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課堂的大背景下,挖掘地方文化的內涵,充分發(fā)揮其價值,有利于落實課程的立德樹人功能。為此,該文以廬陵文化為例,探討其豐富內涵,挖掘出廬陵文化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塑造修身治國的理念,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等,該文提出拓寬視聽渠道,把廬陵文化因素編織進古代漢語的知識網絡,課外實踐研學等路徑,將廬陵文化有機融入古代漢語的教學過程,實現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品格。
關鍵詞:廬陵文化;古代漢語;文化育人;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b)-0147-04
On the Value and Path of Luling Culture's Integration into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
YAN Xuancan, LUO Zhichun
(The Luling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into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it is beneficial to excavate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valu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human cultivation of the curriculum. For this reason, this article takes Luling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its rich connotation. Mining Luling culture helps to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shape the concep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governance, and helps to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broaden the audio-visual channels, weave Luling cultural factors into the knowledge network of ancient Chinese, and conduct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research, so a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Luling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ancient Chinese, to improve students' character in a way of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Key words: Luling culture;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闡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突出優(yōu)勢[1]。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養(yǎng)成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的情懷[2]。由此可見,培育新時代民族復興大任,可以依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廬陵文化是地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語言價值和思想內涵以潛移默化、喜聞樂見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漢語知識的理解,塑造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人格和品德。
1 廬陵文化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1.1 廬陵文化的內涵
吉安古稱廬陵。廬陵文化是贛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意蘊深厚的內涵,也有特色鮮明的表現。廬陵文化源遠流長,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明時期都是廬陵文化的發(fā)展時期;清代以后,廬陵文化因地區(qū)戰(zhàn)火連綿不絕、水運地位下降等多種因素漸趨衰微[3]。但因它在各個領域都成績斐然,所以廬陵文化從來沒有被忘記,“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jié)義金廬陵”的書院、科舉、狀元文化,體現了廬陵人好學上進,人才輩出;深厚的陽明文化是廬陵人知行合一,重在實做的體現;廬陵的青磚黛瓦,其建筑、村落文化,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廬陵人在治國理政、保家衛(wèi)國、寫賦創(chuàng)詩等方面積累的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不僅在朝廷上鞠躬盡瘁,還致力于古文改革與編纂史書,其碩果累累;“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捐軀赴國難,這一壯舉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受到無數愛國仁人志士的敬仰;“五忠一節(jié)”之一的胡銓,在政治舞臺上撥亂反正,乞斬奸臣,勇于擔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其編寫出清新自然的兒童詩歌既富有濃厚的審美情趣和又有深遠的文化意義。教師只有深刻理解道德模范的作用和文章經典中的精神內涵,才能自覺、自信地把廬陵文化作為育人資源融入教學中,才能讓學生自覺自信地汲取廬陵文化的營養(yǎng),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1.2 廬陵文化的價值
廬陵文化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廬陵文化是廬陵人民在歷史活動中形成的特色鮮明的文化形態(tài)。在新時代,廬陵文化的傳播對增強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如南宋初年始建的“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村,其梁氏宗祠永慕堂是二層三進的磚木結構,有高挑的飛檐和高大的斗拱,祠堂內有“忠信篤敬”四字,每根柱子上還留下了寓意深遠的對聯(lián)。這些豐厚的文化韻味可幫助我們體驗古人描繪“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的精彩畫面。釣源村、燕坊村、大江村等廬陵古村落的建筑環(huán)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是因地制宜的典范,其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布局營造無不體現了古代廬陵人精通天文地理知識的博學。廬陵哲學家、思想家人數眾多,如羅欽順、鄒守益、聶豹等人,他們先進的思想激蕩在廬陵史冊上。當中,有大膽質疑并且批判理學的唯心主義者,有唯物主義者,有平民主義者,那些革新者、先進者思想相互爭鳴,形成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4]。感受廬陵文化讓我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同時也有助于師生增強文化自覺和堅定文化自信。
廬陵文化有助于塑造修身治國理念。廬陵人用養(yǎng)性、立節(jié)、篤行的修身方式展現自己的價值,用齊家、恤民、安邦的家國情懷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延續(xù)廬陵修身治國的文化理念,能養(yǎng)成高瞻遠矚、堅韌不拔、忠實履職的人格,如文天祥品性平實自然,為人經世致用;歐陽修在古代書籍的編纂上體現實事求是的精神;周必大是第一個試用畢昇的活字印刷方法并且取得成功的人,他不僅用實際行動推廣了活字印刷術,還便利了書籍的抄寫和傳播,推廣了教育發(fā)展,啟蒙了思想[5]??鬃铀f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人”,和文天祥縫在衣帶中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正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精神激勵著一位書香文人成為愛國、有骨氣的民族英雄[6]。在治理國家上,廬陵人當仁不讓,宰相、侍郎、翰林、御史官位均有廬陵人才分布。比如,周必大,在政治上強調居安思危,穩(wěn)妥漸進;在選賢上要求官吏堅守本職,始終堅持為國為民。廬陵文化中有關修身治國的理念幫助我們明確并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
廬陵文化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和價值追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培養(yǎng)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挖掘廬陵文化的思想內涵,會發(fā)現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契合。在商業(yè)上,廬陵商人是“全國十大商幫”之一的江右商幫的重要組成,他們講市場、講信用,同時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富甲之后的廬陵商人重視氣節(jié)道德,所以一批一批返回廬陵振興家族,建設家鄉(xiāng),這對廬陵發(fā)展地區(qū)經濟,改善民生提供了方向指引,也很好地回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鮮明主題、指引思想和路徑選擇。在教育上,江西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鷺洲書院以其獨特而鮮明的辦學思想,影響、培育了很多奮發(fā)圖強、崇文興教、推崇節(jié)義、敢于創(chuàng)新的新廬陵人才。這些精神特質不僅與新時代江西省吉安市“崇文、正氣、開放、圖強”的精神一脈相傳,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強、文明、愛國、敬業(yè)相契合[7]。另外,知行合一所倡導的實干為先、文章節(jié)義、自強不息、以義為上、好學上進等無一不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2 廬陵文化融入古代漢語教學的路徑
古廬陵文風興盛,史傳“序塾相望,弦誦相聞”“文風盛于江右”[8]。作為區(qū)域文化,廬陵文化憑借其豐富深遠的文化內涵、持久的歷史影響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廬陵人引以為傲的精神文化寶藏[9]。
廬陵文化豐富了古代漢語教與學,同時,古代漢語作為重要的語言載體也繼承和發(fā)展了廬陵文化底蘊,兩者形成了良好互動的模式。讓學生學以致用古代漢語知識,就要使之與文化現象融會貫通,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挖掘廬陵文化蘊含的思想教育資源,抓好設計思路,探索育人模式,通過廬陵文化與古漢語知識的有機融合,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奮斗精神,多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1 拓寬視聽渠道
古代漢語教材的文選跨越朝代時空、常用詞數量龐大、通論內容抽象,課堂時間緊張,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系統(tǒng)講解專業(yè)課古代漢語也難以實現,更不必說融入完備的廬陵文化體系,因此,拓寬視聽渠道是課程內容與地方文化資源結合的必要路徑。在書籍、報紙、雜志和網絡上研究、梳理和總結廬陵文化是師生加強學習、提升素質、鍛煉能力的重要的渠道。此外,搭建古代漢語網絡平臺,在手段上結合網絡技術的傳播優(yōu)勢,內容上結合廬陵文化的文化內涵,通過合理構建“古代漢語+廬陵文化+網絡授學”的模式,大力發(fā)揮網絡在教學中的作用。使學習者不再受時間、地點、閱讀范圍的限制,從而發(fā)揮出激發(fā)學習興趣,更新知識儲備,拓展學習時間,增強品德修養(yǎng)和提升學習古代漢語效果的作用。與此同時,積極關注學習視頻質量。廬陵文化與古代漢語教研組應強強聯(lián)合,通過分解知識、打磨課程、教練結合的方式,構建全覆蓋、分層次、多形式廬陵文化與古代漢語相結合的系列微視頻,做到以小見大,以情動人,使學生受到視聽沖擊和心靈震撼,從而提高古代漢語教學視頻的收看率、點贊率和吸收率。
2.2 編織知識網絡
古代漢語的重難點在通論部分,包括文字、詞匯、語法、文常、音韻、訓詁等內容。每篇文選或多或少會涉及通論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講解通論,而是要將各章通論內容融入文選中講解,從具體、現實、熟悉的文化現象上進行解讀,這種方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夠起到引導作用。學習的效果不再是“說通論,學通論”,而是學深悟透,知通論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論的內容才在文選和文化中能舉一反三。
在王力版《古代漢語》通論書中,判斷句的分類十分詳細,但是例句選自不同的文章。所以,教師課堂上大部分例句應選用一篇文章或者一位作家,進行精煉的總結,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理解判斷句的知識點。如筆者以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以下簡稱《醉》)和《有美堂記》為語料,進行判斷句簡單的摘錄學習,以便于學生對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知識點。判斷句的形式可概括成“主語+謂語+也”“主語+者+謂語+也”“主語+者+謂語”“主語+謂語”4種基本類型,“主語+謂語+也”和“主語+者+謂語+也”的判斷形式最典型、常見,如“環(huán)滁皆山也”(《醉》)“梅公清慎,好學君子也”(《有美堂記》)[10]這兩句屬于“主語+謂語+也”的格式。在這些對話中,上文已經做了說明,所以下文通常省略主語,成為“謂語+也”的格式,例如,對曰:“翳桑之惡人也”(《左傳宣公二年》)[11],教學過程中亦可引入歐陽修的相關語句作為例句,例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醉》)“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這4句都屬于“主語+者+謂語+也”的格式。這種一篇文章多處于相同的判斷句結構,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印象更為深刻。再如,在通論部分講解古書注解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用歐陽修編纂修訂的《集古錄跋尾》,講解訂正史傳、補充史料的注解方式 ,引導學生樹立對待古籍實事求是的編纂思想以及培養(yǎng)學生謙虛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
由此,從廬陵名人歐陽修聯(lián)結起通論的判斷句和古書注解兩部分內容,加深學生的課堂印象。此外,通過有機結合廬陵文人文章中的例句以及富有邏輯的講解順序,學生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擴展知識結構,還能受到價值引領,從而真正擴大古代漢語教學的深度、廣度。
2.3 課外實踐研學
教育改革對高校培養(yǎng)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因此,古代漢語教學應走出傳統(tǒng)課堂,實現傳統(tǒng)與現實的聯(lián)結,歷史與社會的貫通,在實踐研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體驗和學習效果。學??梢砸哉n余時間、節(jié)假日為契機,采用課外實踐研學的途徑來講好古代漢語知識,賡續(xù)廬陵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也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白鷺洲書院是江西四大書院之一,是區(qū)域文化的獨特標志,利用好白鷺洲書院的文化資源,可以延伸廬陵文化古代漢語在學生課堂的生存發(fā)展空間。教師可以安排廬陵文化專題的書院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觀書院大門、多進的封閉合院空間如講堂、內室、祭堂學堂還有亭臺、牌坊等書院建筑時,領略古書院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廬陵讀書環(huán)境和燦爛的建筑文化;學生還可以參考定期、定題搜集和表演廬陵文人的生涯,抄錄和朗誦文人的詩歌文章等活動,講出講好詩詞曲賦、人文故事;“一門六進士,父子探花狀元,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的求學風尚勾勒出一群拼搏進取、積極向上的廬陵學子榜樣,增強了廬陵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不僅為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地理、建筑、科舉等文化常識提供一個濃厚廬陵氣息的學習環(huán)境,還能陶冶情操、溫潤心靈,使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自覺弘揚優(yōu)秀地方文化。
3 結語
廬陵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地方文化資源。古代漢語是嚴密的古代語言文化體系,現實的廬陵文化元素難以句句涉及,篇篇滲透在古代漢語教學全程。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廬陵文化資源,結合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學習需求,以拓展的形式融入古代漢語的課堂,恰到好處地讓廬陵文化生長、活躍在古代漢語課堂內外,從而有力地促進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促進課程知識教授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融合,讓悠久的古代漢語和地方的廬陵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運用古代漢語,能夠受到廬陵文化的精神滋養(yǎng),也讓廬陵文化在教學中留得住、傳得遠。
參考文獻
[1] 用教育串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珠[EB/OL].(2017-02-13)[2022-07-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0/c_129485949.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7-25].http://www.gov.cn/zhen 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呂濱.廬陵文化的淵源、特點與歷史地位[J].江西社會科學,2001(5):76-79.
[4] 周鑾書.廬陵文化的內涵和宏揚[EB/OL].(2001-03-05)[2022-07-25].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219/7456 8742.shtm.
[5] 李仁生,丁功誼.周必大年譜[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6] 莫礪鋒.讀文天祥《正氣歌》[J].文史知識,2020(12):13-16.
[7] 丁功誼.白鷺洲書院的辦學理念與文化影響[J].荊楚學刊,2016(2):60-66.
[8] 江西吉安 千年古后河 煥新金廬陵[N].人民日報,2022-06-21(16).
[9] 張瑩.區(qū)域文化融入高校傳媒類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以廬陵文化為例[J].戲劇之家,2021(13):197-198.
[10]劉揚忠.歐陽修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1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