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俠,朱玉平,張騁,王麗娜,謝丹丹,鮑麗娟
(揚州大學附屬淮安市婦幼保健院 1.盆底康復與產后保健科,2.兒童康復科,3.中醫(yī)科,江蘇 淮安 223002)
產后腰痛是以腰骶部疼痛、翻轉不利等證候表現(xiàn)為主的腰部功能障礙綜合征,日久不愈可致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伴隨下肢疼痛和行走困難,甚至誘發(fā)腰椎間盤膨出、椎管狹窄等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1-2]。中醫(yī)認為,產后腰痛屬中醫(yī)“痹癥”“產后風”“腰脊痛”的范疇,病機多與濕邪、寒凝、氣滯、血瘀等因素有關,且以寒濕瘀阻型較為常見[3-4]。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認為,針對寒濕瘀阻型產后腰痛可嘗試溫通經(jīng)脈的治療方案,緩解腰痛癥狀。在中醫(yī)溫針灸治療中,溫熱刺激能夠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和代謝,促進自身免疫和修復機制的激活,從而達到治療效果[5]。此外,懸吊訓練作為近幾年一種新興的康復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可通過訓練調整肌肉和關節(jié)的協(xié)調性,提高腰背部肌肉的耐力和平衡力,強化機體對腰背部核心肌群的控制力,有助于改善腰背部運動功能,在改善非特異性腰背部疼痛中效果顯著[6]。但目前懸吊訓練應用于產后腰痛治療的研究資料有限,尚無依據(jù)可充分證實其改善產后腰痛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嘗試將溫針灸結合懸吊訓練的治療方案應用于產后腰痛的治療,以明確其療效。
選取2020 年4 月—2023 年4 月?lián)P州大學附屬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產后腰痛患者162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81 例。對照組年齡24~41 歲,平均(27.08±1.24)歲;產后腰痛開始時間:產后2~14 d,平均(7.49±1.32)d;體質量指數(shù)21.53~26.91 kg/m2,平均(23.71±0.63)kg/m2;分娩方法:剖宮產27例,順產54例。研究組年齡23~40歲,平均(27.15±1.16)歲;產后腰痛開始時間:產后2~14 d,平均(7.05±1.19)d;體質量指數(shù)21.04~27.43 kg/m2,平均(23.76±0.59)kg/m2;分娩方法:剖宮產25 例,順產56 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知情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 ①產前無腰痛病既往史,產后腰背部、腰骶部等部位出現(xiàn)疼痛癥狀;②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寒濕瘀阻型腰痛表現(xiàn),主癥:腰背疼痛、轉屈不利、遇冷加重、關節(jié)僵硬或疼痛;次癥:畏寒惡冷、得溫痛減、四肢沉重、久坐/久立后腰痛加重、舌質紫暗、苔白滑、脈沉澀等;③年齡> 18 歲;④初產婦;⑤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
1.2.2 排除標準 ①暈針或恐懼針刺;②皮膚??;③針刺部位皮損或感染;④胸腰椎手術史;⑤骨質疏松;⑥骨結核;⑦脊柱畸形;⑧骨腫瘤;⑨入組前3 個月內服用止痛藥;⑩妊娠期女性。
1.3.1 對照組 對照組予以溫針灸治療。取穴:參考《經(jīng)絡腧穴學》[8]取穴雙側腎俞穴、雙側大腸俞穴、雙側委中穴、雙側承山穴、腰陽關穴、環(huán)跳穴、阿是穴。取俯臥位,擦拭、消毒穴位點皮膚。取0.30 mm×40.00 mm 消毒毫針依次進針各個穴位,進針后行中醫(yī)捻轉提插手法刺激穴位,得氣(患者出現(xiàn)明顯的酸脹感)后針柄置2 cm 藥艾條,灸2 或3 針,留針20 min 左右。操作期間以皮膚潮紅為度,避免燙傷。1 次/d,每周連續(xù)治療5 d 后停止2 d,之后每周重復上述治療方案。維持治療2 周后評估療效。
1.3.2 研究組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懸吊訓練治療。訓練前行弱鏈測試,評估腰椎左右側屈肌群及核心肌群的力量差異和穩(wěn)定狀況,制訂個性化懸吊訓練方案。懸吊訓練器選用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LGT-5920 型設備。每次訓練前醫(yī)護協(xié)助患者按摩腰腹部5 min 左右,放松腰腹部肌肉群。訓練方法如下:①前側運動鏈核心肌群訓練:取俯臥位,左側膝關節(jié)處置于懸吊帶位置,前臂90 °向前彎曲支撐床板,腹下放置氣墊支撐腰椎。抬高右下肢平行于左下肢,左下肢下壓懸吊帶維持身體保持伸直平衡狀態(tài)。維持60 s,休息30 s,重復動作5 次后休息2 min,準備下組動作,對側訓練方法同上。②后側運動鏈核心肌群訓練:取仰臥位,右側腘窩處置于后方懸吊帶位置,前懸吊帶上吊骨盆處。伸直右膝關節(jié),左下肢抬高平行于右下肢,右下肢下壓懸吊帶抬高骨盆維持身體伸直平衡狀態(tài)。維持60 s,休息30 s,重復動作5 次后休息2 min,準備下組動作,對側訓練方法同上。③側面運動鏈核心肌群訓練:側臥位,前后懸吊帶上吊右側小腿中部和骨盆處。抬高腰部5 cm(期間維持腰部中立位置),左下肢抬高平行于右下肢,右下肢下壓懸吊帶抬高骨盆使身體伸直。維持60 s,休息30 s,重復動作5 次后休息2 min,準備下組動作,對側訓練方法同上。上述訓練每天1 次,維持訓練2 周后評估療效。
1.4.1 中醫(yī)證候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評估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嚴重程度,主癥評分標準:重度(6 分)、中度(4 分)、輕度(2 分)、無(0 分),次癥評分標準:重度(4 分)、中度(2 分)、輕度(1 分)、無(0 分)??偟梅衷礁咛崾局嗅t(yī)證候越嚴重。
1.4.2 疼痛程度及腰脊椎功能 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分別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9]、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10]評估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程度和腰背部功能恢復狀況。VAS 總分0~10 分,> 7 分為重度疼痛、3~7 分為中度疼痛、< 3 分為輕度疼痛。ODI 涵蓋床位活動、坐姿、站立、步行、彎腰、臥位、日常活動、性生活、社交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10 個維度,滿分50 分,得分越高提示腰背部功能障礙越嚴重。
1.4.3 腰椎疼痛相關炎癥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4 mL,3 000 r/min 離心12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γ-干擾素(Interferon-γ, INF-γ)水平。
1.4.4 療效評價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評估療效。①基本痊愈:治療后腰痛癥狀基本消失,腰部活動功能恢復,中醫(yī)證候評分降幅>75%;②好轉:治療后腰痛癥狀明顯改善,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中醫(yī)證候評分降幅> 30%~75%;③無效:未達到基本痊愈、好轉標準??傆行蕿榛救屎秃棉D率之和。
1.4.5 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期間兩組針刺局部皮膚紅腫、皮膚瘙癢、肌肉疼痛,以及頭昏、嗜睡、血壓降低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62 例入組患者治療期間無脫落病例,有效隨訪率為100%。
兩組治療前后主癥評分、次癥評分的差值比較,經(jīng)t檢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癥評分、次癥評分的差值比較(n =81,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癥評分、次癥評分的差值比較(n =81,分,±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主癥評分差值9.01±1.54 7.53±1.42 6.359 0.001次癥評分差值6.03±1.25 5.29±1.07 4.048 0.00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ODI 評分的差值比較,經(jīng)t檢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評分的差值比較(n =81,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評分的差值比較(n =81,分,±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VAS評分差值3.87±0.64 3.21±0.53 7.148 0.001 ODI評分差值22.34±2.78 19.64±3.51 5.427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GF-β1、INF-γ 的差值比較,經(jīng)t檢驗,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的差值比較(n =81,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的差值比較(n =81,ng/L,±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TGF-β1差值32.59±4.02 31.24±5.18 1.853 0.066 INF-γ差值34.26±5.52 33.29±4.26 1.252 0.21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04,P=0.043),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81,例(%)]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經(jīng)χ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98,P=0.75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 =81,例(%)]
產后腰痛是女性產后發(fā)生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病因較多且發(fā)病機制復雜,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可能與妊娠期間胎兒發(fā)育及自身增重過快壓迫骨盆和腰椎有關,加之產后虛弱,從而導致產后腰痛的發(fā)生[12-13]。現(xiàn)階段,國內外各項腰病相關指南中并無產后腰痛的特異性治愈方案,目前國內研究及臨床實踐多以對癥治療為主,療效并不理想。中醫(yī)作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在針對產后腰痛的治療中有其獨特見解,認為其與中醫(yī)學中“腰痛”“產后風”等病癥表現(xiàn)相似,《女科醫(yī)則玄要》記載“女人之腎,胞脈所系,產后血下過多,則胞脈虛,胞脈虛則腎氣虛,故令腰痛”;《婦人大全良方》記載“產后腰痛者,……冷氣乘腰,故令腰痛也”,上文關于產后腰痛的記載指出,婦人產后氣血虧虛,腎氣不榮,滋養(yǎng)不足,不榮生痹,致使筋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14]。同時產后素體羸虛,風邪寒氣借虛而入,加重氣血不暢,筋脈拘緊、受阻,不通則痛[15]。中醫(yī)辨證論治認為,寒濕瘀阻、腎氣不足是產后腰痛的主要病機和主要證型表現(xiàn),治療上可嘗試補虛化瘀之法,有助于改善產后腰痛癥狀[16-17]。
溫針灸在中醫(yī)學中是以溫經(jīng)活絡、破阻化瘀為主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取雙側腎俞穴、雙側大腸俞穴、雙側委中穴、雙側承山穴、腰陽關穴、環(huán)跳穴、阿是穴行溫針灸療法。其中,腎俞穴是腎經(jīng)達穴之一,溫針灸腎俞穴可溫補腎陽、補益腎精;大腸俞穴屬大腸經(jīng),溫針灸大腸經(jīng)可舒展筋脈、活血通血、消痹止痛;委中穴是任脈的起始穴位,溫針灸委中穴可活血散瘀、調理氣血;承山穴屬胃經(jīng),溫針灸承山穴可調理脾胃、運化水氣;腰陽關穴屬督脈,溫針灸腰陽關穴可溫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環(huán)跳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溫針灸環(huán)跳穴可活血化瘀、消痹止痛;阿是穴屬足少陰腎經(jīng),溫針灸阿是穴可以溫陽化寒、利水消腫、活血止痛,聯(lián)合溫針灸上述主穴,具有補益腎氣、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效[18-19]。溫針灸應用于產后腰痛的治療中有助于改善腰痛癥狀。懸吊訓練是近幾年康復醫(yī)學科推薦的肢體康復訓練方法,有助于改善腰脊椎核心肌群的協(xié)調性,增強肌群的穩(wěn)定,促進腰部運動功能的恢復[20-21]?,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腰部核心肌群運動的穩(wěn)定性存在前饋機制,即脊椎運動前,對應肌群的局部穩(wěn)定肌出現(xiàn)明顯的提前收縮趨勢以增強脊椎運動的穩(wěn)定性[22-23]。而腰痛癥狀出現(xiàn)后,局部肌群功能被抑制,核心肌群的前饋機制受阻,脊椎無法承受腰椎負荷,牽引腰痛的病情進展,且缺乏及時有效的協(xié)調訓練可能增加后續(xù)腰痛復發(fā)風險。本研究采用溫針灸聯(lián)合懸吊訓練治療產后腰痛,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狀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更高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可見溫針灸聯(lián)合懸吊訓練應用于產后腰痛的治療中,有助于緩解患者腰痛癥狀,促進腰椎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認為,溫針灸療法在產后腰痛的治療中起到活血止痛、溫補腎陽的功效,同時聯(lián)合懸吊訓練,增強了豎脊肌、腰方肌、腹橫肌等核心肌群的協(xié)調能力,改善了腰脊椎的穩(wěn)定性,進而減輕組織內痛覺感受器的刺激,緩解疼痛癥狀。EHSANI 等[24]研究報道,產后穩(wěn)定運動可鍛煉腹橫肌、盆底肌等肌群,改善腰椎骨盆疼痛女性的腰部-骨盆穩(wěn)定性,緩解疼痛。進一步證實減輕產后腰痛患者疼痛反應的原因與脊椎、腰部、盆骨等肌群穩(wěn)定性升高有關。此外,在產后腰痛的發(fā)生過程中,腰部肌群損傷在刺激疼痛信號傳遞的同時,可激活局部炎癥反應,加重腰痛癥狀。TGF-β1是調節(jié)調節(jié)細胞生長和分化的TGF-β 超家族成員,可調節(jié)炎癥和纖維化過程中的細胞凋亡、基質合成和細胞外基質降解;INF-γ 是一種免疫調節(jié)因子,可反映腰痛病理過程中的細胞免疫和炎癥反應[2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GF-β1、INF-γ 改善程度相當,提示溫針灸治療產后腰痛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懸吊訓練干預,并未進一步抑制炎癥因子表達。但兩者治療后血清TGF-β1、INF-γ 水平均出現(xiàn)降低,研究認為與溫針灸刺激腎俞穴、大腸俞穴、委中穴、承山穴、腰陽關穴、環(huán)跳穴、阿是穴后改善血液、免疫等系統(tǒng)功能有關,減少了疼痛反應對局部肌群的刺激,減輕應激性損傷,從而降低了炎癥因子的生成[26]。
整體分析,溫針灸應用于產后腰痛的治療中,具有補益腎氣、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有助于改善產后腰痛患者的臨床癥狀。而產后的腰痛病因多與妊娠時身體重心偏移導致脊柱壓力負荷、分娩時骨盆及韌帶的松弛擴張及分娩后雌激素驟降誘發(fā)的骨質疏松有關,因此本研究在溫針灸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懸吊訓練以快速促進腹橫肌、盆底肌、豎脊肌、腰方肌等盆腔肌肉和腰背部肌肉功能的恢復,更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產后腰痛癥狀。但本研究并未設置長期隨訪,對于長期療效的驗證仍需在后續(xù)研究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