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華裔新生代的雙重文化身份特征,具有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促進雙方文化交流的多重優(yōu)勢。他們對中華文明的身份認同感能夠促進中華文脈在海外華人華僑中的賡續(xù)與傳播,在推動文明對話、實現(xiàn)文明互鑒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是融通中外的重要群體。對華裔新生代的文化傳播活動,既要呈現(xiàn)中華文化的表征符號,又要體現(xiàn)內(nèi)涵于表征中的精神意向;既要展示中華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又要使這種同根同源的文化成為其夢之所縈。因此,傳播主體要以傳播效果為導向,在時機把握、符號選擇、敘事方式方面要與受眾的結構特征、接受心理、情感需求高度契合,以符號化、藝術化、故事化、視覺化相融合的表達范式進行傳播,體現(xiàn)中國形象的親和力、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國國際傳播的影響力。
【關鍵詞】文化傳播 共情傳播 華裔新生代 文化符號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敖Y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①“2023中華文化大樂園——德國伍珀塔爾營”走進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鄉(xiāng),感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起源和發(fā)展邏輯。針對德國華裔新生代這一群體,立足微觀傳播視角,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國情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在理論取用和實踐路徑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出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高度契合,呈現(xiàn)出有機性、融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征。
一、研究背景
“中華文化大樂園”活動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繼“請進來”的“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活動后,針對海外華裔新生代這一群體,于2011年推出的又一項旨在增進海外華裔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的“走出去”品牌活動?!?023中華文化大樂園——德國伍珀塔爾營”是由黑龍江省海外聯(lián)誼會承辦、德國國際德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協(xié)辦的文化交流活動。
從傳播主體看,黑龍江省海外聯(lián)誼會對這次海外文化交流活動充分重視,派出了強大的教師團隊。該團隊打破了以往文化傳播的校際壁壘和學科壁壘,由哈爾濱師范大學、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藝術職業(yè)學院三所學校選派12名優(yōu)秀教師,承擔本次大樂園活動的教學和演出任務。教研團隊由國際中文教育、美術、武術、音樂、書法和舞蹈等不同學科的專家組成,學科種類多,覆蓋領域廣。
從受眾群體結構特征來看,主要以新生代華裔青少年、中德混血為營員主體,同時擴大到當?shù)貙χ袊幕信d趣的德國青少年。營員多在4歲至18歲之間,營員年齡跨度比較大。從心理特征來看,這些華裔新生代雖然祖籍國是中國,但由于長期生活在國外,語言、生活習慣與價值取向方面存在多文化混合的狀態(tài)。一方面,他們在家庭中接受來自父母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影響,但因為與祖籍國距離遙遠,受祖籍國文化環(huán)境影響較弱,導致其歸屬感不足;另一方面,在學校受到德國文化價值觀念、教育方式的影響,使其產(chǎn)生被迫融入的壓迫感,渴望被認可、理解與支持。這種情況使得他們時常處于中德兩種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碰撞之中。
二、案例分析
教師團隊在授課之前對教學對象進行了充分調研,針對營員的結構特征確定教學方案和實施路徑。本次文化交流活動的亮點主要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征:
(一)把握契合點:以中德傳受雙方的共性特征為契機
文化傳播需要契機,需要找到能觸動雙方文化認同的切入點,在“自我”與“他者”之間找到共享的信息和符號。這種信息和符號可以是物理空間符號,也可以是語言符號、心理符號和感情符號。這就要求傳播主體善于發(fā)現(xiàn)契機,聚焦傳受雙方的共同特征進行活動設計和策劃,“借機”傳播,“借題”傳播。
一是在時間方面,“2023中華文化大樂園——德國伍珀塔爾營”選擇了10月2日至14日這一節(jié)點,是中德兩國的國慶長假期間(德國的國慶日是10月3日)。一方面德國華裔新生代正值國慶小長假,另一方面教師團隊的出行可以減少對正常教學的影響,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在時間安排上更具可操作性。恰當?shù)臅r間安排使活動不僅受到華裔新生代家長的歡迎,也吸引了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德國本土青少年學生及其家長參加,客觀上拓展了受眾覆蓋面,擴大了影響力。
二是從接受心理看,當時恰逢中秋節(jié)剛過,海外華人對于中秋節(jié)有著特殊的孝親情感和鄉(xiāng)土情結,有助于喚起新生代家長的情感記憶,使傳受雙方在文化交流的內(nèi)容方面找到契合點,增強了文化交流的共通性。
三是從文化交流地點看,將主辦區(qū)域選在伍珀塔爾,該市所在的北威州有近3.6萬華僑華人,占全德華人華僑的四分之一。這里還是恩格斯的故鄉(xiāng),距離馬克思的故鄉(xiāng)特里爾也只有200多公里。華裔新生代家長和當?shù)貙W生家長代表與教師團隊一起拜訪了恩格斯和馬克思的故鄉(xiāng),參觀兩位偉人的故居,對相關問題進行友好交流探討。這種共通的文化符號、共同的歷史記憶有助于溝通雙方情感,拉近心理距離,進而形成價值認同,增強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度和影響力。
(二)傳播內(nèi)容:代表性的文化傳播符號疊加組合
文化符號的疊加組合不僅有助于受眾深入理解文化符號的表層特征,而且通過符號的反復強化,更有助于受眾透過表征理解文化符號的深層內(nèi)涵,這也是文化傳播的理想效果。本次“中華文化大樂園”活動牢牢把握“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核心思想,始終以營員的文化獲得感為傳播導向,針對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同根同源”特征進行課程構建。
在傳播內(nèi)容選擇上,既有中國民間剪紙、京劇臉譜、水印木刻、中國書法等物態(tài)文化符號,也有中國姓氏起源、節(jié)日節(jié)俗、古典詩詞、經(jīng)典音樂等精神文化符號;既呈現(xiàn)了共享單車、移動支付、掃碼點餐等當代中國的科技活力,也融入了黑龍江特色美食、冰雪文化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內(nèi)容。
在傳播符號的表達方面主要體現(xiàn)了三個特色:一是在開幕儀式上由教師團隊將確定的文化符號進行精彩展示,激發(fā)受眾興趣。二是教學過程中解讀這些文化符號。教師團隊打破學科壁壘,不同學科相互交融,通過多模態(tài)組合,增大信息容量,強化受眾的文化感知和體驗。例如,教師在課堂中誦讀并講授“三字經(jīng)”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結合武術精神的特點重新創(chuàng)作出“武術新三字經(jīng)”,利用其朗朗上口的特點,將“三字經(jīng)”這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融入武術動作中。在剪紙和水印木刻文化傳播中,注重美術符號與語言符號疊加。營員邊表演、展示作品,中文教師邊結合作品內(nèi)容和營員的體驗過程進行畫外音解說,使受眾群體不僅能通過顏色、形狀等直觀體驗,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還使他們透過文化符號的表征,深切感悟該文化符號所蘊含的孝親、團圓、祈盼吉祥、剛健質樸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意向內(nèi)涵。三是在閉營儀式上,由學生表演展示夏令營教學的產(chǎn)出成果,作品展示范圍覆蓋所有營員,家長對營員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進行錄像、拍照,并通過自媒體進行發(fā)布,形成二次傳播。這種認知、體驗、再發(fā)布的傳播過程,既增強了受眾對祖籍國文化的集體獲得感,也增強了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傳播方式:敘事方式體現(xiàn)溫度與深度
文化對外傳播首先要明確傳播受眾,充分考慮受眾的教育背景、心理特征,優(yōu)化議題設置、傳播內(nèi)容、敘述方式和表達形式。華裔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中受家庭因素的影響最大。因此,本次活動特別關注與新生代家長的情感溝通。
“中華文化大樂園”活動的受眾群體雖然以華裔青少年為主體,但很多家長積極參與并全程關注,甚至作為教學助理融入式參與。為了解傳播對象,教師團隊與家長進行了充分互動,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途徑:
一是教師團隊與營員家長多次座談,就青少年成長問題,回應華裔新生代家長的教育焦慮。海外華人子女接受的社會教育是西方教育,而家庭教育卻蘊含著濃厚的東方色彩。在中德文化碰撞中成長的孩子雖然獨立生活的愿望強烈,對父母的依賴性相對較少,但有些孩子性格脆弱,缺少自信,甚至存在社交障礙。這造成了營員家長難以言說的教育焦慮。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團隊充分發(fā)揮師范院校優(yōu)勢,圍繞目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對電子產(chǎn)品的依賴、中德文化沖突、對祖籍國文化學習的困惑等問題,為家長們出謀劃策,答疑釋惑。
二是共同體驗當?shù)匚幕?,討論中德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文化對外傳播的基礎。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源于文化符號的共享性。鑒于此,營員家長代表和教師團隊利用休息時間共同參觀馬克思和恩格斯故居,了解兩位偉人的革命歷程,參觀體驗伍珀塔爾市具有百年歷史的懸浮列車,感受德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成果等。傳播主體與受眾在共同的文化體驗中同話中國,共語文明,通過強化精神黏性提升受眾群體的信任度與依賴感。教學過程得到了家長的全力支持和主動配合。
三是關注華裔新生代家長的心理,充分體現(xiàn)彼此的共情能力。一方面這些華裔家庭大多不是獨生子女,部分父母因忙于工作而忽略對子女成長的陪伴,被動依賴于德國的學校教育;另一方面他們希望孩子學業(yè)優(yōu)秀,不忘中華文化之根,在適應德國文化過程中存在心理掙扎。教師團隊針對新生代家長的這種糾結心理,對其進行安撫和疏導,緩解其焦慮情緒。文化交流過程中這些充滿柔性的人文關懷,走進了華裔家長的內(nèi)心,縮短了傳播主體與受眾間的情感距離,形成了集溫度、深度和感染力于一體的傳播范式。
(四)話語范式:以尊重為前提的傳播場景再造
跨文化傳播中,在深入研究傳播語境的條件下,充分利用傳播環(huán)境,遵循傳播規(guī)律對傳播場景進行深度再造,是重組話語結構、移植話語方式、重構新認知空間以實現(xiàn)傳播致效的有效思路。這次夏令營在充分尊重對方文化語境和傳播環(huán)境基礎結構的前提下,從場景內(nèi)容和調性等方面進行調整,嵌入中華文化元素,進行柔性再造,從而實現(xiàn)改變和引領議程的功能。②
這次夏令營的活動場景綜合運用了嵌入、重構、切片、再現(xiàn)等方式進行場景再造,物理空間的布置體現(xiàn)了文化的多元、共鑒和融合性特征。此次活動充分尊重圣勞倫斯學校原有的場景布置,同時嵌入中華文化元素。例如,在走廊兩側擺放該校學生德國教師課堂的手工作品、攝影作品等學習成果,同時也展示此次夏令營的書法、木刻版畫、剪紙、臉譜等具有中華元素的學習成果。
教師團隊的授課內(nèi)容充分尊重受眾群體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和語言文化程度的多層次性,選擇了切片式話語表達方式。切片式話語表達,即將表達宏觀生態(tài)或者抽象價值觀的話語,進行故事切片,用碎片化折射和多元化嫁接的方式構造受眾的認知,以適應受眾的多元化、多視點、多層面的接受需求。例如,在開營儀式上,教師選擇“中國話”這一較為宏觀的主題,針對營員及家長漢語水平不一、年齡差距大的特點,將漢語的神秘、古老、豐富、自然,通過甲骨文、古典詩詞、歷史人物、當代中國等典型畫面和典型符號進行視覺呈現(xiàn),同時配以“我愛你,中國”的背景音樂,以音畫結合、聲情并茂的誦讀方式講述中國話的特點和魅力,加深受眾對內(nèi)容的理解,提升華裔新生代及家長的文化認同感,現(xiàn)場氣氛極具感染力。在后續(xù)教學過程中,又進行場景再現(xiàn),具體闡釋、重復話語主題,增強文化傳播效果。
三、思考與啟示
(一)多方參與,同頻共振
共振原理是物理學上的概念。借用到文化傳播領域,是指不同主體在思想觀念上的協(xié)同狀態(tài),即以文化符號為載體,激發(fā)多元主體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xiàn)觀念和態(tài)度的一致性。在此次活動中,參與主體的政府與民間同向而行,話語相互協(xié)調補充,增信釋疑,形成良性互動。主辦方、對接方的溝通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促成了多方參與,擴大了傳播范圍。共情、互鑒、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傳播方式使各參與主體產(chǎn)生同頻共振效應,提高了傳播效能。
參與此次文化交流活動開營和閉營儀式的嘉賓來自政府及社會各界。其中,有中國駐德國杜塞爾多夫總領事,伍珀塔爾市市長,黑龍江海外聯(lián)誼會理事、德國伍珀塔爾市教育部門負責人,國際德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理事,全德華僑華人婦女聯(lián)合會會長,中華大樂園教師團體、營員及其家長,甚至包括德國民間攝影愛好者。各界人士一致認為,此次活動的教師團隊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帶給了華裔兒童和青少年。這種文化交流活動可以更好地幫助雙方了解各自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促進兩國人民的彼此理解、寬容和關心。這種“有生氣、接地氣、聚人氣”的文化交流和互鑒活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德國青少年關注中文和中華文化,他們紛紛表示希望“中華文化大樂園”能永久入駐恩格斯的故鄉(xiāng)。
(二)“自我”與“他者”同向聚合
文化對外傳播要以效果為導向,強化效果意識。如果僅僅依靠自己的話語和媒體渠道進行傳播,往往較難被接受和認可。如果能讓受眾以客觀、平等的心態(tài)看待中國,甚至以他們的視角講述他們眼中的中國,那么傳播出去的中國國家形象是立體的、客觀的,也是更容易被認可和接受的?!爸腥A文化大樂園”德國行突破了以自我中心的傳播模式,更關注“自我”與“他者”話語結合。
一是以中德雙重視角看中國。在本次活動場景中,特別設置了德國民間攝影愛好者“中國印象”攝影展,把他們過去十年中國之旅的照片精選出來展覽,并在開營儀式上發(fā)表講話,通過德國人的視角講述當代中國的人文地理和風俗文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傳播學中重構話語表達范式的成功實踐。
二是中德雙方媒體相呼應進行信息發(fā)布?!段鞯聢蠹垺?、全球華僑聯(lián)盟等多家媒體、網(wǎng)站,以及網(wǎng)易新聞、《香港商報》等國內(nèi)外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中西方媒體及自媒體積極參與,共同發(fā)力,提高了活動的影響力和顯示度。這種“自我”與“他者”的同向聚合既體現(xiàn)了文化的交流互鑒,又突破了自說自話的傳播困境,借嘴說話,借筒傳聲,以朋友圈擴大朋友圈,增強了話語的可信度和傳播力。
(三)“外傳”與“內(nèi)尋”相互借力
文化傳播主體既要“走出去”,展示中華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也要讓對方主動“走進來”,主動了解和體驗,成為其夢之所縈。
2018年,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發(fā)布了一份名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研究報告,報告中談到要提高“中國能力”,即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了解中國的能力。該報告認為德國應在不同教育階段和不同層面提供獲得“中國能力”的機會,教育機構能最好地幫助兩國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重新認識并走近中國。③
應營員及家長要求,海外華人團體、華校負責人在此次活動后組織了寒假“走進中國”的中華文化尋根活動。這一活動策劃不僅吸引了當?shù)卮罅咳A裔新生代,也吸引了一部分德國青少年報名參加。這既是本次文化活動效果的延續(xù),也是回應參與者的具體需求。華裔新生代和德國青少年來到中國,親身了解和體驗中國的發(fā)展和變化。這種“外傳”與“內(nèi)尋”相結合的文化交流方式,將概括敘事、典型敘事和深度體驗相結合,相互借力,形成合力。由此可見,政府部門、海外聯(lián)誼會、華人華僑團體應深化協(xié)同協(xié)作,制定長期規(guī)劃,深度溝通,拓寬視野,擴大合作范圍,形成品牌效應,真正提升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文系2021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中俄人文共同體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1GJE306)、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期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JGY202203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曲鳳榮系哈爾濱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wǎng),https://www.gov.cn/ 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2023年8月31日。
②姜飛:《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構建的傳播視角》,《全球傳媒學刊》2023年第10卷第4期,第6-17頁。
③《德國政府將繼續(xù)加強“中國能力”》,新浪網(wǎng),http://news.sina.com.cn/o/2018-05-08/doc-ihacuuvu9027686.shtml,2018年5月8日。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