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瀧平 陳金玲 黎偉
【摘要】 目的 探討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在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3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2例)、對照組(41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觀察組采取團體社交技能訓練,2組均干預4周。對比2組社會功能、病恥感及護理滿意度。結(jié)果 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動性與交往情況評分、社會性活動技能評分、總體評分分別為(10.96±1.84)分、(15.98±3.96)分、(9.98±2.01)分、(36.39±6.34)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78±1.72)分、(12.35±3.36)分、(7.69±1.54)分、(27.65±5.0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評分分別為(18.13±4.24)分、(13.42±3.52)分、(9.02±1.45)分,均低于對照組的(20.42±5.60)分、(16.63±4.04)分、(11.39±1.9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針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團體社交技能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社會功能,減輕病恥感,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團體社交技能訓練;社會功能;病恥感;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749.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3-0010-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3.004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臨床常表現(xiàn)為感知覺、思維和行為等方面的異常和精神活動的不協(xié)調(diào),具有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病程遷延等特點[1-2]。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壓力逐漸增大,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率也隨之上升。兒童青少年分裂癥患者由于發(fā)病年齡早,思維、認知及社交技能尚不完善,需及時開展疾病治療,以減輕精神癥狀[3]?;颊咴谥委熀笠滓蛉狈ι鐣δ?,難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加之傳統(tǒng)觀念對精神病患者常持有刻板偏見,患者易產(chǎn)生病恥感,不利于疾病的恢復,故治療期間還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團體社交技能訓練作為臨床常見的精神康復方法,在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交技能等方面具有較好效用[4]。當前針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團體社交技能訓練的研究較少?;诖耍狙芯窟x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3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團體社交技能訓練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3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2例)、對照組(41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13~18歲,平均年齡(15.42±2.60)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6±2.12)年。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11~18歲,平均年齡(15.37±2.57)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24±2.13)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颊呒捌浼覍倬鶎Ρ狙芯恐?,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精神病學》[5]精神分裂癥的診斷;年齡10~18歲;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夠獨立完成本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 觀察組采取團體社交技能訓練。(1)成立小組。成立護理小組,組內(nèi)成員包括精神科主任護師、主管護師及護師,針對組內(nèi)成員開展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內(nèi)容、流程及方法等的統(tǒng)一培訓。將觀察組42例患者分為4個組,每組10~11人,每周開展2次訓練,每次訓練45~60 min,持續(xù)訓練4周。(2)訓練方法。第1周(人際交往技巧),通過“名字接力”的方式鼓勵患者進行自我介紹,將距離接觸尺度(包括親密距離、社交距離等)與目光接觸技巧等人際交往技巧內(nèi)容制成圖片,在進行詳細的講解后鼓勵患者間進行情景演練,教授畫圖相關技巧,通過畫圖游戲訓練患者表達能力。第2周(尋求幫助技能訓練),引導患者進行“盲行游戲”“填圖游戲”等,鼓勵患者遇到困難時尋求社會支持,同時講解如何尋求幫助。第3周(培養(yǎng)自信心),采用PPT講解的方式告知患者自信心對改善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性及樹立自信心的方法,要求患者講述自身最失敗的事件及事件帶來的啟發(fā),通過“競選班長”的游戲鼓勵患者挖掘自身優(yōu)勢,模擬外出逛街、購物等場景,訓練他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請求與拒絕技巧。第4周(解決問題的技能),設置社會交往沖突場景,例如“乘坐公共交通時,他人不甚踩到你的腳”或“與朋友間產(chǎn)生誤會”,鼓勵患者間分享自身解決問題的方法,組內(nèi)共同進行討論,并選取最佳的解決方案。通過角色扮演、舉辦比賽等方式,鼓勵患者間進行贊美與合作。(3)活動注意事項。護理小組成員應注意觀察患者訓練過程中的表現(xiàn),針對表現(xiàn)較好的患者進行正性反饋,針對表現(xiàn)欠佳的患者進行積極的引導與鼓勵,要求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避免出現(xiàn)爭吵或訓斥的情況,增進親子關系。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在患者治療疾病期間,為他們開設手工、繪畫、音樂鑒賞及球類運動等興趣班,鼓勵患者結(jié)合自身愛好積極參與到興趣班中,每個興趣班均設置2名護師為患者進行興趣指導。
2組均持續(xù)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社會功能、病恥感及護理滿意度。(1)社會功能。2組干預前及干預后(干預4周后)社會功能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6]評價。量表包含日常生活能力、動性與交往情況及社會性活動技能3個因子,共12個條目,采用0~4分5級評分法,分數(shù)與患者社會功能呈正相關。(2)病恥感。2組干預前后病恥感采用精神疾病病人病恥感評估量表(中文版)(stigma scale for mental illness,SSMI-C)[7]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28個條目,包括歧視(13個項目)、病情掩飾(10個項目)及積極效應(5個項目)3個因子,采用0~4分5級評分法,分數(shù)與患者病恥感呈正相關。(3)護理滿意度。利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8]評價。量表采用1~5分5級評分法,共19個條目,滿分95分,≥77分為非常滿意,57~76分為滿意,≤56分為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社會功能 干預前,2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動性與交往情況及社會性活動技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動性與交往情況及社會性活動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動性與交往情況及社會性活動技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病恥感 干預前,2組患者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病恥感是患者因社會對疾病的負面反應或評價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化病恥觀念。對于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他們不僅會受到疾病的折磨,還會因病恥感而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尤其對于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會對其社會交往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治療、學習等依從性降低,社會適應能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復。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病年齡較早,他們的社會功能缺陷較成年人更加突出,預后更差[9-10]。
常規(guī)藥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病癥狀,但在改善社會功能、減輕病恥感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以往臨床通常采取康復訓練的方式,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各種興趣班,旨在通過各種興趣活動增強患者社會交往能力,但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隨意性較大,缺乏針對性的引導,康復效果欠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動性與交往情況及社會性活動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干預后觀察組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在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社會功能,減輕病恥感,患者滿意度較高。團體社交技能訓練是一種將同質(zhì)化患者放置于團體情境中,使他們共同進行心理與行為學習的訓練方法[11]。徐蓮英等[12]的研究表明,團體社交技能訓練能夠改善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與本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團體社交技能訓練的優(yōu)越性。本研究針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在結(jié)合患者病情與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訓練內(nèi)容、確定訓練頻次,保障訓練的有效性,提升訓練效果。訓練過程中采取模擬社會交往、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教授患者社會交往相關內(nèi)容?;颊呖赏ㄟ^觀摩與學習提升對社會交往的了解,積極改變自身行為,進行自我接納,為提升患者社會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礎。聯(lián)合患者家屬共同給予心理支持,反復強化患者正性心理與行為?;颊呖蓮闹蝎@得更多的積極效應,坦然面對與接受自身病情,從而達到減輕病恥感的目的。團體游戲與場景模擬可使患者在游戲過程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增強其社會功能,盡早恢復正常生活?;颊吣軌蛲ㄟ^游戲體會到社會活動的樂趣,產(chǎn)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與信心,進而利于提升患者參與的積極性,故護理滿意度更高。本研究樣本容量較小,且觀察時間較短,存在一定不足,臨床仍應擴大樣本容量,延長觀察時間,深入分析患者恢復情況,為臨床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導。
綜上所述,針對兒童青少年分裂癥患者開展團體社交技能訓練,能夠改善其社會功能,減輕病恥感,利于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宋晨霞,蔣迎迎,裴超英,等.集體作業(yè)干預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病人病恥感的影響[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9,44(12):1697-1699.
[2] 龍少紅,王愛花,劉向來,等.社交技能訓練對出院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6,27(17):2920-2922.
[3] 薛慶靜,董潔.生活和社交技能訓練在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20,26(12):1602-1605.
[4] 劉振東,王文婷.文拉法辛聯(lián)合團體人際心理療法對社交恐懼癥患者療效及自我效能感、焦慮癥狀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5):863-866.
[5] 江開達.精神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18-129.
[6] 宋亞軍,張保利,李陽,等.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3,28(4):316-317.
[7] 耿峰,董毅,KINC M,等.精神疾病病恥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5):343-346.
[8] 牛洪艷,倪靜玉,張玲,等.護理滿意度量表在臨床住院病人中應用的信效度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3):287-290.
[9] 楊娜,宮曉鴻,章艷.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病恥感與病恥抵抗的影響因素及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護理效果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36(6):1282-1285.
[10] 趙麗,馮竹娥,盛玉霞.齊拉西酮合并心理社會干預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影響[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8,43(5):621-623.
[11] 譚曉林,文麗,楊冰香,等.團體自我肯定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的干預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10):1168-1173.
[12] 徐蓮英,劉蕾,郝弈峰,等.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對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及社交心理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8,47(35):4448-4451.
(收稿日期: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