工程學報,2021(Z2):3 812-3 820.
收稿日期:20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