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珊珊
摘 要 語文是一門集文學性、思想性和審美性于一體的綜合學科,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經(jīng)典文本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和學生要有準確的把握,少講多練,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閱讀和思考的空間,切實解決學生讀的少、讀的淺的問題。
關(guān)鍵詞 閱讀? 比較? 鑒賞
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边@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和學生有準確的把握,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閱讀和思考的空間。
一、引發(fā)思考,增強學生自主體驗的空間
閱讀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堅持閱讀,會讓大腦變得越來越靈敏,記憶力、專注力等學習能力也能得到顯著提升。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過多地把自己的閱讀感悟強加給學生,更不能把參考書上的解讀灌輸給學生,而應該把閱讀的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留足自主閱讀和自我感悟的空間,這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祝?!肥囚斞赶壬囊黄恼拢浭隽讼榱稚┑谋瘧K命運,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表現(xiàn)了魯迅反封建的精神。這篇文章內(nèi)容較長,主題深刻,和當今時代相隔又遠,在結(jié)構(gòu)上不僅具備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的情節(jié),而且還有序幕和尾聲,在寫法上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诖?,學生想理解文本,必須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自主閱讀,在厘清故事結(jié)構(gòu)中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筆者在教學時是這樣導入的:魯迅先生的小說有三位人物最為出名——孔乙己、阿Q和祥林嫂。其中孔乙己是有姓沒有名字,阿Q是有自己的名字沒有姓氏,而祥林嫂則是既沒有姓氏也沒有名字,我們思考一下,為什么魯迅筆下的三個人物會這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既沒有姓氏也沒有名字的祥林嫂。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以孔乙己、阿Q等人的名字和姓氏引入《祝?!分械闹饕宋锵榱稚坏ぐl(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細細品讀文本,邊讀邊思考,通過比較分析,綜合鑒賞,學生們的閱讀時效性得到了展現(xiàn)。
讀魯迅的文章,就像在品一壺茶,每過一遍水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味道,這是魯迅文章難以讀懂的原因,也是學生害怕閱讀魯迅文章的原因。解決該問題,重要的途徑是讓學生走進魯迅,了解魯迅。教師要給學生作必要的背景知識補充,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實現(xiàn)披文入情。
二、凝心靜氣,引領(lǐng)學生在文本中穿行
當學生走進文本后,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讓他們帶著任務沉入文本,再引導學生帶著收獲走出來。筆者在教學《祝?!窌r,布置了如下學習任務:給祥林嫂寫一個小傳或者給祥林嫂修一個年譜。借此實現(xiàn)讀寫有機結(jié)合。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把從魯鎮(zhèn)元年一直到魯鎮(zhèn)十三年,也就是從祥林嫂二十六七歲初到魯鎮(zhèn),直到祥林嫂三十七八歲時的事情清晰地整理出來。這一任務不但能夠讓學生按照正常的敘述順序把文本梳理清楚,還能幫助學生認識到祥林嫂因為受到封建禮教的摧殘始終沒有迎來自己人生的“春天”,體味到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精神迫害。這個看似平實而又蘊含新意的設(shè)計,實現(xiàn)了動腦、動手的有機結(jié)合,實現(xiàn)了綜合概括、體味涵泳的有機融合,避免了膚淺和粗略的淺層次認知。
經(jīng)典作品大多都有意蘊深厚的內(nèi)涵,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走進文本的深處,通過揣摩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生命軌跡。通過仔細閱讀《祝?!窌l(fā)現(xiàn),文本中對祥林嫂的語言描寫并不多,對這些段落進行分析,會發(fā)現(xiàn)不厭其煩、喋喋不休的訴說行為是祥林嫂最為突出的行為特征。魯迅為什么要特意強調(diào)祥林嫂的這一行為特征呢?結(jié)合上下文可以看出,祥林嫂并非天生愛說,第一次到魯鎮(zhèn)時,她“不很愛說話,別人問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可是第二次到魯鎮(zhèn)就完全不同了,她總是不停地尋找各種機會向別人傾訴“我真傻,真的”。從祥林嫂前后言語行為的巨大反差中可以推測,祥林嫂之所以要傾訴正是要力圖贏得主流社會的諒解,掙脫被蔑視的處境。魯鎮(zhèn)的人開始時對祥林嫂的故事還是感興趣的,然而他們的傾聽并不是給祥林嫂諒解和關(guān)心,而是從祥林嫂身上審視出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所以祥林嫂的傾訴不但沒有減輕她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反而加重了自己心靈上的傷痛。魯迅之所以要使用重復手法展現(xiàn)祥林嫂的話語,就是要醞釀、渲染這種強烈的傾訴與冷漠之間的張力,證實祥林嫂所面臨的局面,這不僅反映了人性的冷漠,更揭示了人性被封建禮教扭曲的過程。
三、 比較鑒賞,引導學生在合作中豐富活動
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形象,從而完成對文本重點和難點的突破?!爱嬔劬Α笔恰蹲8!吩诳坍嬋宋锷系囊粋€突出特點,即把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特征通過“眼睛”進行全方位的展現(xiàn),以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shù)效果和“以眼傳神”的目的,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立體、可信。魯迅第一次對祥林嫂眼神的描寫采用了倒敘的創(chuàng)作技巧,“我”回魯鎮(zhèn)見到祥林嫂“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因此“順著眼”是魯迅對祥林嫂眼神的第一次描寫,此時的她還是“安分守己”和“吃苦耐勞”的。祥林嫂“安分”的眼神也正是她悲慘人生的開始,這時的她剛守寡,背著婆婆自己偷著跑出來,想自力更生,但這種美好是短暫的。第二次眼神的描寫,“我”再次回到魯鎮(zhèn),此時的祥林嫂“只是兩頰上已經(jīng)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根據(jù)小說的內(nèi)容可知,這是祥林嫂經(jīng)過第一次喪夫后,被狠心的婆婆賣到了深山再次組成家庭,后又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后的情形。魯迅認為“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給觀眾看”,增加悲劇的力量,喚醒世人,眼神的變化是祥林嫂悲慘人生的再次寫照,令讀者震撼。這里悲戚的眼神,是祥林嫂悲慘人生的延宕。絕望不是一次形成的,祥林嫂在經(jīng)歷兩次家庭變故后,不斷受到眾人的嘲笑,她的心理防線一次次被打破,最終對社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眼神中透露出更多的“恐懼與無奈”,作者用“直”“瞪”這兩個字來刻畫這一時期祥林嫂的眼神,生動展現(xiàn)了祥林嫂經(jīng)歷各種悲慘遭遇后的恐懼與無奈。最后,祥林嫂想通過“捐門檻”來救贖自己的靈魂,但是依然沒有獲得寬恕,感受不到大家的“祝福”,這不但是祥林嫂的悲劇,也是眾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尤其是隨著“四爺”的一聲大喝,徹底擊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眼睛便“窈陷”下去,這里“窈陷”的眼神,表明了祥林嫂對悲慘人生的幻滅和絕望。在教學中通過對祥林嫂幾次眼神描寫的比較,學生對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題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學經(jīng)典作品,教師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形式,多一些點撥,少一些復述,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體察涵泳,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收獲不一樣的閱讀精彩。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