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靜
支架式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在習作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由于生活體驗與閱讀積累不足,產生畏難情緒的情況,教師可以搭建多維度的習作動力支架,輔助學生增強完成習作的內驅力,幫助其高效完成習作。下文,筆者將結合教學案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運用習作動力支架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增強習作教學的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語文學習活動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具有情境性。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入表達情境,調動真實情感,有書寫心聲的意愿。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搭建打開思維的情境動力支架,充分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情緒,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fā)深藏于心的生活感受。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下第八單元習作《故事新編》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挑戰(zhàn)故事大王,我能行”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合理構思。例如,有學生從《寶葫蘆的秘密》中汲取靈感,對《龜兔賽跑》進行故事新編。這位學生的奇思妙想、生動表達,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學生。此時,教師可以趁勢而導,幫助其他學生調動經驗,發(fā)散思維??梢?,豐富的想象來源于生活,筆者深切感受到情境的合理創(chuàng)設有助于打開學生的習作思維。
統(tǒng)編教材的語文要素凸顯了閱讀和習作雙線統(tǒng)一的特點,建構了具有整體性和發(fā)展性的語文學習目標體系。無論是單元習作還是習作單元,都體現了學生習作資源的豐富性,教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集聽、說、讀、寫于一體的語言訓練體系。教師要緊緊圍繞表達要素,搭建助寫動力支架,從單元整體目標入手,實現學生表達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四下第四單元指向習作的語文要素是“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這一目標要求學生在習作中表達出對動物的喜愛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本單元《貓》中的片段,感受老舍先生如何用文字傳遞自己與貓的感情。例如,作者用“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等反語來表達對貓的喜愛。教師可以通過梳理單元文本中的反語來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表達與情感,并在習作中遷移應用。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應該充分關注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融合閱讀與表達,讓學生利用目標統(tǒng)整的助寫動力支架輕松習作。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拓展和補充。學生在閱讀時,教師要適時適度搭建閱讀實踐的讀寫動力支架。學生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后,才能更好地進行習作表達,實現讀與寫的結合,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
如,三下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推薦學生閱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外寓言故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形成全班閱讀的氛圍;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寓言故事我來講”競賽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鞏固閱讀積累。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學生在后續(xù)進行相關主題的習作時就能得心應手。
因此,習作教學要重視讀寫結合,這是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關注主題、關注語言、關注寫法等方面的深度閱讀,感受如何在習作時將自己的想法、情感轉化為文字。豐富的閱讀積累,使學生在習作時有話可寫、有法可依、有樣可模。閱讀實踐的讀寫動力支架,讓學生的習作資源永不枯竭。
習作評價是學生習作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再次習作的出發(fā)點。因此,學生在完成習作之后,教師仍需要為學生注入習作的動力,以評價促進學習成果的鞏固,以評價引發(fā)學生再次寫作的熱情。教師要采用評價主體和評價形式多元化的策略,搭建多元評價的反思動力支架來優(yōu)化教學,使學生在習作中有所收獲。
首先,教師應使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了教師評價外,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評、互評,還可以讓學生把作文讀給親朋好友聽,不同的評價主體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思考。其次,教師應使評價形式多元化。例如,學生作品誦讀、展示、制作文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以四下習作單元的教學為例,在學生完成習作后,筆者引導學生給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圖,并將作品匯編成班級《快樂之旅》,供學生傳閱。學生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發(fā)現閃光點,也要引導其查漏補缺、認識不足。習作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評價讓學生認識習作中的不足,并能完善自己的習作。評價主體和評價形式的多元化是促進學生反思、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的有效支架。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學生寫作時適時進行問題指導和方法引領,授之以漁,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在習作教學中,教師用心搭建的習作動力支架能打開學生習作的思維,激活學生的語言經驗,喚醒學生的表達沖動,引導學生掌握語言表達方法,為習作教學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