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柯
蒂莫西·莫頓在《暗黑生態(tài)學》的開篇引用了《苔絲》 中的一個場景: 苔絲的身體被以一種機械的方式勾勒, 如零部件一般被構入了田野環(huán)境之中。 有機體的人跌入無機體狀態(tài), 這已是關于“恐怖谷” 的老生常談。 莫頓的論述不止于此, “生態(tài)學” 拓展了關于 “有” 與 “無”的判定。 這種界限的流動甚至消失不僅關乎對象存在樣態(tài)的分辨, 更在于當代個體隨時會被拋入一個在有機體視域里不可能存在的結構, 我們在“人類世” 和“地質(zhì)學” 的平行結構中參與了在歐式幾何直觀中不可能發(fā)生的連接。 一旦將這種連接可視化,一種幽深怪異的形象就會被展示。出于視野末端的獵奇, 莫頓的理論在最近變得流行起來, 但實際上其基本原理也仍然是對“網(wǎng)絡” 這一在20世紀才被發(fā)明的概念的特別重述。當我們用“網(wǎng)絡” 這個詞作為后綴,描繪一種廣闊便捷又或者復雜莫測之時, 往往仍在通過默認的“分層”為某種統(tǒng)籌開路, 而忘記了“網(wǎng)絡”這個概念內(nèi)涵的“隨機性” 終將展現(xiàn)不可統(tǒng)籌卻事實存在的結構。
無論是關心獵奇還是原理分析,這都導向一個更重大的后果: “離散體” 取消了“共同體”。 但這種取消也許并不那么斷然。 有機體形式的原理在于“膜” 狀邊緣始終促成內(nèi)部與外部信息的交換與接收, “界面” 即對“硬邊界” 的否定。 與其說“網(wǎng)絡” 表面明示的 “硬連接”取消了“膜” 的信息傳導, 不如說后者被蘊含在了“離散體” 的可能性之中, 否則躍層的連接將不可能實現(xiàn)。 將默認的先驗“硬邊界” 扭曲并穿越自身而形成信息界面, 這是我們所要面對的生態(tài)學修正。
本期的兩篇文章重審了關于“共同體” 的一些“舊概念”。 但如果能夠意識到這樣的“舊概念” 在原理層面都在描述對“硬邊界” 的商榷和抵抗, 我們也許面對的就并不是一個全無行動根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