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祉涵
摘 要: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中心人物,他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典型體現(xiàn)。作品中體現(xiàn)三大要素的平衡:通俗的音樂語言,嚴謹?shù)囊魳方Y構,深刻的音樂內容。他的鋼琴奏鳴曲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每位琴童與演奏家在學習過程中必彈曲目。莫扎特的一生共創(chuàng)作18首鋼琴奏鳴曲,本文以K.570第三樂章為例,對莫扎特晚期奏鳴曲風格以及在演奏方面的技巧和教學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莫扎特;鋼琴教學;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1-00-03
一、關于莫扎特及晚期奏鳴曲K.570
沃爾夫岡· 阿瑪多伊斯· 莫扎特出身于宮廷樂師家庭,在幼年時期展示出天才般的音樂天賦。從小就受到非常多的關注與贊賞,除了童年時期飽受寵愛之外,從二十五到三十一歲,幾年中沒有固定的收入。為了婚姻,他和最敬愛的父親幾乎決裂,而婚后的生活又是無窮無盡的煩惱,在這樣悲慘的生活中,莫扎特還是不斷地創(chuàng)作。
早期與中期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除了學習肖伯特、巴赫以及海頓等前輩以外,已經確立了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1782-1791年處于創(chuàng)作成熟時期的莫扎特共創(chuàng)作了五首晚期奏鳴曲K.533、494、545、547a、570。在他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中,可以感受到莫扎特音樂中的情感愈發(fā)深切,感人至深,創(chuàng)作手法出現(xiàn)一定的悲劇性色彩和戲劇性對比。經常參與音樂活動的他與海頓合作,并受到亨德爾與J.S.巴赫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使用主調、復調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聲對位豐富,藝術性高度集中。
K.570這首鳴奏曲創(chuàng)作于1798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兩年。這時的他病痛難忍、窮困潦倒、生活極為困難,但他從未抱怨和頹廢,而是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動力,他通過音樂抒發(fā)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表達出他對世界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的向往,這首奏鳴曲除了表現(xiàn)優(yōu)雅、純凈之外,還多了一分內心的平靜與安詳,極具深刻的哲理性。
二、莫扎特奏鳴曲K.570第三樂章曲式分析
A? (1-22): a? 4+4? 降B大調
a1 2+4? ?F大調
a? 4+4? 降B大調
B? (23-42):b 4+4 降B大調
b1 4? ?c小調
b 4+4 降B大調
連接(43-45)
C? (45-56):c? 4 降B大調
c1 4 降B大調轉降E大調
c? 4 降E大調
連接(57-62):F大調
A1? ?(63-70):降B大調
B1? ?(71-74):降B大調
C1? ?(75-82): g小調
連接(83-85):降B大調
尾聲(85-89):降B大調
莫扎特奏鳴曲K.570第三樂章,4/4拍,降B大調,回旋曲式,輕松愉快的小快板 (Allegretto),第三樂章精致小巧,將原本ABACA曲式結構省略了反復A,直接進入C部,帶給聽眾意猶未盡的感覺,結尾加入了第一和第二樂章中的音樂材料,呼應整個樂章,歡快結束全曲。莫扎特晚期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中都運用了大量主調、復調創(chuàng)作手法。音樂材料短小精致但音樂的交響效果十分豐富,僅使用鋼琴一種樂器就能演奏出樂隊的音響效果,對位技法也運用得極其精湛,如半音、雙重對位等[1]。
三、K.570第三樂章演奏技巧
莫扎特奏鳴曲K.570第三樂章標注速度為快板小快板(Allegretto),按照小快板的速度約為八分音符=96-110,筆者認為這首作品清新歡樂的風格可以將演奏速度定為八分音符=128-140,流動且歡快,更加符合莫扎特的音樂風格。
1-8小節(jié)(見譜例1)左手為降B大調分解和弦伴奏織體,在演奏時將掌關節(jié)撐好的同時控制每個手指的下鍵速度與力度,尤其注意控制好大拇指的力量,不要加重音,需要控制在不影響右手旋律聲部的情況下弱且平均,在轉換和弦時需要提前安排指法,做好充足的準備。右手涉及斷奏、連奏以及跳奏,三種觸鍵方式完全不一樣,第一小節(jié)半音旋律使用手腕斷奏,手腕帶動手掌將力量傳遞至指尖,音量標記為(p)弱,演奏的力度尤為重要,不僅要在小快板的速度中保證旋律的連貫性,還需將音量控制為P,我們需要慢練將音量控制好再提速,第二小節(jié)開始加入跳音,這時我們使用手指跳奏法演奏,手掌支撐住的同時主動抬起第三關節(jié)并向下觸鍵,力量集中于指尖,下鍵后快速回彈離鍵,音色干凈、輕盈、富有彈性。短連線是莫扎特音樂創(chuàng)作中非常標志和明顯的特征,也是音樂中的語氣,短連線的演奏需要使用手腕連奏,落—提兩個動作來完成,第一個音手腕帶動手掌向上抬起后自然下落,同時將力量傳遞至指肚觸鍵,第二個音觸鍵后使用手腕向上離開琴鍵,音符時值比第一個音短、音色柔和,需要注意兩個音的音量平衡,雙音連奏與單音是一樣的,注意突出高聲部即可。第三小節(jié)開始出現(xiàn)的切分節(jié)奏逐漸流動和遞進。第七小節(jié)右手的八度短連線緊接著跳音,這是旋律的最高處,有一種激動欣喜的感覺,連奏與跳奏不僅要銜接得自然,還需有所區(qū)分。莫扎特吸取了法國庫普蘭古鋼琴音樂中裝飾音的趣味性又改變了裝飾音的形式,不僅起裝飾作用,而且成為旋律的一個組成部分,第八小節(jié)中裝飾音的演奏十分靈巧,需要安排好指法,每一個音都彈得很清楚干凈,不要有磕絆和卡殼,聽起來是非常流暢和絲滑的[2]。
9-15小節(jié),這時旋律的起伏比之前大,音樂更加有趣。掌握好連奏、斷奏和跳奏,提高旋律音色的控制能力,左手上行時可以略微漸強,右手每一句都需要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緒與色彩,有所變化。
23-30小節(jié),進入B段,音量也從弱(p)至強(f),同時右手由單音短連線變?yōu)殡p音短連線,右手切分節(jié)奏使得音樂明朗帶有舞曲的歡快感。這時在每個切分節(jié)奏的第一拍同踩下延音踏板,利用踏板顫音的技巧,依靠腳腕的上下運動僅踩二分之一的延音踏板。右手十六分音符的極進上下行音階演奏平均的同時要根據(jù)旋律走向進行漸強與漸弱。
31-43小節(jié),短暫的離調與小調色彩的出現(xiàn),不安與緊張的音樂情緒在這里悄然出現(xiàn),這時的切分節(jié)奏在這里要演繹出不穩(wěn)定的感覺,左手的伴奏也將緊張的情緒不斷推進。在演奏42、43小節(jié)時需要將聽眾提前帶入音樂變化的預兆中。演奏時做出對比。
45-56小節(jié)(見譜例2),C段落音樂情緒反轉為焦慮緊張。右手的旋律是由之前的音樂材料變化而來的,右手弱音進入,旋律流暢優(yōu)美,與左手低聲部呼應,斷奏的演奏使用手臂斷奏,觸鍵更加集中,加強手臂斷奏的練習,利用大臂帶動小臂,將力量不斷傳遞,沖擊力與爆發(fā)力并存。49小節(jié)的跳音半音化旋律在情緒與色彩上都不同于A段,跳奏的演奏需要體現(xiàn)緊張、不安、焦躁的情緒。51小節(jié)開始,左手持續(xù)的跳音如同緊張時的心跳,急促不安,在演奏中可以突出左手,營造緊張氛圍,右手隨著旋律的走向漸弱漸強,產生跌宕不安的感覺。
57-62小節(jié),第二次6個小節(jié)的連接部分,前半部分從緊張的氛圍中逐漸平和下來,左右手級進下行,音量也隨之減弱,跳奏不用那么緊繃可以歡快一點,后三小節(jié)即將進入A1段,這時每一次的下行級進都比前一次弱,左將音樂引入A1段。A1段落包含了第三樂章樂思和音樂材料。運用對位的手法,使樂句之間相互呼應,在兩個聲部之間不斷對話呼應,向前推進,構成了立體的音樂織體。同時,要控制好左右手的平衡感并與之前的演奏做出對比,對位聲部富有表情,每一個音都演奏清楚[3]。
83-85小節(jié)(見譜例3)連接部分的級進上下行旋律堅定而明亮,“莫扎特顫音”需彈奏得絢麗多彩。
85-89小節(jié)(見譜例3)尾聲的音樂情緒緩和了下來。前三個半小節(jié)可使用踏板,兩拍一換。右手三度疊置的歌唱性旋律要彈奏得均勻、連貫、順滑,左手的主持續(xù)音要彈奏得平穩(wěn)、均勻。
四、K.570第三樂章價值研究
(一)訓練復調思維
巴洛克時期與古典主義時期,復調音樂是當時歐洲音樂最重要的形式,對位創(chuàng)作所展示的音樂形象與性格情緒都更加豐富與鮮明,在鋼琴教學中復調音樂學習和演奏是十分重要的,聲部之間的模仿,各個聲部在音樂發(fā)展中的變化,聲音層次的對比、平衡與協(xié)調,復調聽覺的建立對于未來演奏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有非常大的幫助。復調作品中,主題是整個作品的中心思路,占據(jù)主導地位。無論何時主題出現(xiàn),都應該突出,特別在主題的開頭,要給人一種鮮明的印象。主題可能會以不同的調性呈現(xiàn)在聲部中,對比和過渡性樂句也應該仔細地聆聽,因為它們決定了整個作品的性質和形象,在演奏的時候,要嚴格注意主題聲部的演奏方法和處理方法,使主題在整個作品中能夠真正起到主導作用。彈奏復調作品,既要注意各聲部間橫向的線條,也不能忽視各聲部間縱向的關系。每個聲部相互配合、烘托,才能使演奏成為整體。莫扎特在晚期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中對位技術的運用幾乎無處不在,在通過學習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后,學生可以主動地將復調性思維運用到未來鋼琴的學習和演奏中[4]。
(二)掌握不同的觸鍵方式
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音樂材料更為凝練,作品更加緊實精致。音色是展現(xiàn)音樂和感受音樂最重要的元素,不同音色可以展現(xiàn)不一樣的氛圍,音色的變化將音樂變換得更加豐富多彩,觸鍵的方式決定音色,不同的觸鍵方式需要手指的控制能力十分強,同時演奏者用耳朵聆聽,選擇最合適的觸鍵方式來獲得想要的音色。抒情性和歌唱性的音樂旋律線條可以使用指腹觸鍵,演奏起來較為飽滿和流暢。抒情、歌唱性旋律的觸鍵要盡量慢、柔,從指腹向內推動琴鍵,演奏速度不宜過快。莫扎特典型的音樂語言小連奏也可以使用指腹觸鍵,強調莫扎特特有的語氣感。指腹觸鍵也可以運用在演奏和弦,使音響效果變得渾厚,突出于加深情緒。練習過程中可以先用手腕帶動指腹,并認真聆聽音色的變化從而演奏出不斷深入遞進的效果。
快速的半音階和音階跑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指尖觸鍵的方法,將手指積極性調動起來,將力量傳遞至手指尖,觸鍵面積小,速度快,隨著旋律的走向,飽滿富有連貫性地不斷前進,達到輕快、流暢、富有顆粒性的效果。跳音在莫扎特的鋼琴作品中出現(xiàn)得十分頻繁,它使用跳音來營造一種歡樂、欣喜的氛圍,如何演奏好跳音是難點。遵循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跳音的演奏不能過于短和急,這是為了保持旋律的統(tǒng)一,音色的柔和。在演奏跳音時運用手指跳奏的方法,下鍵的速度可以慢一點,用指尖將跳音抓住后迅速離開鍵盤,果斷地演奏,演奏原音符的1/2。在通過學習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后,學生對于觸鍵、音色的控制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為未來演奏不同時期、風格的曲目打下堅實基礎。
五、結束語
莫扎特晚期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K.570是他所有奏鳴曲中情緒表達最為溫和的一首,體現(xiàn)了貼近人與自然的音樂主旨,本文以第三樂章為例,了解莫扎特晚期奏鳴曲K.570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了第三樂章的曲式結構、演奏技巧,幫助學生解決練習時的難點,同時探尋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鄭興三.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2]袁小惠.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演奏風格與技巧探究[J].藝術評鑒,2023(06):57-60.
[3]劉佳琳.莫扎特五首晚期鋼琴奏鳴曲中復調織體的分析與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4]王瑞.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570》第三樂章的創(chuàng)作、美學特征及演奏詮釋[D].杭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