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辰
(濟南大學,山東濟南 250022)
國際話語權是指一國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就社會發(fā)展事務和國際事務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體現知情、表達和參與權利的綜合運用,涉及對國際事務、國際事件的定義權,對各種國際標準和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權以及對是非曲直的評議權、裁判權,從而獲得在國際關系中的優(yōu)勢地位和主動權以及對國際議程的動員權,進而占據國際輿論制高點[1]。當前國際話語權競爭表現為議題多元立體,手段多管齊下,目標更加明確,方式更加隱蔽,這些特點充分印證國際話語權競爭的尖銳性、復雜性和敏感性。換言之,國際話語權是總體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體現,其本質是一國國際權力分配的結果,也是世界各國戰(zhàn)略競爭的重要目標之一。
當前,大國爭奪國際話語權日趨激烈,國際話語格局總體呈現“西強我弱”態(tài)勢。國際話語弱勢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匹配,著力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迫在眉睫。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盵2]這對新征程我國提升國際話語權明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且長期的工程,需要我國多元話語主體協(xié)同努力、共同謀劃。廣大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在海外的發(fā)展存在與符號象征,也是海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體構成力量,在我國國際話語權建設與提升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廣大華僑華人的獨特優(yōu)勢,促進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成為新時代我國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必須要回答的現實問題。
海外華僑華人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yè)的重要力量,具有高度認同民族文化、一定的資源優(yōu)勢以及融通海外的能力等特點,這些特點為其參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奠定了基礎。
首先,海外華僑華人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認同。這主要體現在華僑華人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以及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認同等方面。從歷史認同來看,其強調的是一個民族、族群或社會群體的根基性情感聯系。華僑華人雖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對祖先和祖籍地仍保留著清晰的“歷史記憶”,并借此“歷史記憶”保留著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诘鼐壸匪莺脱壸匪荩M馊A僑華人在移居地建立同鄉(xiāng)會、宗親會等社會組織,構成自成體系的內部結構,以此維系華僑華人社會的正常運作,傳承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3]。從文化認同來看,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深沉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富滋養(yǎng),深深地根植于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內心。海外華僑華人認同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深度認同中華民族,自覺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從民族復興認同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未有之百年大變局加速演化,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處在新的歷史方位,進入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雖然廣大華僑華人長期居住在海外,但是他們具有高度的民族認同、強烈的報國之心和機敏通達的東方智慧,期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具體行動上,他們有意愿有能力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貢獻力量。因此,調動海外華僑華人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能動性,爭取他們的支持與配合,讓他們主動參與新時代強國建設,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其次,海外華僑華人擁有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海外華僑華人是一個集人力、資本、文化、政治、科技、信息及網絡等多種資源類型于一體的資源系統(tǒng)[4],資源優(yōu)勢為海外華僑華人參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供了基礎性條件。海外華僑華人數量龐大,社團眾多,根據2016 年《人民政協(xié)報》報道,海外華僑華人社團數量達2.5 萬多個[5],且分布極其廣泛,對居住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這些社團在西方國家掀起的反華輿論事件中,往往能夠挺身而出,發(fā)揮正面引導作用。作為中國話語對外傳播的海外主體力量,華僑華人在社團平臺上積極發(fā)聲,有助于消除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偏見和誤解誤判。
最后,融通海外能力是海外華僑華人能夠助力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保障性條件。長期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奮斗打拼,視野開闊,敢于吃苦,團結互助,主動融入居住國,很多人成為當地的精英。華人精英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融通海外的能力極其出色。例如,英國新生代華人的語言能力強,經濟基礎也較好,這使他們在參與英國主流社會文化交往時更加自信,也有更高的參與意愿[6]。在東南亞,華人族群大多為我國華南一帶的客家人,而客家人視野思維空間及其社會實踐活動空間拓展廣闊,具有令人稱道的處世能力,這些優(yōu)勢使他們有能力參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構建和提升。
綜上,海外華僑華人擁有獨特的優(yōu)勢,能夠從海外視角觀察中國發(fā)展,運用自身傳播平臺,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能夠“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中國的國際傳播,深入他者之境,有利于跳脫以我為主的思維誤區(qū)”[7],更好地清除話語屏障,傳播中國話語,規(guī)避西方話語陷阱。
在實踐中,提升國際話語權、改變國際話語格局、打贏與西方的話語爭奪戰(zhàn)是一個全面且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海外華僑華人在參與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障礙和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潛能的發(fā)揮。
首先,美西方國家企圖貶低中國國際形象。近年來,美西方國家政治社會極端化現象嚴重,種族主義者、排外主義者、極端主義者大行其道,社會氛圍惡化。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更是讓美西方國家的一些媒體和政客感到焦慮。出于維護歐美話語霸權的目的,他們把批評中國、對抗中國、抹黑中國看作是價值正確、政治正確和戰(zhàn)略正確,往往以價值觀為借口,對中國進行惡意造謠污蔑,肆意抹黑詆毀,這種惡劣的政治與社會環(huán)境顯然對海外華僑華人造成了心理干擾,帶來了巨大壓力,使華僑華人在為中國發(fā)聲時往往更加謹慎,嚴重影響了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熱情。
其次,華僑華人的話語主體意識和參與意愿相對淡漠。話語權是一國在國際權力結構中地位和影響力的體現,其建構是一個主動爭取的過程,包含兩個面向,即主動發(fā)聲和積極回應[8]。這意味著話語主體可以主動發(fā)聲,也可以積極回應,這種主觀能動性是話語主體意識的體現。要看到,華僑華人在移民國家是少數族群,他們在這些國家往往是出于投資、求學、工作或者定居的目的,由于溫和、內斂和謙讓的民族性格使得一部分人表現出求穩(wěn)求安的心理,持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以此換得平安無事。還有部分華僑華人出于自身安全考慮,遇事能忍則忍、能讓則讓,希望通過委曲求全來保護自己,或者至少不讓自己陷入麻煩。這些想法使得部分華僑華人對在移民國家參政議政這類問題缺乏興趣,甚至在一些反華議題上選擇話語靜默,主動表達話語的積極性不高。
最后,華僑華人的參與能力相對較弱。海外華僑華人在傳播中國國際話語的過程中,個別地方表現出對話語生產、傳播與表達能力的不足、缺乏系統(tǒng)性訓練等問題。特別是在發(fā)生緊急情況或偶然性、突發(fā)性議題時,其能力不足的短板更加突出,難以快速反應,及時揭穿美西方國家的話語陰謀,揭露美西方國家的真正意圖與本質。
1.海外華僑華人的話語潛力尚未釋放。一是雙重身份認同制約了作用的發(fā)揮。海外華僑華人長期客居海外,難免出現雙重文化認同的狀態(tài)。海外華人的雙重文化認同兼具工具性和選擇性,是一種復雜多元的“購物車”式混雜型認同。這種雙重文化認同給海外華僑華人帶來兩方面的困擾:一方面是華僑華人極不愿意讓祖國受到美西方國家反華媒體、政客以及民眾的無端指責與污蔑,另一方面是在個別議題上華僑華人也往往存在與住在國文化相同或者相似的價值判斷,從而形成一種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影響了他們?yōu)橹袊e極發(fā)聲;二是話語內容創(chuàng)新不足。從話語生產來說,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發(fā)展的了解大多是通過媒體報道,而一些報道內容難免存在與中國發(fā)展脫節(jié)、不接地氣的現象,難以被居住國普通民眾所接受,甚至被扣上“外國代理人”的帽子,遭受輿論圍攻,這使得一些華人為了自身的海外生存與發(fā)展,在話語傳播中更加小心謹慎;三是話語傳播能力存在短板。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的培訓,海外華僑華人在參與我國國際話語權建設、傳播與提升過程中,經常出現能力不足的短板,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影響了話語傳播的質量和效果。
2.住在國政治法律的干擾。由于受制于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政治條件、經濟發(fā)展水平、地域文化、宗教習俗等因素影響,中國話語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有時會存在“水土不服”、理解偏差等問題,導致感染力和影響力被削弱。海外華僑華人在推動中國話語生產與傳播的同時,容易遭遇諸多話語難題,如美西方國家的政府或者媒體出于意識形態(tài)考慮,把愛國華僑華人列為“中國的代理人”,對其活動和資金進行監(jiān)管限制,甚至采取強制審查等措施。出于對這些政治標簽、舉措的恐懼和擔憂,少數華僑華人往往“兩耳不聞窗外事”,降低了參與熱情。盡管國外有各種各樣的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但一些社交平臺和媒體對中國持有“有色眼鏡”,對愛國華僑華人在涉及新疆、香港、臺灣、西藏等的議題上的發(fā)聲存在雙重標準,對為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發(fā)聲的內容更是層層設限,這種消極抵制的做法對中國話語傳播環(huán)境極其不利。
3.有關部門引導力度不足。個別地方有關部門對國際話語權認知不足,國際話語權建設與提升工作的目標導向不夠明確,缺乏聚焦性,投入力度不足,配套措施不全,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我國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需要。
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參與者,是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力量,應科學規(guī)劃,精準決策,明確目標,多管齊下,切實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海外愛國華僑華人特別是代表人士為重點,強化大局意識,制定話語專項規(guī)劃,加大資源投入,有序推進話語生產,向國際社會傳播好中國方案、中國故事、中國智慧和中國倡議,增進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解,努力實現從輿論話語權到規(guī)則話語權的全面提升,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實踐中,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部門應堅持“統(tǒng)一規(guī)劃、分類管理”的原則,把指導海外華僑華人參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作為新時代的重要任務落到實處。
1.堅持統(tǒng)一規(guī)劃,協(xié)同推進。統(tǒng)一規(guī)劃是要做好海外華僑華人話語生產與傳播的規(guī)劃,統(tǒng)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生產制造可視化、可信度、可操作的話語作品,積極為中國發(fā)聲。對海外華僑華人參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積極性、能動性應該予以調動和保護,特別是華僑華人面臨具體困難時,有關部門要及時掌握,給予精準關懷和溫暖。
2.堅持分類管理,主次有序。分類管理,就是對重點地區(qū)、議題領域和目標人群進行類型化分析和指導管理。國際話語權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各個領域,需要海外華僑華人在參與國際話語權生產與傳播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議題進行。
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需要根據海外華僑華人實際情況,從話語主體意識、話語內容、話語平臺、話語能力、話語經驗等五個維度著力并持續(xù)推進。
1.增強話語主體意識。作為中國在海外的話語主體,華僑華人應該主動樹立中國話語權的意識,在與住在國民眾進行互動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國外受眾。海外華僑華人的話語傳播對象是海外受眾,不僅包括鄰居、員工、學生、同學、同事,還包括社區(qū)和公共部門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海外華僑華人可以從樹立自我形象做起,發(fā)揮志愿精神,積極參與社區(qū)公益事業(yè),形塑普通民眾對中國的接受度和親近感。
2.創(chuàng)新生產話語內容。在話語生產中,中國風景、基建、器物、美食、醫(yī)學、文化、制度和人文歷史等要素都是重要資源。愛國華僑華人擁有語言和跨文化理解優(yōu)勢,對國外受眾心理和思想的把握比較準確,具有兼容性、便利性、快捷性和正向性,有利于在國外工作場所或者居住社區(qū)傳播中國話語。在輿論話語權上,可以借助國內的重大時政活動,比如根據每年“兩會”、建黨、建軍、國慶等重大節(jié)日活動制作一些對中國政治制度、政治架構和治理議程的知識普及類的視頻與圖片內容。在民主、自由和人權等領域,海外華僑華人可以對我國基層選舉、社區(qū)自治、鄉(xiāng)村振興、基建發(fā)展、民族團結以及各類志愿者和社會組織活動等進行海外傳播,或者與國內的相關企業(yè)或非政府組織進行合作,創(chuàng)新生產更多的推廣內容。在經濟話語權上,華僑華人可以從自身經驗和故事出發(fā),敘述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趨勢的必然性,積極傳播“一帶一路”建設等議題,為中國與國際合作撐腰打氣。在文化話語權上,深入發(fā)掘中華文化資源,以華僑華人的海外敏感性和適應性尋找話語傳播的亮點,打通難點堵點;推動海外華僑華人學者就中華文化等議題開展國際對話,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專業(yè)人才回流中國,依據專業(yè)所長參與不同領域中國話語的生產與傳播,以國外熟悉的話語模式讓中華文化、中國故事、中國奇跡走向世界。在發(fā)展話語權上,鼓勵海外華僑華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則,向世界講好中國的扶貧故事,圍繞脫貧攻堅敘事建構豐富的國家敘事體系,在強化中外貧困治理互通性、共同性和實用性的同時,以海外視角有效回應國際關切,著力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和貧困治理的話語影響力和傳播力。
3.創(chuàng)新話語傳播方式。現階段我國與他國間的經濟、政治、學術、文化等交流合作是中國話語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多樣化的話語傳播方式和途徑能夠產生良好的話語傳播效果。應支持華僑華人意見領袖講述中國發(fā)展故事,以影像或者圖片記錄中國各個領域發(fā)生的深刻變革,積極向海外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期刊投稿,生產自媒體作品,參與中國話語傳播,提升中國議題的影響力和發(fā)言權。有針對性地引導議程設置,促進華僑華人為國家形象系統(tǒng)發(fā)聲。支持海外華人智庫創(chuàng)設與發(fā)展,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國際智庫建設應在全球范圍內引進專業(yè)傳播人才,既要引進致力于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也要引進傳播經驗豐富的實務工作者,同時完成當代中國價值觀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國際話語體系建構)與成果轉化(思想成果生成)的重任[9]。
4.提升國際話語能力。一是積極推動海外華僑華人主動提升議題設置能力,促進中國議題在西方國家的主動引領,呈現全面真實的中國,揭露美西方媒體對華報道的雙重標準、不實造謠等丑惡面孔,旗幟鮮明地發(fā)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二是提升海外華僑華人的敘事能力,幫助他們全面理解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增強以情感、知識、技能、語言、理性相結合的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地洞察國際關系發(fā)展趨勢,把中國故事、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及時、全面、快速、有效地傳播出去,使中國的和平話語、責任話語、開放話語、發(fā)展話語、共贏話語成為世界的共同話語,促進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是著力構建“官媒引導、民媒主唱、新媒助陣、全媒聯動、大眾助力”的協(xié)同傳播機制[10],激活海外“沉默的多數”,培育“在地”的傳播者,實現話語傳播效能的最大化。
5.學習借鑒話語生產與傳播的國際經驗。歐美國家非常重視國際話語的建設和傳播,注重利用本國僑民擔當重任,其經驗做法值得借鑒。如美國重視在海外成立智庫機構,使其為美國代言,卡耐基和平基金會在各國設立研究機構,招聘在各國工作的美國學者從事研究,發(fā)布對美國有利的研究報告和評論分析,引導各國的學術輿論。又如英國重視在新聞媒體領域做文章,推動海外英國人借助BBC、《經濟學人》期刊等媒體平臺傳播英國價值觀。日本則通過政府發(fā)展援助(ODA)、推廣日語教育、在海外從事圖書出版行業(yè)等方式[11],強化日本在海外的話語權,這些措施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6.分類管理。針對海外華僑華人群體價值多元、背景多樣的特點,實行類型化管理,科學配置資源。有關部門要及時掌握海外華僑華人的工作、生活、學習等情況,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讓華僑華人感受到祖國的溫暖,自覺把話語意識化為自覺行動;建立配套激勵機制,對在一些重大話語議題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海外華僑華人進行表彰獎勵,激勵更多的華僑華人參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建設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