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蕊,曹 菲,吳 妍
(哈爾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80)
課程思政源于上海市高校在2014 年之后的探索,目的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的“兩張皮”現(xiàn)象,開發(fā)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揮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些探索對于形成各門課程育人合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17 年,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提出“復旦共識”,隨即在天津大學召開工科優(yōu)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形成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被稱為“天大行動”,從此拉開新工科建設大幕,目的是應對國家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chǎn)業(yè)變革,支撐“中國創(chuàng)造2025”等重大戰(zhàn)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筆者所在高校是省屬工科院校,在這種背景下,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chǎn)業(yè)變革的戰(zhàn)略行動,以產(chǎn)業(yè)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把新工科建設作為學校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的“催化劑”,系統(tǒng)推進學科專業(yè)結構、人才培養(yǎng)機制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推動高等教育內(nèi)涵式發(fā)展。
隨著國家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大學英語教育方向也處于轉(zhuǎn)型期,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大學英語要不斷跟上改革步伐,配合新工科戰(zhàn)略的提出,穩(wěn)定政治立場,把握時代特征,通過大學英語課堂積極引導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及方法[1]。目前,教育部提出,為了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人才,大學生立足于政治認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方面應作為重點培養(yǎng)[2]。
大學英語涉及面廣,教學資源豐富,承擔課程思政的任務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是勢不可擋的發(fā)展方向。
大學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它有著教學人數(shù)眾多、教學資源豐富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國英語人才早已不再稀缺,大學英語課程目的不僅僅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能力,更要立足于政治認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方方面面[3]。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深,各國文化和價值觀都有交集,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敏感期和迷茫期,難免會遇到人生困惑、舉棋不定的時刻。大學英語教育有義務通過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進行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意識感,以及家國情懷的教育。這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個人品德以及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同時也有利于國家地位的提升[4]。因此,無論從個人的角度或是國家的角度,通過大學英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在多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大量的英文單詞,學會諸多的英文句式,也能夠比較流利地講述圣誕老人的傳說及百老匯的音樂劇,卻很難用英文表達屈原的楚辭、茶馬古道的文明以及中國古老的針灸醫(yī)術。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英語教學的重點在于“引進來”,那么現(xiàn)在到了該用英語將我們寶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送出去”的時候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文化觀已經(jīng)成熟,也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英語語言學習,語言基礎已經(jīng)夯實,因此,大學生用英語表達及傳播中國文化是非常適宜的。
多年來,人們普遍認為英語學習就是語言知識學習,“學英語就是會說外國話”。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語言交流是思想道德觀念及價值觀的傳遞,在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的客觀情況下,我們要抓住英語學習這塊基石,架起文化傳播和思想傳播的橋梁,用英語將今天中國之大善大美傳播給世界。
現(xiàn)有的大學英語教學材料普遍更加偏向于語言知識傳授,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方面的功效并不是很突出。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學生每天能夠接觸到多元文化,時刻感受到明顯的文化沖突和交鋒,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必不可少。
在課內(nèi)資源方面,現(xiàn)有的大部分教材每一個單元有一個獨立的主題。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為講解單元主題,拓展和升華。引入課程思政以后,教師可跨單元按照主題授課,既拓展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也有利于學生對同一主題的深入挖掘,提煉出獨到的觀點以及核心價值觀。例如,《大學英語精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第二冊Unit1 The Dinner Party 以女性獨立為主題,而《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二冊Unit7 Women:Making A Difference Today 也是類似的女性主題,在《新視野大學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三版第一冊的Unit8 Friendship Across Gender And Border 中,雖然是以友誼為主題,但也同時探討了跨性別的友誼。三篇課文中都能提取相同的主題來進行討論和開展,在教學實踐中,探討了性別歧視的現(xiàn)象,以及在當今社會的隱性表現(xiàn),學生參與了跨性別友誼的話題討論,既感受到了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也意識到性別差異引起的對待友誼不同的處理方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界限。
在課外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國家權威媒體資源,大量與思政主題內(nèi)容相關的詞句、視頻、歌曲和文章鏈接等資源都可以供學生拓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學習強國App、China Daily 網(wǎng)站新鮮出爐的新聞報道等都是滲透優(yōu)秀中國文化和弘揚中國精神絕佳的教學材料,每天課前利用5 分鐘讓學生英文報告當日新聞,對學生來說是很好的口語鍛煉,也是熟悉新聞語體的過程。
課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情景式課堂被認為是思政效果較好的教學形式。在大學英語課上,難免會出現(xiàn)中西文化價值觀的沖突,文化思想碰撞是常見的。在講解課文時,學生若將自己代入到課文角色,使自己設身處地去思考不同的文化立場。如《大學英語精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第二冊Unit8 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一課中,主題是誠實,其中涉及中國人和西方人對于誠實這一概念的不同解讀。例如,在家人患絕癥時,東西方人對于是否誠實地告訴病人其病情的態(tài)度是有很大差異的,孰對孰錯沒有定論。中國人通常選擇向病人隱瞞病情,稱之為善意的謊言。而西方人往往重視病人的知情權,選擇以誠相告,這樣會讓病人對剩下的生命有更好的安排。這種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亦是思政課堂的重要內(nèi)容。
情景式課堂比較適合文化沖突的主題。教師可以設定情境讓學生表演,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所述的文化差異來編寫劇本,涵蓋雙方的立場,分組表演,這樣能夠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受到學生好評。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也是思政教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的能力有待提高,近年來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題著重考察中國文化的英譯,學生得分率普遍較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有其天然的文化背景優(yōu)勢,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筆墨紙硯”“清明祭祖”“中秋賞月”等絲毫不會感到陌生,和西方文化中的“太陽神廟”“彈劾制度”相比,中國文化詞句具有天然的親近感。然而,恰恰因為母語的天然強勢,學生在翻譯時遇到了不少阻礙,這或許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雖然能夠掌握文化背景,但無法找到恰當?shù)膶~匯。這里以筆者班級學生(39 人)譯文“明朝的統(tǒng)治者”為例(圖1)。
圖1 “明朝的統(tǒng)治者”不同的翻譯版本
譯文1:the ruler of Ming Dynasty(17 人)。
譯文2:the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7 人)。
譯文3:the governor of Ming Dynasty(9 人)。
譯文4:theemperor of Ming Dynasty(3 人)。
譯文5:theleaderof Ming Dynasty(3 人)。
學生對于明朝的統(tǒng)治者的譯法比較模糊,其原因在于半數(shù)以上學生不能快速準確找出對應詞匯ruler,而選用“政府”“領導者”“皇帝”,甚至“省長”等相關詞匯。通常學生并不是不理解統(tǒng)治者的背景含義,而是沒有掌握ruler 這個對應詞匯,只能選擇其它詞匯來代替,難免會產(chǎn)生誤解。
2)對文化詞匯本身蘊含的背景不熟悉,需要文化背景的支撐。這里以筆者班級學生(39 人)譯文“諸子百家”為例(圖2)。
圖2 “諸子百家”不同的翻譯版本
譯文1:a/every hundred people(11 人)。
譯文2:a hundred teachers(6 人)。
譯文3:hundreds of homes(6 人)。
譯文4:one hundred clever men(4 人)。
譯文5:hundreds of thinkers(2 人)。
無譯文:8 人。
在講述諸子百家爭鳴的故事時,“諸子百家”的譯法成了難點。學生譯法花樣百出,有譯成“一百個人”“一百個智者”“一百位老師”的,甚至還有學生直接把“家”譯成homes(家庭)。另有22%的學生直接被難倒放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于“諸子百家”的背景理解準確性不夠,而非找不到對應詞匯。這里的“百家”指的是眾多思想派別,“家”指的是思想派別,而“百”也不是實數(shù),而是虛指,不宜直譯為one hundred?!爸T子百家”的譯文應為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3)欠缺主動傳播中華文化的意識,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感不足。有關中國文化的原文,常常出現(xiàn)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如漢語成語、諺語、歇后語和典故等。如“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不到黃河心不死”等。這些詞語代表中國文化獨特的風俗習慣,大多不為西方讀者熟悉,所以通常選擇直譯加解釋的方法,一般不宜直譯。學生在遇到此類原文時,要借此機會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否則就失去了對外交流的機會和意義。
目前各高校均在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語言類課程中以期達到思想和語言的雙提升,但在實踐過程中的反思如下。
很多教材為了追求“原汁原味”,偏愛西方敘事視角,中國文化在教材內(nèi)容源頭上被忽視了。據(jù)統(tǒng)計,以《新視野大學英語》(1—4 冊)為例,與中國相關的內(nèi)容不到1.3%。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引進先進的西方技術,盡快趕超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國當時的英語教育均以文化輸入為主,學習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文化。但隨著國力的提升和國家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我們已轉(zhuǎn)換角色,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文化。
目前大學英語考試體系是針對聽、說、讀、寫和譯等內(nèi)容進行考察和評價,形式通常為筆答閉卷考試。這種評價形式為階段性評價或總結性評價,是教師和學生著重看重的評價形式。然而,這種評價體系往往忽略了課程思政評價。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目前僅限于自評、同伴互評或師生合作評價,由于缺少量化指標,思政評價往往流于形式。
教研反哺教學,對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科學研究尚未成形,高校應鼓勵有能力的教師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科學化、系統(tǒng)化、制度化和常態(tài)化研究,鼓勵教研教學一體化發(fā)展,使教研成為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源動力。尤其是對于理工科高校而言,課程思政教研具有一石二鳥之功效,能將理工科學生所需的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等融入語言課堂教學。
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均應進行考察,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優(yōu)秀案例評選、課程思政教學大賽等形式,以評促教,鼓勵教師“走出去”,勇于打破自己的壁壘,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成效。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需要有穩(wěn)定的教學隊伍,優(yōu)秀的帶頭人以及長期的教學規(guī)劃。對內(nèi)可以按年齡層次、職稱層次、教研方向等建設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與外部聯(lián)合進行虛擬教研室建設,定期進行課程思政培訓和研討,組織教師觀摩課程思政教學,進行集體備課討論,幫助教師盡快適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整體上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
與傳統(tǒng)的筆試形式相比,課程思政評價指標應更注重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對思想和言行的評價是難以量化的,更不能急于一時地表現(xiàn),因此需要教師或同伴對學生基于每個教學單元課程思政內(nèi)容的評價以及觀察,單次教學評價的統(tǒng)計可以累積作為學期整體思政評價。從形式來說,可以在單元教學設計上增加課程思政的考核。除了傳統(tǒng)的筆試,也可采用非標視頻大作業(yè)形式進行考核,進行課程思政主題價值評價(表1)。
表1 非標大作業(yè)評分標準及比例分配 %
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編寫仍以目標與背景國家的名家名篇為主,其目的是服務于語言教學。然而,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來說,目前所使用的外語教材中的目標語文化比較強勢,不利于學生對中外方文化進行對比和思辨。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說,也不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做語言輸出,在翻譯教學時,學生常常對外譯漢比較順手,卻畏于漢譯外,尤其是漢語中地道的表達,如“疙瘩”“年年有余”等等,翻譯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教材是師生依附的根本,建議能加大中國文化在外語教材中的比例,這樣既能減少教師額外找備課資源的負擔,也能引起學生對教材的更多重視。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要從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將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思想自覺和和行動自覺,培育積極向上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情懷,自覺主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確保教書育人貫穿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