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第八小學 徐 剛
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啟學業(yè)之路的起點,美術這門學科就是帶領學生走進藝術天堂的一扇窗。為了能讓學生對美術知識的了解更為廣泛,所學習的內容更有深度,教師需要在開展教學活動期間,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濃郁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降低學習美術的難度,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解讀藝術,給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有效推動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思想認知、心智態(tài)度、能力等各方面發(fā)展的黃金期,思維靈活、性格活躍,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表現(xiàn)自我,通過美術學習能逐漸表達出自身的情感、思想等。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正因如此,教師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會有一定差異,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1-3年級、4-6年級。1-3年級的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較為強烈,喜歡畫一些風景、人物、房子、動物等各種不同的形象或事物,具有豐富多樣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4-6年級的學生在思維能力上會有很大提升,學習思維迅速發(fā)展,會主動接觸大量的繪畫作品,更愿意嘗試寫生,逐漸對卡通、動漫等產生興趣。
作為小學美術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實際學情以及各個階段的認知等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要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專注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避免長時間講授導致學生分散注意力,教師可以適當融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投入到美術學習中去。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在其原有的學習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拓寬學習廣度和深度,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給予學生積極引導和啟發(fā),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和空間,提升學生藝術情懷和文化素養(yǎng)。
APP課件在教學中常被應用,這一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美術知識的學習之中,獲取更多的美術信息,教師要鼓勵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收集相關學習素材,加強學生知識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美術教學提供豐富資源。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為了能讓學生對作品有深入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教材中的內容,還可以借助外界渠道如信息技術來獲取更多學習資源,帶領學生穿越古今,尋找藝術蹤跡。教師通過APP帶領學生走進紅墻綠瓦的故宮博物院,欣賞陣勢龐大的秦始皇兵馬俑,眺望蜿蜒不斷的萬里長城和奔流不息、一瀉千里的黃河等,將具有欣賞價值的資源引入課堂之中,并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使其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教學中,APP的使用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雖然移動APP具有較強的視覺特點,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導致學生將過多精力放在APP上,失去對美術學習的重視。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技術為美術所用”這一概念,把美術知識放在首位,一切以美術課堂為核心,借助相關技術幫助學生了解美術、探索美術,不斷挖掘作品中的內涵以及情感,使學生積極參與到互動交流之中,鼓勵學生充分表達,敢于提出質疑,認真解讀作品,獲得豐富知識。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AR技術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這一技術的應用與美術課堂高度吻合,改善了以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打造了立體化、多樣化的美術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核心素養(yǎng)貫穿于教學活動之中,突出美術的藝術表現(xiàn)力。教師將AR技術靈活運用于教學之中,能將二維畫面轉變?yōu)槿S畫面,真正把抽象藝術轉變?yōu)榫唧w化、形象化、生動化的畫面,有較強的代入感,讓學生產生直觀、強烈的感受。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科學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啟迪學生的智慧和心靈,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節(jié)奏及思想認知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色彩的對比”這一知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為學生講授本節(jié)課的理論知識后,安排學生共同參與AR游戲,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模板,結合學生自己的需求來變化顏色。當學生打開相關軟件,點擊按鈕時,畫面中的顏色就會呈現(xiàn)出半透明狀態(tài),畫面從二維變成三維立體效果,在此情此景中有互動、有音樂。比如,在點擊小鳥時,就會呈現(xiàn)出小鳥飛起來的畫面;點擊椰子樹時,畫面會顯示椰子從樹上掉下來;等等。教師讓學生大膽嘗試,當繪畫任務完成后,讓學生分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上臺對作品進行講解,體驗立體圖形的多種變化,感受不同色彩的表達方式。
多媒體這一技術包含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功能。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如果只采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會較為枯燥和單調,使學生的認知思維受到局限,對此,教師可以在圖片信息中、視頻內容中加入一些文字標識或文字說明,便于學生理解知識。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整合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技術來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喚起學生對美術的熱情,對播放中的內容進行欣賞、評價,這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教學“珍愛國寶——古代陶瓷藝術”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為學生介紹一些陶瓷藝術的相關知識。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對陶瓷比較陌生,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帶領學生走進陶瓷文化,了解陶瓷的發(fā)展歷程。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把教材中的知識內化于心,還要讓學生了解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將教學內容不斷擴展,以教材為核心,使學生了解更多關于陶瓷文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陶瓷藝術作品的鑒賞,學生可以領悟藝術的魅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藝術素養(yǎng)。
回顧傳統(tǒng)美術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開展,講授完后教師會為學生布置相關的繪畫任務,當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再進行批改,本節(jié)課程就告一段落。由此看來,教師的反饋、評價工作不夠具體和徹底,并不能將具體的意見或建議完整地傳遞給學生,學生的美術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信息化技術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放大學生的優(yōu)勢,從而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電腦美術”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金山畫王”等軟件組織學生開展繪畫創(chuàng)作,借助全新的繪畫形式來傳達美術知識和藝術美感。教師可以先講述基本規(guī)則、要求、操作要領等,讓學生嘗試應用,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任務,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繪畫。全新的繪畫形式能讓學生眼前一亮,擴大自身想象空間,釋放自己,施展才能,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為學生帶來新鮮感,使其時刻保持高漲的繪畫熱情,沉浸在美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之中,感受美術帶來的不同視角的美,促使學生能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更加出色的作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走向了一個全新的道路,教師通過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可以開啟一個別開生面的美術課堂,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本身的優(yōu)勢和特點,為課堂教學帶來新鮮感、趣味性和生命力。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這一輔助工具,根據(jù)教學內容及學生學情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拓展美術思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匯集豐富的學習資源,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及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