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強 楊菊萍
2020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樹立學科融合理念,要求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優(yōu)化跨學科課程設置,每門課程原則上安排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聚焦藝術核心素養(yǎng),突出強調了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的課程理念。可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載體。推進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對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結構和學習形態(tài),深化藝術課程教學方式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的無錫蘭亭小學,在藝術教育的課程教學變革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下文,筆者以學?!皾h字時光”藝術實踐工作坊的建設為例,分析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的學理依據,總結藝術課程跨學科教學的實踐經驗。
在已有研究中,學者對工作坊(workshop)的內涵理解主要呈現(xiàn)兩種觀點:一是將工作坊視為開展各種實踐活動的場所,二是將工作坊視為帶有研討性質的主題活動形式。筆者認為,工作坊是人們圍繞特定的主題,通過討論、欣賞、體驗、創(chuàng)造等多種實踐形式以找尋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場所與多種實踐活動形式的統(tǒng)一。藝術實踐工作坊,則是以藝術實踐為活動內容的工作坊,在普通工作坊的基礎上增加了教學、展示和評比等功能,是對學校常規(guī)藝術課程的拓展和提升,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各類藝術實踐活動,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豐富藝術體驗。因此,中小學藝術實踐工作坊是踐行新課標理念和培育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也是打造美育新課堂、形成學校美育特色和健全學校美育體系的有效途徑。
無錫蘭亭小學“漢字時光”藝術實踐工作坊課程以“漢字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信、漢字思維強化應用能力、漢字藝術涵育審美情趣、學科融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為理念,融合語文、美術、數(shù)學、勞動、信息技術等學科,設置“與漢字為伴”“與大師對話”“以工匠為師”“與時代同行”四個跨學科學習主題。其中,“與漢字為伴”“與大師對話”強調了語文、美術、書法等學科的融合,關注漢字思維,提升學習品質;“以工匠為師”“與時代同行”則側重整合數(shù)學、信息技術、生物、勞動等領域,引導學生在多種實踐活動中豐富藝術體驗,培養(yǎng)工匠精神。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通過營造真實的藝術情境,整合各類資源,加強學科深度整合,引導學生探究實踐,切實提升其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
國內外學者對跨學科教學的界定尚未達成一致。胡慶芳等學者認為,跨學科教學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之間建立有意義、有價值的聯(lián)系,并以此聯(lián)系作為紐帶將學科進行融合,進行課程開發(fā),組織跨學科教學”的過程。[1]相較于分科教學,跨學科教學以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為依據,課程內容組織和學習活動設計具有主題性、開放性、整合性和創(chuàng)生性。綜合來看,跨學科教學通過整合多學科知識和資源,促進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更深度的學習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可見,跨學科教學是實現(xiàn)藝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深度融合和優(yōu)化學校美育課程的重要途徑。
新課標突出課程綜合的課程理念,旨在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一方面,跨學科教學為藝術實踐工作坊課程提供建設理念,強調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綜合性藝術實踐活動來發(fā)展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為學校藝術課程建設提供新范式。另一方面,藝術實踐工作坊所構建的藝術課程是一種基于藝術與其他學科的內在關聯(lián)所開發(fā)和設計的跨學科藝術課程,指向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綜合培養(yǎng)。因此,藝術實踐工作坊與跨學科教學存在價值關聯(lián)性,推進藝術實踐工作坊課程的跨學科教學,有利于實現(xiàn)藝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無錫蘭亭小學以新課標理念為價值邏輯,確立了基于“漢字時光”藝術實踐工作坊開展跨學科教學的設計路向。我們以中國漢字為跨學科教學主題,在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滲透漢字藝術的審美教育和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幫助其建立跨學科思維,提升創(chuàng)造能力。綜合來看,利用藝術實踐工作坊開展跨學科教學,需要圍繞新課標要求,從學科選擇與整合、教學資源開發(fā)等維度進行頂層設計。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ê瑧蚯┘坝耙暎ê瑪?shù)字媒體藝術),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與心靈教育的重要課程?;谒囆g實踐工作坊開展的跨學科教學,教師首先要分析藝術課程內部各學科領域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尋找學科融合的切入點,整合不同藝術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課程的綜合性。
在工作坊課程“漢字音符在跳動”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索漢字構造中蘊藏的奇妙音樂元素,深度融合音樂和漢字學習,豐富學生的藝術感知。學生圍繞“樂”及其繁體字“樂”開始探索,確立“漢字中藏著的音樂元素真奇妙”的學習主題,探究活動涉及音樂的漢字演變、傳統(tǒng)器樂及分類、傳統(tǒng)音樂名家及名曲。學生在充分搜集資料后,開展交流分享、體驗活動,如賞趣味音樂漢字、寫古老文字、繪中國古代器樂、制“古代樂器圖譜”、聽傳統(tǒng)器樂的美妙聲音、奏傳統(tǒng)器樂、唱經典歌謠以及誦讀經典等。學生在真正融入美妙情境的過程中,體驗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激發(fā)學生參與藝術實踐工作坊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圖畫文字”單元則是把早期甲骨漢字的認知和書寫與美術課程相結合,鼓勵學生探尋象形文字內蘊的文化性和書寫方式的趣味性。該單元通過創(chuàng)設“七國爭霸”的情境,引導學生先欣賞古代戰(zhàn)爭所用的胄、甲、刀、車、馬等工具的圖片,再以繪畫的形式設計與圖片對應的象形文字,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在課程中,學生通過深度感知象形文字,欣賞文字的形式美、線條美,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老文字的熱愛,形成豐富、健康的審美情趣。
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需要教師基于學科屬性尋找藝術與其他學科的契合點,整合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知識、技能等教學內容,探求藝術的跨學科融合。在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藝術素養(yǎng),追求基于真實問題的深度學習。[2]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藝術課程中的色彩和形狀等元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實現(xiàn)藝術與數(shù)學學科的融通;以創(chuàng)作詩歌、故事等形式來表達藝術作品的意義,實現(xiàn)藝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整合。
“書道拳”是藝術實踐工作坊中體育與書法課程結合的典型案例。中國書法講究“永字八法”,“永”字中包含了基本書法的八個筆畫“橫、豎、撇、捺、折、點、提、勾”。太極拳集中華武術的精華,受傳統(tǒng)哲學滲透影響,具有哲理性,充滿辯證思想?!芭?、捋、擠、按、采、挒、肘、靠”是“太極拳八勁”,與“永字八法”相合。該單元就是引導學生用太極的招式來演繹書法筆畫,并依據筆畫順序確立“寫好人生每一筆”的教學理念。學生利用體育課、工作坊活動、課間進行分解學習。在課程最后的展演中,學生穿上傳統(tǒng)服飾,手持毛筆,起收之時,眉宇之間盡顯浩然正氣,修身養(yǎng)性。
“家的秘密”單元整合了語文、數(shù)學、科學和藝術等多門學科,分為“寶蓋頭下的秘密”“中國民居文化”“我的建筑夢想”“我來營造我的家”4 個課時。該單元聚焦中國民居文化,開展以下活動:通過房子里養(yǎng)著豬稱為“家”談起,了解中國古代民居的發(fā)展史;學生自行測算房屋的周長和面積,繪制“我的房屋”圖紙;根據圖紙,學生用硬紙板搭建房屋并取名;圍繞“我的房屋”編一個創(chuàng)意故事,講給大家聽。學習完該單元后,學生應該達成以下目標:(1)語言目標:使用敘事技巧和清晰的邏輯來編寫故事、敘述體驗;(2)數(shù)學目標:能應用圖形面積、周長計算公式解決藝術世界的數(shù)學問題;(3)科學目標:運用力學知識、工程原理等動手搭建模型;(4)藝術目標:組織和發(fā)展藝術思想,提煉和完成藝術作品;(5)社會情感目標:提升團隊協(xié)作、問題解決等綜合能力??梢?,該單元的活動集語言訓練、數(shù)字計算、工程力學、藝術設計、團隊協(xié)作、問題解決等為一體,學生在活動中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提升。
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對于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強,著力加強復合型、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迫在眉睫。新課標凸顯了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藝術課程更需要突破線性的傳統(tǒng)藝術學科知識傳授和單一認知訓練的瓶頸,處理好藝術學科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的關系,推進學生的跨學科學習。為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藝術學習情境,確立跨學科學習項目,建立藝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的內在關聯(lián),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生活、社會和科技,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建立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培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和社會情感能力,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我是小小造紙匠”單元的設計將藝術與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進行整合,回應了學生浪費紙張的真實生活問題,融合了綜合實踐活動、書法、美術、歷史等多個領域。共包含4 個課時:第一課時圍繞“小紙張大文化”這一基本問題,研究紙的文化;第二課時圍繞“我們的祖先真?zhèn)ゴ蟆边@一基本問題進行造紙過程研究、搜集造紙工藝等相關材料,并開展造紙體驗活動,領悟古人的智慧和辛勞;第三課時研討“造紙與環(huán)境保護”的基本問題,讓學生領悟生態(tài)文明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在自己制作的紙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進行展覽;第四課時對“跨學科有意思”這一問題進行研討,讓學生分享交流、總結反思跨學科學習完成后的所思所感,引導學生體會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價值,發(fā)揚保護環(huán)境和珍惜資源的精神,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立足我市梁溪區(qū)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藝術實踐工作坊設計了“我為家鄉(xiāng)代言”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將藝術課程與建設全齡友好城市的社會行動聯(lián)系起來。利用課后延時服務,在美術教師的組織指導下,藝術實踐工作坊開展了每周一次的研學活動。東林書院、錢鐘書故居、張聞天舊居、顧毓琇故居、錢松巖舊居是梁溪本土的文化學者、國學大師、藝術家的精神成長之地。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名人故居感受名人的生活環(huán)境,瞻仰名人像,交流學習名人的生平和杰出成就,速寫故居的建筑風貌和室內陳列。這種跨學科教學活動整合了藝術與思政、文學、科技等多個領域,既是探源建筑藝術史和名人發(fā)展史,也反映了地域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在學習結束的一個多月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以了解學生在藝術實踐工作坊的學習體驗和學習質量。學生將所有的作品上傳至學校綜合素養(yǎng)平臺,舉辦研學畫展,并接受老師、同學、家長等對其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綜合性評價。
實踐表明,藝術課程是以美育人的重要途徑,藝術實踐工作坊構造了指向學生藝術素養(yǎng)發(fā)展的課程新形態(tài)。運用藝術實踐工作坊開展跨學科教學,能夠充分發(fā)揮跨學科藝術課程的育人功能,建立藝術課程與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價值關聯(lián),尋找學生藝術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生長點,構造開放性藝術探索與藝術實踐的學習形態(tài),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xiàn)能力、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