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沙勇忠校長、王潤澤會長,尊敬的曹國林書記、馮誠院長,各位理事、常務理事、與會嘉賓: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懷著特別輕松、特別期待的心情參加此次會議,因為我扛在肩上八年的重擔今天終于可以放下了。剛剛王潤澤會長宣讀了公關專委會第三屆理事長和副理事長名單。我對新一屆理事長單位蘭州大學表示熱烈祝賀,對新任理事長劉曉程、秘書長曹國林以及新任副理事長朱春陽、李華君、趙新利、鄧理峰、張迪、張莉、吳紅雨、孫敬鑫、游昌喬表示熱烈祝賀。
蘭州大學是中國著名的985高等院校,也是中國公共關系歷史上最早開展公共關系研究的高校之一,具有優(yōu)秀的公關傳統(tǒng)和公關基因,是目前國內公共關系研究的重要力量。劉曉程教授長期專注公關領域的研究,出版《國家形象建構與國家公共關系研究》《對話的智慧:公共關系與策略傳播研究》等專著,具有堅定的公關信仰和學術追求,做事踏實穩(wěn)重、務實進取,為人低調謙和。我相信在蘭州大學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在曹國林書記、馮誠院長等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和親自參與下,在劉曉程理事長、各位副理事長和全體常務理事、理事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共關系專委會將會得到更大、更快、更好的發(fā)展。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我猶記得八年之前的2015年4月25日,在湖北大學召開的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會年度會議上,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申請成立公關學會的情境。當年新聞傳播學術界正有一個熱門新聞是“普利策獎獲得者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轉行做公關了”。當時的新聞導語是這樣寫的:“這是一個讓新聞人感到榮耀的時刻,也是一個讓新聞人感到尷尬的時刻,一個普利策獎獲得者因為付不起房租,轉行干起了被媒體人看不起的‘公關’”……
嗚呼哀哉,大智慧、大學問的公共關系一直面臨著這種身份認同危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在新聞史學會原會長陳昌鳳教授的支持下,申請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創(chuàng)辦一個公共關系學術組織PRSC。在我看來,公關與新聞,從來不是天敵,而是盟友,公關和媒體一樣都是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機器。一個國家的公共關系行業(yè)如果不發(fā)達,這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比較差,國家形象傳播就會陷入困境。當年我的創(chuàng)會申請,獲得32位常務理事的一致表決通過。2015年8月19-22日,公關學會PRSC在華中科技大學正式成立了。中國公關學科在經過了30年的發(fā)展和積累之后,終于有了一個自己的學術家園。
八年來,公關學會PRSC秉持“陽光公關”和“大公關”的理念,不斷打破學科壁壘,不斷突破學科限制,不斷開展學科間和跨學科的對話,不斷建立、發(fā)展和壯大中國公共關系學術共同體,不斷走出畫地自限的公關學會,日益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學術理想和公共情懷的學術共同體,成為中國公共關系學科發(fā)展、專業(yè)建設和學術研究的一個權威專業(yè)的學術組織和發(fā)展平臺。
八年來,公關學會PRSC基本完成了在創(chuàng)會之初提出的六大工作設想:出版了國內首部公共關系理論工具書《中國公共關系學:全2冊》;出版了一套歐美公共關系經典譯叢(主要包括《戰(zhàn)略傳播手冊》《卓越傳播》《公共關系與社會理論》《公共關系理論第二輯》、《全球公共關系》等);打造了兩個學術會議品牌,即公關與廣告國際學術論壇(PRAD)和中國公共關系學術年會;策劃發(fā)起了一個具有公關實踐性質的品牌賽事—— “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意傳播大賽”。學會的這些工作獲得新聞傳播學界的高度認可,公關學會PRSC連續(xù)三年蟬聯優(yōu)秀二級學會稱號,PRAD和PRSC學術會議被稱之為“最洋氣”的學術會議,最有含金量的公關學術會議。講故事大賽也成為被中宣部國新辦和中國外文局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的年度官方賽事。我自己也被大家推選為中國新聞史學會的副會長......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并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全體公共關系常務理事、理事和會員們的集體榮譽。
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第一屆、第二屆公共關系學會理事和常務理事們的大力支持,特別感謝中國人民大學胡百精、清華大學范紅、中山大學張寧、浙江大學何春暉、復旦大學朱春陽、武漢大學姚曦、上海外國語大學楊晨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楊魁、中國外文局于運全、北京關鍵點傳媒集團董事長游昌喬,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張明新、李華君等第一、二屆副會長的大力支持,咱們公共關系學會可謂精英薈萃,人才輩出。在此特別向走出公關圈、走出學術界、走向中國政壇的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百精致敬!特別向英年早逝的楊魁副會長揮淚致哀,謹表深切悼念!
我還要特別感謝香港城市大學李金銓、何舟、朱建華、李喜根、劉幼俐、黃懿慧,感謝香港浸會大學黃煜、陳怡如、郭忠實;感謝臺灣世新大學陳清河、邱淑華、賴正能、張依依等,感謝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洪君如、Maureen Taylor,Michael Kent,德國萊比錫大學Ansgar.Zerfass等港澳臺學者和國際學者們的大力支持,正是他們使得公共關系學會自誕生之日起,就站在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上,成為學術公共外交、用學術講好中國故事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國公關學者或許不再是八年前被新聞學者和媒體看不起的公關人了,公共關系日益成為解決危機沖突、引導輿論態(tài)勢、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力量。隨著近年來《完美關系》《緊急公關》《縱有疾風起》等電視連續(xù)劇的連續(xù)播出,以及金旗獎等業(yè)界案例的評選,公共關系職業(yè)日益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政府公共關系培訓如火如荼,公關人也越來越自信了。但是,中國公共關系學科仍然面臨著生存和發(fā)展的嚴重危機,這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公關專業(yè)倍受歡迎的局面大相徑庭。
在未來,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傳播將使公共關系實踐越來越受到數據和算法驅動,公共關系成為一門戰(zhàn)略傳播學、戰(zhàn)略情報學和智能公關學。在這個背景下,作為一個閾限性的居間學科和學術組織,中國公關學會PRSC的第一要務是站穩(wěn)腳跟,服務公共利益,努力推動中國公共關系從企業(yè)公關時代走向政府公關、國家公關、國際公關時代,國際傳播領域正是公共關系長袖善舞的舞臺,我們要讓“搞好關系,為了公共利益”成為每個公關人的座右銘;
在未來,公共關系學術研究要做到“四個必須”:第一,必須站穩(wěn)“人性立場”,服務公共利益,追求公共價值,把公共關系學建設成為“公共利益關系學”;第二,必須站穩(wěn)“實踐立場”,堅持問題導向,確立為時代立言的學術志向,打造可參與的公共傳播實踐活動;第三,必須站穩(wěn)“中國立場”,彰顯和返回“中國性”,建設持正守中、陰陽和合的積極公關自主知識體系;第四,必須站穩(wěn)“人類立場”,堅持胸懷天下,為解決全球公共議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中國智慧,傳播中國聲音。
卸任之后,我會一如既往地聚焦“公共關系”和“中國故事傳播”兩個研究領域,開展學術研究,支持學會發(fā)展。在我看來,公共關系研究和講好中國故事,就像理論和實踐兩個線頭互相纏繞,牽引著交叉融合的學術之路。公共關系是一種講故事的話語實踐,講故事則是一種以情動人的柔性公關戰(zhàn)略,用公關思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彰顯國際傳播巧戰(zhàn)略。借用《詩經·鶴鳴》的隱喻,公共關系如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潛影無形;中國故事如鶴鳴九皋,聲聞于野,赫赫厥聲,無處不在。一隱一顯,一明一暗,在某種程度上,揭示著講好中國故事的公關智慧。
中國公共關系正在邁入一個充滿自覺和自信的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召喚公共關系,公共關系學正在成為公共傳播、公共外交,戰(zhàn)略傳播、國際傳播、健康傳播、科學傳播、氣候傳播等新型研究領域的底本敘事和理論基礎,因此,我期待中國公關學會PRSC能夠抓住百年未有之戰(zhàn)略機遇,繼續(xù)為大家提供更加多元的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不斷提升中國公共關系學科的學術性和學術力,為服務國家戰(zhàn)略貢獻公關智慧。
最后,預祝大會圓滿成功!謝謝!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