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福建省泉港區(qū)“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思政課滲透時政熱點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QG1451—18;文章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開放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時政教育價值“讀思達”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KCB2022004。
作者簡介:莊蓉芳(1978~),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山腰鹽場美發(fā)中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中考復習備考過程應該抓大放細,遵循邏輯,提升復習的實效性。基于此,文章在分析了現(xiàn)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應的復習策略。從知識梳理到易錯點辨析到典例訓練最后再到時事探究,逐步過渡,展現(xiàn)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遷移運用的過程,提升復習的實效性,達成了學生的有效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49-0138-04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化,道德與法治的中考命題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有著更強的靈活性與開放性,更加考驗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施中考復習教學時,應該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復習備考,既要鞏固學生的基礎學科知識,也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問題分析能力,使其做到學以致用。同時也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復習備考,以期促進學生取得理想的成績。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現(xiàn)狀分析
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著復習目標不完善的問題。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復習的時候缺乏一定的導向性和針對性,他們對自身的知識認知存在著局限之處,所以在復習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目標為導向,幫助自身建立起正確的復習導向目標及復習規(guī)劃。這樣便能夠幫助學生建構起較為完整的復習知識框架體系,豐富學生的復習感悟,讓他們以較為明確的復習目標引領自身展開高效復習,使得復習活動與學生的實際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協(xié)調,讓學生能夠借助復習建立系統(tǒng)且完善的知識體系,發(fā)揮出復習工作的實際作用,由此學生方能獲得較為良好的復習體驗。
此外,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復習過程中存在著方式比較單一的情況。他們以灌輸式的講解方式引領學生展開復習,使得復習工作比較滯后,影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能主動接受知識信息,不利于拓展學生的學科思維,也很難讓他們構建原有認知結構與復習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這樣不僅阻礙了復習效率的提升,也極容易影響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二、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策略探究
(一)知識梳理——發(fā)展識記和理解能力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試題要體現(xiàn)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與應用性,能夠讓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并解決問題,考查學生諸多方面的表現(xiàn)。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指示,教師在實施中考復習指導時,就應該有側重點地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引領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并解決問題,讓學生綜合掌握自身所學的知識內容,實現(xiàn)知識結構的有效建構。這樣一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便能夠實現(xiàn)融會貫通,建構起知識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還能夠在多元化的復習活動中達成對相關知識點的深層次理解與掌握,打破傳統(tǒng)的知識點孤立及碎片化的復習模式,讓學生有豐富的學習感悟與體驗,以此達成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引領學生復習《堅持憲法至上》時,需要整合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梳理出一條完整的知識體系。一方面,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指示,分析中考復習指南,明確本節(jié)考點大多數(shù)都是以社會熱點、法律法規(guī)等素材為基礎進行考核。因此,教師要盡可能選擇與憲法相關的素材融入相應的知識點復習中,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有效地整合課本教材,梳理并羅列知識結構框架。并根據(jù)具體知識點,總結關鍵詞,讓學生明確知識重點。具體如下:
教師為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幫助學生梳理并總結出了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抓住了重要知識的脈絡,體現(xiàn)了學生深度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讓他們的思維從低階邁向高階,引領學生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網絡框架。以此為基礎展開的復習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提升自身對知識的理解與分析能力,也能夠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構建的方法與路徑,使其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復習之后,在頭腦里形成幾張經絡分明的知識網絡圖,夯實了“必備知識”,驅動學生在后續(xù)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利用所學知識解答綜合性試題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達成有效復習的目的。
(二)易錯點辨析——提升判斷與分析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施中考復習實踐時,應該關注學生的易錯點辨析過程。學生在完成知識點梳理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聚焦學生的困難點、易混淆處,讓學生更好地辨析相近或者相似的概念內容,明晰相關的知識體系,精準地辨析考點,提升學生的知識點判斷效力。所以教師在引領學生辨析知識點時,就要針對專有名詞或者相似概念進行辨析。因為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受限,會使其對專有名詞或者專有概念的理解存在著諸多困難。那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精準掌握并判斷一些常見的觀點或者概念,避免學生似是而非、糊里糊涂,在基礎知識點的判斷方面存在著困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引領學生辨析重難點知識之間的關系。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諸多知識點之間其實是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的,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辯證區(qū)分這些較為復雜的關系,提升學生的分析、判斷與表達能力。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引領學生復習《人民當家作主》時,就要明白考點是讓學生知道并辨析制度和國家機關,主要考核的方式是選擇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列表格的方式,為學生梳理重要的概念內容。比如,“基本經濟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根本制度”“權力機關”“行政機關”“監(jiān)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國家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人大代表的權利”等。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內容,逐一梳理出這些重點的具體內涵與細則,讓學生區(qū)分關鍵知識點,在做一些選擇題的時候能夠結合具體概念內容完成選擇,提高做題的正確率。又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復習《法律在我們身邊》時,應該針對易錯點進行辨析。學生對違法行為的類別理解是易出錯的點,那么教師就要根據(jù)易錯點進行梳理與總結。比如,教師可以從“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等兩個門類進行區(qū)分,讓學生明白一般違法行為包含了“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嚴重違法行為屬于刑事違法行為。在學生區(qū)分了具體類別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明晰相應違法類別應承擔的責任。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違法行為”與“犯罪”之間的關系。違法行為不一定是犯罪行為,犯罪不是一般違法行為,但犯罪一定是違法行為。隨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罰款”與“罰金”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梳理自身的知識體系,豐富學生的感悟與思考,讓學生在易錯點辨析上進行細化闡述,充實自身的知識體系。使其在后續(xù)的解題中有更為明晰的關系認知,以此提升學生的判斷與分析能力。
(三)典例訓練——增強分析和論證能力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中考復習的時候,還應該聚焦學生的實踐運用環(huán)節(jié)。要能夠指導學生在實踐應用中達成對知識的遷移運用,避免以往學生復習過程中“背了不會用”情況的發(fā)生。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知識點,為學生引入典型例題。讓學生在例題的訓練中,增強自身的分析和論證能力,精準審題、規(guī)范作答,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多角度地分析并闡述問題與觀點,增強學生的綜合論證能力,使其復習的實效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比如,學生在拿到一道題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先看問題,不要盲目答題,從問題中找到關鍵詞,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是什么”“為什么”還是“怎么做”,找出具體的主體。在找到關鍵詞之后,再讓學生觀看材料,根據(jù)材料分析相對應的知識點,完成解答。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這樣一道典型例題:
2021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要求各個省市教育督導部門開展“五項管理”督導工作,這體現(xiàn)了對未成年人的( )
A. 學校保護B. 社會保護
C. 司法保護D. 政府保護
在讓學生解答這道題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回顧課本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梳理“六大保護”一般判斷方法。例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弄清楚題目中實施保護行為的主體是誰,誰在做,誰在規(guī)定(發(fā)布通知、解釋、意見等),規(guī)定誰等。在確定了需要抓住的關鍵詞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六大保護”的主要特征。比如,家庭保護的主體是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事件發(fā)生在家庭以內。學校保護的主體是中小學校、教師或者幼兒園,主要發(fā)生在校園內部。司法保護的主體是“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在司法活動中實施的特殊保護。社會保護的主體比較廣泛,都是為了維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網絡保護的主體是國家、社會、學校及家庭,對象是未成年人的網絡生活。政府保護的主體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等。在學生回顧了關鍵知識點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判斷這一經典例題。先要看題目中實施保護的主體是誰,結合對題目內容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題目中對未成年人實施保護的主體是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體現(xiàn)出來的是政府保護,這樣便得出了最終的答案。
教師在讓學生完成經典例題解析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完成了精準審題,隨后讓他們分析與判斷,關注了重點知識內容,聯(lián)想出了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然后進行分析,綜合論證,多角度地判斷,最終得出管理主體,達成了對問題的有效解答。這樣一來,學生增強了論證能力,實現(xiàn)了有效復習。
(四)時事探究——訓練評價與探究能力
時政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鮮明特點,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點評時政,根據(jù)時政提出自己的觀點與主張,并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聯(lián)系實際,提出解決的策略與方法是新課標背景下復習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復習知識點,引領學生探究知識,讓他們結合相關的時事完成評價與探究,增強學生的學科綜合思維,實現(xiàn)對知識點的綜合性解讀,提升學生的復習能力。
為了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加以落實: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時政知識內容探究。在課前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自行收集時政素材,讓他們根據(jù)自身的知識基礎完成對時政內容的簡述、個性點評及考點預測。將自己小組實踐操作的內容形成報告,通過“小講師”的方式,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小組探究的結果。比如,有的小組收集了“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要將建設教育強國變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支撐”這一時政內容。他們在分析的時候,羅列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等相關的知識點。隨后根據(jù)自身探究討論的結果形成了實踐報告,在課堂上一一分享出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小組繼續(xù)說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小組在解析時政知識內容后,表述這一時政還涉及了“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這一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領其他的小組繼續(xù)探究與分析,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時政內容,辯證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提升學生的實證研究能力,彰顯他們的綜合思考過程。另一方面,當學生完成了時政內容的講解之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選擇一些比較典型的時政熱點,繼續(xù)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模仿中考題,選擇某一個知識點,引領學生分析論證。根據(jù)學生的分析論證過程,思考學生對知識點的遷移及運用能力,最后有針對性地制訂復習計劃,這樣展開的復習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能夠引領學生完成實踐探索。
(五)項目實操——增強解讀及運用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中考復習的時候,應該注重學生的項目實操。借助項目操作,幫助學生搭建起穩(wěn)固的備考框架,引領學生在項目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某一個或者某一類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探究。并且能夠將這一知識點銜接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在生活中尋求答案。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解題技巧,還能夠讓學生探索出多元化的解題方式,而整個項目操作的過程將更為豐富和多元。其需要學生在項目活動中主動收集信息,并整合知識,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增強實踐操作能力。所以教師有必要結合具體的復習內容,讓學生展開項目化的實踐操作,拓展復習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達成解讀及運用能力增強的目的。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引領學生復習《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時,可以組織學生展開項目復習實踐操作。以項目任務單為載體,引領學生展開深度探究與分析,提升他們的知識理解及運用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依據(jù)課本教材中的具體內容給學生出示具體的項目任務復習單。
另一方面,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全面地解讀項目任務單中的材料內容,讓他們在項目材料的解讀中回憶課內講解的與“規(guī)則”相關的知識點。幫助學生結合這一項目內容,收集與之相關的生活實例,實現(xiàn)課內知識與課外實操活動的有機統(tǒng)一。而學生在案例解析中也能夠解釋自由與社會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能夠結合現(xiàn)實生活去解答為何要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問題,體現(xiàn)學生高質量復習的過程。
教師通過項目操作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復習,既鞏固了知識,也遷移了知識,使學生材料解讀及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這樣的復習教學也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有利于引領學生正確應對高考。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施中考復習時,應該立足復習現(xiàn)狀,采取對應的策略與措施,創(chuàng)新并優(yōu)化復習策略。如知識梳理、易錯點辨析、典例訓練、時事探究、項目實操等。以此為基礎,發(fā)展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判斷與分析能力、分析和論證能力、評價與探究能力,優(yōu)化學生的復習過程。以這種方式,將學生作為復習工作的主體,從學生的學習視角出發(fā),構建豐富且新穎的教學工作內容及形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更好地應對中考。
參考文獻:
[1]王偉,王翠敏.科學備考 提質增效——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3(3):6-8.
[2]吳晶晶.能力立意評測導向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復習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2(24):151-154.
[3]徐萬秀.芻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中考復習策略[J].學周刊,2022(7):126-127.
[4]宋元汶,吳倩.新中考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復習問題與策略探究[J].貴州教育,2021(16):16-19.
[5]盛紅慶.芻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中考復習策略[J].新智慧,201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