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益婷,楊娟娟,陳 蕾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種內分泌紊亂疾病,臨床特點以糖代謝異常和生殖功能障礙并存[1]。隨著促排卵及輔助生殖技術的普及,多數PCOS女性得以成功妊娠。但PCOS女性在妊娠后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壓等不良圍產結局風險較正常孕婦明顯升高[2]??赡芘c多數PCOS病人體型偏肥胖有關,盡管不能證實肥胖是引起PCOS的原因,但脂肪過多與代謝異常、生殖情況密切相關[3]。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衡量肥胖的常用指標。臨床隨機對照雖可明確BMI與產婦圍產結局關系,但影響母嬰結局因素眾多,簡單病例對照間的混雜因素互相作用,會影響結果可信度。傾向性評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可有效降低混雜因素,是一種非隨機對照數據進行干預效應評估的統計學方法[4]。本研究利用PSM方法分析BMI對PCOS孕婦圍產結局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對PCOS圍產結局作出更客觀性的評價。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進行系統產檢并分娩的PCOS病人500例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年齡20~35歲;(2)PCOS參照鹿特丹會議修正診斷標準[5],即符合以下三條中的任意2條:①高雄激素水平表現和/或高雄激素血癥;②稀發(fā)排卵或不排卵;③卵巢多囊樣改變。排除標準:(1)孕前BMI<18.5 kg/m2病人;(2)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3)伴有結核疾病;(4)合并庫欣氏綜合征、惡性腫瘤等其他原因導致雄激素上升的內分泌疾病;(5)精神異常者;(6)雙胎或多胎妊娠。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通過查閱PCOS產婦及其所產新生兒的臨床資料,獲取以下內容:(1)一般資料。年齡、吸煙史、PCOS家族史、孕產史、受孕方式、孕前BMI、PCOS病程、孕期增重、孕前常見內科合并癥(孕前合并糖尿病、高血壓)。(2)圍產結局資料。GDM、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DCP)、妊娠期甲狀腺功能異常、剖宮產、羊水異常、胎膜早破、早產、低質量兒(指新生兒<2 500 g)、巨大兒(指新生兒>4 000 g)、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畸形、新生兒低血糖等資料。
1.2.2 分組 以PCOS孕婦的孕前體質量和身高計算孕前BMI,公式:BMI=體質量(kg)/身高(cm2)。根據《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6]中推薦BMI分類標準,將病人分為2組,即:正常BMI組(BMI 18.5~<24 kg/m2)、高BMI組(≥24 kg/m2)。
1.2.3 PSM匹配 通過PSM方法合理匹配病人一般基線資料,以減少一般資料偏差和混雜變量對結果的影響。該過程通過定義卡鉗值來保證匹配結果的優(yōu)良性,以1∶1最臨近匹配和設定卡鉗值(0.01),匹配后,檢驗2組協變量是否平衡。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匹配前后2組基線資料比較 500例PCOS孕婦中,高BMI為236例(高BMI組),占比47.20%;正常BMI為264例(正常BMI組),占比52.80%。PSM匹配前,2組年齡、PCOS家族史、孕史、早產史、流產史、孕前糖尿病、孕前高血壓、PCOS病程、輔助生殖、孕期增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1)。經采用1∶1最近鄰居匹配法,卡鉗值取0.15,以高BMI組作為基準組進行匹配,配對后2組共納入PCOS產婦各182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匹配前2組基線資料比較[n;百分率(%)]
表2 匹配后2組基線資料比較百分率(%)]
2.2 匹配后2組圍產結局比較 PSM匹配后,高BMI組在GDM、HDCP、甲狀腺功能異常、早產百分率均高于正常BMI組(P<0.05~P<0.01),2組剖宮產、羊水異常、胎膜早破、低體質量兒、巨大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百分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匹配后2組圍產結局比較[n;百分率(%)]
PCOS在生育期女性中的發(fā)病率為5%~10%[7-8],而肥胖是PCOS病人的一個常見臨床特征[9]。本研究在統計500例PCOS產婦的臨床資料時,發(fā)現以BMI≥24 kg/m2的產婦占比為47.20%,這與于婧璐等[10]提到PCOS病人中的肥胖和超重人群占30%~70%結論相符。超重和肥胖本身會對圍產結局產生負面影響[11]。目前有一些研究提到PCOS女性BMI與其圍產結局存在聯系[12-15],但這些研究都是通過簡單的隨機對照和回顧性觀察來判斷BMI對PCOS病人圍產結局的影響風險,存在混雜因素較多,使得這些研究結果在醫(yī)學界的認可度并不高,容易遭受質疑。為了進一步論證BMI對PCOS病人圍產結局影響的可靠性,本研究對不同BMI指數的PCOS病人孕前資料開展PSM分析,盡可能調整潛在的混雜因素,以縮小基線各類暴露因素對研究結果帶來的影響,為BMI影響PCOS圍產結局提供更可靠性和更客觀的證據。PCOS病人因排卵障礙和內分泌系統紊亂因素,其自然妊娠率較低。本研究將PCOS病人以不同BMI進行分組,結果發(fā)現高BMI組在輔助生殖的比例要高于正常BMI組,提示了超重/肥胖的PCOS病人代謝紊亂更為復雜和嚴重,使其自然妊娠率下降。本研究通過PSM法對是否超重/肥胖進行重新匹配,共182對匹配成功,匹配成功后的病人各協變量均衡性基本一致,也可以認為是這些病人隨機進入2組。本研究在對PSM匹配后2組圍產結局進行分析發(fā)現,高BMI組在GDM、HDCP、甲狀腺功能異常、早產方面的發(fā)生率高于正常BMI組。究其原因:PCOS病人普遍存在胰島素抵抗,而對于BMI指數過高的PCOS孕婦而言,其脂肪量過大,體內乳酸、游離脂肪酸等相關代謝產物釋放增多[16],直接影響胰島素效應器官對胰島素轉運和利用,隨著孕周增加,孕激素、胎盤生乳素等抗胰島素樣物質逐漸增加,使得母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加重胰島素抵抗的程度,最終發(fā)展為GDM。眾所周知,羊水異常、巨大兒、胎膜早破、新生兒低血糖等均是GDM常見并發(fā)癥[17]。但本文在PSM匹配后的結果顯示,這些并發(fā)癥在正常BMI和高BMI的PCOS女性圍產結局中并無顯著差異,可能與我院產檢過程較規(guī)范的糖尿病宣教及治療有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COS孕婦血糖控制異常而引起的相關并發(fā)癥。高雄激素血癥是PCOS病人的常見病理特征,高雄激素水平可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使血管腔變得狹窄,造成血流阻力增加,引起血管內皮損傷,誘發(fā)血壓升高[18]。而PCOS女性BMI指數過高,其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較正常BMI要高[19],高表達的同型半胱氨酸會增加血管內皮氧化應激,進而激活凝血因子,使血流速降低,導致胎盤血流量減少,甚至還可能使胎盤發(fā)生缺血、缺氧,最終誘發(fā)HDCP。而肥胖本身是一個長期低度炎癥狀態(tài),脂肪組織除了分泌瘦素外,還可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等。這些細胞因子在人甲狀腺細胞中可抑制納-碘通向轉運體mRNA表達和碘攝取活性[20]。當甲狀腺細胞碘含量不足,便可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妊娠期作為特殊生理期,胎兒和母體對碘的需求增加,碘不足同樣也影響著胎兒發(fā)育。以往一直認為PCOS孕婦在早產發(fā)生率方面高于正常孕婦,主要是多數PCOS病人需通過促排卵和輔助生育技術助孕,常見多胎妊娠,造成早產概率上升[21]。但本文在剔除多胎妊娠和調整諸多混雜因素后,仍發(fā)現BMI組早產發(fā)生率較正常BMI組高,可能是肥胖因素導致PCOS孕婦孕期不良合并癥較多,如GDM、HDCP等,從而增加胎兒早產概率。
綜上所述,高BMI的PCOS病人在GDM、HDCP、甲狀腺功能異常及早產的發(fā)生率較高。臨床針對PCOS病人,應從控制體質量方面著手,改善母嬰圍產結局。但本研究樣本僅來自我院,屬單中心研究且樣本數有限,結果可能存在一些偏倚,將在今后加大樣本量并進行多中心研究,進一步增強研究結果的可靠性。