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思政課一體化的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課程有共同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要求。初高中思政課程標準對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表述不同,初高中思政課教材的相同內容有不同要求,因而本文就同一主題,通過研究思政課程標準、教材內容、集體備課、交流授課等形式探索初高中銜接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 思政一體化;思政課;教學銜接
一、初高中思政課程標準的銜接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對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均有規(guī)定,但表述有差異。義教新課標指出,7-9年級是初中年級段,是小學高年級的延續(xù),與高中階段相銜接,是培育道德品質,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法治教育中的內容有“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yōu)勢”“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對維護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意義”“認識基層民主制度對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作用”。高中新課標,模塊3:政治與法治的“2.1列舉憲法有關人民主體地位的規(guī)定,說明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2.2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2.3闡述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4領悟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們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基本制度”。根據以上表述,可見義教新課標和高中新課標都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從義教新課標和高中新課標的相關內容分析,關于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相同、表述不同、初高中要求不同。初中要求學生“了解、認識”,而高中則要求學生“說明”“闡明”“闡述”“領悟”,無論是思維進階還是能級要求,或是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育,高中都比初中要求要高,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也就更需要加強初高中教學的銜接。
基于以上分析,高中新課標育人要求和對高中學生的要求更高一些。比如,從憲法對人民主體地位的規(guī)定,說明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國體和政體都是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規(guī)定,我國的國體和政體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而初中階段只要求學生了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和職權,但增加了“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yōu)勢”,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
二、初高中思政教材內容的銜接
除了初高中思政課課程標準銜接外,初高中思政課教材中關于政治認同還有很多相同內容,如堅持黨的領導、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主要集中在八年級下冊的2-3和62-73頁,其課題分別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tǒng)一”“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九年級上冊教材第三課的《追求民主價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則分布在必修三《政治與法治》,如第一單元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31頁)和第二單元的《人民當家作主》(35-53頁),以及第六
課《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54-69頁)。八年級下冊《基本政治制度》中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高中必修三《政治與法治》中的第六課《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54-69頁)。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的《守望精神家園》(58-73頁),與高中必修四《哲學與文化》中第三單元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87-122頁)。九年級上冊第六課的《中國人中國夢》(104-118頁),與高中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四課《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47-55頁)等。
根據以上表述,高中教材從內容、難度、要求上都與初中不同,內容上高中比初中多,難度上高中比初中深,評價要求也不同:初中僅僅要求識記、理解及應用,而高中更強調在原來的識記與理解基礎上加以運用。例如,在講解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時,初中只需了解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內容、意義和如何堅持與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評價一般以選擇題為主。而高中則需要理解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的,體現(xiàn)我國的國家性質,并能有效維護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xiàn)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對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其評價除了選擇題還有簡析題。初高中思政課教材對同一個內容的表述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螺旋式的上升,高中內容是對初中內容的深化與拓展,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機結合。此外,也有些內容體現(xiàn)高度的一致性,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都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梢姡醺咧兴颊n教材具有高度的銜接性,也有高中教材對初中教材的內容拓展和深化。
三、初高中集中集體備課的銜接
為促進初高中育人方式變革,提高育人水平,我市出臺了《關于開展初中、高中教育聯(lián)盟實驗的意見》,組建以江蘇省泰興中學為牽頭校,以實驗初中教育集團、濟川初中教育集團、洋思中學教育集團、西城初中教育集團和黃橋初中教育集團為成員校的初高中教育聯(lián)盟,開展聯(lián)盟教育教學改革試點。探索初高中育人新模式,建設初高中學術共同體,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持續(xù)發(fā)展,打破學段壁壘,搞好初高中貫通教育。通過組織符合條件的初中教師到高中任教,或調配高中教師到初中任教,實現(xiàn)初高中教學、育人的有機銜接。這一文件為我們進行初高中教學銜接提供了政策依據,我們以課題研究為依托,切實貫徹實施意見,做好初高中的銜接教學,落實好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的中學實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泰州市教育局成立了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lián)盟,積極推進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
為實現(xiàn)初高中銜接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避免各自為政,實現(xiàn)初高中育人的無縫對接,我校進行了初高中集中集體備課的嘗試。在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政治研訓員陳小春老師的帶領下,開展初高中教師集中集體備課活動:一是備課標,初高中思政課教學根據義教新課標和高中新課標的要求,認真學習“政治認同”共同核心素養(yǎng)的異同點,明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什么、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學生要達到什么要求,并在教學設計中予以落實。二是備學情,初高中學生在學習能力、心理接受能力、原有知識儲備等方面不同,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或熟悉程度不同,明確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路徑。三是備教材,初高中教材對同一個主題的表述不盡相同,教師要弄清高中教材內容相對于初中,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有哪些,哪些知識需要深化,哪些能力需要進一步強化。四是備教法,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采用的教學方法應符合教材內容、學生情況、任務設置、評價要求等。五是備學法,學生采用的學習方法是什么,哪種學習方法最有效,最能達到規(guī)定的學習要求,能實現(xiàn)提質減負增效。五是備評價,備評價要求,課程標準中有哪些評價要求,要達到什么水平等,將具體要求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六是備習題,命題導向要正確,符合本節(jié)課學習要求,達到消化、鞏固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習題需要原創(chuàng)或改編,一般不要原題照抄,符合閉卷考試要求(泰州初中道德與法治是閉卷考試)。七是備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活動來檢驗、鞏固所學內容,設置什么活動情境,既能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引發(fā)學生思考,又能契合主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讓學生有獲得感,做到學以致用,從而實現(xiàn)“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課程化”,達到最優(yōu)化教學。這樣做既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又是各有側重、相得益彰,共同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同時,初高中教師也能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
四、初高中課堂教學的銜接
除了初高中集中備課以外,我們還組織了初高中銜接教學的實踐活動,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有關備課要求。既然是初高中教學銜接,在具體實施中就可以讓有高中教師資格的初中教師(課題組成員)給高一學生上課,請高中教師到初中來上同樣主題內容的課。比較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要求、教學實效等方面的差異,通過評課探討,在后續(xù)教學中探索改進的思路、方法。
義教新課標和高中新課標均提倡議題式教學,高中已經進行了多年,在初中又該怎樣實施?一次教研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下情況:初中教師在高中課堂中的落實知識點、抓基礎知識教學上比高中教師做得扎實,但在理論提升與應用上不如高中教師做得好。高中教師因缺少初中教學經歷,教學形式較活潑,容易吸引學生,但在知識點的讀背默上不如初中教師做得好;照搬高中教學模式,理論性太強,學生對有些內容聽不懂,教學效果不理想;授課老師都發(fā)揮了思政課的育人主陣地作用,落實了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要求。
在課堂教學中,初中教師雖然也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要求,通讀研究了高中思政課教材內容,借鑒了一些高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但對高中學生的評價要求了解不深,課堂教學并沒有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如何利用活動教學,做到“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還應進一步研究,在具體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課堂開展相關的活動教學是在學生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實施的,而不是讓學生對突如其來、并不熟悉的內容進行討論。因此,要在課前做好教學準備工作,讓學生預習、調查、思考,在課堂上討論、交流,以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達到能力培養(yǎng)和正確價值觀形成的目的。今后,我們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初高中思政課銜接教學的方法路徑,提升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及思政課育人的水平。
綜上,政治認同是義教新課標和高中新課標共同規(guī)定的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培育目標的一體化建設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的關鍵問題?;谝陨险J識,作為初高中思政課教師,應強化初高中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育。做好初中道德與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教學銜接工作是提高思政課實效的重要依托,兩者的育人目標相同,都指向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只是不同階段要求不同,因而需要做到無縫對接、育人無痕。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年度第13期立項課題“基于政治認同培養(yǎng)初高中銜接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9JK13-L37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盧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談[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
[2]陳小春.初高中思政教學一體化設計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1).
[3]吳敏.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學銜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06).
樊振明 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初級中學。
欒 軍 江蘇省泰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