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文化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優(yōu)美獨特的音色和浸染千年文化形成的悠遠意境,即使跨越漫長的歷史更迭,仍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江蘇大運河一帶,是古琴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極負盛名的古琴文化發(fā)展繁盛之地,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古琴名家大師,對于古琴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文以大運河江蘇段古琴文化為例論述中國古琴的古典美學意蘊、歷史文化內(nèi)涵,以及當代傳承價值,讓更多人認識到中古古琴的文化魅力和價值。
關鍵詞:古琴;文化魅力;當代價值;古琴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
中圖分類號:J632.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b)-0084-05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m and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Valu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Guqin
—Taking the Zither Culture in the Jiangsu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s an Example
HU Yanlan, MA Huawei, LI Xiang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21, China)
Abstract: Guqin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Its beautiful and unique timbre and the long artistic conception formed by the immersion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till have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even though it spans the long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Grand Can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it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guqin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highly famous guqin culture. There have been many famous guqin masters in history, which 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guqin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guqin culture of Jiangsu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implic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guqin and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realize the cultural charm and value of the ancient guqin.
Key words: Guqin; Cultural charm; Contemporary value; Guqin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中國古琴(文中皆指琴曲)不僅是中國的優(yōu)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屬于全世界的精神文明財富,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充分肯定了古琴的藝術價值。自古籍《世本·作篇》記述“神農(nóng)做琴”以來,古琴在很長一段時期是作為祭祀和與神靈溝通的工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琴逐漸成為士人抒發(fā)情志的風雅之物,到了漢代才有了比較完備的琴制,被賦予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成為中國文人雅士的標志性藝術形式。古琴受到儒釋道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具有中國古典風味的意境,在美學意義上、文化意義上都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和魅力,在當今文化藝術領域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
大運河江蘇段古琴藝術歷史悠久,吳門琴派、廣陵派、梅庵派、諸城派等主要古琴流派在這一地區(qū)都有傳承,這些琴派盡管在演奏技巧和呈現(xiàn)風格上各有千秋,但都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包含著天地萬物自然的哲學觀,情操和道德理想。大運河江蘇段古琴藝術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集大成者,對于中國古琴藝術的解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中國古琴的古典美學意蘊
音樂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藝術審美之一,除了最直接的感官體驗外,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志趣。古琴位居中國古代文人必修的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文人士族以琴言志,以琴怡情,將自身的審美理想寄托于琴,呈現(xiàn)了符合傳統(tǒng)民族文化特點獨特美學意蘊[2]。
1.1 得于聲外的審美意象
在中國古曲中,音樂注重的是“弦外之音”。古琴音樂尤其如此。它要求通過可感可聞的音響,傳達出不可窮盡的意蘊;通過外在的、表面的形式,體現(xiàn)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精神。它不追求對所詠之物的音響特征進行刻意地外在的模擬,而是借助熾烈的投入使之升華為藝術形象。故此,北宋沈括有云,琴“藝不在聲,其意韻蕭然,得于聲外”(《夢溪筆談》);清代蘇璟亦有“鼓琴者心超物外”之云。眾所周知,藝術都是有審美意象的。比如,葉朗先生在其《美學原理》一書中提出,藝術作品可分為材料層、形式層、意蘊層3個層次。那么古琴在演奏過程中所形成的聲“象”,即為它的形式層;而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意蘊”,也就是所謂的意蘊層,即為人們審美感興、審美體驗的對象。
例如,古人對于“無弦琴”的獨特審美。據(jù)傳,沈約的《宋書·隱逸傳》中最早記載此事:“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后蕭統(tǒng)、李白皆引此說,宋人黃庭堅更是對陶淵明“家蓄無弦琴”倍加推崇,認為“無弦琴”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這本質(zhì)上與中國道家的哲學甚為契合。道家的觀念主要是“無為”。老子曰“大音希聲”,認為最美的聲音是去除了聲音本身,產(chǎn)生物極則反的效果。所以在古琴作品中,對道家而言,強調(diào)的是“大音希聲”。古琴樂聲音小,但張力十足,表現(xiàn)在音樂上,則是虛與實之間的強調(diào)虛、有與無之間強調(diào)無、遠與近之間強調(diào)遠、濃與淡之間強調(diào)淡、動與靜之間強調(diào)靜……與道家的哲學觀念不謀而合。表現(xiàn)在音樂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如古琴曲《瀟湘水云》便體現(xiàn)了這種審美追求,樂曲無意于水聲模,也不像船歌那樣有搖蕩的節(jié)奏型貫穿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吟糅綽注”的技法,用泛音的飄逸表現(xiàn)了云水蒼茫問精神世界的凝思;用彈弦后共鳴體的余音裊裊,造成無人之境自然靈空的意境,以及按弦輕重中由不穩(wěn)定向穩(wěn)定過渡、音過程中的強弱對比所透出的撫弦低嘆的凄楚意緒,此即為得于聲外的“弦外之音”。
1.2 高潔清遠的審美理想
古琴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逐漸從祭祀的天臺和貴族的宮殿走進士人的廳堂,士人通過古琴吟詠生活以及治學治世的觀念,因此古琴藝術承載了士人對于生活、哲學、政治方面的思考,在普及發(fā)展中被賦予了人格化的審美理想。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美是“出淤泥而不染”“寧靜致遠”,與古琴藝術特點不謀而合。中國古代文人以琴修身,以琴養(yǎng)性,魏晉時期的文人琴家嵇康曾在《琴賦》中稱琴“性潔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可見古琴是一種古代高潔品性的象征。古代文人孜孜以求超凡脫俗的精神理想,古琴因為一直在古代文人士族階層流行,所以古琴在人們的認知中成為一種高雅藝術,一種高潔清遠的審美境界。
吳門琴派起源于大運河江蘇段的蘇州地區(qū),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言子曾在吳地“弦歌化俗”,用琴樂教化民眾[3]。吳門琴派的主要特點就是文人琴,琴風將文人的高潔風骨融入其中,清婉而平和,氣度不凡,若大江奔流,有國士之風范。文人理想追求志存高遠,品性高潔,而吳門琴派的風格中的平和淡泊與清微澹遠正符合文人的審美理想。
1.3 清和淡雅的審美意境
中國古典文化藝術講求意境之美,古琴作為古代社會的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尤其重視意境的表達。明代琴人徐上瀛在其著作《溪山琴況》中總結了古琴藝術的二十四況,后來學者總結其著作精髓為“清和淡雅”,也是目前公認的古琴藝術特點。清、和、淡、雅四字共同構筑了古琴藝術的審美意境[4]。
“清”是清遠、清朗?!断角贈r》中稱“清者,大雅之原本”,可見“清”在古琴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古琴琴音要清而不濁,清而不燥,操琴者也需要心清心靜,演奏地點要清靜偏遠才能達到古琴藝術境界的要求,呈現(xiàn)出“清”的審美意境。歷代琴家雖然對古琴藝術的審美態(tài)度雖不盡相同,但卻普遍認同一個“和”字。除《溪山琴況》外,清人王善認為“琴之所首重者曰和也?!狈Q“弦必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而和乃得也?!本褪钦f古琴藝術需要做到琴人的思想心性要與演奏指法,以及琴的狀態(tài)完整統(tǒng)一才能達到“和”的境界?!暗笔枪湃说摹暗疵髦尽保堑藕偷h,古琴的“淡”是不與其他歌舞場中的絲竹相伴,獨留琴音讓聞者思緒萬端,卻清心寡欲、怡然自得?!暗笔枪徘僖魳返母咎卣?,文人孤高不與世俗為伍的傲骨與古琴惺惺相惜,“淡”亦成為古琴重要的審美意境。古琴是雅樂,涵蓋了文人的風雅和端方,“雅”與俗相對,去媚、去濁、去粗、去浮、去燥始見“雅”,古琴的演奏技巧和藝術內(nèi)涵都要求免于俗,工于雅,因此“雅”是古琴審美意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運河江蘇段的揚州,清初琴人徐常遇在虞山琴派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廣陵琴派,并一直發(fā)展傳承到今天。廣陵琴派以清幽、恬雅、舒暢、灑脫的風格見長,其代表曲目《梅花三弄》表現(xiàn)梅花傲風霜的氣節(jié)與情操,風格從清新活潑到跌拓起伏回環(huán)往復,曲子本身氣質(zhì)高雅,同時兼顧梅花本身的清冷氣息與琴音的清朗,剛柔相合,動靜相合,又暗含梅花之淡雅從容,可以說是古琴“清和淡雅”審美意境的完美詮釋。
2 中國古琴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中國古琴作為一種樂器,其文化意味深厚。古琴既包括了上古時代人們樸素而智慧的哲學世界觀,又包含著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儒釋道思想文化的熏陶,同時還兼具中國傳統(tǒng)道德屬性。
2.1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中國古人將琴道與自然宇宙萬物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琴的本性與自然是相通的,東漢桓譚在《新論·琴道》中描述神農(nóng)造琴“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認為琴的構造效法天地宇宙的規(guī)律,通曉神明天道,同時桓譚還將琴象用易經(jīng)的方式解讀,將琴象對應為相關的卦象,與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法則相對應[5]。
例如,“高山流水”之典故。從俞伯牙演奏《高山流水》的故事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對古琴技藝精湛的最高追求就是琴與自然的融合、音樂與自然的融合,以及人與琴和自然的融合。當伯牙彈琴意在高山,能讓人感受到高山之巍峨;意在流水,能讓人感受到流水之奔騰,這樣的琴藝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傳神的體現(xiàn),演奏者將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通過琴傳達給外界,也是將自然之美復還與自然。它要求通過可感可聞的音響,傳達出不可窮盡的意蘊;通過外在的、表面的形式,體現(xiàn)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精神。它不追求對所詠之物的音響特征進行刻意地外在的模擬,而是借助熾烈的投入使之升華為藝術形象;它將宇宙、社會、人生作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反映出以形傳神重神韻,以物寫心重人格美、意境美,以學求悟重妙悟的審美觀,并通過妙悟達到“以己之心會物之神,以達于天地之道”的審美境界。這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在這套哲學觀里面,無論是天地神明、《易經(jīng)》的卦象、還是自然天道和人類社會的尊卑人倫其實都是統(tǒng)一的,在一個“天人合一”的哲學理論體系中存在,古琴則是這些天道人倫的象征形式,古人用琴的身形、尺寸、弦數(shù)等將所有萬物規(guī)律的意象納入其中,在古琴上完成“天人合一”理論的形象構想[6]。
2.2 儒釋道文化的底蘊
自先秦以來,儒家和道家文化形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雛形,后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的儒道文化互相融合滲透,最后發(fā)展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文化業(yè)態(tài)。古琴作為一種文人士族階層的藝術形式,其文化內(nèi)核是隨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形成的。
儒家自古以來就提倡“禮樂”的教化作用,“樂”與“禮”相輔相成,用以調(diào)和天地萬物,使之和諧共生。在音樂上,儒家主張,音樂必須給耳目之官以道德規(guī)范,防止出現(xiàn)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過度追求感性欲望的滿足而喪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現(xiàn)象。可見,儒家賦予了各種音樂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古琴所提倡的“和”與儒家所提倡的“中正平和”的中庸思想相一致。自漢起,封建社會一直把儒學作為統(tǒng)治指導思想,其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影響古琴文化的發(fā)展。盡管不是作為正統(tǒng)思想,但道家文化的發(fā)展一直與儒家文化如影隨形,道家所追求的“大音希聲”“道法自然”等也是古琴藝術審美的重要標準。如前文所述,道家的哲學觀念主要是“無為”,對道家而言,強調(diào)的是“大音希聲”。正因如此,琴人對古琴藝術也賦予超然物外的精神內(nèi)涵。佛教的傳入被儒、道文化吸納,逐漸形成獨特的禪宗文化,古代很多佛教僧人就是造詣頗深的琴師,他們以琴傳道,將古琴藝術與禪宗的頓悟哲學相結合,又使古琴中融入了佛家參禪文化[7]。
在大運河江蘇段的古琴流派中,蘇州吳門琴派文人琴的清婉平和,正是符合儒家所講的“中正平和”,而廣陵派創(chuàng)始人徐常遇的演奏風格被稱為“淳古淡泊”,正是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及“無為”理念的表現(xiàn)。當然不止這兩個琴派,在其他流派,或者琴社的演奏中都可以看到儒釋道文化在古琴中的體現(xiàn)。
2.3 傳統(tǒng)道德標準的載體
中國古琴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修身之器。古語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則是最基本的自我價值完善途徑??鬃犹岢贅方袒?,以琴宣揚道德仁義理念。古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不僅是古代文人雅士用來娛樂與附庸風雅的載體,更是兼具修身養(yǎng)性、道德教化的意義,古琴文化中體現(xiàn)著天地人的和諧與統(tǒng)一,以及中華文化的宇宙觀和道德觀。蔡邕在《琴操》中說:“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惫徘僮鳛橐粋€物質(zhì)實體本身不具有道德意義,但在古琴藝術的發(fā)展中被文人賦予了道德的內(nèi)容,古代琴人以琴作為道德標準的載體,以琴修德。嵇康在《琴賦》中稱“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古琴由于其高雅的藝術標準,士人在其身上寄托了美好的道德理想,認為琴的品性高潔,符合理想的道德標準,因此很多文人士人認為琴的教化作用可以去除淫邪,正自身修養(yǎng)和社會風氣。
新時代,盡管古琴已經(jīng)相對于近代傳入的西洋樂曲已顯式微,但古琴的道德教化作用卻從未中斷。大運河江蘇段的古琴發(fā)展比起中國很多地區(qū)已數(shù)繁榮態(tài)勢,但事實上很多琴社和琴人并未擁有更大的舞臺,仍然只是將古琴只是作為道德載體,修養(yǎng)自我身心。
3 中國古琴的當代傳承價值
中國古琴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封建時代的興盛,也在近代受到外來文化沖擊逐漸走向衰落,盡管古琴文化的歷史氛圍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古琴的文化藝術價值值得我們繼續(xù)發(fā)展和傳承下去。
3.1 傳統(tǒng)文化傳承價值
古琴是中國歷史為我們留下的珍貴藝術文化遺產(chǎn),是璀璨的精神文化財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古琴文化有著獨具特色的審美和文化內(nèi)涵,有著特殊的魅力和韻味。作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從審美、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看來古琴的文化藝術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在國家提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下,古琴文化也理當被更多的青年人認識和了解,以便被更好地傳承下去。從大運河江蘇段的古琴傳承看來,近兩年古琴藝術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很多琴社在保護古琴文化遺產(chǎn)的感召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學習古琴的人數(shù)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可見古琴藝術的傳承發(fā)展非常有希望和前景[8]。
3.2 修身養(yǎng)性教化價值
中國儒家文化中以古琴為教化之器,認為古琴具有君子之德。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認為女子學琴,“可以變化性情,欲置溫柔鄉(xiāng)”。可見透過古琴的研習和聆聽,可以達到凈化身心、去除浮躁、回歸自然本心的作用。古琴的意蘊氛圍正是古琴教化作用的關鍵,古琴的德行文化都融入琴樂的意蘊氛圍之中,通過感受琴樂氛圍,領悟古琴文化中的仁德和中正。今人通過古琴修身養(yǎng)性,因此,傳承古琴意蘊氛圍也是今人通過學習古琴、聆聽古琴,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尊嚴的重要問題[9]。
目前,揚州市內(nèi)有二十多家古琴社,在揚州市發(fā)揮著培育古琴人才的作用,但由于師資隊伍質(zhì)量的良莠不齊,有些教授古琴的老師對古琴文化理解并不深刻,也未能起到傳承古琴意蘊氛圍的作用,很多琴社互相之間為爭奪商業(yè)利益缺乏交流和切磋,造成古琴文化氛圍培育的缺失,不利于發(fā)揮古琴的教化作用。
3.3 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價值
“古琴”因為帶有“古”字,常常被誤認為是舊的文化,只能因循守舊地保留,卻不能把它帶入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潮流中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古琴之所以能夠從先秦社會走到今天,其順應時代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年輕一代更加深刻認識到中國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好,流行文化中出現(xiàn)了漢服文化等帶有傳統(tǒng)特色的趨勢,應運而生的是古風音樂和古風戲劇的繁榮,這給古琴帶來了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在新形勢下,古琴不應該固守傳統(tǒng)琴譜和演奏形式,而是應該與現(xiàn)代文化傳播語境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更多符合現(xiàn)代審美思維的古琴作品,拓展更多的舞臺和傳播空間,才能讓古琴藝術的再次繁榮,實現(xiàn)自身的藝術價值[10]。
大運河江蘇段古琴藝術發(fā)展條件得天獨厚,首先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同時有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還有一大批古琴藝術人才,只要琴人能夠抓住機遇,勇于創(chuàng)新,就能夠讓古琴藝術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劉成紀.古琴在中國早期藝術中的定位和價值面向[J].人文雜志,2017(3):60-67.
[2] 王鑫沂.“清和淡雅”的古琴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J].藝術時尚,2014(1):151-152.
[3] 吳婉婷,周翔.琴音源自然 彈為山水聲:論中國古琴藝術的自然之美[J].藝術探索,2013(10):86-89.
[4] 李小戈.廣陵琴派琴樂特征的禪宗美學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4(3):51-52.
[5] 賈靖國.淺談古琴文化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內(nèi)涵[J].黃河之聲,2010(3):82.
[6] 王曉露.芻議文人古琴音樂美學思想[J].戲劇之家,2018(29):48.
[7] 王天歌.古琴文化于當代社會中的美育價值[J].思維與智慧,2022(12):44-45.
[8] 王麗娜.古琴文化的演變與當代傳承[J].文化學刊,2020(3):76-77.
[9] 陸長超.論古琴文化中的和合思想[J].藝術品鑒,2019(33):348-349.
[10]王霓. 蘇州市古琴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